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波;张勇;傅祖红;司斌
目的:建立结核病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方法.方法:建立检测结核杆菌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并进行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实验,对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该方法的敏感性达到了1 pg,且特异性高.重复性好.应用荧光定量PCR法及抗酸染色、结核杆菌培养法,对332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晨痰、215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外周血、187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水进行检测,荧光定量PCR技术阳性率分别为53.0%(176/332)、34.4%(74/215)、36.9%(69/187),经统计学比较分析,3种方法检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荧光定量PCR技术具有简便、快速、防污染、敏感性与特异性高等优点,是结核病诊断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陈红兵;周志红;贺润年;高玉然;吴丽霞;赵玉红;席云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比较两种中心静脉置管(CV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脐静脉插管(UVC)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方法:110例患儿分入PICC组和UVC组,比较两组间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PICC组与UVC组比较.成功作CVC使用80%vs 57%(P<0.05);与导管相关的感染41%vs 21%(P<0.05);输液外渗10%vs 32%(P<0.05).两组间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穿刺部位出血、堵管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PICC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比UVC更为持久、安全,但在住院初期,UVC的应用仍有其临床价值.如何进一步提高uvC的置管成功率和减少NEC的发生,预防与导管相关的感染,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联合应用两种CVC将可达到理想的临床效果.
作者:高薇薇;杨杰;谭三智;陈运彬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儿童肥胖的临床特点,分析儿童肥胖与代谢综合征(MS)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41例肥胖儿童进行临床分析,调查家族史、生活方式,测定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肝脏B超,血脂谱[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胰岛素(FIS)、空腹血糖,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和抵抗指数(IR).结果:(1)肥胖儿童一、二级亲属有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阳性家族史分别是17.1%、12.2%和26.8%,92.7%肥胖儿童存在饮食过盛或偏食,85.4%肥胖儿童运动量偏少.(2)肥胖组脂肪肝的发生率、SBP、DB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TG、FIS、IR高于对照组(P<0.01),ISI低于对照组(P<0.01),FIS与BMI呈显著正相关(r=0.56,P<0.01).结论:(1)肥胖存在家族遗传倾向,但多食少动生活方式对肥胖的发生影响更大.(2)肥胖儿童存在脂代谢紊乱,易发脂肪肝,且普遍存在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3)肥胖与MS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4)儿童肥胖重在预防,建议合理饮食、加强锻炼,减少MS引发的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
作者:张宝红;陈晓波;王京怡 刊期: 2008年第21期
对于妊娠期妇女,输尿管结石诊断和治疗相当棘手,并发肾绞痛不仅给孕妇带来痛苦,处理不当也会导致流产和危及胎儿健康.2002~2007年,我们对13例妊娠期输尿管结石并发顽固性肾绞痛患者进行微创处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文校;马戟;陈羽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研究氟喹诺酮类药物抗分枝杆菌的作用.方法:采用含药改良罗氏斜面和Middlebrook 7H9Broth液体培养基分别测定9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23种分枝杆菌(包括结核、牛分枝杆菌和21种非结核分枝杆菌)的试管内低抑菌度.结果:9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23种分枝杆菌显示不同的试管内抗菌作用谱.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临床非结核分枝杆菌病治疗可选择的药物.
作者:李国利;张灵霞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CHD)患者的静息心率(RHR)与其病情的关系.方法:选择169例老年CHD患者(CHD组)同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射血分数(EF)和RHR的测定,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96例为正常对照组.结果:CHD组RHR(76.1±10.5)次/min高于正常对照组(68.4±4.2)次/min(P<0.01).多支血管狭窄组RHR(82.5±11.5)次/min高于单支血管狭窄组(71.1±8.4)次/min(P<0.05),也高于2支血管狭窄组(73.9±6.6)次/min(P<0.05).冠状动脉狭窄程度≥90%者RHR(79.4±10.4)次/min高于<90%者(73.0±9.7)次/min(P<0.05).老年CHD患者中,EF值<50%者RHR(85.8±12.2)次/min明显高于EF值≥50%者(73.1±7.8)次/min(P<0.05).结论:RHR与CHD的病情及预后有一定关系,可作为病情及预后的评估指标.
