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相关性贫血临床特征分析

陆崇;刘魁凤;张凯娜;温宗秋;舒阳春;丁颖

关键词:癌, 非小细胞肺,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贫血, 放射治疗剂量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相关性贫血的一些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寻找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我院2000年1月至2005年10月间住院的181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对其中138例出现化疗后贫血患者的资料加以分析,通过分析既往化疗、既往多部位造血骨放射治疗的患者与未行过放化疗的患者化疗前后的Hb的变化,了解化疗后贫血的临床特征及影响的因素.结果:化疗后贫血的发生率为76.2%,中重度贫血发生率达28.7%;既往有无化疗史的患者化疗后贫血发生率不同;曾行≥3个部位造血骨放射治疗的患者与未行过放疗的患者相比,贫血的出现时间及贫血持续时间,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相关性贫血的发生率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既往造血骨放疗≥3个部位的患者,贫血出现的时间明显提前,且持续不易恢复.应尽量减少多部位造血骨放疗,化疗时就更应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以减少贫血的发生.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异丙嗪重度中毒2例

    异丙嗪是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因对H1受体的拮抗作用较苯海拉明强而持久,故在临床上常用于抗过敏、镇静,且比较安全,而我院收治2例因误用剂量过大而中毒,为引起注意,特报告如下.

    作者:夏家贵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综合介入治疗围术期护理

    目的:探讨血管球囊扩张术、动脉溶栓、血管内支架置入等综合介入技术治疗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围手术期观察及护理要点.方法:对16例手术患者术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术中及术后严密监测血压,并加强对出血、栓塞、感染等并发症的观察.结果:16例手术均成功,术后缺血和疼痛相关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合理有效的围术期护理是综合介入技术有效治疗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重要保障.

    作者:刘永娥;杨娇弟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川畸病10例临床误诊分析

    川畸病(KD)是一种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病因未明的全身血管炎综合征.典型KD病例应具备下列6项主要临床表现至少5项:(1)发热5 d或5 d以上;(2)双侧结膜充血;(3)口唇和口腔的改变:口唇干红、皲裂、杨梅舌、口腔和咽部弥漫性充血;(4)四肢末端改变:发病初期手足硬肿,掌跖红斑,恢复期指、趾端出现膜状脱皮;(5)多形性红斑;(6)颈部淋巴结非化脓性肿大.但如二维超声心动图或冠状动脉造影查出冠状动脉瘤或扩张,则4条主要症状阳性即可确诊.

    作者:罗丽丹;赵洁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恶性血液病并医院感染性败血症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并发医院感染性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因患恶性血液病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986次住院中共发生医院感染性败血症38例次,粒细胞缺乏组医院败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粒细胞缺乏组(P<0.05),老年组高于非老年组(P<0.05).感染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73.2%),G-杆菌对亚胺培南敏感性高(91.4%),G+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性好(99.6%).结论:恶性血液痛患者并发医院感染性败血症的发生率高,粒细胞缺乏和老年是恶性血液病并发医院感染性败血症的高危因素,应积极预防和早期合理治疗.

    作者:王华;吴巨峰;姚红霞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数字成像在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数字胃肠机在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早期食管癌患者的数字胃肠X线片.结果:局部黏膜改变8例,局限性小充盈缺损14例,管壁僵硬舒张功能受限3例,小龛影5例.结论:数字胃肠机对显示早期食管癌的征象有明显优越性.

    作者:吴德红;杨松;蔡克涛;陈平友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中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脂联素水平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在中青年急性脑梗死病人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检测中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发病时、发病后7、14 d及健康查体者(对照组)血清脂联素水平,同时检测hs-CRP、TNF-α含量.结果:脑梗死组血清脂联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而hs-CRP、TNF-α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中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hs-CRP成负相关(r=-0.42,P<0.05).结论:血清脂联素水平与中青年脑梗死的临床变化有较密切的关系,低脂联素血症是中青年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同时也为脑梗死的药物治疗开发提供临床实验依据.

