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作者声明

姜天俊

关键词:
摘要: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周龄组的C57BL小鼠多巴胺神经元对MPTP敏感性的对比及其机制探讨

    目的:观察不同周龄的C57BL小鼠多巴胺神经元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的药物敏感性差异,探讨其差异的机制是否与热休克蛋白70(HSP 70)不同表达相关.方法:将4~6周龄及15~17周龄的C57BL小鼠给予MPTP造成帕金森病模型,同时设立对照组.采用高效液相法检测纹状体内多巴胺(DA)、3,4-二羟苯乙酸(DOPAC)、高香草酸(HVA)的含量,免疫组化法观察黑质中酪胺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及HSP70的表达.结果:15~17周龄小鼠在MPTP造模后纹状体中DA、DOPAC、HVA的含量,黑质中的TH阳性细胞数和HSP70的表达含量均明显低于4~6周龄模型组(P<0.05),而两个周龄的对照组的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结论:15~17周龄的C57BL小鼠对于MPTP的敏感性明显高于4~6周龄小鼠,HSP70的表达量不同可能是造成敏感性差异的原因之一.

    作者:舒丹;何金彩;陈江帆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外伤性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诊治进展

    外伤性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是指X线摄片、CT、MRI等影像学检查无骨折、脱位的一类特殊颈脊髓损伤.因为对该病许多深层次的问题认识不清楚,临床上的漏诊、误诊与误治、错治屡屡发生.自1982年Pang等[1]将无放射影像异常脊髓损伤列为一类特殊类型的脊髓损伤以来,对此类损伤已有很多的分析和探讨,特别是近来MRI检查的应用和普及,对此类的损伤有了更有进一步的认识.现对其病因、诊断及治疗情况综述如下.

    作者:晏雄伟;邵增务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强的松对肾病综合征患儿身高及骨龄的影响

    目的:探讨强的松治疗对激素敏感的非频复发的特发性肾病综合征(INS)患儿的身高及骨龄的影响.方法:从临床上选择经强的松治疗的对激素敏感的非频复发的INS患儿(INS组)19例,分别监测其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的身高和骨龄,并测算其生长速率(GV)、预测成年终身高(PH)和骨龄身高标准差积分[HtSDS(BA)].以同期儿保科门诊体检的2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结果:INS组强的松治疗前各参数平均值,GV为(6.63±1.42)cm/年,PH为(166.88±7.20)cm,HtSDS(BA)为-0.91±0.83.治疗后各参数平均值,GV为(6.93±1.71)cm/年,PH为(167.05±8.78)cm,HtSDS(BA)为-0.83±0.67;各参数值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对照组1年后各参数平均值,GV为(6.72±1.85)cm/年,PH为(167.20±8.02)cm,HtSDS(BA)为-0.704±0.93,与INS组治疗后各参数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结论:强的松治疗对激素敏感的非频复发的INS患儿的身高和骨龄的影响不明显.

    作者:卢立肖;张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髓内固定与钉板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中远期疗效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目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常用的髓内固定系统和钉板系统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本院以髓内系统(PFN、Gamma钉及重建钉)和钉板系统(DHS)治疗的11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改良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总分80分)评价疗效,用统计软件(SPSS)比较两者有无差异.结果:共79例得到随访,髓内固定组42例,钉板固定组37例.平均随访33.4个月.两组疗效评分经统计检验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髓内固定系统和钉板系统均能有效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两者中远期疗效相近.

    作者:曾宪尚;曾采采;余世明;徐栋梁;李永彪;潘滔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改良小切口入路在人工股骨头置换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好发于老年人的股骨颈骨折愈加增多,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时切口入路选择较多,但均手术切口长,损伤及瘢痕较大,髋关节功能恢复缓慢,术后需较长时间才能恢复行走.如何使髋关节假体置换后,病人能够早期进行髋关节功能恢复,是骨科手术切口改良的方向.现外科手术均朝微创小切口方向发展,笔者通过3年来对12例患者采用改良小切口入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经1~3年的临床随访、观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强;李振坚;黄永平;张建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与囊外摘除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疗效比较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简称超乳三联术),白内障囊外摘除和人工晶体植入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简称囊外三联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近10余年患青光眼白内障在我院行超乳三联术62例(62眼)和囊外三联术60例(60眼)患者的资料,记录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散光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而术后超乳三联术组散光明显低于囊外三联术组(P<0.05).手术并发症超乳三联术组少于囊外三联术组,差异有显著性.两组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乳三联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安全有效,且效果优于囊外三联术.

