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Ki-67、E-cad在皮肤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的表达及其意义

陈松波;吴华红;许锡荣;沈金辉;马翔如

关键词:癌, 基底细胞, Ki-67, E-Cad, 鳞状细胞
摘要:目的:探讨Ki-67、E-cad在皮肤基底细胞癌(BCC)、鳞状细胞癌(SCC)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BCC和50例SCC中Ki-67、E-cad的表达.结果:Ki-67在BCC和SCC的阳性率分别为63.3%、92.0%(P<0.01),SCC Ⅰ级和Ⅱ~Ⅲ级的阳性率(++~+++)分别为32.1%、90.9%(P<0.01).E-cad在BCC和SCC的阳性率分别为63.3%、36.0%(P<0.05).在SCC Ⅰ级和Ⅱ一Ⅲ级的阳性率分别为50.0%、18.2%(P<0.05).结论:随着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的降低.Ki-67的表达有增高趋势,故检测其在表皮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对于判断肿瘤良恶性有一定参考价值.E-cad的异常表达与表皮肿瘤的分化程度有明显关系,可做为判断表皮肿瘤恶性程度和预后的指标.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在包块型宫外孕与畸胎瘤鉴别诊断中的运用

    目的:探讨应用经腹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鉴别宫外孕与畸胎瘤的诊断价值,提高宫外孕的诊断确诊率.方法:应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对比分析宫外孕与畸胎瘤的图像特征、血流特征及测量相应子宫内膜厚度间接征象.结果:宫外孕组子宫内膜增厚为(15±3)mm,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为0.32±0.09.畸胎瘤组子宫内膜增厚为(7±2)mm,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教为0.60±O.08,两组血流阻力指数与子宫内膜厚度差异具显著性(P<0.01).结论: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是鉴别诊断包块型宫外孕及畸胎瘤的有效方法.

    作者:甄子怡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治疗研究现状

    急性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中又以成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所占比例高.随着支持治疗条件的改善、并发症治愈的提高、新药不断的研发、治疗方案和策略的优化,AML治疗的效果获得了显著的进步.本文就近年来在该领域的主要进展作如下介绍.

    作者:许晓军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在男性乳腺增生症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男性乳腺增生症中的声像图表现和诊断价值,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高频超声对21例诊断为男性乳腺增生症患者进行探测.测量腺体层厚度.结果:男性乳腺增生症表现为以乳头为中心呈盘状或偏向一侧的扇状低回声,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其内可见向乳头方向聚拢的管状回声.结论:男性乳腺增生症有比较独特的图像特征,超声对大部分可确诊.主要需与乳腺癌和乳腺炎性病灶鉴别.

    作者:朱红霞;赵静;曹子洋;霍晓恺;解耀锃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纤维蛋白封闭剂用于食管癌手术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封闭剂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食管癌患者62例.分为用胶组(27例)和未用胶组(35例),用胶组行常规食管癌根治术同时在手术创面应用纤维蛋白封闭剂,通过观察术后第12、24及48小时的胸腔闭式引流量及术后总引流量来确定纤维蛋白封闭剂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有效性.结果:用胶组术后第12、24及48小时的胸腔闭式流量及术后总引流量均少于未用胶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食管癌根治术中应用纤维蛋白封闭剂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引流量,提早拔除胸腔闲式引流管,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作者:庄聪文;翁向群;程先进;杨胜生;刘道明;曾志勇;张哲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Z-plate钢板进行胸腰椎固定31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脊柱胸腰段前路手术减压后应用Z-plate钢板内固定系统的疗效.方法:本组31例胸腰段骨折患者经前路减压并应用Z-plate技术行内固定治疗,分析胸腰段前路手术入路的注意点、适应证及内固定的方法.结果:本组31例均固定良好,随访6个月~3.5年,骨质愈合佳,未见钢板螺钉松动、断裂及脊柱后凸畸形等并发症.结论:Z-plate内固定系统对胸腰椎骨折的疗效确切,可有效地重建脊柱稳定性,结合充分的椎管减压、适当的植骨融合.可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作者:梁锦峰;朱肖奇;陈荣生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现代预后因素分析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成人急性白血病中常见的类型.目前化疗能使70%~80%的56岁以下的成人患者获得完全缓解,但其中大多数将会复发或转为难治性白血病而死亡.

    作者:黄走方;孟凡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穴位注射中出现晕针与药物反应的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减轻和消除穴位注射中出现晕针与药物反应的有效方法.减少注射中的晕针与药物反应的毒副作用.方法:对30例晕针与药物反应患者进行临床实践操作和观察.结果:以上患者的不适症状均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和消除.结论:通过积极合理的护理,不仅能有效缓解、消除晕针与药物反应的不适症状.还能预防晕针与药物反应的发生,大限度降低其发生率.

    作者:邓倩萍;庄礼兴;冯淑兰;潘文宇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老年急性白血病的治疗策略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急性白血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中超过50%的AML患者是60岁以上老年人.40岁时发病率为1/10万,而到75岁以上时发病率增至15/10万.老年人急性白血病的生物学特点、临床表现以及治疗反应均不同于年轻人.本文就老年急性白血病的特点和治疗策略进行探讨.介绍如下.

