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液透析治疗老年急性肾功能衰竭20例分析

朱承松

关键词:老年, 急性肾功能衰竭, 血液透析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治疗老年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效果、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996~2002年期间血透治疗的20例老年ARF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老年ARF常见病因是感染,20例患者11例存活,9例死亡,病死率5%,预后与器官衰竭数目及透析时机的选择有关.结论血液透析治疗老年急性肾衰是安全、有效的.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儿血浆内皮素与心钠素的变化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CND)患儿血浆内皮素(ET)的含量及心钠素(ANP)水平的变化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82例CND患儿及2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浆ET、ANP浓度.结果化脓性脑膜炎(BM,化脑)、结核性脑膜炎(TM,结脑)、病毒性脑炎(VE,病脑)、流行性乙型脑炎(EEB,流脑)血浆ET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格林巴利综合征组(GBS)(P<0.01);而血浆ANP浓度TM、VE、EEB显著高于对照组及BM、GBS.治疗3周后偏瘫组ET明显高于治愈组,且ANP也明显低于治愈组(P均<0.01),ET、ANP有直线负相关关系(r=0.10402,P=0.05).结论血浆ET、ANP的变化对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敬鲜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胸膜活检在不明原因胸腔积液中的作用(附67例分析)

    笔者对在我科住院的67例不明原因胸腔积液患者的诊断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评价胸膜活检在不明原因胸腔积液中的价值.

    作者:崔炳智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早期腰大池持续引流在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的应用

    目的探索早期腰大池引流在救治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的作用.方法对1999年1月~2003年5月34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清除颅内血肿大骨瓣减压及内减压,术后行腰大池持续引流.结果恢复良好16例(47.1%),中残10例(29.4%),重残3例(8.8%),植物生存2例(5.9%),死亡3例(8.8%).结论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早期应用腰大池持续引流可以有效降低术后脑水肿引起的颅内压增高,降低死亡率和病残率.

    作者:曾昭明;邵强;冯志铁;吴波;吴则俭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硝普钠联合多巴胺治疗心梗后左心衰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心梗后心衰经积极采用硝普钠联合多巴胺治疗的效果.方法对74例患者其中4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2例陈旧心肌梗死(OMI)重度心功能不全患者微量泵泵入硝普钠联合应用多巴胺1.0~3.0μg/(kg@min)小剂量滴注,维持血压在90~120/60~80mmHg之间,观察心率、血压及心功能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结果AMI组有效率92.85%,OMI组有效率93.75%;总有效率93.24%.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无1例发生不良反应.结论硝普钠联合多巴胺治疗心梗后心衰,既能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又增加心肌收缩力,协同增加心输出量,疗效满意.

    作者:董华;翟凤燕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血液透析治疗老年急性肾功能衰竭20例分析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治疗老年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效果、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996~2002年期间血透治疗的20例老年ARF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老年ARF常见病因是感染,20例患者11例存活,9例死亡,病死率5%,预后与器官衰竭数目及透析时机的选择有关.结论血液透析治疗老年急性肾衰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朱承松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罕见的单克隆抗血清错定血型1例报告

    1献血者资料献血者,女,21岁,于2002年4月到我站流动献血车献血,无输血史,2次妊娠史,无疾病住院史,经我站初检人员鉴定血型,正定型为AB型,后于检验科复检时发现正反定型不合,正定型为AB型,反定型为B型.送我站血型血清学实验室做终鉴定,结果如下.

    作者:郭建生;邹文涛;刘赴平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内镜下大肠手术助手互配提高疗效的体会

    目的探讨内镜下摘除大肠息肉时助手如何配合治疗.方法术前给患者心理指导,并准备各种治疗器械和进行肠道准备,术中配合术者操作,术后预防并发症发生.结果1926例(2780颗)大肠息肉患者行内镜下息肉摘除术,其中高频电切占67.31%,电凝烧灼占1.22%,活检钳钳除占30.80%,热活检钳钳除占0.67%.经高频电凝电切一次性切除者1857例,占99.25%,一次分块切除者11例,占0.59%,分次分块切除者3例,占0.16%.术后大出血4例,占0.14%,穿孔2例,占0.07%.结论助手在术前、术中和术后配合的好坏影响内镜下大肠息肉摘除效果.

    作者:傅嘉梅;刘舒颖;王菊岩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血管造影诊断小肠出血15例分析

    目前各医院普遍配备胃镜、结肠镜,对消化道出血诊断提供了很大帮助.但小肠出血在消化道出血中较难诊断.笔者对这类出血病例急性出血期做血管造影检查,明确了出血部位,提高了诊断水平,为进一步治疗创造了条件,现报告如下.

