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肝衰竭疗效观察

梁勇;朱宇佳;陈昌枝;杨家进;杨小勇;梁立强;杨柳芬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 肝炎, 病毒性, 人, 血液滤过, 血浆置换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肝辅助装置血浆置换(PE)联合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的疗效、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对25例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应用上述人工肝方法进行治疗70次,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氨、胆碱酯酶等指标判断临床疗效,观察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及患者耐受情况,判断安全性及可行性.结果:患者意识模糊、黄疸、乏力、腹胀、纳差等症状均明显缓解,血清总胆红素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PTA上升,治疗后近期有效率达72%,不良反应主要以血浆过敏居多,未发生大出血、休克等严重并发症,患者耐受良好.结论: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PE联合CVVH可显著改善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提高近期存活率,且安全可行,值得在国内推广应用.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乙二胺四乙酸依赖性血小板减低症2例

    自Onder等于1980年报道1例乙二胺四乙酸(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低症以来,国内外广泛关注.其发生率报道差异较大,为0.09%~1.26%不等.而EDTA是血细胞计数常用的抗凝剂,临床上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低症并不罕见,足以引起同行重视.我们于2006年11月至2007年1月发现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低症2例,我们采用不同抗凝剂对血小板进行检测,现报告以下.

    作者:庄豪;李万娇;何今贤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鼻胃管导丝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胃管置入中的应用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恢复期长,常需留置胃管行胃肠营养,此类病人利用常规法留置胃管往往不能成功[1-2].我科自2002年10月至2005年10月对我院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利用鼻肠管导丝辅助营养胃管置入,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井玉生;范荣伟;解克强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368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NDR组,205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组,163例),监测血压、体重指数、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BG)、糖基化血红蛋白(GHbA1)、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等指标并检测眼底,比较两组上述检测指标,然后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DR组的年龄、病程、收缩压、舒张压、FBG、2hBG、GHbA1、TC、TG与NDR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FBG、TG是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病程、FBG、TG为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应重视并针对其危险因素加以预防.

    作者:邓勇峥;杨清秀;张文斌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的图像质量控制及临床意义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是基于人体内液体有长T2弛豫值的特性,利用重T2WI技术直接显示胰胆管形态和结构的成像方法.

    作者:陈翼;许乙凯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两种建立肝细胞脂变模型方法的对比

    目的:对比医用脂肪乳与胎牛血清建立肝细胞脂变模型的优越性.方法:人肝L-02细胞开始均用含10%胎牛血清RPMI 1640培养基培养,待细胞均匀分布,满培养瓶的70%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1组、对照2组及空白对照组,分别用10%脂肪乳、20%胎牛血清、50%胎牛血清及10%胎牛血清培养48 h,观察脂变情况.结果:48 h后实验组、对照1组、对照2组均有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其脂变细胞数及甘油三酯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实验组与对照2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与对照1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医用脂肪乳可以成功制造肝细胞脂变模型,与传统的胎牛血清法相比,效果相似,但取材方便,费用低廉.

    作者:周红宇;阳学风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旋转脑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旋转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成像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17例常规DSA阴性或动脉瘤显示欠佳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的旋转脑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图像.结果:21个动脉瘤中,常规DSA阴性1个,可疑2个,显示不清18个,在旋转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成像上均能清楚显示.结论:旋转血管造影三维重建较常规DSA具有明显优势,是常规DSA的重要补充.

    作者:王铁刚;刘增品;赵林;付凯亮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福松用于老年人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福松在老年人结肠镜检查肠道准备中的作用,探讨提高老年人结肠镜检查肠道准备效果的方法.方法:将203例接受检查的老年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检查前2 d开始服福松,每晚5 g,检查前4 h服硫酸镁60 g,随后饮水1 000 mL;对照组不服福松,硫酸镁溶液服用方法同观察组.结果:观察组105例,对照组98例.观察组肠道准备清洁者(1级)占88.6%,肠道准备尚可(2级)占7.6%,肠道准备差者(3级)占3.8%,插镜达盲肠或回肠末段者92.4%.对照组肠道准备清洁者(1级)占73.5%,肠道准备尚可者(2级)占11.2%,肠道准备差者(3级)占15.3%,插镜达盲肠或回肠末段者81.6%.对照组肠道准备差的16例,嘱增加硫酸镁30 g并继续饮水500 mL,增加活动后10例继续完成检查,6例因不良反应放弃检查.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腹胀、头昏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7.6%,对照组为12.2%.结论:福松联合硫酸镁口服,有利于提高肠道清洁度,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是较好的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方法.

