学术投稿

肝细胞刺激因子与阿霉素协同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艾小明;肖平;吕国庆;刘颜

关键词:肝肿瘤, 肝细胞刺激因子, 阿霉素, 裸鼠, 凋亡
摘要:目的:研究肝细胞刺激因子(HSS)与阿霉素(ADM)联合用药对裸鼠肝癌移植瘤细胞的凋亡作用.方法:建立裸鼠肝癌移植瘤模型;将荷瘤裸鼠分组,分别腹腔内注射不同剂量HSS及ADM;4周后解剖取瘤计算抑瘤率;病理组织学检查;采用Annexin V/PI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肝癌细胞凋亡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三种剂量联合用药组抑瘤作用明显(P<0.01).HSS组诱导细胞凋亡作用不明显(P>0.05),ADM组细胞凋亡作用明显(P<0.01),但裸鼠有明显的不良反应.中小剂量联合用药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1),与ADM组相比也表现出明显差异(P<0.01).大剂量联合用药组诱导细胞凋亡作用明显(P<0.01),与ADM组相比差异同样有显著性(P<0.01),但裸鼠表现出强烈的毒副反应.结论:中小剂量HSS和ADM联合用药抑瘤作用显著,对诱导裸鼠肝癌细胞的凋亡具有协同作用.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磁共振血管造影结合灌注成像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动态3D-CEMRA扫描结合灌注成像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1.5T磁共振对18例临床怀疑外周血管病变的糖尿病足患者行外周动脉动态3D-CEMRA检查,评价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和足背动脉的阻塞情况,并利用图像原始数据对小腿肌肉作时间-信号强度分析,评价下肢血管侧支循环建立的状况.结果:3D-CEMRA显示各支血管狭窄情况如下:胫前动脉(13)、胫后动脉(9)、腓动脉(11)和足背动脉(12).胫后动脉、腓动脉狭窄严重的小腿组织强化大上升斜率较对侧为低.结论:磁共振动态血管成像结合组织灌注分析是一种具有一定价值的新方法,其对膝关节以下的血管显示优于床步进式分段扫描技术,同时注射1次对比剂就可以同时获得血管成像和组织灌注图像.

    作者:丁建荣;潘璟琍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在胃癌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18S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对于胃癌诊断和转移灶探查及治疗后随访的价值.方法:60例疑似胃癌患者行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以术后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对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用于原发灶及转移灶诊断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进行分析,并用于30例胃癌患者治疗后随访.图像分析采用视觉及T/N值(靶与非靶比值).结果:对胃癌原发病灶的定性诊断,灵敏性为80.8%,特异性为90%,准确性为81.7%;30例证实有转移的患者中,局部淋巴结转移20例,12例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为阳性,灵敏性为60%(12/20);对肿瘤远处组织或器官转移的检出,10例中8例为阳性,灵敏性为80%(8/10).30例胃癌治疗后随访患者,对于复发及转移灶的检测,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灵敏性为90%(18/20),特异性为100%(10/10).结论: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对胃癌诊断的灵敏性高,特异性好;对局部及远处转移的探查有很好的价值,可为临床分期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有益的参考;亦可以用于治疗后随访,早期发现复发和转移灶.

    作者:张春银;吴天革;蔡亮;陈跃;黄占文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术32例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32例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除2例中转开腹外,余30例均在腹腔镜辅助下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51.9±49.3)min,术中失血(120.3±23.3)mL,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为(38.2±4.8)h,住院时间(9.0±2.8)d,术后无吻合口瘘及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32例获2~33个月随访,未发现戳孔部位种植. 结论: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术具有安全、微创等优点,短期效果与传统开腹手术无异.

