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脂肪组织功能的研究进展

韩昌洪

关键词:脂肪组织, 肥胖症, 世界卫生组织, 发病率, 心血管疾病, 型糖尿病, 体重指数, 体重超标, 超重, 科学家, 高血压, 病死率, 中国, 增长, 角色, 代谢, 癌症
摘要:在过去的20多年中,肥胖症的发病率在全世界迅速增长.全球体重超标者[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体重指数(BMI)≥25kg/m2为超重,BMI≥30kg/m2为肥胖.中国定义BMI≥24 kg/m2为超重,BMI≥28kg/m2为肥胖]超过10亿.与肥胖症密切相关的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代谢综合征和癌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也不断上升.科学家们越来越重视对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脂肪组织的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体重身高比在剖宫产硬膜外麻醉穿刺深度预测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剖宫产硬膜外麻醉中年龄、体重、身高、体重身高比与L2-3硬膜外有效穿刺深度的相关关系.方法:50例行剖宫产手术产妇,麻醉前测量体重(kg)、身高(cm),记录L2-3硬膜外有效穿刺深度(cm).以年龄、体重、身高及体重身高比为自变量,硬膜外有效穿刺深度为因变量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结果:自变量年龄、体重、身高对因变量硬膜外有效穿刺深度的作用无显著性意义(P>0.10),自变量体重身高比对因变量硬膜外有效穿刺深度的作用有显著性意义(P<0.05).回归方程,硬膜外有效穿刺深度=9.52×体重身高比+0.46(P<0.01).结论:该回归方程作为剖宫产手术L2-3硬膜外麻醉穿刺深度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陈开文;胡惠英;李建华;卢刚;吴坛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阴股沟皮瓣的显微解剖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

    目的:明确阴股沟皮瓣的显微解剖基础,为临床应用此皮瓣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对15具(30侧)成人尸体的阴股沟区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依据解剖结果针对临床患者合理设计,切取皮瓣.结果:阴股沟区动脉血液供应充足,并且位置均比较恒定.静脉回流丰富,神经支配可靠.临床应用阴股沟皮瓣53例,均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结论:阴股沟皮辩血运丰富,解剖简便易行,切取方便,供区隐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作者:宋建星;白晋;杨超;乌兰哈斯;楼晓丽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口服华法令抗凝致出血43例

    目的:探讨人工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期间患者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43例人工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期间合并出血的急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在不同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PT-INR)值范围内导致出血的相关病因.结果:43例服用华法令合并出血的病例中,16例(37.2%)所测PT-INR在2.0~3.0的目标值内,并且7例患者INR<2.0;进一步检查发现这23例患者基本都合并有不同的易促使出血的疾病或诱因.结论:服用华法令抗凝治疗期间发生出血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PT-INR值,还决定于自身潜在的疾病等相关因素;临床应用华法令时应因人而异地调整剂量并决定其抗凝强度.

    作者:李永胜;沈迎念;王进;万磊;赵波;廖永德;郑智;刘文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子宫良性间皮平滑肌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报告2例子宫良性间皮平滑肌瘤,并对有关临床病理特点、组织发生和命名等进行讨论.方法:回顾2例子宫良性间皮平滑肌瘤临床病理资料及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结果:2例子宫良性间皮平滑肌瘤患者临床上均有下腹痛,肿物大小分别为4 cm×3.5 cm×3 cm和4.8 cm×4 cm×3.5 cm,肉眼观与一般子宫平滑肌瘤一样,镜下瘤组织由增生的平滑肌样细胞组成,其中见局灶性或散在排列的淋巴管样腔隙,有的更像肺泡腔,部分腔内有粉红色水肿样液,腔内衬单层扁平上皮.免疫组化示,2例淋巴管样腔隙内衬上皮细胞均为CK(+)、MC膜(+)、CD34(-)、CD31(-)、CEA(-);而腔隙之间的大部分平滑肌样细胞actin-SM(+)、Vimtin(+)、S-100(-).结论:子宫良性间皮平滑肌瘤是由平滑肌和间皮组成的良性混合性肿瘤,与一般的腺瘤样瘤和平滑肌瘤不同.

