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胆道微结石在急性胆管炎中的临床意义

邱全兴;沈云志;张丽霞

关键词:胆结石, 胆管炎, ERCP
摘要:目的:探讨胆道微结石在急性胆管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54例急性胆管炎患者.通过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或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收集胆汁,通过普通和偏振光显微镜查找微结石.结果:54例急性胆管炎患者中,3例ERCP失败,其余均插管成功.其中35例胆总管结石或扩张,4例胆总管下端炎性狭窄,12例未见明显异常.在35例胆总管结石中,29例发现胆道微结石,4例胆总管炎性狭窄的患者中,3例发现胆道微结石.在12例ERCP阴性胆管炎患者中,9例发现了胆道微结石(大多为胆固醇单水结晶),3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1)在急性胆管炎中,ERCP联合微结石检测可以提高胆道结石的诊断率.(2)胆道微结石与急性胆管炎的发病密切相关.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浆脂联素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亚型的关系

    目的:研究血浆脂联素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亚型的关系.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和实验室辅助检查结果.将1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n=54)、心源性脑栓塞组(n=23)和腔隙性脑梗死组(n=29),同时选取同期该院门诊体检正常的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脂联素水平及危险因素,包括代谢综合征.结果:(1)病例组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5.7±1.8)mg/L vs (8.8±2.4)mg/L,P<0.05].(2)卒中亚型不同,脂联素水平不同,心源性脑栓塞组水平高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水平低[(8.0±2.2)mg/L vs (5.5±1.6)mg/L,P<00.05],腔隙性脑梗死组居中[(6.7±1.4)mg/L].(3)血浆脂联素水平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相关.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血浆脂联素水平较其他缺血性脑卒中亚型低.

    作者:汪雪菁;何亚丽;魏麓云;周俊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米非司酮对早孕绒毛滋养细胞Ang-1表达及绒毛间质血管生成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米非司酮对人早孕绒毛滋养细胞血管生成素-1(Ang-1)表达及绒毛间质血管生成的影响,探讨Ang-1在绒毛间质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与图像分析技术对绒毛血管行体视学研究.结果:药流组微血管长度密度较人流组减少(P<0.05),微血管体积密度显著减少(P<0.01);人流组绒毛滋养细胞层Ang-1表达显著高于药流组(P<0.05).结论:绒毛滋养细胞Ang-1低表达与间质血管生成抑制相关.据此,米非司酮可造成绒毛间质血管形成发生障碍,进而不利于胚胎生存.

    作者:楼湘莹;王自能;缪缙;耿蔷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应用微创面神经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352例

    目的:探讨面神经血管微创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微创面神经血管减压手术治疗352例面肌痉挛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效果及并发症.结果:微创小切口经显微镜下行血管神经分离减压术352例,术后立即有效者276例,术后即症状减轻并在3个月内抽搐消失者52例,无效后二次手术者1例.结论:微创面神经血管减压手术治疗面肌痉挛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手术效果良好.是面肌痉挛有效的治疗方法.良好的局部解剖知识及精巧的显微手术技巧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作者:钟建卫;袁俊;翟卫东;孙永锋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羊栖菜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分离纯化羊栖菜多糖并观察其对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评价羊栖菜多糖抗肿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80%乙醇脱脂后水煮醇沉.Sevag法结合胰酶消化去蛋白,Sephadex G200柱分离纯化获得羊栖菜多糖SFP1和SFP2,用纯化的羊栖菜多糖SFF2腹腔注射给药,观察其对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结果:分离纯化获得两个羊栖菜多糖SFP1和SFP2.均为含有硫酸基的蛋白聚糖.腹腔注射羊栖菜多糖SFP2能显著提高小鼠胸腺指数和脾指数及ConA诱导的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提高小鼠NK细胞杀伤活性及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结论:羊栖菜多糖能明显提高小鼠机体的免疫功能,可能是羊栖菜多糖抑制肿瘤生长的机制之一.

