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伟祯;蔡振华;陈梅
目的:探讨小肠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61例小肠恶性肿瘤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61例病人中有27例(44%)位于十二指肠,22例(36%)位于空肠,12例(20%)位于回肠.29例(48%)病理分型为腺癌,22例(36%)为平滑肌肉瘤,8例(13%)为淋巴瘤,2例(3%)为小肠间质瘤.43例(70%)进行了根治性切除术,15例(25%)进行了姑息性手术,3例(5%)进行了急诊探查术.常用的检查手段如(全)消化道钡餐、胃镜、十二指肠镜也能发现部分小肠恶性肿瘤.结论:对一些反复腹痛、腹块、黑便的患者要高度警惕小肠恶性肿瘤的存在,一旦确诊需行根治性切除术,胶囊内镜和小肠镜检查是今后发展的检查项目.
作者:吴静;董文广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女性不孕症发病率不断升高,我院妇科门诊从2003年5月至2006年5月共接诊不孕症患者250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宁伟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又称为明显昼夜波动的进行性肌张力障碍,也有称为肌张力不全综合征,为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一种变异型.我院门诊遇到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乔建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三联药物治疗联合牙周基础治疗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胃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影响.方法:选择经内镜诊断为消化性溃疡、快速尿素酶试验阳性且有慢性牙周炎患者87例进行三联药物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其中46例还同时进行牙周基础治疗.治疗后分别于1个月、1年后通过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消化性溃疡患者胃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结果:采用联合治疗的患者1年后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显著高于未进行牙周基础治疗的患者(59% vs 32%,P<0.05).结论:对消化性溃疡且有慢性牙周炎的患者进行三联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牙周基础治疗能提高胃内幽门螺杆菌远期根除率.
作者:金峰;袁芳;张志坚;乐桥良;朱金照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嗜酸粒细胞性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少见病,以消化道任一部位管壁的嗜酸粒细胞浸润,管壁水肿、增厚为特征[1].本病按浸润程度分为黏膜型、肌层型和浆膜型.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很难作出判断,极易误诊[2].现总结我院近期收治的2例嗜酸粒细胞性肠炎患者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李楠;朱建华;陈伟;王艳梅;沙立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残胃相关病变的特点、主要诊断手段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95-2004年在我院行胃镜检查且资料完整的182例残胃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内镜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内镜诊断残胃病变,毕Ⅱ氏术后胆汁反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毕Ⅰ氏手术(P<0.05),伴有胆汁反流残胃患者Hp检出率低于无胆汁反流患者(P<0.05).结论:残胃病变发生率高,应掌握手术指征,注意手术方式,术后定期复查胃镜,应予促胃动力、吸附胆汁、保护胃黏膜药物治疗,以改善残胃病变预后.
作者:苏华;吴静;黄敏菁;樊力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a)和胆红素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变化及与冠脉病变范围的关系.方法:选择62例ACS患者,其中23例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9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7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和25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血清脂蛋白(a)和胆红素的水平.结果:ACS患者血脂蛋白(a)水平高于SAP患者(P<0.05),ACS患者血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低于SAP患者(P<0.05),各组间直接胆红素差异无显著性(P>0.05).多支病变血脂蛋白(a)比单支病变增高(P<0.05),血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脂蛋白(a)和胆红素可能参与了ACS的发病过程,血脂蛋白(a)与多支病变有关.
作者:程卓;丁晓梅;许明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治疗肾移植术后蛋白尿的效果.方法:对肾移植术后出现蛋白尿,经常规处理、对症治疗等措施后效果不佳的158例患者,口服雷公藤多甙治疗,观察其蛋白尿改善情况.结果:治疗8周时,缓解95例,改善32例;治疗12周时,缓解135例,改善14例.重新出现蛋白尿的患者经再次治疗后尿蛋白消失.结论:雷公藤多甙对于肾移植术后尿蛋白有显著疗效,缓解率高,不良反应少,对移植肾脏起保护作用.
作者:高文波;王亚伟;朱有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观察CD40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频率及其与Graves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法对367例Graves病患者和373例正常对照者CD40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进行检测,分析该基因多态性与Graves病的相关性.结果:中国汉族人群CD40基因启动子区存在两处变异:-295C/T和-1C/T,两位点紧密连锁,D'=0.98.两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型和单倍型分布频率在病例-对照比较中均无统计学差异.但在女性人群中,-295T和-1C与Graves病有明显关联,P值分别为0.025和0.011;单倍型CT在女性病例组和对照组的频率分别为36%和44%,P=0.007.结论:CD40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可能与女性Graves病发病有关,但与男性Graves病发病无关.
