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振山;田秀丽;周晓琳
目的了解剖宫产手术对脐带血中白细胞的影响,以探索剖宫产对新生儿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成组配对设计,使用彗星试验和形态学观察法比较27对剖宫产和阴道顺产新生儿脐带静脉血中自细胞DNA损伤程度及其凋亡的比例.结果顺产组和剖宫产组脐带血中白细胞DNA损伤总比例分别为28.40%和36.96%,平均彗星尾长分别为2.16±0.78μm和2.83±0.99μm,凋亡的总比例分别为18.06%和20.07%,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没有严格临床指针的剖宫产手术也会损害脐血白细胞,从而影响新生儿出生时的免疫状态.
作者:李兵;杜玉开 刊期: 2003年第18期
目的了解假丝酵母真菌感染及其药敏情况.方法采集患者痰、血、尿、大便及其它标本进行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从2003年1~8月共分离106株假丝酵母真菌,其中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检出率高为53.8%,其次是光滑假丝酵母菌为23.6%;以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假丝酵母真菌检出率高;106株假丝酵母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两性霉素B耐药率为0.9%、制霉菌素耐药率为90.6%、咪康唑为27.4%、益康唑为30.2%、酮康唑为49.1%、氟康唑为28.3%、伊曲康唑为40.6%.结论假丝酵母真菌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假丝酵母真菌的耐药性监测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严冰;徐小平 刊期: 2003年第18期
目的医源性周围神经损伤常导致严重后果及医疗纠纷,通过总结经验以期引起手术医生的高度重视.方法介绍43例医源性周围神经损伤的原因、部位及治疗方法.结果桡神经牵拉伤病人经针灸等治疗有3例功能恢复,4例桡神经损伤病人采用腕伸指伸功能重建术,余36例医源性周围神经损伤经显微外科方法修复,优良率达86%.结论医源性周围神经损伤应高度重视,正确使用止血带,熟悉解剖,杜绝粗暴手术,一旦发生,应当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补救,尤应尽早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
作者:张祖根;张宏红;田晓滨;邱冰;李波;赵筑川;韩伟;周焯家 刊期: 2003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内镜下摘除大肠息肉时助手如何配合治疗.方法术前给患者心理指导,并准备各种治疗器械和进行肠道准备,术中配合术者操作,术后预防并发症发生.结果1926例(2780颗)大肠息肉患者行内镜下息肉摘除术,其中高频电切占67.31%,电凝烧灼占1.22%,活检钳钳除占30.80%,热活检钳钳除占0.67%.经高频电凝电切一次性切除者1857例,占99.25%,一次分块切除者11例,占0.59%,分次分块切除者3例,占0.16%.术后大出血4例,占0.14%,穿孔2例,占0.07%.结论助手在术前、术中和术后配合的好坏影响内镜下大肠息肉摘除效果.
作者:傅嘉梅;刘舒颖;王菊岩 刊期: 2003年第18期
患者,男,56岁,工人,因工作劳累,午睡后起床排尿时突发晕厥,自觉右胸闷痛而就诊.查体:T37℃,P72次/min,BP115/70mmHg,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界不大,R72次/min,律整,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脾无肿大,双下肢无水肿,查心电图未见明显的STT改变,X线胸片未见明显的异常.
作者:王秀杰 刊期: 2003年第18期
目的寻找简单、快速地提取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并能应用于定量RCR测定的方法.方法使用碱裂解法、酚氯仿法和煮沸裂解法同时提取血清HBV-DNA,比较荧光定量PCR测定的重复性和测定值的差异.结果碱裂解法所得HBV-DNA量高于酚氯仿法和煮沸裂解法(P<0.05),并且碱裂解法所得结果的重复性好于酚氯仿法和煮沸裂解法(CV分别为0.21,0.28和0.33).结论碱裂解法提取HBV-DNA简单、快速,适用于HBV-DNA荧光定量测定.