    作者:严全能;陈均忠;陈晓文;蒋定文;沈先荣;李志梁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急性白血病患者14例.其中治疗组6例(实验组)在化疗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降至低时,皮下注射rhIL-11 3μg/d及rhG.CSF250μg/d.连用至外周血白细胞升高至10×109/L左右时(采集干细胞时)停药.单用rhG-CSF组为对照组.结果:采集前外周血小板、CD34+细胞数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采集产品的CD34+、CD34+/CD38-、CD34+/CD41a+、CD34+/CD42b+细胞数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移植后实验组血小板>20×109/L平均时间为14.5 d,对照组为20.2d(P=0.06).不良反应主要是肌肉关节疼痛及水肿,均为Ⅰ~Ⅱ级.结论:rhIL-11与rhG-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治疗急性白血病安全有效.

    作者:徐丹;孟凡义;易正山;孙竞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环杓关节半脱位6例的诊断和分析

    随着气管内插管麻醉的增多,喉内创伤也相应增加.以环杓关节半脱位为严重,且早期诊治极为重要,否则可致关节粘连和固定而长期声音嘶哑及呛咳.近10年来笔者遇到6例环杓关节半脱位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毛振宇;林志宏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超声色素标记乳腺小肿瘤的临床应用

    目的:比较乳腺小肿瘤术前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进行美蓝和龙胆紫着色定位及传统不定位的差异,寻找佳的定位方法.方法:检出乳腺小肿瘤待手术的26例30个乳腺肿块进行分组,超声实时引导下穿刺,其中两组用1%美蓝和1%龙胆紫对肿瘤局部着色定位.另一组不定位,记录寻找肿块和整个切除肿块手术时间.结果:1%龙胆紫着色定位效果要优于1%美蓝,前者着色性好,弥散度小,1%龙胆紫着色寻找肿块和切除肿块手术时间小于其余两种方法,差异显有著性.1%美蓝着色与传统不定位方法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术前龙胆紫着色定位在手术中能快捷发现乳腺小肿瘤病灶.缩短寻找和切除肿块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果.其效果优于美蓝.

    作者:蔡雪阳;黄定蒙;王友达;徐盛柏;陈吴凤;陈庆存;夏苗苗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卵巢内卵泡血管新生的调控

    卵泡的发育与血管新生有关,每个卵泡可独立地调节血管新生.从而使其血管系统发挥重要功能.采用不同的方法来监测卵泡的血管新生.观察卵泡中血管原因子的变化及拮抗剂在体内作用后的结果,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EGF受体及其他血管原因子的干扰能抑制卵泡的发育或者抑制排卵.因此.了解卵泡血管新生的机制和规律.控制血管新生.为治疗卵泡的不正常发育提供依据.

    作者:马红丽;侯丽辉;丛晶;吴效科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采用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同期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合并膀胱肿瘤

    目的:探讨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同期治疗膀胱肿瘤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可行性.方法:23例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肿瘤患者.行同期经尿道前列腺及膀胱肿瘤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并随访观察疗效.结果:术后均未发生经尿道电切综合征,术后3个月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由术前的23.6±7.2下降至5.1±0.9.大尿流率由术前的(5.6±3.4)mL/s提高至(20.2±3.8)mL/s,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访5~52个月,3例术后膀胱肿瘤复发.复发部位均不在后尿道、前列腺窝.结论:膀胱肿瘤合并前列腺增生患者采用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同期手术治疗安全、可靠,免除了患者二次手术的痛苦.

    作者:王勇;侯宓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甲状腺手术伤口瘢痕粘连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分析甲状腺术后伤口并发瘢痕粘连的原因并提出防治对策.方法:对603例行各类甲状腺手术患者进行0.5~1年的随访.结果:并发瘢痕粘连的有91例,占15.1%,其中4例因症状严重行粘连松解术,其余经理疗及功能锻炼痊愈.结论:甲状腺手术伤口瘢痕粘连与手术技巧、异物刺激、创伤程度、患者体质、出血、引流物的使用等诸多因素有关,提高手术技巧、减少组织损伤、止血彻底、不放置引流可有效预防瘢痕粘连,对症状严重的甲状腺术后瘢痕粘连需手术解除症状.