    作者:林洁;朱宏丽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类风湿性关节炎辨证分型与白细胞介素6、18血清水平的关系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8(IL-18)血清水平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RA患者和健康人的外周血IL-6和IL-18的血清水平.分析不同证型两指标之间及其与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含量的相关性.结果:RA患者IL-6和IL-18血清水平与健康人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活动期RA患者IL-6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期患者(P<0.05).风寒湿阻型患者血清IL-6浓度明显高于痰瘀互结型与肝肾两虚型(P<0.05).而与风湿热郁型无明显差异(P>0.05);而风寒湿阻型患者血清IL-18浓度明显高于风湿热郁型与肝肾两虚型(P<0.05),而与痰瘀互结型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IL-6血清水平与RA的活动性密切相关.且与其中医辨证分型存在一定的联系.

    作者:彭玉莲;任燕歌;庄俊华;丁海明;潘婉仪;邓兆智;何弈婷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中药康心平对家兔在体心肌单相动作电位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药康心平对家兔在体心肌单相动作电位的影响.以探计其抗心律失常与否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2只健康家兔,随机分为康心平组和生理盐水组,分别给予康心平和生理盐水.观察给药前及给药后30、60、90、120 min动作电位变化情况.采用心肌单相动作电位记录技术观察动作电位时程复极50%、90%(MAPD50、MAPD90),有效不应期(ERP),动作电位幅度(MAPA)及ERP/MAPD90比值.结果:中药康心平对家兔在体心肌单相动作电位时程MAPD90有缩短作用(P<0.05).能使MAPA降低(P<0.01),增大ERP/MAPD90比值(P<0.01),且上述指标无明显时间依赖性改变,但对MAPD50、ERP无明显影响.生理盐水组的各项观察指标给药前后均无明显改变.结论:康心平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阻滞钠离子内流,促进钾离子外流有关,并具有心肌电稳定作用.

    作者:陈小英;王卫星;曾晓荣;刘智飞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Bortezomib或联合三尖杉酯碱、三氧化二砷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原代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目的:探讨bortezomib单独或联合三尖杉酯碱(HT)、三氧化二砷(As2O3)对初发及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原代细胞的增殖作用.方法:以初发及难治/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原代细胞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bortezomib、HT、As2O3单独或联合处理细胞后,使用MTT法观察细胞增殖活力.结果:10~500 nmol/L bortezomib对初发及难治/复发性白血病患者原代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且呈明显剂量依赖关系,随浓度增大抑制效果逐渐增强.作用于初发白血病原代细胞时,Bortezomib与HT联合与各单药处理组相比,抑制率无明显提高,而联合As2O3时其抑制率优于单药处理组;作用于难治/复发白血病原代细胞时,bortezomib与HT或As2O3联合效果均呈现相加作用,其中与As2O3联合效果优于与HT联合者.结论:Bortezomib能够抑制初发及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原代细胞增殖,与As2O3联合作用后抑制效果明显增强.

    作者:蔡艳霞;孟凡义;孙启鑫;扶云碧;李利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脑卒中后焦虑的疗效研究

    目的:观察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脑卒中后焦虑的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后焦虑患者,分为治疗组(加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30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30例.治疗前后采用Hamilton焦虑量表(HAMA)、日常生活能力Banhel指数(BI)量表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量表进行评定.结果:6周后治疗组有效率83%,对照组有效率22%:治疗组患者HAMA及NIHSS评分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降低,BI评分显著提高.结论:焦虑症状常见于卒中后患者,而适当的抗焦虑药物治疗是综合治疗的组成部分,有助于促进患者的躯体功能康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邱斌;邢小珍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Ⅰ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

    目的:探讨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前路(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7例脊柱结核患者,经3~4周正规抗结核治疗.行前路病灶清除、椎间大块自体髂骨(肋骨)植骨、一期前路(后路)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1.5年.结果:3例脊柱结核复发(3%).另有植骨不融合5例,植骨融合率为94%,植骨愈合时间3~8个月(平均5个月).还有3例术后窦道形成,经切开清创探查,加强换药后痊愈.脊柱后凸畸形平均矫正70%.14例截瘫患者肢体神经功能术后Frankel分级平均恢复1.1级.结论: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前路(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能彻底清除结核病灶,对脊髓及神经根进行彻底减压,促进脊髓及神经功能恢复,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同时一期建立和恢复脊柱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促进脊柱植骨融合,提高脊柱结核的治愈率.