    作者:邓显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分娩方式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的影响

    尿失禁是目前影响女性生活质量的常见疾患之一[1],其中分娩方式及相关因素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的影响日益受到广大妇产科医师的重视.本研究通过问卷或电话调查的方式对部分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分娩方式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施君;李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晚期产后大出血的介入治疗

    目的:探讨晚期产后大出血行介入性子宫动脉栓塞的应用价值.方法:24例晚期产后出血患者行双侧髂内动脉和子宫动脉造影,明确出血动脉后,超选择插管进入出血动脉,用明胶海绵颗粒和(或)条栓塞.结果:所有出血血管均来自子宫动脉,全部栓塞成功.2例出现下肢感觉异常伴活动不便,经临床积极治疗后,均在2个月内基本康复,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4年均无复发.结论:晚期产后大出血行介入性子宫动脉栓塞,具有止血快、疗效确切、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汪国祥;黄新宇;严晓星;汪和平;陈基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食管闭锁并食管气管瘘、胃穿孔、多囊肾1例

    患儿男,1/2 h,胎龄40+3周,剖腹产娩出,体重4 400 g,Apgar评分1 min 10分,羊水Ⅱ度浑浊,无脐带绕颈及窒息,娩出后痰多不易吸出于2005年10月25日上午9点40分由产科转入NICU,母妊娠期间正常,无服药史.查体:T36.5℃,P 150次/min,R 50次/min,发育成熟,营养及反应佳.皮肤细嫩,胎脂丰富,胎毛较多.头形正常,头围34 cm,前囟平软,颅缝分离3 mm,无头颅血肿.轻度鼻翼煽动,面部及口唇轻度紫绀,颈软,胸围33 cm,胸廓对称.呼吸急促,双肺呼吸音粗,较多位置固定湿啰音,三凹征阳性.心率138~165次/min,心律规整.腹部无膨隆、无胀气,脐部无渗出物,肠蠕动正常.肝脏右肋缘下2 cm.脊柱四肢发育正常,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正常,外生殖器正常.

    作者:陈少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微波治疗毛细血管扩张症60例

    毛细血管扩张症系皮肤和黏膜的细小静脉、毛细血管因某种原因而致扩张,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以面部多见,影响面部美容,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精神压力.既往有用高频电灼破坏扩张血管的始端治疗,但损伤大.应用微波手术治疗毛细血管扩张症,操作简单疗效显著,且愈合快.国内现有杂志尚未见报道,现介绍如下.

    作者:周秀莲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妊娠期瓣膜置换手术的麻醉处理

    目的:回顾总结5例妊娠期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处理.方法:对5例行瓣膜置换术的妊娠期患者的麻醉处理过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例患者术中死亡;2例行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剖宫产术,胎儿以及母体均存活;1例行瓣膜置换术,胎儿继续妊娠至足月后行剖宫产;1例手术后胎儿死亡,数日后死胎娩出.结论:妊娠期心血管手术以及麻醉对于母体以及胎儿风险极大,合理的麻醉处理有助于母体耐受心血管手术和胎儿的存活.

    作者:王晟;郭晓纲;罗沙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颅脑损伤后应激性胃黏膜病变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应激性胃黏膜病变分为两种临床类型:应激性损伤(stress injure)和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1].颅脑术后24 h内,胃黏膜就会出现损害,17%发展成为临床明显的出血[2],胃黏膜发生出血后病死率高达50%~77%[3],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4],对手术的预后有直接影响.研究表明颅脑损伤后未进行有效预防的病人75%发生应激性溃疡,其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仍不很清楚,目前认为其发生涉及机体神经内分泌失调、胃黏膜保护功能削弱及胃黏膜损伤因素作用增强等诸多方面,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神经系统调节失调起重要作用[5].下面就颅脑损伤后应激性胃黏膜病变的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作一简述.

    作者:解立俊;屠伟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胸膜全肺切除治疗Ⅲb期肺癌并胸水27例

    1997年9月至2005年8月,我科共收治Ⅲb期肺癌并胸水患者42例,其中27例行胸膜全肺切除,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9例,女8例,年龄34~76(56±9.5)岁.临床表现为:胸痛、胸闷、气促和气短.全组病人术前均经CT片、纤支镜、肺活检,确诊为肺癌.多次抽取胸水,症状改善不明显,胸水中均找到癌细胞.术后病理检查:腺癌20例,鳞癌5例,小细胞癌2例;按TNM分期均属Ⅲb期.

    作者:杨志胤;王瑞华;卓宜盟;李忠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子宫良性间皮平滑肌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报告2例子宫良性间皮平滑肌瘤,并对有关临床病理特点、组织发生和命名等进行讨论.方法:回顾2例子宫良性间皮平滑肌瘤临床病理资料及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结果:2例子宫良性间皮平滑肌瘤患者临床上均有下腹痛,肿物大小分别为4 cm×3.5 cm×3 cm和4.8 cm×4 cm×3.5 cm,肉眼观与一般子宫平滑肌瘤一样,镜下瘤组织由增生的平滑肌样细胞组成,其中见局灶性或散在排列的淋巴管样腔隙,有的更像肺泡腔,部分腔内有粉红色水肿样液,腔内衬单层扁平上皮.免疫组化示,2例淋巴管样腔隙内衬上皮细胞均为CK(+)、MC膜(+)、CD34(-)、CD31(-)、CEA(-);而腔隙之间的大部分平滑肌样细胞actin-SM(+)、Vimtin(+)、S-100(-).结论:子宫良性间皮平滑肌瘤是由平滑肌和间皮组成的良性混合性肿瘤,与一般的腺瘤样瘤和平滑肌瘤不同.

