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
目的探索早期腰大池引流在救治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的作用.方法对1999年1月~2003年5月34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清除颅内血肿大骨瓣减压及内减压,术后行腰大池持续引流.结果恢复良好16例(47.1%),中残10例(29.4%),重残3例(8.8%),植物生存2例(5.9%),死亡3例(8.8%).结论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早期应用腰大池持续引流可以有效降低术后脑水肿引起的颅内压增高,降低死亡率和病残率.
作者:曾昭明;邵强;冯志铁;吴波;吴则俭 刊期: 2003年第18期
吗啡用于术后镇痛效果确切,但易发生尿潴留,且作用时间短.临床实践中我们试用硬膜外注入吗啡、东莨菪碱、氟哌啶复合液的方法与单用吗啡进行了比较观察,认为吗啡复合液不仅降低了尿潴留的发生率,而且延长了镇痛作用.
作者:孙祥国 刊期: 2003年第18期
近20年以来,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治疗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但利尿剂仍是基本的治疗手段之一,速尿是一种高效利尿剂,其通过抑制肾脏近曲小管对氯离子的重吸收,继发性抑制钠离子的吸收而发挥利尿作用.
作者:陈兵阳;曾朝荣 刊期: 2003年第18期
随着时代进步,人们的保健意识也随之增强.随着国家OTC制度的公布和进一步落实,很多家庭配备了药箱,当起了自己的保健医生.然而,并不是每一个拥有家庭药箱的人都能做好家庭的保健工作,问题在于家庭药箱的合理配备和应用.
作者:张传英 刊期: 2003年第18期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3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2组,均采用相同的常规疗法,治疗组每日加用麝香保心丸,对照组每日加用消心痛,连用4周.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心绞痛症状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P<0.01);心电图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7%(P<0.01).结论麝香保心丸可明显缓解冠心病心绞痛症状,并能改善心电图缺血性ST-T段变化,疗效显著.
作者:韦海潮 刊期: 2003年第18期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健康体格检查(简称体检)工作逐年上升.为了做好体检工作,领导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管理,由专家专职负责并做好体检的诊治和预防保健工作.
作者:王晓红 刊期: 2003年第18期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名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引起急性肾功能不全的重要原因之一.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该病在世界上以我国发病率高,流行广,特别在农村地区多见[1,2].现将我院1995~2002年收治的肾综合征出血热致急性肾功能不全21例报告如下.
作者:肖前峰;吕岩 刊期: 2003年第18期
患者,男,56岁,工人,因工作劳累,午睡后起床排尿时突发晕厥,自觉右胸闷痛而就诊.查体:T37℃,P72次/min,BP115/70mmHg,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界不大,R72次/min,律整,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脾无肿大,双下肢无水肿,查心电图未见明显的STT改变,X线胸片未见明显的异常.
作者:王秀杰 刊期: 2003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治疗老年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效果、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996~2002年期间血透治疗的20例老年ARF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老年ARF常见病因是感染,20例患者11例存活,9例死亡,病死率5%,预后与器官衰竭数目及透析时机的选择有关.结论血液透析治疗老年急性肾衰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朱承松 刊期: 2003年第18期
为发扬中医药特点,提高中医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我院消化科、中医科研制出了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中药制剂除疡散,共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病人110例,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杨社培 刊期: 2003年第18期
目的研究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老年糖尿病患者(92例)及正常老年人(86例)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将糖尿病患者分为有血管病变组和无血管病变组,大血管病变及微血管病变组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血浆粘度等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血管病变组其全血粘度等高于无血管并发症组(P<0.05),大血管并发症组与微血管并发症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及时作血液流变学检测及早治疗对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宇;杨松涛 刊期: 2003年第18期
我院自1996~2002年采用骶管封闭、脱水药物输入,腰椎牵引按摩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了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李震;王威;薛渊 刊期: 2003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胃癌中p27蛋白、PCNA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2例胃癌组织中p27蛋白、PCNA表达情况.结果52例胃癌组织中p27蛋白、PC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6.5%、71.2%.p27蛋白的阳性表达随着肿瘤的分化程度降低、恶性程度的增高和浸润深度的加深,其表达的阳性率逐渐降低,而PCNA的表达则相反.p27蛋白、PCNA表达与胃癌预后有关.结论p27蛋白、PCNA的检测可作为判断胃癌恶性程度、预测肿瘤转移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赵树鹏;任喜悦;高志安 刊期: 2003年第18期
目的采用随机分组对126例食管癌放疗加化疗与126例单纯放疗治疗进行对比研究.方法两组照射方法相同,DT 50~70Gy/5~7周,化疗采用PFB方案3~5疗程.结果1、2、3、5、10年生存率,放化组为69.84%、48.41%、28.57%、14.29%、4.36%,单纯放射组为54.76%、34.92%、23.02%、15.89%、2.38%,其中1、2年生存率相对比放化组明显高于单放组(P<0.05),中位生存期放化组高于单放组,局部未控率放化组低于单放组.结论放疗加化疗在食管癌的综合治疗中是有效的方法.
