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液透析患者乙肝、丙肝感染现状分析与护理体会

杨慧芳;俞建芬;张娟

关键词:肾透析, 护理, 乙肝, 丙肝
摘要:目的:研究血液透析患者乙肝、丙肝的感染现状,相关因素及护理管理对策.方法:对251例血液透析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抽取血液检测HBsAg与抗-HCV.结果:血液透析有手术史患者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手术史者(P<0.05),但抗-HCV阳性率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有输血史与无输血史血液透析患者其抗-HCV阳性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HBsAg阳性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乙肝、丙肝的感染率高,输血史与手术史是主要因素,其次与透析器及血液管道复用有关.应加强透析过程的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输血次数.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管紧张素Ⅱ与心肌肥大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血管紧张素(Ang Ⅱ)是哺乳动物体内重要的血压和体液凋节激素.大量的体外实验证明Ang Ⅱ具有促进心肌细胞生长作用.并进一步导致心肌细胞的病理性肥大.本文就Ang Ⅱ与心肌肥大之间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徐占稳;张苏河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α(HIF-1α)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62例不同期别食管鳞癌和52例正常食管上皮组织中HIF-1α的表达,比较食管鳞癌和正常食管上皮及不同类型、期别食管鳞癌中HIF-1α表达的差异.结果:食管鳞癌组织中HIF1α的表达较正常食管上皮组织显著增加(P<0.01),且HIF-1α的表达在不同食管癌组织分级、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间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结论:HIF-1α可能与食管鳞癌的发生、侵袭和转移相关.HIF-1α有可能作为判定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重要指标.

    作者:李多杰;彭开桂;沈学明;江浩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住院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目的:通过对住院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的调查分析,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升和完善护理服务文化.方法:对我院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住院的3 948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 920份.结果: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主动巡视、有序安排治疗工作、加强交流、及时服务、出院前宣教等护理工作不满意.结论:通过调查.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调动主动巡视病房的意识与积极性,工作流程采取个性化,加强沟通、增进理解,健康教育采取个性化等护理对策才能更好地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俞惠敏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双对比钡餐检查中的异常影1例

    患者男,48岁,职员.主诉饥饿感.中上腹不适,时有胀痛,以进食后为甚,偶有恶心、反胃,已有数月.无便血、腹泻等其他症状.临床检查:神清、消瘦、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平软无压痛,肝脾未扪及.B超:肝、胆、胰未见占位.实验窜检查:尿及大便常规无特殊.X线检查:胸部透视心、肺、膈无明显异常.双对比钡餐检查:食管正常.胃呈鱼钩型,紧张度中等,位置正常.于卧位或站立位都可见到胃体部0.4 cm×0.6 cm类圆形密度增高异常影,边缘尚光整,加压相更明显.位置较固定,且无明显移动.卧位、立位多次观察始终存在,俯卧位也可见.

    作者:陆洋;黄伟新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脓毒症患者血小板计数及体积变化趋势的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脓毒症患者血小板计数(PC)、血小板体积(MPV)变化趋势,探讨两者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HEMACELL Plus全自动二十二项五类血细胞分析仪,通过阻抗法检测80例脓毒症患者发病后1、3、7、10 d的PC、MPV,并回顾性将脓毒症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分析其PC、MPV变化趋势,并进行两者相关性分析.结果:(1)入院时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PC均低于正常生理范围,死亡组PC在各时相点均低于存活组(1、3 d P>0.05,7、10 d P<0.01).存活组PC在入ICU第3天明显下降(P<0.01),继之于第7、10天持续上升(均P<0.01).死亡组PC则呈持续下降趋势(均P<0.01).(2)入院时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MPV均基本上处于正常生理范围.但是死亡组MPV值比存活组患者高(均P<0.05),病程中存活组患者MPV呈进行性下降趋势,而死亡组患者MPV呈进行性上升趋势(均P<0.01).(3)PC与MPV呈显著负相关.结论:PC、MPV的变化可能成为脓毒症患者血小板生成和活性紊乱以及骨髓反应的间接标志,常规检测脓毒症患者的PC、MPV变化趋势,尤其早期检测MPV,可能成为评价脓毒症病情及骨髓反应情况的一种快速、可信的手段.