    作者:徐广印;陈永生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镇静药物急性中毒86例分析

    目的:研究我院急诊科收治的镇静药急性中毒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探讨其预防和治疗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1997年5月至2007年2月本院急救中心接诊的86例镇静药急性中毒患者的基本情况、诊疗经过、预后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6例镇静药急性中毒患者,男女比例为1∶1.46.中毒年龄主要集中于20~39岁年龄段(占39.5%),其中女性多于男性(女59.3%、男40.7%)(P<0.05).就诊时间分布特点呈无规律性波动,12月、1月、2月高发,占全年的38.4%.中毒患者职业排在前2位的是待业人员、农民,文化程度以小学多.自杀者占急性中毒的81.4%.药物进入人体途径以消化道为主.中毒药物前3位依次是安定、氯氮平、舒乐安定.病情重度40例(46.5%),中度24例(27.9%).治疗花费2 000元以内35例(40.7%),5 000元以上24例(27.9%).81例(94.2%)治愈出院,5例(5.8%)放弃治疗.行药物检测的20例(23.3%).洗胃62例(72.1%),所有病人均予补液,45例(52.3%)使用利尿剂,39例(45.3%)予抗感染治疗,55例(64.0%)予醒脑治疗,使用解毒剂26例(30.2%),血液透析15例(17.4%),机械通气11例(12.8%).结论:就诊的镇静药急性中毒病人中,女性多于男性,年龄以20~39岁者居多,中毒病人职业中待业、务农分别居第1、2位,文化程度以小学居多,患者中毒时间在12月、1月、2月相对呈一高峰,患者病情以中、重度为主,经过适当、及时的治疗,大多数病人都能抢救成功.

    作者:吴鑫虎;邱俏檬;卢中秋;洪广亮;梁欢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鼻胃管导丝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胃管置入中的应用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恢复期长,常需留置胃管行胃肠营养,此类病人利用常规法留置胃管往往不能成功[1-2].我科自2002年10月至2005年10月对我院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利用鼻肠管导丝辅助营养胃管置入,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井玉生;范荣伟;解克强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激光光凝配合银杏达莫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目的:观察激光光凝后配合银杏达莫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A组49只眼做激光光凝治疗后静脉滴注银杏达莫;B组50只眼,只单纯做激光光凝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结果比较,主观感觉和视力提高A组明显优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底情况改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激光光凝配合银杏达莫注射液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能巩固光凝治疗后的疗效,减少光凝后的副反应,并改善糖尿病人的全身症状,但其对激光治疗后视网膜新生血管或无灌注区退变无明显影响.

    作者:彭伟敬;曾存迪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乙二胺四乙酸依赖性血小板减低症2例

    自Onder等于1980年报道1例乙二胺四乙酸(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低症以来,国内外广泛关注.其发生率报道差异较大,为0.09%~1.26%不等.而EDTA是血细胞计数常用的抗凝剂,临床上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低症并不罕见,足以引起同行重视.我们于2006年11月至2007年1月发现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低症2例,我们采用不同抗凝剂对血小板进行检测,现报告以下.

    作者:庄豪;李万娇;何今贤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93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临床特征及防治措施.方法:对93例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后诊断分为确诊病例9例、临床诊断病例79例及拟诊病例5例.其中男61例,女32例,年龄26~86岁,平均65岁.结果:93例病例中有肺部感染症状者79例(85%),共培养出真菌157株,大多数为念珠菌属感染(93.6%),其中念珠菌属中白色念珠菌仍居首位(45.9%).均有基础疾病重、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大剂量使用激素、机械通气和各种有创导管等高危因素.本组93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痊愈15例(16%),显效27例(29%),有效18例(19%),无效14例(15%),死亡19例(20%).结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发病率逐步增加,重视消除或避免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有助于降低临床病死率.

    作者:刘神幼;杨波;张禁;周天玖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国产中心静脉导管渗液63例原因分析

    中心静脉导管由于能在静脉内较长时间留置[1],以便监测中心静脉压、快速大量输液输血、长期静脉高营养治疗及血液透析等,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我科自1993年开始经颈内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2000年以来广泛开展该技术,充分体现了该技术安全、快速、有效的优点,但也不可避免地发生相关的并发症,现将本院2006年1-10月留置的国产中心静脉导管2 903例中发生渗液63例报告如下.