    作者:沈根海;高泉根;吴国良;朱勇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营养支持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心源性营养不良36例观察

    目的:探讨在常规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基础上,应用营养支持治疗对慢性心功能不全并心源性营养不良的治疗意义.方法:选择72例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营养不良患者,将其分为治疗组(营养支持组)36例和对照组(自由饮食组)36例.营养支持组按计算的总能量消耗进行营养支持,自由饮食组随意进食,观察两组血浆白蛋白、淋巴细胞总数和体质量.结果:72例患者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治疗第28天后,自由饮食组血浆白蛋白、体质量和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营养支持组血浆白蛋白、体质量和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上升.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治疗同时加用营养支持治疗,可提高血浆白蛋白的浓度,增加体质量,改善免疫状态,提高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

    作者:涂庆玲;王贵臣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两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方案对艾滋病患者血液红细胞的影响

    目的:比较两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药物对于艾滋病患者外周血液红细胞系统的影响,并探讨造成影响的原因.方法:A组采用AZT+3TC+NVP进行HAART,B组采用D4T+3TC+NVP,检测分析两组HARRT前后红细胞各项参数及形态变化.结果: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方案进行HAART 3个月后,RBC、HCT及HGb显著性减低(P<0.01),而MCH、MCV显著性增加(P<0.01),镜栓外周血形态上呈现红细胞体积增大,色素加深.治疗6个月及1年后RBC、HGb及HCT比3个月时增加(P<0.05),MCV及MCH变化无显著性(P>0.05).A组用药6个月及1年后各项参数与治疗前水平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或P<0.05);B组用药6个月及1年后HGb及HCT与治疗前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用A、B两组药物治疗3个月后均会导致患者血液红细胞数量减少,体积增大,治疗6个月及1年后红细胞代偿性增加,仍以大红细胞形态存在,A组各项参数未能达到治疗前水平,而B组仅HGb及HCT达到治疗前基线水平.

    作者:杨富强;董明驹;龚文胜;唐磊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化疗结合手术切除治疗腹腔内促结缔组织硬化性小圆细胞肿瘤

    目的:探讨腹腔内促结缔组织硬化性小圆细胞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总结1例原发于腹腔内的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的诊治经过,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本例获正确诊断,因肿瘤在腹腔内有广泛转移及种植而先后进行了多疗程的化疗,肿瘤缩小后进行2次减瘤手术,患者存活2年余,后死于肿瘤全身广泛转移.结论:该肿瘤为侵袭力强、易广泛播散的高度恶性肿瘤,主要见于年轻男性,绝大多数发生在腹腔内,预后差.合适方案的多疗程化疗并结合减瘤手术可以延长患者生存.

    作者:刘建平;汪洋;曾韵洁;陈涛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肾移植术后高血压患者服用非洛地平的远期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非洛地平长期用于肾移植术后高血压患者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74例肾移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非洛地平组与硝苯地平组.观察两组的3年人/肾存活率、血肌酐水平及环孢素A的副作用等.两组患者原发病、年龄、性别、体重、抗排斥药物方案等差异均无显著性.结果:非洛地平组患者3年人/肾存活率与硝苯地平组相比明显提高(P<0.05);非洛地平组患者血肌酐水平与硝苯地平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而两组患者由于环孢素A肾毒性引起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非洛地平用于肾移植并发高血压患者可明显提高3年的人/肾存活率,改善远期移植肾功能,而不增加环孢素A的肾毒性.

    作者:詹胜利;蔡明;石炳毅;李州利;李鹏程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在婴幼儿唇裂修复术中的应用

    目的:比较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或氯氨酮麻醉用于婴幼儿唇裂修复术的苏醒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唇裂修复术的婴幼儿36例,随机分为两组,R组(瑞芬太尼组,18例)采用七氟醚加瑞芬太尼维持全麻,K组(氯氨酮组,18例)采用七氟醚加氯胺酮维持全麻,观察两组患儿停药至苏醒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及苏醒期并发症.结果:R组苏醒、拔管及清醒时间较K组明显缩短,苏醒期并发症较K组明显减少.结论:婴幼儿唇裂修复术中采用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较复合氯胺酮苏醒更快、更安全.

    作者:彭俊华;陈燕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系统化出院指导对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系统化出院指导对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出院指导,试验组给予系统性的出院指导教育,随访6个月,采用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评价患者生存质量.结果: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系统化出院指导有利于心肌梗死患者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凌淑芬;周四光;平广豫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例

    患者男,44岁,农民,因颈部淋巴结肿大2个月,咳嗽1个月入院.患者于入院2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左侧颈部无痛性肿物,大小约2.0 cm×2.0 cm,皮肤无红肿及压痛,未检查及治疗,肿物逐渐增大,双锁骨上逐渐出现无痛性肿物.

