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临床研究进展

刘立新;周书明;姚依群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Ⅱ, 受体拮抗剂, 高血压, 心血管保护作用, 药物学, 治疗指南, 临床试验, 防治指南, 中国, 证实, 欧洲, 领域
摘要: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是10多年来心血管药物学领域的一大进步,众多临床试验已证实ARB显著的心血管保护作用,JNC7、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和2007年欧洲高血压治疗指南均将其列为高血压治疗起始药物和维持药物.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伴轻度认知损害的青中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认知损伤特点

    目的:通过时青中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认知功能的筛查,探讨伴轻度认知损害(MCI)的OSAS患者临床记忆障碍的特点.方法:对2005年10月至2006年10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睡眠门诊就诊的主诉失眠入选的289例青中年患者行多导睡眠监测仪检查和神经心理量表检查.结果:(1)本课题观察患者年龄18~64岁,其中确诊MCI占10.7%;(2)OSAS组MCI发生率明显高于非OSAS组;(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吸烟史、饮酒史、腔隙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OSAS史与MCI发生可能有关;(4)OSAS合并MCI以及MCI患者指向记忆、联想学习、图像自由记忆、无意义图形再认以及人像特点回忆5项分数与非MCI患者的5项分数相比较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非OSAS非MCI患者记忆5项分数较OSAS患者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OSAS合并MCI患者与非OSA并MCI患者记忆5项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中年失眠人群中MCI的发生率为10.7%.而且男性患者居多.性别存在差异.其中OSAS患者MCI发生率明显高于非OSAS患者.OSAS合并MCI患者存在显著的记忆功能的损害.

    作者:高金颖;沈扬;樊东升;古雅兰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对血液透析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评估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对血液透析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治疗组)rHuEPO治疗前后3个月CD3、CD4、CD8、CDl9、CD25、CD56变化,对照组为未使用rHuEPO患者10例.结果:治疗组rHuEPO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CD25、CD56差异有显著性(P<0.01),CD8、CD19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rHuEPO治疗可影响患者免疫功能,主要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升高NK细胞活性,降低白介素-2受体亲和力,对体液免疫影响不大.

    作者:陈学波;朱水娣;胡玉纹;吴广宇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异型淋巴细胞数量与EB病毒浓度的关系

    目的:观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外周血中异型淋巴细胞的形态和数目变化,并对EB病毒进行检测,探讨二者的关系.方法:对已确诊的5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接异型淋巴细胞比例进行分组,观察其临床表现和EB病毒浓度的关系.结果:通过临床症状观察,大多患者具有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通过实验室检查分析,外周血中存在数目不等的异型淋巴细胞.Ⅰ组(异型淋巴1%~5%)有4例,Ⅱ组(异型淋巴6%~10%)有7例,Ⅲ组(异型淋巴11%~15%)有10例,Ⅳ组(异型淋巴16%~20%)有13例.V组(异型淋巴20%以上)有16例.通过荧光PCR-DNA检测EB病毒拷贝数发现V组患者外周血病毒平均含量高,并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多样,异型淋巴细胞与EB病毒的检查对该病的初期诊断和病程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刘莹;曹军皓;容东宁;孙洁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内镜下切除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护理配合

    目的:通过对我院53例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进行内镜下切除手术,总结手术中的配合经验及护理体会.方法:护理重点是术前肠道清洁、心理护理、合理术前用药、术中病情观察、术后并发症的观察等.结果:99%的患者内镜下治疗均获得成功,只有1例有残留,术中出血5例,术后出血3例,采取氩气刀喷射氩气止血或用钛夹,高渗盐水注射等方法止血,均成功.结论: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下切除手术中,有效的护理配合能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王莉慧;蔡文智;智发朝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不动杆菌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8例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在慢性肺病患者中.不动杆菌所致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特点及不动杆菌的耐药性,为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呼吸内科自2000年1月至2007年5月期间,28例发生不动杆茵性VAP慢性肺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不动杆茵药敏情况.结果:此类患者不动杆菌性VAP均有较严重的基础疾病,发病前曾使用一种或多种抗生素以及糖皮质激素,46%有混合感染,药敏结果显示不动杆茵有多重耐药性,对碳青霉烯类、头孢吡肟、加酶的B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相对较低.结论:慢性肺病患者不动杆菌性VAP的耐药性强、病死率高,应加强预防手段,抗感染治疗应该根据细菌耐药性分析,合理选择抗生素.