作者:孙玲玲;褚迅;黄薇;毕富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静脉滴注丹参冻干粉注射剂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和眩晕诊断标准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用丹参冻干粉注射剂静脉滴注;对照组用能量合剂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用7 d,随访1个月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完成治疗及随访者58例,其中治愈28例,显效20例,有效6例,无效4例;对照组完成治疗及随访者47例,其中治愈13例,显效17例,有效9例,无效8例,两组疗效经Ridit分析,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U=2.408 7,P<0.05).治疗组失访2例,失访率为3.3%;而对照组失访13例,失访率为21.7%,治疗组失访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7.619 0,P<0.01).结论:丹参冻干粉注射剂静脉滴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疗效确切,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符名谮;何家雄;陈凯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现患者社区综合性规范化管理对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鹤山市某社区42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1例,一组(管理组)按WHO和国际肿瘤研究中心等机构关于恶性肿瘤现患者社区综合性规范化管理模式的技术标准,结合该社区的经济、文化实际情况,实施社区综合性规范化管理,另外一组(对照组)不实施上述管理.分别在管理实施之前及1年后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与中国癌症患者化学生物治疗生活质量表(QOL-CCC)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结果:管理组在管理实施之前QOL总分、躯体纬度分、心理纬度分、社会纬度分、物质生活纬度分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组在管理实施1年后上述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现患者社区中综合性规范化管理模式可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文志;冯汝就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清前降钙素(PCT)水平检测在下呼吸道感染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下呼吸道感染的50例患者采用半定量固相免疫法测定血清PCT水平,并设体检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PCT水平分为≤0.5 ng/mL、~2.0 ng/mL、~10 ng/mL和>10 ng/mL 4个等级,血清PCT>0.5 ng/mL为阳性阈值.同时对50例患者的痰液进行细菌培养.结果:5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PCT阳性47例,50例正常健康体检组PCT阳性2例(χ2=81.0,P<0.005);5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PCT结果分为≤2.0 ng/mL、~10 ng/mL和>10 ng/mL 3个组别,PTC水平越高,痰液培养的阳性率也越高,经显著性检验,χ2=11.85,P<0.005;5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痊愈42例,死亡8例,把PCT结果分≤10 ng/mL和>10 ng/mL两个组别,后者病死率明显高于前者(χ2=6.29,P<0.025).结论:血清PCT水平可作为下呼吸道感染病人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的指标之一.
作者:马红松;沈忠海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加深对急性髓性/自然杀伤细胞白血病(myeloid/natural killercell acute leukemia,MY/NK AL)的认识.方法:报告1例乳腺癌化疗后继发MY/NK AL,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例MY/NK AL在形态、组织化学染色、免疫分型上类似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变异型,胞浆内可见细小的嗜苯胺蓝颗粒,过氧化物酶染色阳性,同时表达髓系(CD33,CD13,MPO)和NK细胞(CD56)相关抗原,CD16(-),HLA-DR(-),两次染色体检查均见复杂异常核型,但未见t(15;17)、PML/RARα基因.临床上有浸润症状(淋巴结肿大、皮肤结节性浸润),全反式维甲酸及三氧化二砷治疗无效,HA方案化疗有一定疗效.患者终因严重心衰、肺部感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死亡.结论:MY/NK A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白血病,极易误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变异型,但两者具有不同的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特征.正确鉴别两者,对于选择何种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邓晓辉;卞锦国;严云;梁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我院手术室自2005年起使用Y型BD留置针后,在护理人员中采用两种方法进行操作,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观察,得出这两种方法有明显的优劣之分,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罗彩利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对血清中壳三糖苷酶活性及其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探讨其与冠心病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26例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ngiography,CAG)阳性患者的血清壳三糖苷酶活性、C-反应蛋白(CRP)及白介素-6(IL-6)水平进行分析,并根据CAG结果将其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不同狭窄支数分组,与对照组分析比较其临床意义,同时对壳三糖苷酶基因第10号外显子的24个碱基对重复序列突变进行研究.结果:冠心病组血清壳三糖苷酶活性、CRP及IL-6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同时多支狭窄的病人其壳三糖苷酶活性大于1支狭窄的病人(P<0.05),冠脉狭窄程度不同者差异也存在显著性(P<0.05),但CRP、IL-6在不同分组中无明显差异.壳三糖苷酶第10号外显子24 bp核苷酸缺失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壳三糖苷酶活性与冠状动脉病度密切相关,有望作为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标志物.未发现对照组与冠心病组之间壳三糖苷酶基因型(NN、ND、DD)和等位基因(N、D)的频率差异存在显著性,提示该基因变异不一定是中国人群冠心病发病的易感因素.