    作者:徐克平;陶国才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左旋卡尼汀与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联合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

    目的:观察左旋卡尼汀与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联用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按入院顺序将78例心力衰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8例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以改善心力衰竭.治疗组40例在常规药物的基础上加用左旋卡尼汀,疗程14 d.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对心力衰竭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和66%,对心绞痛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和60%,对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2%和57%,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左旋卡尼汀辅助常规药物治疗心力衰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这可能与改善心肌的能量代谢有关.

    作者:刘平;赵艳芳;徐建新;王砚青;徐彧;陈群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肝素与强的松联用佐治腹型过敏性紫癜36例

    目的:通过观察肝素与强的松联用佐治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进而探讨治疗腹型过敏性紫癜的新方法.方法:将2004年11月至2006年12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住院的腹型过敏性紫癜病例72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共同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肝素,观察并记录用药3 d和5 d时两组病例的疗效情况.结果:两组病例均取得较好疗效,用药3 d时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用药5 d时两组疗效比较差异也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素可以减轻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带来的副作用,二者联用可以大大地提高腹性过敏性紫癜的治愈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董沛晶;徐师墨;吴春;魏钰书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房颤的治疗进展

    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是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总发病率为1%~1.5%,但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超过70岁的老年人的发病率为10%[1].房颤的持续存在使缺血性脑卒中和全身栓塞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加.下面就房颤的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徐克雷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HLA-DM基因夫妇共享率与子痫前期相关性

    目的:探讨HLA-DM基因夫妇共享率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方法:用PCR-SSO方法分别测定30对子痫前期患者夫妇及63对正常孕妇夫妇的HLA-DM基因型.结果:夫妇共享等位基因数为2个时,子痫前期组的例数明显多于正常妊娠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HLA-DM的各等位基因型在子痫前期组夫妇共享率与正常妊娠组夫妇共享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夫妇共享HLA-DM基因数与子痫前期发病有关.

    作者:朱薏;高眉扬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拉米夫定联合百赛诺对乙型肝炎病毒变异的影响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疗效肯定[1],但因它对共价闭合环状DNA无作用,需长期治疗,故易出现HBVDAN多聚酶的第522位氨基酸变异(乙型肝炎病毒变异)而耐药[2].笔者应用拉米夫定联合百赛诺治疗CHB,使出现乙型肝炎病毒变异的比例明显下降,现报告如下.

    作者:曾军华;杨天兴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腹腔镜治疗胆总管手术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加入WTO及医疗制度的改革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和降低住院费用势在必行.临床护理路径主要是适应新形式的一种新的护理模式,是医护人员对某个手术或手术所做的适当、有顺序性和时间性,有计划地大限度地缩短康复时间和减少资源的浪费,使病人获得佳的照顾质量.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我科在腹腔镜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实施护理路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莉;周晓兰;谢春玲;冯晶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系统健康教育对颈椎骨折患者康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系统健康教育对颈椎骨折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对20例颈椎骨折患者在心理诊治、出院时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结果:20例患者在住院期间未发生并发症,有12例出院时基本生活能自理,8例出院后经随访和功能锻炼指导后基本生活也可自理.结论:系统的健康教育可增强患者对治疗、护理工作的配合能力,增强患者自我康复的意识,对缩短治疗时间有一定的效果.

    作者:李桂英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小剂量氯胺酮预防异丙酚注射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和评价小剂量氯胺酮预防或降低异丙酚注射痛的作用以及确定临床佳剂量.方法:150例择期手术病人,分成5组,每组30例.对照组(S组)0.9%生理盐水2 mL.L组2%利多卡因2 mL.K10组氯胺酮10 μg/kg.K50组氯胺酮50 μg/kg.K100组:氯胺酮100 μg/kg.注射后,给予2.5 mg/kg异丙酚.采用双盲法每隔5min评定疼痛评分.结果:与其他组相比,K100组和L组疼痛强度及发生率低(P<0.01).麻醉诱导期间,5组平均动脉压及心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麻诱导时,在异丙酚注射前静脉注射氯胺酮可预防或降低注射痛,其佳剂量为100 μg/kg,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不显著.

    作者:强铭;方梅;禚海成;邓国华;顾文义 刊期: 2007年第1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