    作者:李鸿雁;夏前明;全燕;张彦;连亨宁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对各期慢性肾脏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在各期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CKD各期患者108例.对照组20例,用ELSA的方法测定血清Cystatin C的浓度,用99mTc-DTPA清除率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肌酐(Scr),并用简化MDRD和Cock-croft-Gault(CG)方程计算估计的GFR(eGFR).结果:与正常组比较,Scr在CKD3-5期有统计学差异,而Cys C、CG-GFR、简化MDRD-GFR与GFR在CKD2期起即有统计学差异;年龄、性别、体重均不是Cystatin C的影响因素;各期Cystatin C与GFR均有很好的相关性;在CKD5期Cystatin C和scr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ROC)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CKD1~5期,Cystatin C均能很好反映GFR,但在肾功能后期.Cystafin C反映GFR并不比scr优越.

    作者:张晓光;俞岗;崔勇平;汪年松;刘华;王蕾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前列腺炎症与前列腺增生的关系

    前列腺炎和前列腺增生是临床上男性的常见疾病,虽然两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有所不同,但却有相似的临床表现.由于前列腺炎好发年龄早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增生标本常常有炎症表现,人们一直在怀疑前列腺炎是不是前列腺增生的原因之一,近年来这方面研究和争论都比较多,其中以支持两者有关的报道较多,本文对这方面的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揭晓;莫曾南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膝关节镜术后肺栓塞3例临床分析

    目的:提高对膝关节镜术后肺栓塞的认识,减少误诊和漏诊,降低病死率.方法:对3例膝关节镜术后并发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3例膝关节镜术后并发肺栓塞患者,平均年龄64.7岁,平均手术时间193.3 min,术中应用止血带均为3次,平均时间为163.3 min,1例死亡,2例抢救成功,其中1例心超检查发现右心房血栓,其余2例皆为临床诊断.结论:膝关节镜术后可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有致死性危险,呼吸科及骨科医生均应提高对肺栓塞的警惕性,在术前、术中、术后积极防治肺栓塞,降低病死率.

    作者:钟波;骆剑敏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用于蛛网膜下腔-硬膜外分娩镇痛55例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用于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在分娩过程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55例自愿要求无痛分娩的产妇,实施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采用0.2%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并与同期55例未实施麻醉的产妇进行比较,观察两组的生命体征、镇痛评分、下肢运动评分、分娩方式、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出血量及并发症等.结果:两组产妇生命体征稳定,镇痛组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与对照组相比,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但是第一产程延长.产后2 h出血量增多(P<0.05);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及并发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镇痛效果好,对产科质量无影响.

    作者:胡迎春;王溢;朱雪洁;廖晓琼;曾睿峰;朱雪琼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孕产妇的性格类型与焦虑、抑郁发生关系的调查研究

    目的:探讨孕产妇的性格类型与焦虑、抑郁发生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2006年10月至2008年2月在产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孕妇510例,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性格、心理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别于产后5 d和42 d跟踪调查.结果:将孕产妇的性格分为外向稳定、外向不稳定、内向稳定和内向不稳定四种类型,孕期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23.1%,15.3%,产褥后期无干预组和心理干预组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27.6%,10.4%,外向稳定性格发生焦虑、抑郁者较少,内向不稳定性格发生焦虑、抑郁者较多.结论:孕产妇性格的稳定性对其心理状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同性格的孕产妇发生焦虑和抑郁的几率不同,对高危孕产妇实行重点干预可以减少围产期焦虑和抑郁的发生.