    作者:林孟相;庄荣;戴凌燕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同型半胱氨酸对PC12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同型半胱氨酸能否通过内质网应激的途径诱导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方法:用不同浓度的同型半胱氨酸作用于经神经生长因子诱导的PC12细胞,以及同一浓度不同时间点的同型半胱氨酸干预PC12细胞,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半定量RT-PCR分析caspase-12表达的变化.结果:PC12细胞经同型半胱氨酸处理后发生凋亡,24 h检测凋亡率呈浓度依赖性增高,经5 mmol/L同型半胱氨酸处理的PC12细胞活力呈时间依赖性下降.随PC12细胞凋亡率增高和活力的下降,caspase-12表达同步增强.结论:同型半胱氨酸可以通过内质网应激途径诱导体外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凋亡.

    作者:王振炎;彭海;赵杰;汪跃春;梁顺利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KIDD血型抗体引起疑难配血的分析

    目的:总结分析疑难配血中KIDD血型抗体的鉴定.方法:3例KIDD抗体阳性的患者1~3,应用Dynal血型鉴定凝胶卡鉴定血型,用PEG+抗球蛋白法试验检测效价,并行尿素溶血试验.结果:发现患者1血型为A型,RhCcDEe,Jk(a-b-),Fy(a+b+),采用谱细胞证实患者体内含抗-Jk3(抗Jka/Jkb),尿素抵抗实验阳性:患者2血型为A型,RhCCDee,Jk(a+b-),Fy(a+b-),患者体内含抗-Jkb;患者3血型为A型,RhCcDee,Jk(a-b+),Fy(a+b-),患者体内含抗-Jka;患者2、3的尿素抵抗实验均为阴性.结论:患者1体内存在抗-Jk3(抗Jka/Jkb),血型为稀有血型Jk(a-b-).患者2、3由于多次输血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导致主侧配血凝集.

    作者:夏文杰;叶欣;罗广平;戎霞;陈扬凯;付涌水;丁浩强;邓晶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儿童结节性硬化症58例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儿童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TS)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儿童TS的认识.方法:对58例TS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8例TS患儿中,53例(91%)出现癫痫,头部CT扫描和MRI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98%(42/43)和83%(10/12),25例(43%)诊断出智力低下,48例(83%)具有皮肤损害,其中色素减退斑36例(62%)、面部血管纤维瘤19例(33%)及咖啡宽11例,心脏错构瘤检出率96%(42/44).结论:所有癫痫患儿均应注意有无TS相关损害,儿童TS相关损害常见于脑、心脏及皮肤,色素减退斑是TS患儿常见的皮损.

    作者:刘启文;李建红;李萍;刘建中;冯进云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七氟醚吸人麻醉用于无痛人流的临床观察

    人工流产术是避孕失败的一种补救措施,为减轻手术引起的疼痛,我院自2007年起使用七氟醚吸入麻醉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取得满意效果,现将其应用经验报告如下.

    作者:金超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干床训练和弥凝治疗儿童原发性遗尿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了解儿童原发性遗尿症(PNE)的临床特点和观察弥凝和干床训练治疗PNE的疗效.方法:对112例确诊为PNE的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其相关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后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了解其临床特点,并通过弥凝、干床训练和合并治疗3种不同方案治疗PNE患儿3个月,治疗结束时观察其疗效.结果:遗尿对9~13岁组患儿社交活动的影响明显大于5~8岁组患儿(χ2=23.71,P=0.000),有统计学差异.多数患儿夜间不能自行起床排尿.3组治疗有效率和完全反应率总体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11.370,P=0.003;χ2=14.653,P=0.001).合并治疗有效率(89.6%)高于单纯干床训练组(54.2%)和单纯弥凝组(75.0%).两者合并治疗完全反应率(79.2%)高于单纯干床训练组(33.3%)和单纯弥凝组(65.0%).结论:多数PNE患儿缺乏夜间排尿控制技能,可能存在睡中觉醒障碍.干床训练和弥凝合并治疗PNE有效率高于单一治疗,但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邓会英;高岩;叶红;邓颖敏;钟桴;杨华彬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骨质疏松症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是由许多微效基因累加作用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疾病.1994年Morrison等[1]首先研究证实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BMD)密切相关,认为根据VDR基因多态性可以预测BMD,这引起了国际上广泛重视,为骨质疏松分子病因学研究开拓了广阔的前景.目前已筛选出许多对BMD有遗传决定因素的候选基因.其中与受体有关的基因包括:VDR基因、雌激素受体(ER)基因、β3-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钙敏感受体基因、降钙素受体基因和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也有与细胞生长因子、激素、基质蛋白有关的基因,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1、甲状旁腺激素基因、Ⅰ型胶原蛋白基因、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白介素-6、白介素-1 受体拮抗剂和骨钙素(BGP)基因等.至1997年12月已公布涉及到骨质疏松的候选基因至少有近70个.当前国际上受关注的3个候选基因是VDR基因、ER基因和Ⅰ型胶原蛋白基因[2].