作者:刘兴晖;王伟灵;宋惠;李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评价静脉内给予国产重组人心钠肽(recombinant human 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rhANP)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交感神经系统的影响,并观察其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静脉内给予rhANP 0.1μg/(kg·min)持续静脉泵入60 min,分别于基线0 h及基线后36 h测定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以及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在36 h观察期间,评估安全性,包括SBP、HR、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等指标.结果:与基线0 h相比,基线36 h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以及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均明显下降[肾素:(9.22±2.74) vs (7.43±2.60)pg/mL,P<0.01;血管紧张素:(234.46±93.40) vs (153.45±51.75)pg/mL,P<0.01;醛固酮:(117.45±9.45) vs (94.42±34.19)pg/mL,P<0.05;去甲肾上腺素:(259.45±54.84) vs (230.88±66.95)pmol/L,P<0.05].在静脉应用rhANP 1 h时SBP明显降低(P<0.01),无症状性低血压的发生,在未特殊处理的情况下血压逐渐恢复至基线时水平.在36 h观察期间各时相点的HR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室指标(包括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肌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血钾、血钠)在基线0 h和基线后36 h的实验室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静脉应用rhANP能够拮抗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且安全可行.
作者:高红丽;严松彪;陈晖;李虹伟;贾三庆;王雷;苏淑红;韩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提高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免疫功能,促进呼吸道感染恢复,降低呼吸道感染复发率.方法:120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分成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单用抗生素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匹多莫德口服液,对两组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急性期发热、咳嗽、扁桃体肿大、肺部罗音持续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呼吸道感染复发率显著降低,总有效率93%.结论:匹多莫德口服液可通过调节免疫反应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良好,且安全性高,依从性好,是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有效的免疫治疗药物.
作者:贾黎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比较应用思他宁与垂体后叶素加三腔二囊管联用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止血效果.方法:分别采用思他宁0.25 mg静脉注射,继之0.25 mg/h持续静点48 h(治疗组);垂体后叶素3 U/h,持续静点48 h,并联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对照组),观察两组的止血效果.结果:治疗组止血有效率87%,对照组为82%,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经济情况较好的患者,思他宁可作为首选的止血方案,对经济情况一般的患者,垂体后叶素与三腔二囊管联用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作者:张启确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上消化道穿孔中西医结合治疗后,通过电子胃镜观察以确定穿孔的病因、部位、性质及溃疡愈合情况.方法:选择上消化道穿孔患者85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病情稳定,症状消失,行电子胃镜检查.结果:80例患者于保守治疗2周,胃镜下见穿孔闭合,溃疡面大小在3~5 mm之间,溃疡变浅,白苔少,周围黏膜发生皱褶,黏膜充血水肿消失,溃疡处于红色愈合期.有2例患者于保守治疗10 d,行胃镜检查,见穿孔闭合,但做胃镜后再次出现急性穿孔临床表现.穿孔部位,十二指肠球部前壁76例,胃窦幽门前区小弯侧8例,球后穿孔1例.良性穿孔82例,癌性穿孔3例,均经病理证实.结论:对于上消化道穿孔症状较轻,无弥漫性腹膜炎及空腹穿孔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疗效满意,镜下见溃疡处于红色愈合期.幽门螺杆菌阳性率占18.8%,说明中药有抗幽门螺杆菌作用.
作者:李华;王志福;任万英;赵丽婷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患者女,35岁,农民,因下腹部包块14年于2006年5月10日入院.患者于14年前妊娠期间检查时发现卵巢有一包块,因无不适症状未行任何治疗及检查.近2年自觉下腹部逐渐隆起,月经不规律,量少,3~4个月行经1次,尿频,服药治疗无效来诊.
作者:鲁丽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