    作者:仝巧云;朱宗耀;周华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0.375%左旋布比卡因用于颈臂丛神经联合阻滞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锁骨骨折手术时应用0.375%左旋布比卡因30 mL联合阻滞颈浅丛和肌间沟臂丛神经的临床效果.方法:ASA Ⅰ~Ⅱ级60例拟行锁骨骨折手术患者,分为左旋布比卡因组(LB组,n=30)和布比卡因组(B组,n=30),两组用药分别为0.375%左旋布比卡因或0.375%布比卡因30 mL,各组用10 mL作颈浅丛阻滞、20 mL作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记录注药后感觉阻滞达到Ⅱ级时间、注药后30 min两组感觉阻滞达到Ⅲ级的例数、术后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麻醉质量评级和术中不良反应.结果:感觉神经阻滞达到Ⅱ级时间LB组短于B组(P<0.05);注药30 min后感觉阻滞达到Ⅲ级例数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LB组和B组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为(15.6±3.7)、(12.4±3.4)h,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麻醉质量评级,LB组完善24例、良好5例、不全1例,B组完善22例、良好6例、不全2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有1例出现剧烈恶心、呕吐,1例出现短暂耳鸣,LB组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应用0.375%左旋布比卡因作颈臂丛联合阻滞时起效时间短,镇痛效果确实,可满足锁骨骨折手术要求,且术后镇痛时间长于布比卡因,对术后镇痛有益.

    作者:孙晓群;倪加华;冯庆华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腹水74例临床分析

    腹水是指各种原因引起腹腔内游离液体的积聚,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病征.产生腹水的病因复杂,如心血管病、肝脏病、肾脏病、腹膜病、恶性肿瘤、营养障碍疾病、结缔组织病等.我院感染科于2002年6月22日至2006年10月9日共收治腹水住院患者74例,现回顾性分析如下,以期对临床诊断提供一定参考.

    作者:谌和声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淋巴瘤相关性嗜血细胞综合征28例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淋巴瘤相关性嗜血细胞综合征这一临床少见病的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0-2006年收治的28例淋巴瘤相关性嗜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临床表现为高热(100%)、肝脾肿大(100%)、2系以上血细胞减少(100%)、骨髓嗜血现象(100%)、高甘油三酯血症(86%)和低纤维蛋白原血症(71%)等.而淋巴结肿大(14%),尤其是外周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却不高,仅有4%,对原发病的诊断造成比较大的困难.淋巴瘤病理分型全部为T或NK/T细胞型.治疗上以蒽环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虽然能够使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得到改善,但中位数生存时间只有67 d.结论:淋巴瘤相关性嗜血细胞综合征发生时,淋巴瘤临床表现不明显,诊断较困难.临床上出现高热的患者应注意此种现象的存在,仔细寻找原发病灶,明确诊断.联合化疗可以使疾病暂时缓解,但总的生存时间短,预后差.

    作者:陈捷;吴颖;田红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中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脂联素水平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在中青年急性脑梗死病人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检测中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发病时、发病后7、14 d及健康查体者(对照组)血清脂联素水平,同时检测hs-CRP、TNF-α含量.结果:脑梗死组血清脂联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而hs-CRP、TNF-α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中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hs-CRP成负相关(r=-0.42,P<0.05).结论:血清脂联素水平与中青年脑梗死的临床变化有较密切的关系,低脂联素血症是中青年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同时也为脑梗死的药物治疗开发提供临床实验依据.

    作者:徐广印;陈永生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注射用血凝酶对硬膜外穿刺出血的疗效

    目的:观察注射用血凝酶对硬膜外穿刺及置管中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行硬膜外穿刺置管后发现硬膜外腔出血的患者,无明显肝肾及凝血功能障碍,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于硬膜外腔注射血凝酶,对照组于硬膜外腔注射肾上腺素稀释液.观察止血效果及病人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两组止血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对照组为5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注射用血凝酶能有效地终止硬膜外穿刺及置管引起的硬膜外腔出血.

    作者:陈浩文;吴涯雯;詹鸿;陈友权;林定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多巴丝肼与曲克芦丁改善晚期阿尔茨海默患者锥体外系症状的作用

    目的:研究多巴丝肼与曲克芦丁对晚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锥体外系症状的治疗效果.方法:90例晚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随机分为多巴丝肼组、曲克芦丁组和合用组.多巴丝肼组用多巴丝肼片口服,起始剂量125mg/d,在2周内逐渐加量至500 mg/d,持续4周.曲克芦丁组用曲克芦丁针600 mg/d静滴4周.合用组用多巴丝肼片(500 mg/d)口服加用曲克芦丁针(600 mg/d)静滴4周.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2、4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和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的分值改变.结果:治疗前后3组MMSE分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多巴丝肼组的UPDRS减分值为8.18±3.104,曲克芦丁组减分值为6.38±1.971,合用组减分值为9.68±2.310,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间UPDRS减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巴丝肼组vs曲克芦丁组,P<0.01;合用组vs曲克芦丁组,P<0.01;合用组vs多巴丝肼组,P<0.05).结论:晚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应用多巴丝肼和曲克芦丁均能获得确切的改善锥体外系症状的作用,多巴丝肼的治疗效果要好于曲克芦丁,两药合用效果好于各药单用.