    作者:朱慧锋;王珠美;王维佳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特异性短发夹状RNA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目的:针对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Ⅱ型受体基因的不同部位,构建不同TGF-βⅡ型受体特异性短发夹状RNA(shRNA)表达质粒载体,在转录后水平抑制TGF-βⅡ型受体的表达,对其克隆进行鉴定并挑选出抑制效率高的克隆.方法:用DNA重组技术将针对人TGF-βⅡ型受体基因不同部位所设计的4对shRNA序列克隆到真核表达质粒 pSilencerTM3.1-H1 neo vector中,构建TGF-βⅡ型受体shRNA表达载体pSilencerTM3.1-H1-TGF-βRⅡshRNA1、2、3、4.脂质体介导转染成人原代成纤维细胞,经G418筛选抑制TGF-βⅡ型受体表达的稳定细胞克隆.结果:3个TGF-βⅡ型受体shRNA表达载体pSilencerTM3.1-H1-TGF-βRⅡ shRNA1、2、3经限制性酶切及序列分析证明基因插入正确.RT-PCR、Western blotting均证实3种shRNA重组质粒中pSilencerTM3.1-H1-TGF-βRⅡshRNA2可明显降低细胞内TGF-βⅡ型受体mRNA峰度及TGF-βⅡ型受体蛋白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TGF-βⅡ型受体shRNA表达载体pSilencerTM 3.1-H1-TGF-βRⅡ shRNA1、2、3,并筛选出特异而高效的阻断TGF-βⅡ型受体表达的克隆.此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TGF-βⅡ型受体蛋白分子的生物学功能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周昌宁;曹海宁;陈浩;张彩萍;吕会增;郑宗珩;陈图峰;王晖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中医综合治疗支气管哮喘40例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的8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采用中医综合疗法,内服三子养亲汤、玉屏风散、小青龙汤综合加减.对照组40例采用氨茶碱、喘康速、常规抗生素等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40例,临床控制12例,显效13例,好转9例,无效6例,总有效为34例(85%).对照组40例,其中临床控制5例,显效15例,好转6例,无效14例,总有效26例(65%).两组疗效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三子养亲汤、玉屏风散、小青龙汤综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较好.

    作者:邹译娴;何朝文;李柏完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超声定位针刺胸膜活检68例

    目的:探讨B超定位针刺胸膜活检在胸膜疾病诊断中的阳性率和安全性.方法:对近4年诊断为胸膜疾病并行针刺胸膜活检、胸水脱落细胞检查的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8例胸膜活检中提示结核性胸膜炎23例(33.8%)、慢性炎症13例(19.1%)、腺癌11例(16.1%)、鳞癌5例(7.0%)、小细胞癌3例(4.4%)、不明部位的转移癌3例(4.4%)、间皮瘤1例(1.4%),活检失败得到胸膜组织病理报告为骨胳肌组织和纤维脂肪组织9例(13.2%),胸膜活检恶性阳性率33.8%,胸水脱落细胞阳性率仅为29.4%,总病理确诊率为86.7%.术后并发症主要是气胸3例(4.4%),胸膜反应2例(2.9%),出血1例(1.4%).结论:在胸膜疾病中,B超定位针刺胸膜活检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手段,阳性率高,致命并发症极少.

