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平均白细胞前向散射强度在尿路感染中意义的探讨

张娟安;胡友明

关键词:白细胞, 散射强度, 慢性尿路感染, 前向散射, 光脉冲宽度, 尿沉渣分析仪, 散射光强度, 诊断, 荧光强度, 尿液, 临床价值, 定量分析, 散点图, 区域, 描述, 患者, 分布, 参数
摘要:UF-100尿沉渣分析仪定量分析尿液中的白细胞对诊断尿路感染有着很高的临床价值[1].UF-100利用前向散射光强度(Fsc)、前向散射光脉冲宽度(Fscw)、荧光强度(Flc)、荧光脉冲宽度(Flw)等参数来描述尿中白细胞.凭借白细胞在散点图上分布的区域,可为急慢性尿路感染的初步诊断提供帮助.本研究对急慢性尿路感染患者尿液进行分析,以了解平均白细胞前向散射强度(WBC-MFsc)与急慢性尿路感染的关系.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人类白细胞抗原-G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运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分别检测18例部分性葡萄胎、19例完全性葡萄胎、19例侵蚀性葡萄胎、20例绒毛膜癌和20例正常妊娠绒毛组织中HLA-G mRNA的表达,HLA-G mRNA的表达以PCR循环数阈值(Ct值)表示.Western blot印迹法检测组织中HLA-G蛋白质的表达,同时运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组血浆中可溶性HLA-G(soluble HLA-G,sHLA-G)的表达水平.结果:各组组织中HLA-G mRNA、HLA-G蛋白质和血浆中sHLA-G的表达水平由弱至强依次为正常妊娠组、部分性葡萄胎组、完全性葡萄胎组、侵蚀性葡萄胎组、绒毛膜癌组.各组间HLA-G mRNA、HLA-G蛋白质和血浆中sHLA-G表达水平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滋养细胞通过上调HLA-G的表达水平实现免疫逃逸,有利于其异常增殖、浸润和转移.

    作者:朱颖;孙永玉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川芎嗪联合脑苷肌肽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疗效

    目的:观察川芎嗪联合脑苷肌肽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3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两组均在积极控制血糖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川芎嗪20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滴,每日1次,脑苷肌肽1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滴,每日1次,均连用14 d为1疗程;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2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滴,每日1次,弥可保1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滴,每日1次,连用14 d为1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有显著提高(均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改变(均P>0.05).结论:川芎嗪联合脑苷肌肽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明显疗效.

    作者:沈为林;曹龙;王梦迪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缓解后序贯综合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缓解后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56例诱导缓解的APL患者,实验组36例,采用先DA、HA、中剂量阿糖胞苷(Ara-c)巩固化疗,再ATRA+As2O3+MTX序贯维持;对照组20例,缓解后采用ATRA+联合化疗交替治疗,分析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不良反应.结果:联合化疗+序贯组持续缓解率高,复发率低,不良反应轻微,能达到分子学缓解,对初治缓解者和复发再缓解者同样有效,且与患者诱导前危险度分组无关.结论:APL患者诱导缓解后,采用先DA、HA、中剂量Ara-c巩固化疗、再序贯使用ATRA、As2O3、MTX维持,持续缓解率高,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丽;罗文达;冯长伟;郭群依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腹水74例临床分析

    腹水是指各种原因引起腹腔内游离液体的积聚,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病征.产生腹水的病因复杂,如心血管病、肝脏病、肾脏病、腹膜病、恶性肿瘤、营养障碍疾病、结缔组织病等.我院感染科于2002年6月22日至2006年10月9日共收治腹水住院患者74例,现回顾性分析如下,以期对临床诊断提供一定参考.

    作者:谌和声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消化道白塞病的内镜下特征分析

    白塞病(behcet diease,BD)是一种病因不明、可累及各系统和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理特点为血管炎[1].以复发性口腔溃疡、阴部溃疡和眼色素膜炎为主要表现,组成眼、口、生殖器三联症,可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全身性疾病.累及消化道的白塞病报道较少见,现将我院2000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的15例BD患者的内镜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靳启国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左旋卡尼汀与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联合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

    目的:观察左旋卡尼汀与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联用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按入院顺序将78例心力衰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8例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以改善心力衰竭.治疗组40例在常规药物的基础上加用左旋卡尼汀,疗程14 d.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对心力衰竭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和66%,对心绞痛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和60%,对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2%和57%,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左旋卡尼汀辅助常规药物治疗心力衰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这可能与改善心肌的能量代谢有关.