    作者:张滢;谢飞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当黄片调节免疫抗贫血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复制动物贫血模型,观察当黄片调节免疫抗贫血效应.方法:采用失血法造成小鼠失血性贫血模型,观测小鼠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值,观测小鼠的廓清指数K值,吞噬指数α及HC50值.结果:当黄片以0.5g/(kg·d)的剂量,给失血性贫血小鼠灌胃14 d,可明显增加小鼠HB、RBC值,能提高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同时该药能提高小鼠血清溶血素抗体水平,对输注绵羊红细胞所致特异性抗体生成有促进作用.结论:当黄片具有调节免疫抗贫血效应.

    作者:林慧;何东初;丁晓娟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相关性贫血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相关性贫血的一些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寻找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我院2000年1月至2005年10月间住院的181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对其中138例出现化疗后贫血患者的资料加以分析,通过分析既往化疗、既往多部位造血骨放射治疗的患者与未行过放化疗的患者化疗前后的Hb的变化,了解化疗后贫血的临床特征及影响的因素.结果:化疗后贫血的发生率为76.2%,中重度贫血发生率达28.7%;既往有无化疗史的患者化疗后贫血发生率不同;曾行≥3个部位造血骨放射治疗的患者与未行过放疗的患者相比,贫血的出现时间及贫血持续时间,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相关性贫血的发生率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既往造血骨放疗≥3个部位的患者,贫血出现的时间明显提前,且持续不易恢复.应尽量减少多部位造血骨放疗,化疗时就更应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以减少贫血的发生.

    作者:陆崇;刘魁凤;张凯娜;温宗秋;舒阳春;丁颖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变应性鼻炎患者IL-13、IFN-γ与IgE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IL-13、IFN-γ水平对变应性鼻炎IgE合成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28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鼻炎组)和28例健康人(对照组)的血清中IL-13、IFN-γ及IgE的水平,并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的IgE分别与IL-13、IFN-γ作相关性研究.结果:鼻炎组患者血清中的IL-1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IFN-γ水平却显著低于对照组.IgE水平与IL-13浓度呈正相关,而与IFN-γ浓度呈负相关,r分别为0.712和-0.653(均P<0.01).结论:变应性鼻炎患者体内IgE升高与IL-13分泌过多及IFN-γ分泌受抑制有关.

    作者:吕跃山;陈英利;张霞;钟秀丽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超声诊断隐匿性甲状腺癌1例

    患者女,29岁.因颈部疼痛伴肿块11d入院.查体:甲状腺大小正常,左侧颈部扪及数枚蚕豆大肿块.超声检查:甲状腺大小正常,右叶回声均匀,整个左叶光点增粗增强,似呈网状改变,回声稍减少不均匀,未见明显肿块回声.CDFI:右叶血流分布正常,左叶血流丰富,腺内高流速71 cm/s,阻力指数0.43.左叶甲状腺中下极后方及左侧颈部中下段见多发低回声团块,大18 mm×9 mm×13 mm,部分紧贴、融合,多数回声不均匀,内部见多发增强小光点.

    作者:邬宏恂;臧亚萍;王隽;朱蓓琳;甘永旺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老年性虚证便秘18例临床观察

    笔者使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老年性虚证便秘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夏长发;钟春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足叶乙甙诱导HL-60细胞survivin mRNA的表达

    目的:观察足叶乙甙(VP16)诱导HL-60细胞survivin mRNA的表达水平.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HL-60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1.8×105/mL,接种于灭菌24孔培养板,每孔1.8 mL,加入不同浓度的VP16 200 μL,使其终浓度分别为1、5、10、20 μg/mL,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加入200 μL RPMI-1640液.每组平行4个复孔.培养48 h后进行相关指标检测.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AI),RT-PCR半定量测定细胞中survivin mRNA的表达.结果:VP16各浓度对HL-60细胞均有抑制作用,抑制程度随着浓度的增大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呈明显的时间-剂量依赖性.DAB染色后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VP16各浓度组细胞AI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AI呈剂量依赖性.RT-PCR结果显示,各浓度组VP16作用48 h后,survivin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条带变细,亮度变暗.尤其20 μg/mL组变化明显.而空白对照组survivin mRNA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VP16诱导HL-60细胞凋亡可能与其抑制survivin mRNA的表达有关.

    作者:戚之琳;汪茗;毕富勇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和组织追踪法对肥厚型心肌病左心室局部心肌收缩功能的分析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和组织追踪法(TT)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室局部心肌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获标准心尖长轴切面、心尖二腔切面和心尖四腔切面,分别应用QTVI和TT技术分析17例HCM患者(HCM组)和18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左室长轴方向不同室壁节段的多普勒速度曲线和位移曲线,测量收缩期峰值速度(Vs)和收缩期峰值位移(Ds).结果:HCM组患者不同室壁节段的Vs和Ds均降低,分别与对照组相比,绝大部分节段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或P<0.01);HCM组患者同一水平不同节段的平均峰值速度和平均位移大部分较对照组降低,其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或P<0.01).结论:HCM患者左室长轴心肌各节段收缩功能较正常人减低.QTVI和TT能定量评价HCM患者左室局部心肌收缩功能.

    作者:陈爱;黄云健;张生光;俞静;汪荣金;李伟伟 刊期: 2007年第1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