作者:李丰伟;施陈刚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探讨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及透明质酸(HA)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血气分析仪、肺功能仪分别测定40例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特发性肺纤维化组)和20例正常人(健康对照组)血清PCⅢ、CⅣ和HA含量及血气、肺功能参数.结果:特发性肺纤维化组血中PCⅢ、CⅣ和HA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P<0.01),三者之间呈明显正相关(P<0.01);且血清HA、PCⅢ、CⅣ水平均分别与动脉血氧分压、肺活量、肺弥散量呈负相关(P<0.05或P<0.01).结论: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血清PCⅢ、CⅣ和HA含量增加.并与肺功能损害程度密切相关,检测其水平对判断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病情及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佑娟;曾莉;吴琴琴;范云洁 刊期: 2008年第21期
周一往往是医院忙碌的一天.许多病患换过了病痛难耐的双休,就是为了能在门诊找个经验丰富一点的专科医生和专家来就诊.很多病患为了能拿到专家前面的号,都是赶早来医院拿号排队,非常不容易.
作者:徐菲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病例 1,患者男,17岁.自述咳嗽、咯血伴低热、盗汗约半月余.入院时患者颜面苍白,精神倦怠,查体:T 37.2℃;睑结膜苍白,口唇无紫绀;双肺听诊;未发现有明显的阳性体征.胸片:肺下野有毛玻璃样改变及结节影.肺Cr:双肺下野为点状透亮影.化验:血常规Hb10.2 g/L.入院诊断为肺结核.经治疗不见好转.后经会诊为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征.经治疗病情好转出院.
作者:倪海燕;韩惠芬 刊期: 2008年第21期
患者男,55岁,农民.因排紫黑色便伴头晕、乏力3 d于2007年11月20上午9时入院.
作者:鲁国兴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葡萄球菌16~23 s rRNA间隔区序列特征的荧光定量PCR/熔解曲线分析鉴定方法.以快速鉴定葡萄球菌菌种.方法:在葡萄球菌16 s rRNA 3'端和23 srRNA 5'端分别设计上、下游引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扩增各个实验菌株的16~23 s rRNA间隔区序列,然后分析各扩增产物的熔解曲线,以确定各个菌种熔解曲线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对15株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进行鉴定.结果:设计的引物对成功地扩增了葡萄球菌所有实验菌株,对扩增产物的熔解曲线分析可初步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以VITEK2鉴定结果为标准,荧光定量PCR/熔解曲线分析法鉴定菌种的准确率为67%(10/15),整个实验可在1 h内完成.结论:荧光定量PCR/熔解曲线分析法有望成为临床实验室快速鉴定葡萄球菌菌种的新方法.
作者:蓝文莉;龙军;钟慧;彭永正;江凌晓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GI)术后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有否预测价值.方法:选择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229例,均行直接PCI术治疗,于术前及术后6 h抽血测定hs-CRP,以后每12小时测1次,至72 h后,改为每24小时测1次,连测7 d,得出其峰值.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出现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患者其术后hs-CRP峰值水平较无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患者明显升高[(29.2±4.7)ng/Lvs (15.3±4.2)mg/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测定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有预测价值,术后hs-CRP峰值水平越高,PCI术后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可能性越大.
作者:闫华;李莉;刘晓坤;赵碧琼;田美容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研究Galectin-3在不同类型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TM法及原位杂交法检测Galectin-3在18例正常增生(NE)、22例简单-复杂型增生过长(SH-CH)、30例不典型增生(AH)子宫内膜及58例子宫内膜腺癌(EC)中的表达.结果:(1)Galectin-3在NE、SH-CH、AH及EC中的表达逐渐升高(P<0.05).AH组及EC组表达显著高于NE组及SH-CH组(P<0.01).(2)Galectin-3表达强度在子宫内膜腺癌不同病理分级之间、淋巴结转移与否及肌层浸润深浅程度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在不同临床分期及年龄的子宫内膜腺癌患者中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Galectin-3的过度表达与子宫内膜异常增生及恶变有关,同时与子宫内膜癌局部肌层侵袭有关.
作者:祁旦巳;谢丽微;周玲玲;王宗敏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情绪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72名脑卒中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干预组另外给予综合性护理.在入院时和3个月后进行脑卒中抑郁水平、生活方式改变和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患者抑郁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健康生活方式的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降低脑卒中患者抑郁水平,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朱玉芬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建立检测脑脊液中抗干扰素-γ(IFN-γ)自身抗体的ELISA方法,并检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抗IFN-γ自身抗体水平,初步探讨抗IFN-γ自身抗体与结核性脑膜炎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通过对封闭条件、抗原用量等条件进行优化,建立检测脑脊液中抗IFN-γ自身抗体的ELISA检测方法.采用建立的佳检测条件对21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和6例正常对照者的脑脊液进行抗IFN-γ自身抗体检测.结果:在14例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中测到高滴度的抗IFN-γ自身抗体,平均值和阳性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和7例轻症患者(P<0.01),轻症患者的阳性比例高于正常对照者(P<0.05).结论:检测方法简便、可靠,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存在抗IFN-γ自身抗体,与病情程度相关,对抗IFN-γ自身抗体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的免疫病理机制.