作者:罗心静;徐克前 刊期: 2003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的原因,并对可能预测中转开腹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研究1993年1月~2003年2月285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病例的临床特点.结果110例病例中转开腹,中转开腹率为3.9%.110例中转开腹的原因主要为:局部炎症、粘连而致解剖结构不清楚(70%),出血8例(7.3%),胆道损伤或怀疑损伤7例(6.4%),胆囊癌或怀疑胆囊癌4例(3.6%),胆总管结石3例(2.7%),气腹失败及胆囊管残端漏各2例(1.8%).年龄>50岁者中转开腹率显著高于≤50岁者(P<0.01),男性病例显著高于女性(P<0.01),不同术者对中转开腹率的影响有显著差异(P<0.01).110例中48例(43.6%)有明确胆囊炎病史,61例(55.5%)B超提示胆囊壁增厚或毛糙.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中转开腹的主要原因是局部炎症、粘连而致解剖结构不清楚.术前可以根据病人年龄、性别、胆囊炎病史以及B超检查结果等因素对中转开腹进行预测.对高危病人应由经验丰富的医生实施手术,并在术中必要的情况下适时中转开腹.
作者:李小毅;郑朝纪;张建希 刊期: 2003年第18期
2002年6月25日~8月2日,神华准能职工总医院对公司副处级及副高职称以上职工进行健康检查,包括内科、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常规体格检查,血糖、血脂、肝功化验检查,胸部X线摄片及腹部肝、胆、胰、脾、双肾彩色超声等检查.实际体检1236例,其中男952例,女284例.
作者:郝丽华;王英 刊期: 2003年第18期
目的分析我院心血管类药物临床应用状况,研究此类药物应用发展趋势,指导我院心血管类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采用2001年1月~2002年6月我院药房计算机管理数据库有效数据,统计、分析用药情况.结果2003年1~6月较2001年和2002年心血管药物的应用频度、销售金额均呈增长趋势,而日均费用略有下降.结论心血管类药物分类复杂,种类繁多,临床应用广泛,应加强合理用药.
作者:殷扬;李慧侠 刊期: 2003年第18期
冠状动脉钙化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至一定阶段的产物,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MSCT)和电子束CT(electron beam computed tomograph,EBCT)是目前定量、定性研究冠状动脉钙化的佳无创方式并逐渐成为临床评估冠心病的参考标准之一而愈受关注.
作者:毛青;包颜明;杨亚英 刊期: 2003年第18期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了解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对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1)动物实验:70只Wistar大鼠分为7组,每组10只:叶酸缺乏组及对照组;高蛋氨酸饲料组及对照组;高蛋氨酸饲料组、高蛋氨酸饲料+补充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组及对照组,均喂养3个月.30只雄性新西兰兔,分为3组各10只:高蛋氨酸饲料组、高蛋氨酸饲料+补充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组及对照组,均喂养6个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荧光检测法测定血浆Hcy浓度,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光镜或电镜对动脉作组织学检测.(2)临床研究:对150例正常对照者及134例冠心病患者测定血浆Hcy浓度和血清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水平.对42例冠心病患者及16例对照者给予口服复方叶酸制剂10~12周后测定血浆Hcy浓度和血清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水平.结果大鼠喂养3个月后发现叶酸缺乏可使血浆Hcy浓度升高,并产生严重动脉损伤,对照组则无此变化;高蛋氨酸饲料可使血浆Hcy浓度升高,并产生严重动脉损伤,对照组则无此变化;高蛋氨酸饲料+补充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后血浆Hcy浓度升高不明显,且动脉损伤不明显,对照组则无此变化;兔喂养6个月后发现补充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后,可降低高蛋氨酸摄入所致的血浆Hcy浓度升高及明显减轻动脉损伤.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血浆Hcy浓度明显升高,与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水平降低有关;给予口服复方叶酸制剂能降低血浆Hcy浓度.结论缺乏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可导致血浆Hcy浓度明显升高,并致动脉损伤,而复方叶酸制剂能降低血浆Hcy浓度.