    作者:杨先军;林颖;赖飞菊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硬膜外麻醉病人术中用氯胺酮对术后自控镇痛静脉芬太尼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病人术中用氯胺酮对术后自控镇痛静脉芬太尼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子宫全切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A组(n=20)和B组(n=20).分别在硬膜外阻滞成功后静脉泵注氯胺酮-丙泊酚和丙泊酚镇静.术后经静脉行病人自控镇痛.分别记录术后24 h内每6 h镇痛药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在术后6、12 h内镇痛药用量小于B组,18、24 h内两组用药量无明显差异.结论:氯胺酮-丙泊酚术中镇静能减少术后镇痛药用量,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张引法;汤蓓蕾;胡小霞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老人胸腔巨大肿瘤1例的麻醉处理

    患者男,71岁,因反复胸闷乏力半年,加重2个月入院,查体:气促,端坐呼吸,颈静脉怒张,面部肿胀,口唇紫绀,左肺下叶未闻及呼吸音,CT提示左胸腔巨大占位,左肺下叶支气管受压,上叶支气管变窄,心脏纵隔向右移位,左胸腔积液,右肺部感染性病变;心脏超声提示:三尖瓣轻-中度反流,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轻-中度反流,左室舒张功能减退.肺功能检查:重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血气分析:PaO2 59 mmHg,PaCO245.3 mmHg,FiO291%,HCO3-29.9 mmol/L,BE 6 mmol/L,经2周的术前准备,肺部感染得到控制,能左侧卧位,右侧卧位能坚持数分钟,耐受轻微活动,SpO2安静时为88%~92%.术前半小时肌注东莨胆碱0.3 mg和鲁米那0.1 g.

    作者:徐韶怡;陈文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雷米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在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雷米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神经阻滞对呼吸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行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240例,分为4组,Ⅰ组为对照组,Ⅱ组麻醉成功后继以异丙酚5 mg/(kg·h)静脉维持,Ⅲ、Ⅳ组于麻醉成功后继以异丙酚5 mg/(kg·h)静脉维持外,另予雷米芬太尼[Ⅲ组为0.05μg/(kg·min),Ⅳ组为0.1μg/(kg·min)]麻醉.记录各时点平均动脉压、HR、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RR,呼吸暂停次数,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及疼痛程度.结果:Ⅱ、Ⅲ、Ⅳ组患者镇静效果与Ⅰ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Ⅲ、Ⅳ组患者较Ⅰ、Ⅱ组VA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低SpO2及慢RRⅢ、Ⅳ组较Ⅰ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较Ⅱ组低,差异无显著性,低HR、SBPⅢ、Ⅳ组较Ⅰ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雷米芬太尼结合异丙酚输注能为臂丛神经阻滞提供满意的镇痛和镇静作用,有利于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但需加强呼吸监测及管理.

    作者:文立明;陈功;翁浩;张小泯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小儿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32例小儿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影像学资料,全部患儿均行常规的胸部X线胸部透视、胸部平片、螺旋CT轴位扫描及三维重建,重建技术包括CT仿真内窥镜重建(CTVE)、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结果:32例患儿胸部透视及平片均不能明确诊断,CTVE、MPR、SSD可清楚显示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位置、形状、大小.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轴位图像结合三维重建能提高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的准确性,是目前术前诊断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可靠的方法.

    作者:项松洁;倪丽艳;杨继红;刘国钧;黄赛瑜;陈波蓓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外伤性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诊治进展

    外伤性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是指X线摄片、CT、MRI等影像学检查无骨折、脱位的一类特殊颈脊髓损伤.因为对该病许多深层次的问题认识不清楚,临床上的漏诊、误诊与误治、错治屡屡发生.自1982年Pang等[1]将无放射影像异常脊髓损伤列为一类特殊类型的脊髓损伤以来,对此类损伤已有很多的分析和探讨,特别是近来MRI检查的应用和普及,对此类的损伤有了更有进一步的认识.现对其病因、诊断及治疗情况综述如下.

    作者:晏雄伟;邵增务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女性盆腔占位性疾病的CT诊断

    目前,B超、CT和MRI已成为女性盆腔占位性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通常B超为首选,CT或MRI可作补充,以进一步确诊.现总结我院2003年8月至2006年5月期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6例女性盆腔占位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CT应用的价值.