    作者:卓振山;田秀丽;周晓琳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3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2组,均采用相同的常规疗法,治疗组每日加用麝香保心丸,对照组每日加用消心痛,连用4周.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心绞痛症状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P<0.01);心电图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7%(P<0.01).结论麝香保心丸可明显缓解冠心病心绞痛症状,并能改善心电图缺血性ST-T段变化,疗效显著.

    作者:韦海潮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中药介入治疗老年肿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目的应用消癌平、榄香烯对老年恶性胀瘤的介入治疗,并观察疗效.癌症的发病及死亡也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及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及环境污染而有所增加,其死亡率占疾病死亡谱的顺位,也已自50年前的第9位,升至1957年的第7位,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第2位,甚至在某些城市已居首位.主题:由于老年的生理特点,许多肿瘤患者丧失了手术治疗的机会,同时也不能忍受正规放化疗的毒副反应.方法肝癌、肺癌、胃癌、肾癌、盆腔肿瘤、胰腺癌、直肠癌共283例,其中≥60岁181例,占64%,男性101例,女性80例,全部病例均有组织学和细胞学诊断,按UICC分期标准,老年肿瘤181例,Ⅳ期28例,Ⅳ期153例.Selding技术,药物:消癌平、榄香烯.结果临床研究:181例病人中药介入治疗后临床疗效:无临床痊愈病例,有效病例48例,稳定63例,恶化70例,有效率(有效+稳定)为61%.按Karnofsky评分标准,介入治疗后评分提高10分60例,20分35例,不变21例,降低10分或10分以上65例,有效率(不变+大于10分)64%.按UICC标准评定:181例病人中药介入治疗后无CR病例,PR 19例,NC 134例,PD 28例,有效率(PD+NC)为84%.随机分组(消癌平组31例,化疗组22例)的结果:二组PR分别为5例和4例,NC为16例和10例,PD为10例和8例,有效率(PD+NC)为67.74%和63.64%(P>0.05);二组生存天数分别为226.27天和118.35天(P<0.01);而化疗组副作用明显大于消癌平组.基础研究:(1)SRC法,消癌平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2)体外法,消癌平对SGC-7901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3)体外法:消癌平对Bel-7404肝癌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4)消癌平对EC实体瘤免疫器官无影响;(5)消癌平对HepG2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AFP分泌水平有明显抑制作用;(6)流式细胞仪检测,消癌平可使SGC-7901细胞阻断在G1期;(7)形态学检查细胞呈现分化趋势.结论中药介入治疗恶性肿瘤具有以下特点:(1)对肿瘤的疗效与化疗介入无明显差异;(2)毒副作用较化疗介入明显为少;(3)临床症状改变、生活质量提高优于化疗介入;(4)生存期较长.本文资料显示:中药介入治疗老年肿瘤更具有适应证,且有较好的疗效.基础研究为临床疗效提供了客观机理.

    作者:范忠泽;孙珏;赵泽华;朱美华;李朝衡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肿瘤基因放射疗法的研究与进展

    尽管现代外科技术不断改进,新的化疗药物不断问世以及更精确定位的放疗技术应用于临床,但许多恶性肿瘤的生存率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治疗后的主要失败原因仍然是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

    作者:廖遇平;周蓉蓉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医源性周围神经损伤的因素及防治分析

    目的医源性周围神经损伤常导致严重后果及医疗纠纷,通过总结经验以期引起手术医生的高度重视.方法介绍43例医源性周围神经损伤的原因、部位及治疗方法.结果桡神经牵拉伤病人经针灸等治疗有3例功能恢复,4例桡神经损伤病人采用腕伸指伸功能重建术,余36例医源性周围神经损伤经显微外科方法修复,优良率达86%.结论医源性周围神经损伤应高度重视,正确使用止血带,熟悉解剖,杜绝粗暴手术,一旦发生,应当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补救,尤应尽早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

    作者:张祖根;张宏红;田晓滨;邱冰;李波;赵筑川;韩伟;周焯家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硝苯地平控释片与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国产控释剂型的硝苯地平(欣然)与依那普利缓释片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Ⅰ~Ⅱ级高血压患者60例,停其他降压药1周,随机分为A组30例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30~60mg),B组30例给予依那普利缓释片(10~30mg),治疗6周.观察血压、24h BP、心率、血糖、血脂、肝肾功能、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硝苯地平控释片组总有效率90.0%,其中显效率73.3%;依那普利缓释片组总有效率为86.7%,其中显效率70.0%;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硝苯地平控释片和依那普利缓释片均有明显降压作用,但硝苯地平控释片较依那普利缓释片能明显降低24h BP、dSBP、夜间血压(P<0.05),升高T/P比值,用药前后心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生化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患者耐受性好,不良反应较少.结论国产硝苯地平控释片是治疗Ⅰ~Ⅱ级高血压的有效而安全的药物.