    作者:宁宇;赵增虎;李海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6种中药多糖对诱导树突状细胞成熟及刺激T细胞抗肿瘤作用的比较

    目的:比较6种中药多糖对树突状细胞(DC)诱导成熟及刺激T细胞活化、杀伤肿瘤的能力.方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经体外诱导培养为未成熟DC.用冻融法制备肝癌细胞完全抗原并致敏未成熟DC,成熟DC进一步激活特异性效应T细胞.用MTT法测定效应T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杀伤率,观察枸杞子多糖、猪芩多糖、茯苓多糖、灵芝多糖、黄芪多糖和当归多糖6味中药多糖对人树突状细胞成熟、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和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结果:经6种中药多糖诱导的DC分子表达有明显变化,MHCⅡ+、CD86+、CD83+(P<0.05,P<0.01),而经RPMI-1640培养的DC分子表达与培养前无明显变化.经6种中药多糖诱导的DC均能促进效应T细胞的增殖能力(P<0.01),效应T细胞能有效地杀伤肝癌细胞(P<0.05),而对MG-63细胞不能有效杀伤(P>0.05).其中枸杞多糖对上述功能的作用为明显(P<0.05).结论:上述6种中药多糖均可诱导DC分化与成熟,刺激T细胞增殖和肿瘤杀伤活性,枸杞多糖与其余5种多糖比较,对上述功能的作用为明显.

    作者:单铁英;许忠新;苏安英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餐后游离脂肪酸与2型糖尿病并原发性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

    目的:测空腹血脂正常的2型糖尿病(T2DM)并原发性非酒精性脂肪肝(primary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PNAFL)患者空腹及2 h血浆游离脂肪酸(FFA)水平,探讨FFA与T2DM及PNAFL的关系.方法:88例患者分为A组(T2DM并PNAFL,22例)、B组(单纯T2DM,23例)、C组(单纯PNAFL,21例)、D组(对照组,22例),均测空腹及2 h血糖、FFA、血脂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肝功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1)A、B、C组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r-谷氨酰转移酶(GGT)、HbAlC、hs-CRP、HBMA-IR均高于D组(P<0.05),A、B组高于C组(P<0.05).(2)A、B、C组2hFFA较D组明显升高(P<0.05),而A组较B、C组明显升高(P<0.05).(3)A、B、C组2hTG均明显高于D组(P<0.05),A组明显高于B、C组(P<0.05).(4)各组2hFFA与WHR、GGT、hs-CRP、2hTG、HOMA-IR均呈正相关(P<0.05).与2hFFA有关的因素为WHR、2hTG、HOMA-IR(P<0.001),对2hFFA影响的大小依次为WHR>空腹胰岛素>HOMA-IR>2hTG.结论:餐后FFA可能在PNAFL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T2DM患者有必要检测餐后血脂、FFA来全面反映其脂代谢水平.

    作者:阳琰;高琳;郝涛;廖鑫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枸橼酸莫沙必利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糖尿病胃轻瘫38例

    目的:观察枸橼酸莫沙必利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方法:75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治疗组给予枸橼酸莫沙必利5 mg,每日3次,餐前15~30 min服用,口服羟苯磺酸钙0.5 g,每日3次.对照组给予吗丁啉10 mg,每日3次,餐前15~30 min服用.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38例患者中显效15例,有效2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1%.对照组37例患者中显效6例,有效21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3.0%.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X2=4.65,P<0.05).结论:枸橼酸莫沙必利联台羟苯磺酸钙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疗效明显,用药安全,服药方便.

    作者:汤维新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对比剂肾病发病机制及预防策略研究进展

    对比剂肾病(contrast induced nephropathy,CIN)是应用碘对比剂所致的重要并发症,是医源获得性肾衰竭的第三大常见原因,占全部病例的11%,其病死率高达14%[1].随着接受冠脉诊疗术患者的不断增加,将有更多患者不可避免地应用碘对比剂.本文就近年来在CIN的发病机制及预防策略方面的进展作一介绍.