    作者:万水治;胡敢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肝癌基因治疗研究近况

    肝癌是全球恶性程度极高、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肝癌目前已处于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2位[1].尽管目前肝癌的治疗方法有许多种,但治疗效果都十分有限,并未显著延长病人的生存期.肝癌的发生、发展涉及多方面多层次的问题,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理论及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癌基因的认识不断深入,以及转基因技术的日趋完善,肝癌的基因治疗领域已显示出一定的前景.本文就目前肝癌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一综述.

    作者:侯宝华;简志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麻醉诱导中能缩短罗库溴铵起效时间的药物研究进展

    罗库溴铵(rocuronium)是起效快的中时效甾类非去极化肌松药,其作用强度为维库溴铵的1/7,时效为维库溴铵的2/3,是至今临床上广泛使用的非去极化肌松药中起效快的一个.无心血管不良反应,无蓄积作用.ED95为0.3 mg/kg,起效时间3~4 min,时效10~15 min,90%肌颤搐恢复时间为30 min,气管插管量是0.6 mg/gk,注药90 s后可作气管插管.如作快速气管插管用量增至1.0 mg/kg,待60~90 s即可插管.剂量增大到1.2 mg/kg可在60 s得到满意插管条件.尤其适用于琥珀胆碱禁用时作气管插管[1].虽然罗库溴铵起效快,但仍比琥珀胆碱慢,且插管条件满意率明显低于琥珀胆碱.而增大剂量在缩短起效时间的同时又延长时效,并增加潜在性心血管不良反应.为缩短罗库溴铵起效时间和改善气管插管条件,近几年有研究者通过改变给药方式或复合用药来达到目的,本文就这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周桥灵;杨承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脂肪组织功能的研究进展

    在过去的20多年中,肥胖症的发病率在全世界迅速增长.全球体重超标者[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体重指数(BMI)≥25kg/m2为超重,BMI≥30kg/m2为肥胖.中国定义BMI≥24 kg/m2为超重,BMI≥28kg/m2为肥胖]超过10亿.与肥胖症密切相关的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代谢综合征和癌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也不断上升.科学家们越来越重视对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脂肪组织的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作者:韩昌洪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甲状腺癌术后残余癌放疗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甲状腺癌术后残余癌的放射治疗效果.方法:1980年8月至1995年6月收治的甲状腺癌术后残余癌患者73例,年龄23~82岁,中位年龄37岁.所有病例均由术后病理诊断,采用60Co-γ线或6MV-X线与电子线混合治疗.每日照射肿瘤量1.8~2 Gy,每周照射5次.放射剂量45~72 Gy.结果:全组随访率100%.生存时间自开始放疗日起计算.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0.4%(66/73)、76.7%(56/73)、49.3%(36/73).结论:甲状腺癌首选手术治疗.术后残余癌加用放疗可提高疗效,预后与病理类型、放疗剂量和残余肿瘤的大小有关.放疗剂量以50~65 Gy为宜.

    作者:李文竹;王长胜;张玉书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肝移植术后院内感染细菌学分析

    目的:总结肝移植术后早期医院内感染病原学特点,为防治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肝移植术后医院内细菌感染患者的病原菌种类和耐药性变化,并与43例内科重症监护室危重病患者医院内细菌感染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肝移植监护室和内科监护室医院内感染细菌常见的是大肠埃希茵、葡萄球菌属、沙雷茵属、肺炎克雷伯茵、绿脓杆菌.肝移植患者中对革兰阴性杆菌敏感的抗生素有特治星(47.5%)、泰能和环丙沙星(均为46.5%),内科危重病患者为泰能(72.3%)、丁胺卡那霉素(47.5%)和茵克单(39.6%).肝移植患者敏感的抗生素是大肠埃希茵为泰能(58.5%)、丁胺卡那霉素(43.9%)和特治星(29.2%),沙雷茵属为特治星(86.9%)、茵克单(78.2%)和头孢噻肟(69.5%),肺炎克雷伯茵为泰能(86.7%)、特治星(60.0%)和氧氟沙星(33.3%).内科危重病患者敏感的抗生素是大肠埃希茵为泰能(80.5%)、菌克单(55.5%)、头孢噻肟(52.8%),沙雷茵属为丁胺卡那霉素(83.3%)、庆大霉素(75.0%)、泰能(66.7%),肺炎克雷伯茵为泰能(78.9%)、丁胺卡那霉素(26.3%).结论:医院内细菌感染是肝移植术后的主要并发症,感染细菌大多是多重耐药茵.

