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改良小切口入路在人工股骨头置换中的应用

李强;李振坚;黄永平;张建东

关键词:切口入路, 人工股骨头置换, 关节功能恢复, 股骨颈骨折, 手术切口, 髋关节假体置换, 现报告如下, 老龄化社会, 外科手术, 入路选择, 切口方向, 临床随访, 老年人, 骨折愈, 微创, 损伤, 术后, 患者, 骨科, 病人
摘要:随着我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好发于老年人的股骨颈骨折愈加增多,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时切口入路选择较多,但均手术切口长,损伤及瘢痕较大,髋关节功能恢复缓慢,术后需较长时间才能恢复行走.如何使髋关节假体置换后,病人能够早期进行髋关节功能恢复,是骨科手术切口改良的方向.现外科手术均朝微创小切口方向发展,笔者通过3年来对12例患者采用改良小切口入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经1~3年的临床随访、观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原发性肝癌治疗的进展及展望

    原发性肝癌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根据新统计:每年全球新患肝癌人数为62.6万人,因肝癌死亡者高达59.8万人,位居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第6位,死亡原因第3位.而新发肝癌病例中55%发生于中国,我国的肝癌诊治形势十分严峻[1],根据卫生部统计,我国肝癌死亡率在各种癌症死亡率中居第2位.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肝癌临床治疗方面的主要进展和热点问题作简要叙述.

    作者:简志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宫腔镜检查的价值及其在试管婴儿周期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检查性宫腔镜在诊治宫腔内疾患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05年7月门诊宫腔镜检查的患者共1 000例,其中因试管婴儿失败而行宫腔镜检查者130例,对镜检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 000例患者中宫腔粘连350例,占35.0%,子宫内膜息肉及黏膜下肌瘤共300例,占30.0%,输卵管起始部阻塞150例,占15.0%,异物残留37例,占3.7%,子宫畸形101例,占10.1%,正常宫腔62例,占6.2%,130例因试管婴儿失败而行宫腔镜检查者中有87例存在宫腔病变,包括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息肉、宫腔粘连等.结论:检查性宫腔镜诊断宫腔内疾惠直观、准确、简便,并可同时完成简单的镜下手术,效果佳,费用低,此外,体外受精前常规行宫腔镜检查有利于改善妊娠率.

    作者:李爱斌;杨菁;夏良斌;徐望明;李晶晶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缺血预处理对鼠肝不同时限缺血再灌注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实验了解缺血预处理对肝组织的保护作用,并探讨缺血预处理后肝组织耐受较安全缺血的时限.方法:42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O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预处理+缺血再灌注组(IPC+IR组)3个大组,IR组及IPC+IR组根据肝缺血时间40、50、60 min时限不同又各分为IR40、IR50、IR60组及IPC+IR40、IPC+IR50、IPC+IR60组,再灌注时间均为60 min,各组均为6只.观察指标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并行肝组织光镜、电镜观察.结果:再灌注60 min后,IPC+IR各组SOD与I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C+IR60组TNF-α与IR60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形态学上,病理切片及透射电镜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合.结论:缺血预处理可以明显减轻肝组织缺血再灌注所致肝损伤,延长阻断时间,本实验的研究结果提示预处理后肝门阻断50 min可能是SD大鼠肝组织能够耐受缺血的较安全时限.

    作者:李新辉;贾晓梅;杜同海;于树青;徐飞;张雪梅;贺恒旺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新鲜马铃薯外敷治疗甘露醇静滴所致Ⅱ度静脉炎31例