    作者:雷睿文;黄湛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两种方案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依立替康(CPT11)联合顺铂(DDP)、足叶乙甙(VP16)联合DDP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采用两种方案对36例患者进行研究,3周为1个疗程.IP方案:CPT11 60mg/m2静脉滴注90 min,第1、8、15天,DDP 75 mg/m2静脉滴注第1天.EP方案:VP16 100 mg/m2,第1,2,3天,DDP 75 mg/m2静脉滴注第1天.21 d为1个周期.3个周期后观察疗效及毒副作用.结果:IP方案的总有效率优于EP方案;完全缓解率和部分缓解率IP方案组分别为6%和83%,总有效率为89%.EP方案组完全缓解率与部分缓解率分别为11%和56%.总有效率为67%.结论:CPT11联合DDP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优于VP16联合DDP,是有效的化疗方案.值得推广.

    作者:金剑英;郭群依;郭宗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干扰素α对胃癌多药耐药细胞耐药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干扰素α对SGC7901/VCR胃癌多药耐药细胞耐药性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干扰素α(IFN-α)(0、103、104、105 U/mL)以不同时间(0、12、24、48、96 h)长度作用于SGC7901/VCR胃癌多药耐药细胞.收集作用后的细胞,用RT-PCR方法检测多药耐药1(MDRl)基因mRNA随IFN-α作用的不同时间和浓度变化情况.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DR1蛋白表达随IFN-α作用的不同时间和浓度变化情况.用MTT方法检测经IFN-α(105 U/mL)作用SGC7901/VCR细胞48 h后.与不经过IFN-α作用的SGC7901/VCR细胞相比耐药谱的变化.结果:随作用时间增加和IFN-α浓度增大,MDR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都减少,在α=0.05水平均有统计学意义;在IFN-α浓度为105 U/mL,作用时间为48 h,MDR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都减少明显.SGC7901/VCR细胞被IFN-α作用后,其对各化疗药物耐药性的变化为,对长春新碱和羟喜树碱的逆转倍数大,IC50分别减少了22倍和12倍.明显;其次为对5-氟尿嘧啶的耐药的变化;对丝裂霉素和卡铂的耐药性的逆转倍数不是很大.结论:IFN-α对SGC7901/VCR胃癌多药耐药细胞的耐药性有部分逆转的作用,但对不同抗癌机制的化疗药物逆转效果不同.其机制可能为抑制MDR1基因RNA的合成.进而影响MDR1蛋白的合成,终减少MDR1蛋白对化疗药物的泵出效应.

    作者:李建;李宁;吴克谨;费哲为;欧敬民;叶敏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钛合金铸造基托义齿在修复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钛合金铸造基托义齿在修复中的效果.方法:用钛合金及钴铬合金铸造基托修复上颌肯氏Ⅰ类或Ⅱ类缺失患者各32例.检测患者戴义齿前、戴义齿1个月、戴义齿3个月承托区黏膜面可培养菌总量的变化及义齿承托区黏膜的炎症情况.结果:钴铬合金基托承托区口腔黏膜可培养细菌总量戴牙3个月与1个月、与备牙前相比显著增高(P<0.001);钛合金基托承托区口腔黏膜可培养细菌总量在各时期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和钛合金基托相比,钴铬合金基托对应承托区黏膜可培养细菌总量在戴牙3个月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1).钴铬合金基托承托区黏膜义齿性口炎发生率在戴牙3个月比戴牙1个月、备牙前显著增高(P<0.05);钛合金基托承托区黏膜义齿性口炎发生率在各时期都无显著差异(P>0.05);与钛合金基托相比,钴铬合金基托承托区黏膜义齿性口炎发生率高,特别在戴牙3个月时增高明显(P<0.05).结论:戴用义齿后,与纯钛基托相比.钴铬合金更易促使口腔承托区黏膜细菌的积累;义齿性口炎的发生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高,与纯钛基托相比.钴铬合金基托更易发生义齿性口炎.

    作者:林江红;王莹;林晓静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Ⅰ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

    目的:探讨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前路(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7例脊柱结核患者,经3~4周正规抗结核治疗.行前路病灶清除、椎间大块自体髂骨(肋骨)植骨、一期前路(后路)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1.5年.结果:3例脊柱结核复发(3%).另有植骨不融合5例,植骨融合率为94%,植骨愈合时间3~8个月(平均5个月).还有3例术后窦道形成,经切开清创探查,加强换药后痊愈.脊柱后凸畸形平均矫正70%.14例截瘫患者肢体神经功能术后Frankel分级平均恢复1.1级.结论: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前路(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能彻底清除结核病灶,对脊髓及神经根进行彻底减压,促进脊髓及神经功能恢复,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同时一期建立和恢复脊柱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促进脊柱植骨融合,提高脊柱结核的治愈率.