    作者:王玉华;鲜玉琼;居海宁;顾爱敏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在终末期肾脏病中的应用

    血液透析疗法使终末期肾脏病(ESRD)治疗出现生机,但即使是充分透析,ESRD患者仍会出现钙磷代谢紊乱和继发性甲旁亢、心血管系统损害[1]等一系列并发症,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间歇性血液透析(IHD)的不足,明显改善了并发症,我院采用CRRT治疗终末期维持血液透析病人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陈青苗;郭淑霞;郑香钦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培养新护士对消化内科疾病的观察力

    护理工作的直接执行人就是护士,护士24h工作在患者周围.消化内科常见的临床症状多是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为主,并伴有大量的呕吐物和排泄物,对此的观察、记录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作者:赵晶;张芳信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医学图书馆馆员的继续教育

    本文论述了医学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谈到了当前医学图书馆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医学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及继续教育的途径和保障.

    作者:刘颖;任懋榆;汤世海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持续静脉滴注速尿的合理性及临床研究进展

    近20年以来,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治疗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但利尿剂仍是基本的治疗手段之一,速尿是一种高效利尿剂,其通过抑制肾脏近曲小管对氯离子的重吸收,继发性抑制钠离子的吸收而发挥利尿作用.

    作者:陈兵阳;曾朝荣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放疗加化疗治疗食管癌的远期疗效分析

    目的采用随机分组对126例食管癌放疗加化疗与126例单纯放疗治疗进行对比研究.方法两组照射方法相同,DT 50~70Gy/5~7周,化疗采用PFB方案3~5疗程.结果1、2、3、5、10年生存率,放化组为69.84%、48.41%、28.57%、14.29%、4.36%,单纯放射组为54.76%、34.92%、23.02%、15.89%、2.38%,其中1、2年生存率相对比放化组明显高于单放组(P<0.05),中位生存期放化组高于单放组,局部未控率放化组低于单放组.结论放疗加化疗在食管癌的综合治疗中是有效的方法.

    作者:聂武艺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高功率微波治疗机胸部加温对心脏近期影响的初探

    目的了解高功率微波治疗机在大功率辐射胸部的状况下是否对心脏产生严重的损伤作用.方法从1997年10月~1998年5月对使用该机进行胸部微波热疗的14例病人进行了有关检查.所有病例在加温治疗前后监测心率、血压,查心电图,并在治疗前后测定血清肌酸激酶浓度.结果加温后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率增快;血压无下降,且有不同程度的微升;心电图示热疗后心率较热疗前快,主要为窦性心动过速及少数病例出现轻度ST-T改变,但未发现其他严重心律失常;血清肌酸激酶在热疗前、热疗后变化不大,且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使用UHR-915微波治疗机进行胸部加温时近期是比较安全的,是否存在晚期器质性改变,将继续进行追踪观察.

    作者:刘珈;胡自省 刊期: 2003年第18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的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的原因,并对可能预测中转开腹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研究1993年1月~2003年2月285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病例的临床特点.结果110例病例中转开腹,中转开腹率为3.9%.110例中转开腹的原因主要为:局部炎症、粘连而致解剖结构不清楚(70%),出血8例(7.3%),胆道损伤或怀疑损伤7例(6.4%),胆囊癌或怀疑胆囊癌4例(3.6%),胆总管结石3例(2.7%),气腹失败及胆囊管残端漏各2例(1.8%).年龄>50岁者中转开腹率显著高于≤50岁者(P<0.01),男性病例显著高于女性(P<0.01),不同术者对中转开腹率的影响有显著差异(P<0.01).110例中48例(43.6%)有明确胆囊炎病史,61例(55.5%)B超提示胆囊壁增厚或毛糙.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中转开腹的主要原因是局部炎症、粘连而致解剖结构不清楚.术前可以根据病人年龄、性别、胆囊炎病史以及B超检查结果等因素对中转开腹进行预测.对高危病人应由经验丰富的医生实施手术,并在术中必要的情况下适时中转开腹.

    作者:李小毅;郑朝纪;张建希 刊期: 2003年第18期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主管:国际激光医学交流培训中心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