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甘精胰岛素治疗初发的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赵玉珠;宋晓燕

关键词:糖尿病, 2型, 甘精胰岛素, 中性鱼精蛋白锌
摘要: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和中性鱼精蛋白锌(NPH)对初发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65例初发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应用甘精胰岛素或NPH胰岛素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C肽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两组血糖和HbA1c均下降、C肽升高,但甘精胰岛素组降糖更明显,且低血糖发生较少.结论:应用甘精胰岛素比NPH治疗初发的2型糖尿病有更好的疗效且低血糖发生率较低.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婴幼儿肺炎支原体感染3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婴幼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对3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住院婴幼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婴幼儿支原体肺炎病情重,并发症多(19例),肺外并发症以消化系统、循环系统为主.结论:婴幼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病原学诊断有重要意义.婴幼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除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外,应注意综合治疗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使用.

    作者:梁丽雯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婴幼儿尿路感染78例分析

    目的:探讨婴幼儿尿路感染常见的病因及诊断方法.方法:分析我院近10多年因尿路感染而住院治疗的78例婴儿幼儿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男女患病比例相近,新生儿期女童多见.女婴尿道较短,易被粪便污染,是引起发病的主要原因;另一原因是合并泌尿系畸形(15例,占19%);全身或局部免疫功能低下亦是发病的另一因素.仅有38例(49%)完成二项以上影像学检查,膀胱输尿管反流阳性2例.临床表现不典型.结论:明确尿路感染,须寻找潜在病因,强调影像学检查的重要,好能予随访.

    作者:刘庆日;马建中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脂检测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血脂联合检测在2型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中的应用.方法:用日立7600-11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Beckman Immage测定35例2型糖尿病患者、40例冠心痛患者、30例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和45例体检健康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hs-CRP水平.结果:3个疾病组hs-CRP水平及血脂各项(TC、TG、LDL-C)均比健康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组与冠心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疾病组HDL-C比健康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CRP作为一个炎症因子,在预测糖尿病及其并发心血管疾病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型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脂紊乱,与hs-CRP联合应用能判断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

    作者:孙芹敏;孙国华;吕璘琳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误诊20例分析

    目的: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误诊的20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误诊原因.结果:在20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无胸痛和胸痛症状、疼痛部位不典型导致误诊各3例,以晕厥、失语、肢体活动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误诊为急性脑血管意外3例,以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等急性左心衰竭和以急性胃肠道症状为主而误诊各3例,以心律失常为首发症状误诊者3例,多种心脏病并存过于重视原发疾病导致误诊2例.结论:通过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原因的回顾性分析,可以加强对该病的进一步认识,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黄新宇;陈祖华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E钙黏蛋白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及意义

    目的:探讨微血管密度和E钙黏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6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E钙黏蛋白和CD34的表达,并用图像分析系统计算微血管密度.结果:E钙黏蛋白表达阳性率为5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微血管密度均值为47.5±8.18.癌组织中E钙黏蛋白表达与微血管密度呈明显负相关(r=-0.437,P<0.01),而且两者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E钙黏蛋白表达的降低和微血管密度的增加可能在促进乳腺癌的浸润转移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E钙黏蛋白与微血管密度将有助于筛选出具有浸润复发转移的肿瘤,可作为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的辅助指标之一.

    作者:王秋鹏;顾华敏;王四玲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膳食纤维肠内营养对全肠道缺血再灌注大鼠肠屏障功能的影响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全肠道缺血再灌注模型,探讨膳食纤维肠内营养对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第1组为对照组,第2组为缺血再灌注组(I/R组),该两组为术后24 h取材.第3组为普通肠内营养组(EN组),第4组为膳食纤维肠内营养组(FEN组),营养支持7 d后取材.上述4组均行回、结肠形态学检查,细菌及内毒素移位、结肠固有层淋巴细胞分布检测,用循环D-乳酸法测定肠道通透性.结果:I/R组大鼠回、结肠黏膜萎缩,腺体稀疏,黏膜下层水肿、出血.FEN组肠黏膜形态学变化好于EN组.I/R组细菌移位率、血浆D-乳酸、血浆内毒素显著高于对照组;FEN组D-乳酸、内毒素水平低于EN组.I/R组结肠固有层CD4+、CD8+T淋巴细胞显著低于其余各组.FEN组CD4+、CD8+T淋巴细胞较EN组增多.结论:添加膳食纤维的肠内营养在维护肠黏膜屏障、改善肠道免疫功能、防止细菌及内毒素移位方面作用优于单纯肠内营养.膳食纤维能提高结肠局部免疫功能.