    作者:周力;陈晖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有关甲状腺癌肿瘤标志物的探讨

    甲状腺癌是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传统上分为甲状腺分化性癌、甲状腺未分化癌和甲状腺髓样癌,分化性癌又分为乳头状癌和滤泡型腺癌[1],甲状腺未分化癌比较少见且预后极差,甲状腺髓样癌来源于甲状腺滤泡旁细胞(C细胞),属于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一种,在多发性2型内分泌瘤中约25%的患者伴有甲状腺髓样癌[2].

    作者:巫泓生;张帅;古维立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角膜异物剔除术后并发角膜溃疡19例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角膜异物是眼科门诊常见的一种疾病,角膜异物剔除术是根本的治疗方法,但术后并发症时有发生,可造成角膜上皮缺损,糜烂,甚至溃疡,如果不及时有效的处理,即可引起严重的视功能损伤[1],甚至由于绿脓杆菌或真菌感染致角膜溃疡穿孔,造成眼内炎,摧毁整个眼球,导致失明.

    作者:黄杰慧;肖惠明;刘雪花;左雅静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呼吸困难护理综合评分研究

    目的:研究呼吸困难护理的综合评分.方法:(1)确定纳入评分的护理参数内容;(2)纳入参数的内容根据不同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大小评定分数;(3)统计126例非综合评分护理的护理病程作对照;(4)根据综合评分进行分型.结果:本组病例评定为轻型8例,中型31例,重型52例,极重型35例.根椐综合评分结果进行护理,保证了医疗安全,保证了护理质量,缩短了护理病程.结论:呼吸困难护理综合评分是必要的.本项研究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作者:房民琴;房民洁;王静;张岚;刘敬兰;韩蓓;李玉兰;姚宜;杜枝梅;兰燕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蛋氨酸重酒石酸胆碱治疗酒精性脂肪肝110例

    目的:探索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新途径.方法:210例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分为两组,110例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蛋氨酸重酒石酸胆碱为治疗组,100例单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作为对照组,疗程均为1个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3.6%(103/110),对照组有效率73.0%(73/1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蛋氨酸重酒石酸胆碱治疗酒精性脂肪肝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白宇鹏;张武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灵芝孢子粉误认华支睾吸虫卵1例

    患者男,52岁,因腹痛、腹泻,于2008年11月2日来院就诊.查体:T 36.7℃,心率88次/min.血常规:WBC 5.2×109/L,N0.58、L0.33、M0.05、Eo0.03、B0.01.粪便检查:隐血试验(-),镜下发现较多棕褐色卵圆形物,如西瓜籽状,体积在9~19μm×12~15 μm,外壳较厚,一端有突起状的空隙区,疑似华支睾吸虫卵.

    作者:赵俊红;刘定山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抗氧化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对宫颈癌SiHa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抗氧化剂吡略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的体外抗宫颈癌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SiHa细胞,PDTC处理后采用WST-8方法检测SiHa细胞的增殖活性:Hoechst 33258染色、Annexin V-FITC/PI双标法细胞凋亡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凝胶迁移变动分析(EMSA)检测SiHa细胞核内核转录因子-kB(NF-kB)活性.结果:PDTC能有效抑制SiHa细胞增殖和诱导SiHa细胞凋亡;染色可见典型的凋亡细胞形态;各组间早期凋亡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100 μmol/L PDTC晚期凋亡率较其他组明显升高(P<0.01):PDTC可抑制SiHa细胞核内NF-kB活性,其抑制强度与作用24 h细胞生长抑制率呈直线正相关(r=0.931,P=0.035),与作用48 h早期凋亡率呈曲线正相关(r=1.000,P=0.011).结论:PDTC抑制SiHa细胞增殖与其诱导细胞凋亡作用有关,而致凋亡作用可能与其抑制NF-kB信号转导通路,启动凋亡程序有关.

    作者:郑小冬;吕杰强;朱雪琼;黄秋穗;段萍;陈文兵 刊期: 2009年第2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