    作者:蔡东红;程兰君;曾三梅;周梅娟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两种不同方法矫正臀位的效果比较

    目的:寻找矫正臀位更有效和安全的方法.方法:选取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产检并经B超诊断为臀位的孕妇604例,对340例指导采用托臀法,对264例指导采用胸膝卧位法,对两组矫正胎住的成功率、所需时间及效果进行比较.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结果:托臀法的成功率为93.8%,所需时间3~5 d,胸膝卧位法的成功率为76.9%.所需时间6~14 d,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托臀法矫正胎位成功率高,所需时间短,动作简单,易被接受,无不良反应,效果优于胸膝卧位法,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周素英;文细娇;王金英;唐桂春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先天性右心室梗阻性疾病超声诊断特点

    目的:探讨先天性右心室梗阻性疾病漏诊和误诊的原因及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总结39例先天性右心室梗阻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右室腔梗阻14例,右室漏斗部梗阻25例,分析其超声诊断的特点,并与手术结果对比.结果:右室腔梗阻的病理改变基础为右心室腔内室上嵴或嵴下水平至右室游离壁的异常肌束横跨,超声表现为右室壁局部肥厚呈楔形向右室腔凸起,室间隔呈舌形凸向右室腔,两者相对,中间形成狭窄口.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经狭窄处的五彩镶嵌血流信号,连续多普勒检测跨狭窄处压力阶差高低可反映梗阻的程度.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与手术相符者有11例,误诊2例,漏诊1例.右室漏斗部梗阻的病理改变可分为2种类型,一种是肺动脉瓣下出现一纤维隔膜,血流通过隔膜时发生梗阻,本组有1例为此类型,一种是漏斗部心肌异常肥厚,漏斗部内径变小,右室收缩时漏斗部进一步变窄.常合并肺动脉瓣狭窄、法洛四联症、原发性或继发性肺动脉高压等,单纯的右室漏斗部梗阻十分少见,手术治疗7例,提示法洛四联症漏诊伴有漏斗部狭窄1例,室间隔缺损误诊合并漏斗部狭窄2例.结论:超声心动图可成为诊断和评价先天性右心室梗阻性疾病重要的无创手段.

    作者:管丽洁;倪显达;谷笑蓉;胡元平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来氟米特联用甲氨蝶呤治疗早期严重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效果

    目的:研究来氟米特及甲氨蝶呤联合运用对早期严重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症状,特别是关节损害的作用.方法:108例早期严重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来氟米特组、来氟米特+甲氨蝶呤组及来氟米特+羟氯喹组.治疗前作相应的临床、实验室及放射学检查,以来氟米特30 mg/d,连续2 d后改为20 mg/d,甲氨蝶呤每周10 mg.羟氯喹400 mg/d治疗12个月后,再评价患者临床、实验室及放射学的改变.结果:来氟米特组、来氟米特+甲氨蝶呤组及来氟米特+羟氯喹组治疗12个月后,关节疼痛数明显减少,关节肿胀亦得到明显改善,晨僵时间显著缩短,其中尤以来氟米特+甲氨蝶呤效果明显.关节侵蚀及Larsen-Dale积分在来氟米特+甲氨蝶呤组改善亦较其他两组显著.但血沉及C反应蛋白改变不显著.结论:来氟米特及甲氨蝶呤联合运用对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症状及关节损害的改善具有明显的效果.

    作者:黄胜;罗福漳;曾健;邓雪强;邓洁尧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代谢综合征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一种以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1]>.Reaven在1988年首先提出了MS的概念,初的描述是包括高血压、肥胖、脂质代谢异常和胰岛素抵抗(IR,高胰岛素血症、空腹血糖升高和糖耐量异常),并指出IR是MS重要的病理生理改变,是引起MS中其他异常改变的基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MS的发病率日渐增高.MS是环境与遗传共同导致的复杂疾病,有关于其分子生物学研究是近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篇就近几年来研究较多的与MS有关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综述如下……

    作者:姚春莉;刘媛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粉防己碱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及ERK/NF-kB通路的影响