    作者:罗显荣;郑凤娇;李力;曾国兵;刘树仁;任长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幽门管部胃癌56例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幽门管癌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诊断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病理确诊的56例幽门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结果:本组起病年龄≥40岁者占96%(54/56),其中≥50岁者占71%(40/56),病程1~3年者占89%(50/56).胃镜检查诊断符合率为35%(18/52),胃肠钡餐均误诊(0/12).以局部肿块为表现者20例,术中均获正确诊断;以慢性溃疡瘢痕为表现者36例,除8例术前确诊外,余均误诊为良性溃疡,术后PTNM分期为T1/2占83%(30/36),N0占78%(28/36),M0为100%(36/36).结论:胃镜和胃肠钡餐对幽门管癌的诊断价值有限,超声内镜可望提高术前检出率,术中宜常规行病理学检查.

    作者:周业江;易国平;徐亮;魏仁智;王元正;吴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缺血预处理对鼠肝不同时限缺血再灌注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实验了解缺血预处理对肝组织的保护作用,并探讨缺血预处理后肝组织耐受较安全缺血的时限.方法:42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O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预处理+缺血再灌注组(IPC+IR组)3个大组,IR组及IPC+IR组根据肝缺血时间40、50、60 min时限不同又各分为IR40、IR50、IR60组及IPC+IR40、IPC+IR50、IPC+IR60组,再灌注时间均为60 min,各组均为6只.观察指标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并行肝组织光镜、电镜观察.结果:再灌注60 min后,IPC+IR各组SOD与I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C+IR60组TNF-α与IR60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形态学上,病理切片及透射电镜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合.结论:缺血预处理可以明显减轻肝组织缺血再灌注所致肝损伤,延长阻断时间,本实验的研究结果提示预处理后肝门阻断50 min可能是SD大鼠肝组织能够耐受缺血的较安全时限.

    作者:李新辉;贾晓梅;杜同海;于树青;徐飞;张雪梅;贺恒旺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心脏良性肿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目的:总结心脏良性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1982年9月至2005年10月本科共手术治疗89例心脏良性肿瘤患者,其中黏液瘤84例,男44例,女40例;非黏液瘤良性肿瘤5例,男2例,女3例.患者年龄2~68(40.13±14.60)岁.所有肿瘤均完整切除.结果:手术死亡3例,其他病例均治愈出院.术后随访3个月~19年,随访率96.6%(86/89),黏液瘤复发3例,再次手术治疗,术后再随访2年无再次复发.结论:心脏良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多样,超声心动图检查基本上可以诊断,手术治疗效果好,部分黏液瘤患者术后易复发,再次手术效果好,应注意术后随访,及时手术治疗.

    作者:朱国勇;陈胜喜;罗万俊;蒋海河;张位星;龙隆;张春芳;袁明道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颅脑损伤后应激性胃黏膜病变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应激性胃黏膜病变分为两种临床类型:应激性损伤(stress injure)和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1].颅脑术后24 h内,胃黏膜就会出现损害,17%发展成为临床明显的出血[2],胃黏膜发生出血后病死率高达50%~77%[3],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4],对手术的预后有直接影响.研究表明颅脑损伤后未进行有效预防的病人75%发生应激性溃疡,其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仍不很清楚,目前认为其发生涉及机体神经内分泌失调、胃黏膜保护功能削弱及胃黏膜损伤因素作用增强等诸多方面,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神经系统调节失调起重要作用[5].下面就颅脑损伤后应激性胃黏膜病变的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作一简述.

    作者:解立俊;屠伟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腹腔镜保守治疗异位妊娠62例

    我院于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采用于腹腔镜异位妊娠保守手术中加用甲氨蝶呤(MTX)治疗异位妊娠共62例,效果满意.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患者年龄19~36岁,平均27.2岁,未产妇40例,经产妇22例,均有生育要求,要求保留输卵管.有明显停经史56例,阴道流血60例,下腹痛51例.B超示宫内未见孕囊,附件区有包块,盆腔积液.血HCG>500 mIU/mL.术前诊断异位妊娠,无腹腔镜手术禁忌证.1.2 手术器械采用德国STORZ内窥镜及电视摄像监视系统,CO2气腹机,高频电凝装置等.

    作者:高缨;周建国;范睿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