    作者:郑聪;刘纳新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黏膜内注射联合金属钛夹治疗Dieulafoy病42例

    目的:探讨经内镜下黏膜内注射联合金属钛夹治疗Dieulafoy病的效果.方法:均采用Olympus XQ240电子胃镜,一次性注射针和Olympus钛夹(HX-600-090)及推送器(HX-5LR-1型),术前予以积极补液纠正低血容量,术前准备同胃镜检查,对难以耐受者予以芬太尼0.05 mg及多美康0.05 mg/kg静推作清醒镇静,观察42例Dieulafoy病患者止血效果.结果:止血成功率为95%(40/42),其中一次止血成功率为90%(38/42).结论:内镜下黏膜内注射联合金属钛夹止血治疗Dieulafoy病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疗效高、创伤小、适应证广、并发症少、费用较低,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林茂华;黎民希;邓彪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胸膜间皮瘤11例CT表现分析

    目的:总结胸膜间皮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经病理证实的11例胸膜间皮瘤均先行CT检查后发现,其中5例行开胸手术,4例行胸膜活检,2例行CT定位下穿刺.结果:11例胸膜间皮瘤中,4例为良性,7例为恶性.位于左侧胸腔7例,右侧胸腔4例;6例为局限型单发胸膜增厚或肿块,其中良性4例,恶性2例.5例为弥漫型,均为恶性.11例中合并胸水6例,1例伴有肺内转移,2例伴有肋骨或胸骨破坏及累及大血管.结论:CT能很好地显示病变部位、形态、大小、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有无胸水及转移,有助于鉴别良、恶性肿瘤,为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诊断及治疗依据.

    作者:叶民;叶彩儿;余苔痕;陈少贤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疱疹擦剂外敷护理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本院自制的疱疹擦剂外敷护理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外擦肽丁胺软膏等,治疗组96例用疱疹擦剂外敷护理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疼痛减轻、水疱吸收、皮损结痂的时间均比对照组短,治愈率高.结论:疱疹擦剂外敷护理带状疱疹疗效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蓝群友;梁五爱;罗丽华;付凤兴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新生儿败血症95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血培养和药敏试验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治指导意义.方法:对95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发病3、7、28 d均进行血培养并做药敏试验,给予敏感的抗生素治疗.结果:疗程2周后,有并发症者3例,95例中治愈68例,好转22例,死亡5例(均为早产儿).结论:对败血症患儿,及早做好血培养和药敏试验,对正确治疗起重要意义,避免延误病情.

    作者:朱伟雄;张亮明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干扰素治疗宫颈持续性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研究

    目的:探讨干扰素治疗宫颈持续性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types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将170例宫颈持续性hr-HPV感染患者分为3组,治疗一组用干扰素栓阴道用药,治疗二组用干扰素肌注,对照组不用任何治疗,检测6个月后hr-HPV有无转阴.结果:治疗一组、治疗二组、对照组hr-HPV的转阴率分别为77%、80%、11%,治疗一组、治疗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治疗一组与治疗二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5).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治疗后的hr-HPV持续感染与无CIN的hrHPV亚临床的持续感染,干扰素治疗后阴转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干扰素能有效地治疗宫颈持续性hr-HPV感染,局部用药简单、方便、副反应少.

    作者:谢红;杨菊芳;马利国;张金玲;王莉菲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幼儿淋病的临床检测及治疗

    目的:探讨幼儿淋病的检测及治疗,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方法:对24例幼儿淋病患者分泌物进行直接涂片检查,并对此24例幼儿淋病患者采用较为规范的方法进行治疗,其中用头孢三嗪治疗10例,用壮观霉素治疗10例,观察临床疗效.结果:20例幼儿淋病患者均一次性治愈,4例复发者,给予第二次治疗,复检阴性.一次性治愈率83%,复发者占17%,复治一次全部治愈.结论:幼儿淋病应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采取规范的检测及治疗方法.

    作者:边善堂;李红芝;何雪琴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腹部手术后硬膜外镇痛的比较

    目的:对比观察等效剂量的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腹部手术后硬膜外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腹部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n=30),术后行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参数设置为负荷剂量(5 mL)+持续剂量(3 mL/h)+PCA剂量(2 mL/次),锁定时间为30min.A组镇痛药物为0.2%罗哌卡因+0.4 μg/mL舒芬太尼,B组为0.2%罗哌卡因+2μg/mL芬太尼.随机双盲对比观察术后4、8、12、24 h内按压PCA的次数、视觉模拟评分(VAS)、舒适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运动神经阻滞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体重等一般情况和术中局麻药用量无明显差异(P>0.05);(2)前24 h内A组的PCA按压次数为(5.2±3.8)次,较B组(7.4±4.6)次明显减少(P<0.05),且A组在术后4、8、12、24h时疼痛评分均略低于B组(P<0.05);(3)术后12、24h舒适评分A组显著高于B组(P<0.05);(4)A组术后恶心、呕吐显著少于B组(P<0.05),嗜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两组之间也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0.4 μg/mL舒芬太尼和2μg/mL芬太尼复合0.2%罗哌卡因均可满足术后硬膜外镇痛的需要,但舒芬太尼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芬太尼.