作者:王心静;孟祥红;王巍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研究β-catenin在肝卵圆细胞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利用2-乙酰氨基芴/部分肝切除(2-AAF/PH)建立肝卵圆细胞活化的大鼠模型,利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其中β-catenin和CycinD1表达情况.结果:β-catenin主要表达于肝细胞的细胞膜上,但在肝卵圆细胞,可见胞浆和胞核均有β-catenin的表达.CycinD1只表达于肝卵圆细胞,而肝细胞未见表达,且CycinD1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上.讨论:WNT信号途径也参与了肝卵圆细胞活化的过程,和肝卵圆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相关.
作者:王磊;单云峰;施红旗;张启瑜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大鼠心肌梗死后交感神经重构现象以及缬沙坦对重构的抑制作用.方法:4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心肌梗死组和心肌梗死后缬沙坦治疗组,心肌梗死组和心肌梗死后缬沙坦治疗组分别在3个不同的时间点(3、7、30d)进行观测,心肌梗死后缬沙坦治疗组按照5mg/(kg·d)的剂量灌胃.另外一组开胸后只穿线不结扎作为对照组.用Power Lab测定各组大鼠心电图,连续记录大鼠心电图,并对心律失常进行 评分.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梗死周边区交感神经密度.结果:心肌梗死组7、30d时免疫组化显示梗死周边区交感神经明显增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心肌梗死后缬沙坦治疗组在7、30 d时,梗死周边区交感神经密度显著低于同时间点的心肌梗死组(P<0.05).心肌梗死后缬沙坦治疗组各个时间点的心律失常评分均较心肌梗死组相应时间点显著降低(P<0.05).结论:缬沙坦能抑制心肌梗死后交感神经增生和重构,并降低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缬沙坦降低心律失常的作用部分是通过抑制交感神经增生和重构介导的.
作者:庞麒麟;冯义柏;朱春瑜;甘锋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探讨中心分流术治疗重症法洛四联症的手术指征、手术技巧及人工血管选择原则等.方法:2005年1月至2007年9月对7例重症法洛四联症患儿行中心分流术.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11个月~6岁,体重11~25 kg.结果:7例患儿均获生存,氧饱和度由术前0.64±0.11上升至术后0.84±0.07.其中3例在术后8~12个月行二期根治手术获成功.结论:中心分流术是一种有效治疗重症法洛四联症患儿的姑息手术方式.
作者:于晋;黄保堂;孙广龙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应用踝-臂指数(ABI)测量,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下肢外周动脉病变(PAD)情况,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测量MHD患者ABi,ABI≤0.9诊断PAD,行心电图、血生化和血常规检查.结果:160例MHD患者中46例患有PAD;有PAD的MHD患者中,由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导致MHD的所占比例高.PAD组与非PAD组比较,心脑血管病变及间歇性跛行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年龄、体重指数、透析血流速度、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尿素氮、肌酐、尿酸、血钙、血磷方面无明显差异;在透析时间、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方面有明显差异(P<0.05);在血糖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MHD患者PAD发生率较高;其发生与透析时间、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血糖、肾脏病变的原发病有关.有PAD的MHD患者心脑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增高,用ABI测量诊断PAD,简便易行,能间接反映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
作者:王力增;黄雯;王领军;吴华 刊期: 2008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刺五加联合胞二磷胆碱治疗老年骨折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疗效.方法:骨折术后发生POCD的老年患者92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静脉滴注刺五加注射液250 mL、胞二磷胆碱75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 mL,1次/d,7~14 d为1个疗程;对照组予静脉滴注胞二磷胆碱75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1次/d,7~14d为1个疗程.结果:组内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7、10、14dMMSE评分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后14 dMMSE评分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MMSE评分在治疗后7、10、14 d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总有效率95.7%.对照组总有效率57.8%,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骨折术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患者,采用胞二磷胆碱联合应用刺五加注射液可有效控制POCD,促进老年患者术后早期康复.
作者:陈妍;齐宝庆;杨燕 刊期: 2008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