    甘露醇是一种临床应用较广泛的脱水剂,常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颅内压增高治疗,以达到降颅内压的作用.甘露醇为高渗类药物,刺激性强,对局部静脉损伤严重,轻者有酸、麻、胀、痛等刺激症状,其疼痛可自穿刺点沿静脉走向,向远处放射,重则引起无菌性静脉炎,表现为自穿刺点沿静脉上行10~30 cm皮肤发红、炽热感,血管壁增厚,弹性消失,呈硬索状[1].我院对31例因20%甘露醇静脉滴注导致Ⅱ度静脉炎的患者使用新鲜马铃薯外敷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惠文;丘宇茹;黄碧萍;刘娟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尾加压素Ⅱ诱导培养心肌细胞肥大及对p-p38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尾加压素Ⅱ(urotensinⅡ,UⅡ)诱导体外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肥大及对p-p38表达的影响.方法:培养1 d龄乳鼠心肌细胞,用相差显微镜计数心肌细胞搏动频率,细胞图像分析系统测量细胞体积,考马斯亮蓝法测定心肌细胞蛋白含量,[3H]-亮氨酸掺入法测定蛋白合成速率作为心肌肥大指标;免疫沉淀法并p38试剂盒测定p38活性,Western-blot测定p-p38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UⅡ能显著提高心肌细胞搏动频率、细胞体积、心肌细胞蛋白含量、蛋白合成速率,同时显著提高p38活性和p-p38表达.结论:UⅡ可以诱导离体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肥大,机制与促进p38活性、上调p-p38表达有关.

    作者:王琼;王汉;沈晓燕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微型腹腔镜下输卵管整形复位治疗不孕84例

    目的:探讨微型腹腔镜下手术治疗输卵管不孕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5月至2004年5月在我院诊治的输卵管不孕患者169例,其中常规腹腔镜手术85例(腹腔镜组),微型腹腔镜手术84例(微镜组).手术行输卵管周围组织粘连松解,输卵管远端造口和输卵管系膜囊肿剥除术,并观察其相关临床指标和随访妊娠率.结果:与常规腹腔镜手术比较,微型腹腔镜手术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中出血量由(5.5±2.3)mL减少至(2.0±1.4)mL,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由(15.3±2.2)min减少为(9.3±3.2)min,自主排尿时间由(9.5±1.8)min减少为(6.2±2.6)min,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均无手术并发症.两组随访期间不同时段的1年内妊娠率近似(P>0.05),2年内妊娠率腹腔镜组(37.6%)低于微镜组(53.6%),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与常规腹腔镜相比,微型腹腔镜创伤更小,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患者的肠道和泌尿系统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缩短,尤其在治疗输卵管不孕方面有着明显的优点.

    作者:沈雷;郭玉霞;黄蓉;李延河;刘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骨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下颌复合组织缺损36例

    目的:总结下颌骨及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及下颌骨功能重建的经验.方法:2000-2005年本科对36例下颌骨及软组织缺损患者行吻合血管的腓骨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下颌复合组织缺损.结果:36例中32例为一期修复,4例为二期修复,应用游离腓骨瓣的长度为5~18 cm,平均10.1 cm,骨辩带皮岛大面积7 cm×6 cm.术后全部病例骨肌皮瓣成活良好,颌面部外形、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腓骨肌皮瓣游离移植具有可靠性、灵活性,可满足各种类型下颌骨缺损修复的需要,是目前修复下颌复合组织缺损的理想术式.

    作者:何长江;张永;徐国华;牛洪花;温庆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改良小切口入路在人工股骨头置换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好发于老年人的股骨颈骨折愈加增多,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时切口入路选择较多,但均手术切口长,损伤及瘢痕较大,髋关节功能恢复缓慢,术后需较长时间才能恢复行走.如何使髋关节假体置换后,病人能够早期进行髋关节功能恢复,是骨科手术切口改良的方向.现外科手术均朝微创小切口方向发展,笔者通过3年来对12例患者采用改良小切口入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经1~3年的临床随访、观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强;李振坚;黄永平;张建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静脉导管抽气治疗自发性气胸44例

    为探讨胸腔内静脉导管抽气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疗效,笔者对44例大量气胸患者采用该法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79例均为大量气胸患者,其中男73例,年龄14~88岁,平均44.7岁;女6例,年龄19~33岁,平均32.0岁.气胸位于左侧46例,右侧30例,双侧3例.原发性自发性气胸23例,继发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25例,继发于肺结核者15例,肺癌8例,矽肺5例,间质性肺病3例.分成治疗组44例,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气胸均经X线片和(或)胸部CT证实.