作者:聂武艺 刊期: 2003年第18期
原发性胸腺神经内分泌癌(以前称为胸腺类癌)是一种少见的纵隔肿瘤.我院自1957~2002年胸外科治疗的纵隔肿瘤2980例,其中胸腺肿瘤1148例,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胸腺神经内分泌癌3例,本文报告这3例原发性胸腺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治情况,并复习文献就此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探讨.
作者:林皓;赵珩;黄偶麟 刊期: 2003年第18期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是在辅助生殖技术(ART)中使用促性腺激素(Gn)超促排卵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医源性疾病.
作者:周婧 刊期: 2003年第18期
2001年12月~2002年12月,我院儿内科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点滴同时口服西药治疗婴幼儿迁延性腹泻40例,与单用西药治疗婴幼儿迁延性腹泻40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邢丽娟 刊期: 2003年第18期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和发病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我院自1996年至今共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128例,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作者:乔石;杨崇格 刊期: 2003年第18期
目的应用消癌平、榄香烯对老年恶性胀瘤的介入治疗,并观察疗效.癌症的发病及死亡也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及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及环境污染而有所增加,其死亡率占疾病死亡谱的顺位,也已自50年前的第9位,升至1957年的第7位,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第2位,甚至在某些城市已居首位.主题:由于老年的生理特点,许多肿瘤患者丧失了手术治疗的机会,同时也不能忍受正规放化疗的毒副反应.方法肝癌、肺癌、胃癌、肾癌、盆腔肿瘤、胰腺癌、直肠癌共283例,其中≥60岁181例,占64%,男性101例,女性80例,全部病例均有组织学和细胞学诊断,按UICC分期标准,老年肿瘤181例,Ⅳ期28例,Ⅳ期153例.Selding技术,药物:消癌平、榄香烯.结果临床研究:181例病人中药介入治疗后临床疗效:无临床痊愈病例,有效病例48例,稳定63例,恶化70例,有效率(有效+稳定)为61%.按Karnofsky评分标准,介入治疗后评分提高10分60例,20分35例,不变21例,降低10分或10分以上65例,有效率(不变+大于10分)64%.按UICC标准评定:181例病人中药介入治疗后无CR病例,PR 19例,NC 134例,PD 28例,有效率(PD+NC)为84%.随机分组(消癌平组31例,化疗组22例)的结果:二组PR分别为5例和4例,NC为16例和10例,PD为10例和8例,有效率(PD+NC)为67.74%和63.64%(P>0.05);二组生存天数分别为226.27天和118.35天(P<0.01);而化疗组副作用明显大于消癌平组.基础研究:(1)SRC法,消癌平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2)体外法,消癌平对SGC-7901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3)体外法:消癌平对Bel-7404肝癌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4)消癌平对EC实体瘤免疫器官无影响;(5)消癌平对HepG2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AFP分泌水平有明显抑制作用;(6)流式细胞仪检测,消癌平可使SGC-7901细胞阻断在G1期;(7)形态学检查细胞呈现分化趋势.结论中药介入治疗恶性肿瘤具有以下特点:(1)对肿瘤的疗效与化疗介入无明显差异;(2)毒副作用较化疗介入明显为少;(3)临床症状改变、生活质量提高优于化疗介入;(4)生存期较长.本文资料显示:中药介入治疗老年肿瘤更具有适应证,且有较好的疗效.基础研究为临床疗效提供了客观机理.
作者:范忠泽;孙珏;赵泽华;朱美华;李朝衡 刊期: 2003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的原因,并对可能预测中转开腹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研究1993年1月~2003年2月285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病例的临床特点.结果110例病例中转开腹,中转开腹率为3.9%.110例中转开腹的原因主要为:局部炎症、粘连而致解剖结构不清楚(70%),出血8例(7.3%),胆道损伤或怀疑损伤7例(6.4%),胆囊癌或怀疑胆囊癌4例(3.6%),胆总管结石3例(2.7%),气腹失败及胆囊管残端漏各2例(1.8%).年龄>50岁者中转开腹率显著高于≤50岁者(P<0.01),男性病例显著高于女性(P<0.01),不同术者对中转开腹率的影响有显著差异(P<0.01).110例中48例(43.6%)有明确胆囊炎病史,61例(55.5%)B超提示胆囊壁增厚或毛糙.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中转开腹的主要原因是局部炎症、粘连而致解剖结构不清楚.术前可以根据病人年龄、性别、胆囊炎病史以及B超检查结果等因素对中转开腹进行预测.对高危病人应由经验丰富的医生实施手术,并在术中必要的情况下适时中转开腹.
作者:李小毅;郑朝纪;张建希 刊期: 2003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