    作者:刘平;赵艳芳;徐建新;王砚青;徐彧;陈群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的图像质量控制及临床意义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是基于人体内液体有长T2弛豫值的特性,利用重T2WI技术直接显示胰胆管形态和结构的成像方法.

    作者:陈翼;许乙凯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电话回访对改善家庭鼻饲患者现状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电话回访对改善家庭鼻饲患者现状的效果.方法:将82例鼻饲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出院3 d后即开始电话回访,对照组行一般的出院宣教,半年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在提高照顾者对出院指导的依从性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家庭鼻饲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但并发症的发生问题仍较严重.结论:电话回访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家庭鼻饲患者的现状,但要在根源上改善家庭鼻饲患者的现状,则需要各级医务人员及管理者的重视,加强对鼻饲患者家属及照顾者相关知识的宣教,加快发展社区护理,健全社会福利保障机制.

    作者:马灵亚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93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临床特征及防治措施.方法:对93例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后诊断分为确诊病例9例、临床诊断病例79例及拟诊病例5例.其中男61例,女32例,年龄26~86岁,平均65岁.结果:93例病例中有肺部感染症状者79例(85%),共培养出真菌157株,大多数为念珠菌属感染(93.6%),其中念珠菌属中白色念珠菌仍居首位(45.9%).均有基础疾病重、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大剂量使用激素、机械通气和各种有创导管等高危因素.本组93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痊愈15例(16%),显效27例(29%),有效18例(19%),无效14例(15%),死亡19例(20%).结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发病率逐步增加,重视消除或避免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有助于降低临床病死率.

    作者:刘神幼;杨波;张禁;周天玖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2型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水肿的观察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早期的角膜水肿和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情况.方法:本研究包括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糖尿病患者78例(116眼),非糖尿病患者69例(116眼),所有患者术前采用Orbscan Ⅱ和Tomey Al-3000型A超仪测量角膜中央厚度,Topcon Sp2000p型非接触角膜内皮计进行角膜中央部位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后1 d所有患者测量角膜中央厚度,87眼角膜透明进行中央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进行角膜中央厚度的测量和角膜中央内皮细胞的计数.结果:Orbscan Ⅱ和A超法测量都表明两组患者的术前角膜厚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1天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1个月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非糖尿病组的角膜厚度已经和术前相近,和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3个月两组角膜厚度差异有显著性(P<0.01),糖尿病组和术前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非糖尿病组和术前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的变化:术前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 d角膜透明的糖尿病组(34眼)和非糖尿病组(54眼)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两组之间均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眼在白内障手术后表现出更重的内皮细胞损害及术后角膜水肿的恢复延迟,术后第1天的角膜厚度的测量可以作为对术后糖尿病患者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情况的评估的有效的方法.

    作者:陈力迅;常丽璟;吴玲;黄瑾;赵贵阳;赵峰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CT引导下经皮肺细针抽吸活检术的探讨

    目的:评价CT引导经皮肺细针抽吸活检术在肺内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02年2月至2007年3月期间,45例肺内病变患者行CT引导下经皮肺细针抽吸活检术,将吸取的细胞涂在玻片上,送病理科检查,得到明确的病理和细胞学诊断,统计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分析可能的原因.结果:44例穿刺成功,穿刺成功率98%.腺癌19例,鳞癌9例,转移癌2例;腺鳞癌、大细胞癌和小细胞癌各1例;炎性假瘤5例;结核瘤3例;错构瘤1例;病理结果为出血和坏死的各1例,这两例其中1例行二次穿刺,病理结果为低分化腺癌,1例有手术指征行手术治疗,病理结果为中分化腺癌.发生并发症5例,其中气胸3例,少量肺出血2例.结论:CT引导经皮肺细针抽吸活检术是一种微创、临床应用准确性较高、并发症较少的有效检查方法,有助于肺部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对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丽军;蔡为民;曹文洪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肺癌切除术后低氧血症1例处理体会

    患者男,72岁,因右上肺中央型肿瘤入室行右上肺叶切除术,入室时一般情况可,BP 150/85 mmHg,HR 82次/min,R 12~16次/min,SpO2 96%,术前常规鲁米那钠0.1 g、阿托品0.5 mg肌注.入室后行快速诱导,插双腔气管导管,成功后改左侧卧位,双肺听诊呼吸音无变化,打开右侧胸腔后行左肺单侧通气,手术进展顺利.右上肺叶切除后鼓肺发现右肺扩张不理想,考虑导管位置发生移动,将导管后退.