    作者:姜琳琳;张汝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老人胸腔巨大肿瘤1例的麻醉处理

    患者男,71岁,因反复胸闷乏力半年,加重2个月入院,查体:气促,端坐呼吸,颈静脉怒张,面部肿胀,口唇紫绀,左肺下叶未闻及呼吸音,CT提示左胸腔巨大占位,左肺下叶支气管受压,上叶支气管变窄,心脏纵隔向右移位,左胸腔积液,右肺部感染性病变;心脏超声提示:三尖瓣轻-中度反流,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轻-中度反流,左室舒张功能减退.肺功能检查:重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血气分析:PaO2 59 mmHg,PaCO245.3 mmHg,FiO291%,HCO3-29.9 mmol/L,BE 6 mmol/L,经2周的术前准备,肺部感染得到控制,能左侧卧位,右侧卧位能坚持数分钟,耐受轻微活动,SpO2安静时为88%~92%.术前半小时肌注东莨胆碱0.3 mg和鲁米那0.1 g.

    作者:徐韶怡;陈文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超声溶栓的研究进展

    血栓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有效治疗方法是早期使用酶性溶栓疗法,国内外目前多用尿激酶(UK)、组织纤溶酶(t-PA).对酶性溶栓药物的使用,强调治疗窗,如脑血栓一般要求在发病后6 h内使用,还由于酶性溶栓药物可引起出血等严重并发症,使临床应用受到限制.随着对超声波生物学效应的研究不断深入,近年对超声溶栓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开展了许多研究,根据超声波作用特点,超声溶栓技术主要应用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已较成熟的导管介入超声溶栓术,低频高能超声通过导管的能量传送直接在血管内消融血栓;另一方面是体外治疗性超声(ETUS)辅助溶栓,将超声探头置于血栓形成处相对应的体表部位,超声头不接触血栓,经皮发射超声,经过水囊、机体组织或骨骼等媒介传递,聚焦于血管内血栓,同时联合溶栓酶和(或)微泡声学造影剂介导消融血栓,目前认为可以增强药效并减少并发症,近年来在体外和动物实验中发展迅速.本文现将超声溶栓的机制和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周小煦;王晓昆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早期肠道营养对烧伤病人肠道通透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早期肠道营养对严重烧伤病人肠道通透性的影响.方法:19例临床烧伤病人随机分为早期肠道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分别测定伤后1、4、8、14 d血浆内毒素及肠道通透性(L/M)的改变.结果:血浆内毒素在伤后1 d后大多数时相点EN组均显著低于PN组(P<0.01),L/M值在伤后4、8 d EN组显著低于PN组.结论:早期肠道营养降低肠道通透性,减少内毒素入血,较好地维护了肠黏膜屏障功能,早期肠道营养优于静脉营养.

    作者:陈忠勇;汪仕良;余斌;黎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阴股沟皮瓣的显微解剖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