    作者:于代华;柴伟;孙绪德;姚立龙;彭德民;高昌俊;杨永惠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伴β-hCG、AFP增高的肺腺癌1例

    患者男,53岁,因左侧胸痛、胸闷2年8个月,加重伴咳嗽、咯痰、痰中带血2个月于2005年11月20日入院.入院前胸部正位X线片检查发现左肺上叶近肺门处肿块影.查体: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未闻及异常.

    作者:戴海峰;陈龙邦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炎琥宁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86例

    目的:观察注射用炎琥宁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6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按入院顺序单盲法分为两组,治疗组86例用炎琥宁治疗,对照组50例用更昔洛韦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止泻、止吐、退热及脱水纠正时间、总疗程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1),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结论:炎琥宁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满意,无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蓉;赵小芳;陈飞霞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异丙酚在超声内镜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异丙酚无痛麻醉应用于超声内镜检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110例接受超声内镜检查患者(除外禁忌证)为观察对象,在麻醉医师监护下选用异丙酚静脉麻醉.记录患者接受检查前后不同时点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观察不良反应、用药剂量、并发症、操作时间、清醒时间及内镜医生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平均丙泊酚用量为268mg(100~400 mg),平均操作时间约16min(3~40 min).所有病例均一次操作成功.无重大不良反应出现.检查中血压、心率较检查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15例(13.6%)血氧减低<95%,血氧降低<90%者8例(7.3%),但无一例出现严重低氧血症即血氧<85%.内镜医生认为95.5%(105/110)的病例检查过程很顺利或顺利,所有病人均对麻醉表示满意及愿意再接受检查.结论:麻醉医师指导下异丙酚静脉麻醉应用于超声内镜检查安全可行.

    作者:余细球;刘锦涛;邓世辉;侯华军;陈彩霞;杨建荣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人衰变加速因子与异种器官移植

    目前全世界每年有数十万的患者因行器官移植手术而得以存活,然而移植技术的日趋成熟使得器官移植形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供体器官的短缺使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异种移植,而异种移植带来的第一个问题即是排斥反应特别是超急性排斥反应(hyperactue rejection,HAR).

    作者:王威巍;王济明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来氟米特与霉酚酸酯治疗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IgA肾病的疗效比较

    目的:观察来氟米特联合激素治疗以肾病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IgA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经常规治疗无效的此类IgA肾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接受来氟米特治疗,对照组接受霉酚酸酯治疗,观察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血白蛋白、血胆固醇、血肌肝等临床指标变化和血IgA、IgG、IgM、C3、C4等生化指标变化,以及用药期间所有不良反应.结果:用药后治疗组显效5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60%,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6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血IgA、IgG均显著下降,且两组患者均耐受良好.结论:来氟米特是治疗以肾病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IgA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药物.

    作者:刘晓渭;王汉民;陈威;孙世仁;许国双;白淑蓉;刘宏宝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早期脑血流量和葡萄糖利用之间的关系

    目的:通过比较脑血流灌注和脑葡萄糖代谢显像,观察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缺血程度与该部位葡萄糖代谢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6例患有不同程度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病人及15例正常对照组进行99Tcm-乙撑双半胱胺酸二乙酯(99Tcm-ECD)灌注显像和氟-18-脱氧葡萄糖(18F-FDG)细胞代谢符合线路显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病变部位呈现脑血流灌注减低而脑葡萄糖代谢增高的不匹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缺血部位血流灌注减低而葡萄糖摄取增高,并不代表神经元对葡萄糖的利用增高.

    作者:张人玲;刘丹;关乐;翟勇;苗绍惠;盛树力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前列腺素E1联合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1(PGE1)联合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合并的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联合用药组给予PGE1和α硫辛酸,对照组单用PGE1,其他治疗方案相同,疗程均为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和神经传导速度.结果: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和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明显改善(P<0.05);联合用药组改善幅度明显高于单药组[症状评分(2.7±0.2 vs 3.8±0.3,P<0.05);体征评分(4.3±0.4 vs 5.6±0.3,P<0.05);正中神经传导速度(45.7±4.8)m/s vs(41.1±2.0)m/s,P<0.05].结论:PGE1联合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协同效应.

    作者:王晶;宋薇;黄璟;屈玉春 刊期: 2007年第09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