    作者:陈敬锋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液基细胞学检测与直接涂片法对非妇科标本肿瘤诊断的比较

    目的:比较液基细胞学方法与直接涂片法对非妇科标本的肿瘤检出率的差异.方法:时310例经病理组织学确诊为肿瘤患者的非妇科标本进行液基细胞薄层涂片处理,并与直接涂片方法对比.结果:液基细胞涂片法对尿液、脑脊液、胸腹水、痰液标本检测的灵敏度比直接涂片法分别提高了31.4%、27.3%、21.5%和16.5%.结论:液基细胞涂片法对非妇科标本肿瘤检出率优于直接涂片法.

    作者:刘涤瑕;徐立风;唐德羽;吴太忠;胡志华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镇静药物急性中毒86例分析

    目的:研究我院急诊科收治的镇静药急性中毒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探讨其预防和治疗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1997年5月至2007年2月本院急救中心接诊的86例镇静药急性中毒患者的基本情况、诊疗经过、预后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6例镇静药急性中毒患者,男女比例为1∶1.46.中毒年龄主要集中于20~39岁年龄段(占39.5%),其中女性多于男性(女59.3%、男40.7%)(P<0.05).就诊时间分布特点呈无规律性波动,12月、1月、2月高发,占全年的38.4%.中毒患者职业排在前2位的是待业人员、农民,文化程度以小学多.自杀者占急性中毒的81.4%.药物进入人体途径以消化道为主.中毒药物前3位依次是安定、氯氮平、舒乐安定.病情重度40例(46.5%),中度24例(27.9%).治疗花费2 000元以内35例(40.7%),5 000元以上24例(27.9%).81例(94.2%)治愈出院,5例(5.8%)放弃治疗.行药物检测的20例(23.3%).洗胃62例(72.1%),所有病人均予补液,45例(52.3%)使用利尿剂,39例(45.3%)予抗感染治疗,55例(64.0%)予醒脑治疗,使用解毒剂26例(30.2%),血液透析15例(17.4%),机械通气11例(12.8%).结论:就诊的镇静药急性中毒病人中,女性多于男性,年龄以20~39岁者居多,中毒病人职业中待业、务农分别居第1、2位,文化程度以小学居多,患者中毒时间在12月、1月、2月相对呈一高峰,患者病情以中、重度为主,经过适当、及时的治疗,大多数病人都能抢救成功.

    作者:吴鑫虎;邱俏檬;卢中秋;洪广亮;梁欢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住院老年人慢性疾病性贫血94例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住院老年人慢性疾病性贫血的发病因素及诊断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住院老年人慢性疾病性贫血病例的血红蛋白、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及血清铁浓度、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清铁蛋白和病因诊断等项目,以中位数、均数±标准差、百分比等为观察指标.结果:94例中,男73例,女21例,年龄65~96岁,中位年龄78.9岁.中、重度贫血占29%.形态学上以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比例高,占78%,小细胞低色素性及大细胞性贫血占22%.血清铁浓度及总铁结合力降低、转铁蛋白饱和度正常、血清铁蛋白正常或增高,伴缺铁性贫血7例(7%),伴巨幼细胞性贫血14例(15%),老年慢性疾病性贫血的病因中常见的是感染和(或)肿瘤.结论:在住院老年患者中,慢性疾病性贫血发生率高(33.3%),病因中感染和肿瘤同时存在的比例较高且贫血的程度严重.因伴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而使贫血程度加重,但实验室指标往往不典型,造成误诊、漏诊率高.正确诊断并及时治疗慢性疾病性贫血对基础病的治疗有极大的帮助.

    作者:黄方;朱小蔚;刘永华;钱晓明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胃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2例胃癌患者(胃癌组)和24例健康对照者(健康组)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结果:胃癌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较健康组明显升高,胃癌Ⅲ+Ⅳ期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比Ⅰ+Ⅱ患者明显升高.结论:胃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明显升高,可能是机体免疫功能受抑制的重要机制,并可成为胃癌患者机体免疫状态临床监测的指标.