    作者:吴江群;李子荣;程立明;王冉东;孙伟;赵凤朝;闽红巍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4例治疗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bet/abl融合基因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其转归.方法:24例患者经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免疫分型、G显带技术核型分析、I-FISH技术检测bcr-abl融合基因检查确诊为bcr-abl阳性ALL.均予标准剂量联合化疗,其中7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结果:经过1~2个疗程DOLP方案诱导化疗完全缓解率为59%.进行allo-HSCT患者和仅用化疗患者的中位缓解期分别为13.8和4.7个月(P<0.05),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1.2和11.8个月(P<0.05).结论:bcr/abl融合基因阳性ALL患者预后差.与单纯化疗相比.allo-HSCT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

    作者:赵卫华;孟凡义;林榕;宋兰林;易正山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移植肾早期失功切除同期再次肾移植的经验

    目的:总结移植肾早期失功切除同期再次肾移植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移植肾早期失功切除同期再次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早期移植肾失功后同期再次肾移植13例,均获得成功.13例病例中首次移植失败的原因为顽固性急性排斥反应经治疗无效5例,肾血管栓塞7例,肾动脉出血1例.再次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2例,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1例.术后随访1~5年,13例(人/肾)均存活,血肌酐水平72~146μmpol/L,平均(110.8±20.6)μmoI/L.结论:肾血管并发症引起的移植肾失功切除同期可行再次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引起的移植肾失功在严格的组织配型基础上,高群体反应性抗体患者在避开存在致敏位点的供肾的条件下.切除移植肾后仍可同期行再次肾移植.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排斥药物及生物制剂,再次肾移植同样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徐恩五;于立新;王亦斌;李川江;刘小友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无偿献血者血液报废原因及对策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血液报废的原因.以采取合适的措施降低血液报废率.方法:对周口市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4年间无偿献血血液报废情况进行统计.并对造成报废的原因加以分析.结果:血液总报废率为3.49%,其中血液检测不合格是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占89.67%.原因从高至低依次为ALT升高45.71%、梅毒阳性19.40%、HbsAg阳性14.24%、抗-HCV阳性13.75%、抗-HIV阳性8.21%等;管理不规范导致采血不能使用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占10.32%.其原因从高至低依次为是过期血袋密封不严、破损、标签缺失、血样不清等.结论:肝功能异常、梅毒感染、乙肝病毒携带者、HIV感染及管理不规范是我院输血科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对献血者进行血液传染指标筛查.根据临床用血需要采集和储备血液,加强质量管理和规范操作等可有效降低血液的报废率.

    作者:卢晓卉;齐玉萍;王海潮;张高丽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成人高危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诊治策略

    成人急性白血病的常见的类型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目前,应用常规剂量的标准方案治疗获得的完全缓解率(CR)为60%~80%,5年无病生存率(DFS)为30%~40%,患者在预后中存在的明显差异与在诊断时或初次治疗前伴随的预后相关因素及其治疗策略密切相关.为了提高AML患者长期存活率,合理安排治疗,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薄见.供同道们参考.

    作者:孟凡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Ki-67、E-cad在皮肤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Ki-67、E-cad在皮肤基底细胞癌(BCC)、鳞状细胞癌(SCC)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BCC和50例SCC中Ki-67、E-cad的表达.结果:Ki-67在BCC和SCC的阳性率分别为63.3%、92.0%(P<0.01),SCC Ⅰ级和Ⅱ~Ⅲ级的阳性率(++~+++)分别为32.1%、90.9%(P<0.01).E-cad在BCC和SCC的阳性率分别为63.3%、36.0%(P<0.05).在SCC Ⅰ级和Ⅱ一Ⅲ级的阳性率分别为50.0%、18.2%(P<0.05).结论:随着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的降低.Ki-67的表达有增高趋势,故检测其在表皮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对于判断肿瘤良恶性有一定参考价值.E-cad的异常表达与表皮肿瘤的分化程度有明显关系,可做为判断表皮肿瘤恶性程度和预后的指标.

    作者:陈松波;吴华红;许锡荣;沈金辉;马翔如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血浆脂联素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亚型的关系

    目的:研究血浆脂联素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亚型的关系.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和实验室辅助检查结果.将1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n=54)、心源性脑栓塞组(n=23)和腔隙性脑梗死组(n=29),同时选取同期该院门诊体检正常的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脂联素水平及危险因素,包括代谢综合征.结果:(1)病例组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5.7±1.8)mg/L vs (8.8±2.4)mg/L,P<0.05].(2)卒中亚型不同,脂联素水平不同,心源性脑栓塞组水平高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水平低[(8.0±2.2)mg/L vs (5.5±1.6)mg/L,P<00.05],腔隙性脑梗死组居中[(6.7±1.4)mg/L].(3)血浆脂联素水平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相关.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血浆脂联素水平较其他缺血性脑卒中亚型低.

    作者:汪雪菁;何亚丽;魏麓云;周俊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胆道微结石在急性胆管炎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胆道微结石在急性胆管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54例急性胆管炎患者.通过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或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收集胆汁,通过普通和偏振光显微镜查找微结石.结果:54例急性胆管炎患者中,3例ERCP失败,其余均插管成功.其中35例胆总管结石或扩张,4例胆总管下端炎性狭窄,12例未见明显异常.在35例胆总管结石中,29例发现胆道微结石,4例胆总管炎性狭窄的患者中,3例发现胆道微结石.在12例ERCP阴性胆管炎患者中,9例发现了胆道微结石(大多为胆固醇单水结晶),3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1)在急性胆管炎中,ERCP联合微结石检测可以提高胆道结石的诊断率.(2)胆道微结石与急性胆管炎的发病密切相关.

    作者:邱全兴;沈云志;张丽霞 刊期: 2008年第1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