    目的:明确阴股沟皮瓣的显微解剖基础,为临床应用此皮瓣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对15具(30侧)成人尸体的阴股沟区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依据解剖结果针对临床患者合理设计,切取皮瓣.结果:阴股沟区动脉血液供应充足,并且位置均比较恒定.静脉回流丰富,神经支配可靠.临床应用阴股沟皮瓣53例,均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结论:阴股沟皮辩血运丰富,解剖简便易行,切取方便,供区隐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作者:宋建星;白晋;杨超;乌兰哈斯;楼晓丽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葛根素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葛根素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疗效.方法:42例(42眼)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在给予常规吸氧、降眼压及扩张血管等治疗的同时,应用葛根素0.3 g溶于注射用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以15 d为1个疗程,并在疗程前后分别利用眼底血管荧光造影观察眼底血管灌注情况,同时检查视力及视野,了解其治疗前后的改变情况.结果:入院当天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32例表现为充盈缺损,10例表现为充盈迟缓;治疗后,32例表现充盈缺损的病例中,21例(66%)完全再通,9例(28%)部分再通,2例(6%)无变化;10例充盈迟缓的病例治疗后动脉充盈前期为(1.7±0.75)8,动脉完成充盈循环时间为(1.8±0.41)s,均恢复至正常水平;患者视力在对数视力表中提高4行以上者有18例(43%),提高2行以上者38例(90%);治疗前后的90°视野平均敏感度差异有显著性(t=5.431,P<0.001).结论:葛根素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有较好的疗效,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作者:朱远军;金敏;高宗银;杨为中;胡燕飞;郝绮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家兔急性脑损伤合并硬膜下血肿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更符合临床的急性脑损伤合并硬膜下血肿的实验模型.方法:用自制的球囊在硬膜外压迫家兔脑组织,比较不同解压速度后动物神经损伤的严重程度及病理改变.结果:解压速度快可产生硬膜下血肿,动物神经损伤及病理改变较严重;解压速度慢,则未见产生硬膜下血肿,动物神经损伤及病理改变较轻.结论:此模型可以复制急性脑损伤合并硬膜下血肿的重要临床特征,对急性脑损伤合并硬膜下血肿的基础研究有重要价值.

    作者:黄敏东;杨应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性栓塞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众所周知,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性栓塞(TACE)在肝癌的综合治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虽然TACE的广泛应用大大改善了肝癌患者过去的生存状态,但总体来看,其远期生存率仍不能令人满意.这一方面,固然与肝癌发病隐匿、生长迅速,就诊时绝大多数已处于中晚期有关;另一方面,也与TACE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和缺点有关.为了进一步发挥TACE的作用,提高肝癌患者远期生存率,笔者就目前TACE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总结如下,以期对同道们有所帮助.

    作者:陈晓明;罗鹏飞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髓内固定与钉板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中远期疗效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目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常用的髓内固定系统和钉板系统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本院以髓内系统(PFN、Gamma钉及重建钉)和钉板系统(DHS)治疗的11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改良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总分80分)评价疗效,用统计软件(SPSS)比较两者有无差异.结果:共79例得到随访,髓内固定组42例,钉板固定组37例.平均随访33.4个月.两组疗效评分经统计检验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髓内固定系统和钉板系统均能有效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两者中远期疗效相近.

    作者:曾宪尚;曾采采;余世明;徐栋梁;李永彪;潘滔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作者声明

    作者:姜天俊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乳糜胸25例诊治体会

    目的:总结乳糜胸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2005年25例乳糜胸病例的临床治疗资料,总结其确诊方法,评价使用滑石粉胸腔内注入及手术治疗乳糜胸的效果.结果:治愈22例(88%),其中单纯胸腔内注射滑石粉治愈18例,手术结扎胸导管+胸腔内涂抹滑石粉治疗7例,治愈4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1例.结论:治疗乳糜胸的方法应根据病人的病情而决定采用保守疗法或开胸结扎胸导管.

    作者:王英禹;张瑞;程庆书;周勇安;刘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手工制作组织芯片在HPV原位杂交中的应用与体会

    组织芯片亦称组织微阵列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以形态学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其具有高通量、可比性强等优点,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得到一定范围的应用.由于组织阵列仪价格昂贵,限制了组织芯片在临床广泛应用.在实践常规病理工作中,我们在无芯片制作仪情况下,利用组织芯片技术原理反复多次摸索,得到了一种简易可行的手工制作方法,并用于本科室开展多的HPV原位杂交实验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体会如下.

    作者:黄卡特;杨开颜;张虎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