    作者:张育超;王惠英;罗招凡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分析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与近期发作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原因.方法:ACS患者于发作12 h内入院,1周内行冠脉造影者98例入选,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77例.采用双抗体两步夹心ELISA法定量测量待测血清H-FABP;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所规定的冠脉血管图像记分分段评价标准,对病变狭窄程度进行分度、累及血管支数计算,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对冠脉血管病变狭窄程度、病变部位、范围进行定量评定;用H检验分析H-FABP是否大于8.0 ng/mL与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卡方检验分析血H-FABP与狭窄程度、病变支数的相关性,采用一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血清H-FABP与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程度.结果:H-FABP>8.0 ng/mL组与H-FABP<8.0 ng/mL组冠脉狭窄程度、累及支数及Gensini积分有明显差异(P<O.001);血清H-FABP与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一元回归分析结果,标准回归系数为0.658,P<0.001;一元线性回归方程,y=13.177+3.597x(y为Gensini积分,x为血中H-FABP浓度).结论:H-FABP与近期发作ACS的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血清H-FABP升高是冠脉病变急性加重的直接结果,临床可根据血清H-FABP升高推断冠脉病变的危险度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作者:高大胜;陈东运;包宗明;马宾;史晓俊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联合方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MTX)+柳氮磺胺吡啶(SASPP)+帕夫林(TGP)、MTX+TGP、MTX+SASP以及SASP+TGP四种联合方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初步疗效和安全性.方法:AS患者121例,随机分成4组,A组(MTX+SASP+TGP)28例、B组(MTX+TGP)31例、C组(MTX+SASP)29例及D组(SASP+TGP)33例.观察治疗前后腰痛指数(VAS)、晨僵时间、外周关节痛指数、Schober试验、指地距、枕墙距、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变化,同时观察了治疗前后骶髂关节CT改变,比较四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副反应.结果:共有118例患者完成试验.(1)4组方案治疗半年时,晨僵时间、外周关节痛指数、指地距、枕墙距、ESR、CRP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对腰痛指数无显著影响;治疗1年时,腰背痛指数、晨僵时间、外周关节痛指数、Schober试验、指地距、枕墙距、ESR、CRP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胸廓活动度与治疗前无差异.(2)治疗后复查骶髂关节CT,与初诊时比较,无明显变化占大多数.(3)治疗半年时各组总有效率为76.9%、22.6%、28.6%和24.2%,A组与其他3组相比差异显著,B、C、D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治疗1年时,各组总有效率为92.3%、58.1%、82.1%和54.5%,A、C与B、D组相比差异显著,A与C组、B与D组无显著差异.(4)4组治疗副反应均较轻,其中D组副反应发生率低,仅27.3%,C组高达64.3%,A与B组类似,分别为42.3%和45.2%.结论:联合使用MTX、SASP和TGP治疗AS的疗效优于其中两两联合,具有见效快、维持时间长、安全性高、病人耐受性好等优点.

    作者:张育;李国青;孟德纤;马莉;顾健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心理干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抑郁症的疗效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抑郁症的疗效.方法: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RSD)评价14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其中84例并发抑郁症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按照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心理干预.两组均治疗1个月后,再次对两组用SDS及HRSD进行评估,并作心电图对患者治疗后进行测评.结果:治疗1个月后,干预组较对照组抑郁症状有明显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干预组较对照组心绞痛症状有明显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缺血性心电图疗效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在冠心病常规治疗基础上,心理干预能明显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抑郁症状、降低心绞痛发作次数及对心电图的影响.

    作者:范修云;陈雨娜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重度子痫前期与低蛋白血症的相关分析

    目的:探讨低蛋白血症对重度子痫前期妊娠结局的影响及胎儿生长和死亡情况.方法:对117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按是否发生低蛋白血症分为低蛋白血症组和非低蛋白血症组,对其一般资料、并发症、胎儿新生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合并低蛋白血症的发生率为63.2%,其发病时间、终止孕龄均明显早于非低蛋白血症组(均P<0.05);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子痫、肾损害、眼底损害、心功能不全明显高于非低蛋白血症组(均P<0.05).围生儿死亡率明显增加(P=0.000),新生儿窒息率也存在差异(P=0.038);两组存活胎儿体重比较,低蛋白血症组明显降低(P<0.05),且血浆白蛋白值与新生儿体重呈正相关性.结论:并发低蛋白血症是重度子痫前期病情的进一步加重,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并可造成围生儿不良结局.

    作者:林青;周新 刊期: 2007年第1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