    作者:谢衬梨;赵一菊;蔡杰;郭庆玲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变化

    目的:检测活动期类风温关节炎(RA)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水平,探讨MMP-3在RA中的作用,为RA的疗效判断寻找新的指标.方法:分别检测45例RA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MMP-3水平.MMP-3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结果:治疗前活动期RA患者血清MMP-3水平为(372.34±198.24)n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27.46±16.83)ns/mL(P<0.001).治疗前活动期RA患者血清MMP-3水平与DA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526,P<0.05).治疗后MMP-3水平下降,其中病情缓解者下降差异有显著性[(361.27±193.83)ng/mL vs (192.52±107.33)ng/mL,P<0.05];进一步的相关分析显示,治疗后MMP-3的降低水平与DAS评分下降值亦呈正相关关系(r=0.493,P<0.05).结论:RA患者血清MMP-3水平显著升高,可作为疾病活动性指标之一,并可作为了解RA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手段.

    作者:梁柳琴;詹钟平;邱茜;叶玉津;许韩师;杨岫岩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肝素尿激酶混合液在预防深静脉留置导管功能丧失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肝素尿激酶混合液和肝素在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封管中的效果.方法:将60例带涤纶环深静脉留置导管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分成实验组(以肝素尿激酶混合液封管)和对照组(以肝素封管),观察与比较两组留置导管时间、导管堵塞、溶栓后再通和导管动静脉端的静态管路压.结果:实验组留置导管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导管堵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静态管路压差异也有显著性,但溶栓后再通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肝素尿激酶混合液是较好的留置管封管液,有预防留置导管功能丧失的作用.

    作者:赵微燕;陈法东;包国豪;周秀华;缪初升;卢婵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泪为谁而流

    一直以来,松以为自己是深爱护理这个专业的,虽然辛苦,虽然累,可是当看见自己经辛苦思考得出的发明能减轻病人的痛苦时,心中那种快乐无法言表,当解决了那三次插尿管的病人的小便问题时,松的脸上笑开了花,真的可以用欣喜若狂来形容;当松自制的小便器解除病人的痛苦和家属的体力消耗时,那种快乐简直像中了奖.有时候感觉自己真的有点菩萨心肠,一直认为能给人提供一点帮助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责任,自己也愿意去做这些事情,认为自己会一直爱护理,一直奉献自己的爱到退休.

    作者:青松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Bcr/abl融合基因源于Ph染色体,主要表达于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亦见于20%~40%的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并成为ALL患者重要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Bcr/abl+-ALL的临床特征和预后与常见ALL存在差异.治疗也具特殊性.本文就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赵卫华;孟凡义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固定斜面导板结合直丝弓矫治下颌后缩型深覆(牙合)深覆盖

    目的:探讨固定斜面导板结合直丝弓矫治下颌后缩型深覆(牙合)深覆盖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0例下颌后缩,前牙深覆(牙合)深覆盖的安氏Ⅱ类非高角型患者,采用直丝弓矫治器联合固定斜面导板对其进行治疗,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40例患者治疗后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磨牙关系由Ⅱ类变为Ⅰ类,下颌前移,侧面观面型明显改善.头影测量的相关项目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采用固定斜面导板结合直丝弓矫治下颌后缩型深覆(牙合)深覆盖,效果显著,疗程短,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唐吟;游激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丙泊酚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4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介入封堵术,术前用阿托品0.02 mg/kg,入导管室后建立静脉通道,予丙泊酚1.5 mg/kg,瑞芬太尼1 μg/kg诱导,继以丙泊酚50 μg/(kg·min)持续泵入.连续监测无创血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频率,观察呼吸幅度的变化及有无呼吸道梗阻,造影检查封堵的即刻效果.结果:麻醉后心率、血压较麻醉前明显下降,血氧饱和度无明显下降,丙泊酚诱导迅速、作用平稳、术后苏醒快、苏醒期副作用少.结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诱导,持续泵入丙泊酚可安全地应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中的麻醉.

    作者:王庆久;孙学玉;曹庆博;徐传金 刊期: 2008年第11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