    目的:观察粉防己碱(tetrandrine,Tet)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及ERK/NF-k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培养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3H]-TdR掺入率测定不同浓度Tet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免疫沉淀法纯化蛋白并ERK<,1/2>试剂盒测定ERK活性;Western-blot测定P-ERK<,1/2>、NF-kB(p65)及NF-kB抑制物(I-kBα)的表达.结果:Tet作用下,细胞胞体收缩、变圆,间隙增宽,药物浓度高时,细胞碎裂、浮起.MTT实验、[3H]-TdR掺入率均显示Tet明显抑制细胞增殖,Western-blot显示Tet明显抑制p-ERK<,1/2>及NF-kB(p65)表达及增强I-KBα表达.结论:Tet可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其途径与下调ERK/NF-kB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冯幼平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全静脉麻醉及手术对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目的:探讨全静脉麻醉对患者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影响,以及红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密度和亲和力在全麻手术患者中的变化.方法:收集我院64例全静脉麻醉手术患者(全麻手术组),病发前无糖尿病痛史.正常时照组来自同期门诊体检健康人员,血压、血脂正常,无特殊服药史.两组性别构成比、年龄和体重指数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术组内年龄、体重及手术前处理、麻醉时间、术中处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观察全麻手术患者稳态模式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B)、空腹血糖的变化.放射受体分析测定红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密度和亲和力.结果:(1)全麻手术组患者HOMA-IR、胰岛素、空腹血糖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HOMA-β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2)全麻手术组患者红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密度和亲和常数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全静脉麻醉手术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红细胞膜胰岛素高亲和力受体和亲和力降低可能是全麻手术患者发生胰岛素抵抗的重要机制.

    作者:张安传;杨友生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术中内镜下乳突肌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手术配合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术中内镜下乳突肌切开术(EST)治疗胆总管结石手术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对14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继发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术前做好患者准备和物品准备,手术体位的正确摆放术中配合顺序以及术后正确处理.结果:14例手术患者均顺利完成,无术中并发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效果满意.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术中EST治疗胆总管结石,可以部分取代开腹手术,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痛苦少等优点.

    作者:王苗凤;王海红;林丰;黎鸫鸫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5 00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并发症的处理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年11月至2006年12月接受LC的5 0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中转开腹手术128例,其余的4 872例均成功施行LC.胆管损伤12例,胆管横断2例,死亡1例.其余均治愈出院.LC手术时间是15-125(28±17)min.结论:胆管损伤是LC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处理时应根据部位、损伤程度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LC并发症重在预防,细致合理的操作是预防的关键.

    作者:吴品飞;陈汝岱;顾勇劲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脑膜炎奈瑟菌的候选蛋白质疫苗

    脑膜炎奈瑟菌是引起脑膜炎、菌血症等侵袭性疾病的重要病原菌,也可以无症状的鼻咽部带菌状态存在.分为13个血清群.但只有6个群(A,B,C,W-135,Y和X)与其致病性有关.目前应用的疫苗主要是荚膜多糖疫苗和多糖蛋白结合疫苗.两者本质上都属荚膜多糖抗原,覆盖的血清群有限,无法做到对B群脑膜炎奈瑟菌的预防,因此发展通用蛋白质疫苗势在必行.能作为候选疫苗的具有免疫原性的蛋白质需具备以下特点:在大多数菌株中都表达且结构保守;可诱生杀菌抗体或保护性抗体.现就有希望成为候选疫苗的蛋白质综述如下……

    作者:付广林;马筱玲 刊期: 2008年第20期

  • 壳聚糖宫颈抗菌膜促进宫颈环形电切术术后宫颈创面恢复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后应用西欧斯壳聚糖宫颈抗茵膜促使创面愈合、预防术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因宫颈病变需作LEEP的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采用西欧斯壳聚糖宫颈抗茵膜局部用药者50例作为治疗组,LEEP术后自然修复5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阴道出血量、持续时间及阴道流液少于对照组(P<0.05或P<0.01),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结论:西欧斯壳聚糖宫颈抗茵膜局部用药具有减少创面感染、渗出、出血和促进LEEP后创面愈合的作用.

    作者:李海洋 刊期: 2008年第2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