    作者:杨先军;林颖;赖飞菊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甲状腺癌术后残余癌放疗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甲状腺癌术后残余癌的放射治疗效果.方法:1980年8月至1995年6月收治的甲状腺癌术后残余癌患者73例,年龄23~82岁,中位年龄37岁.所有病例均由术后病理诊断,采用60Co-γ线或6MV-X线与电子线混合治疗.每日照射肿瘤量1.8~2 Gy,每周照射5次.放射剂量45~72 Gy.结果:全组随访率100%.生存时间自开始放疗日起计算.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0.4%(66/73)、76.7%(56/73)、49.3%(36/73).结论:甲状腺癌首选手术治疗.术后残余癌加用放疗可提高疗效,预后与病理类型、放疗剂量和残余肿瘤的大小有关.放疗剂量以50~65 Gy为宜.

    作者:李文竹;王长胜;张玉书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笑气吸入镇痛用于人工流产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笑气吸入镇痛用于人工流产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00例采用笑气吸入镇痛行人工流产术的早孕妇女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期100例未采用任何镇痛措施行人工流产术的早孕妇女为对照组,分别观察两组的镇痛效果、宫颈松弛程度、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术中出血量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镇痛效果及宫颈松弛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术中平均出血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术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笑气吸入用于人工流产术镇痛效果好,起效快,患者不良反应少,操作简便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夏薇;康佳丽;姚文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家兔急性脑损伤合并硬膜下血肿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更符合临床的急性脑损伤合并硬膜下血肿的实验模型.方法:用自制的球囊在硬膜外压迫家兔脑组织,比较不同解压速度后动物神经损伤的严重程度及病理改变.结果:解压速度快可产生硬膜下血肿,动物神经损伤及病理改变较严重;解压速度慢,则未见产生硬膜下血肿,动物神经损伤及病理改变较轻.结论:此模型可以复制急性脑损伤合并硬膜下血肿的重要临床特征,对急性脑损伤合并硬膜下血肿的基础研究有重要价值.

    作者:黄敏东;杨应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宫腔镜检查的价值及其在试管婴儿周期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检查性宫腔镜在诊治宫腔内疾患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05年7月门诊宫腔镜检查的患者共1 000例,其中因试管婴儿失败而行宫腔镜检查者130例,对镜检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 000例患者中宫腔粘连350例,占35.0%,子宫内膜息肉及黏膜下肌瘤共300例,占30.0%,输卵管起始部阻塞150例,占15.0%,异物残留37例,占3.7%,子宫畸形101例,占10.1%,正常宫腔62例,占6.2%,130例因试管婴儿失败而行宫腔镜检查者中有87例存在宫腔病变,包括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息肉、宫腔粘连等.结论:检查性宫腔镜诊断宫腔内疾惠直观、准确、简便,并可同时完成简单的镜下手术,效果佳,费用低,此外,体外受精前常规行宫腔镜检查有利于改善妊娠率.

    作者:李爱斌;杨菁;夏良斌;徐望明;李晶晶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脂肪组织功能的研究进展

    在过去的20多年中,肥胖症的发病率在全世界迅速增长.全球体重超标者[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体重指数(BMI)≥25kg/m2为超重,BMI≥30kg/m2为肥胖.中国定义BMI≥24 kg/m2为超重,BMI≥28kg/m2为肥胖]超过10亿.与肥胖症密切相关的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代谢综合征和癌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也不断上升.科学家们越来越重视对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脂肪组织的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作者:韩昌洪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心脏良性肿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目的:总结心脏良性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1982年9月至2005年10月本科共手术治疗89例心脏良性肿瘤患者,其中黏液瘤84例,男44例,女40例;非黏液瘤良性肿瘤5例,男2例,女3例.患者年龄2~68(40.13±14.60)岁.所有肿瘤均完整切除.结果:手术死亡3例,其他病例均治愈出院.术后随访3个月~19年,随访率96.6%(86/89),黏液瘤复发3例,再次手术治疗,术后再随访2年无再次复发.结论:心脏良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多样,超声心动图检查基本上可以诊断,手术治疗效果好,部分黏液瘤患者术后易复发,再次手术效果好,应注意术后随访,及时手术治疗.

    作者:朱国勇;陈胜喜;罗万俊;蒋海河;张位星;龙隆;张春芳;袁明道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