    作者:吴江群;李子荣;程立明;王冉东;孙伟;赵凤朝;闽红巍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类风湿性关节炎辨证分型与白细胞介素6、18血清水平的关系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8(IL-18)血清水平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RA患者和健康人的外周血IL-6和IL-18的血清水平.分析不同证型两指标之间及其与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含量的相关性.结果:RA患者IL-6和IL-18血清水平与健康人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活动期RA患者IL-6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期患者(P<0.05).风寒湿阻型患者血清IL-6浓度明显高于痰瘀互结型与肝肾两虚型(P<0.05).而与风湿热郁型无明显差异(P>0.05);而风寒湿阻型患者血清IL-18浓度明显高于风湿热郁型与肝肾两虚型(P<0.05),而与痰瘀互结型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IL-6血清水平与RA的活动性密切相关.且与其中医辨证分型存在一定的联系.

    作者:彭玉莲;任燕歌;庄俊华;丁海明;潘婉仪;邓兆智;何弈婷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在男性乳腺增生症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男性乳腺增生症中的声像图表现和诊断价值,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高频超声对21例诊断为男性乳腺增生症患者进行探测.测量腺体层厚度.结果:男性乳腺增生症表现为以乳头为中心呈盘状或偏向一侧的扇状低回声,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其内可见向乳头方向聚拢的管状回声.结论:男性乳腺增生症有比较独特的图像特征,超声对大部分可确诊.主要需与乳腺癌和乳腺炎性病灶鉴别.

    作者:朱红霞;赵静;曹子洋;霍晓恺;解耀锃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光动力治疗药物5-氨基乙酰丙酸及其己脂的相关研究进展

    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近30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疾病治疗新方法.在临床各种疾病特别是肿瘤的治疗中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原理为光敏剂与病变细胞和组织选择性结合后.在特定波长、特定功率光源的照射下产生细胞毒性作用.从而起到杀灭病变细胞和组织的作用.

    作者:卢晓殉;郭坤元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2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3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两组均在积极控制糖尿病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α硫辛酸剂量为600mg/d.静脉滴注,连用14 d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弥可保1 mg/d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4 d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症状缓解时间比对照组缩短(P<0.05).两组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显著提高(P<0.01或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痛周围神经病变有明显疗效.

    作者:田峰;杨小红;张大敏;吴莹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胆道感染大肠埃希菌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耐药分析

    目的:探讨胆道感染患者中大肠埃希菌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情况及耐药分析.方法:采用改良的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法检测EsBLs和AmpC酶,采用纸片扩散(K-B)法检测大肠埃希菌对18种抗生素的耐药率.结果:110株大肠埃希菌中检出单产EsBLs 42株,AmpC酶12株,同时产AmpC酶和ESBLs共6株,检出率分别为38.2%、10.9%和5.5%;产酶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率大部分均高于不产酶菌株.结论:胆道感腥敬蟪ΠO>驭?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是产生AmpC酶和ESBLs,对产酶菌株临床经验用药首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作者:范树养;刘丰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妊娠晚期漏尿症状诊断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漏尿症状对妊娠晚期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正常的孕妇33例.于孕38~40周、胎儿先露尚未衔接时行尿动力检查,测量腹压漏尿点压(valsalvaleak point pressure,VLPP),同时进行漏尿症状问询记录,分析妊娠晚期漏尿症状与VLPP的关系,Kappa检验漏尿症状与VLPP对妊娠晚期压力性尿失禁诊断的一致性.结果:13例孕妇出现漏尿症状,仅5例VLPP<90cmH2O,20例孕妇无漏尿症状,其中2例VLPP<90cmH2O.漏尿症状诊断的敏感性为71.4%,特异性为69.2%,阳性预测值38.5%,阴性预测值90.00%,Kappa=0.310,P=0.051.结论:妊娠期的漏尿症状可能只是一种功能性的变化,相比于未妊娠女性,漏尿的发生条件和原因更复杂.不能简单根据症状诊断妊娠晚期的压力性尿失禁.

    作者:薛卓维;张文璎;张睿 刊期: 2008年第1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