作者:刘王明;郑家驹;汤佩麟;马雪兴;王毓明;李明珍 刊期: 2003年第18期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健康体格检查(简称体检)工作逐年上升.为了做好体检工作,领导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管理,由专家专职负责并做好体检的诊治和预防保健工作.
作者:王晓红 刊期: 2003年第18期
目的研究DHS与髓内固定系统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作用及佳适应证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27例在我院手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例,其中行DHS内固定68例,行Gamma钉内固定47例,行PFN内固定12例.结果127例均获随访,随访期平均13.6月(5~21月),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平均3.5月(3~4月),DHS与Gamma钉及PFN在骨愈合时间上无明显差异.对疗效完全满意者105例(82.7%),满意者21例(16.5%),不满意者1例(0.8%),原因为术后感染.无其它并发症.结论作为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DHS与髓内固定系统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时各有自身的优缺点,在优缺点上两者均可补,关键在于对两者技术的熟悉程度,是否能掌握好两者的手术适应证.
作者:傅一山;凌立省;金东旭;眭述平;曾炳芳 刊期: 2003年第18期
近年来,我院应用小剂量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人,取得了显著疗效.1年来,我科共收治19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人,除1例因年龄大,合并严重电解质紊乱死亡外,其余18例均在短期内快速纠正了酸中毒症状.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盛翠萍 刊期: 2003年第18期
目的探索早期腰大池引流在救治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的作用.方法对1999年1月~2003年5月34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清除颅内血肿大骨瓣减压及内减压,术后行腰大池持续引流.结果恢复良好16例(47.1%),中残10例(29.4%),重残3例(8.8%),植物生存2例(5.9%),死亡3例(8.8%).结论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早期应用腰大池持续引流可以有效降低术后脑水肿引起的颅内压增高,降低死亡率和病残率.
作者:曾昭明;邵强;冯志铁;吴波;吴则俭 刊期: 2003年第18期
目的通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不同类型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钙离子拮抗剂(CCB)降压治疗后,观察其血栓前状态标志物的变化,以探讨ACEI、CCB降压治疗对血栓前状态标志物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以及高危组极高危组,血栓前状态的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及D-聚体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ACET治疗后高血压患者的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及D-聚体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CCB组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P>0.05).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血栓前状态标志物的表达与危险程度成正比,与正常组比较(P<0.05).结论ACEI类药物对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CMP-140、vWF、D二聚体具有明显的干预作用,使治疗后的GMP-140、vWF、D二聚体明显下降.各类CCB无此作用.因此,高血压老年患者降压治疗中宜首选ACEI类药物,它可以干预患者血栓前状态物质,使其下降,具有防止血栓形成,防止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的作用.
作者:林闽溪;沈庆乐;李培英;郭益红;林美明 刊期: 2003年第18期
质量是医院的生命,护理质量是医院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护理质量越来越成为医院在医疗市场中的重要因素.
作者:朱辉 刊期: 2003年第18期
目前各医院普遍配备胃镜、结肠镜,对消化道出血诊断提供了很大帮助.但小肠出血在消化道出血中较难诊断.笔者对这类出血病例急性出血期做血管造影检查,明确了出血部位,提高了诊断水平,为进一步治疗创造了条件,现报告如下.
作者:卓振山;田秀丽;周晓琳 刊期: 2003年第18期
尽管现代外科技术不断改进,新的化疗药物不断问世以及更精确定位的放疗技术应用于临床,但许多恶性肿瘤的生存率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治疗后的主要失败原因仍然是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
作者:廖遇平;周蓉蓉 刊期: 2003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晚期肿瘤患者的临床死亡原因.方法收集本院368例晚期肿瘤死亡患者,分别从肿瘤病理类型、转移情况、并发症及治疗情况来分析死因.结果368例死亡患者在病理类型中以肺癌高为18.48%(68/368),在肿瘤转移中以肺转移高为23.37%(86/368),在并发症中以肺部感染高为27.99%(103/368).结论癌症死亡率节节上升,肿瘤的死亡不得不引起重视,控制死亡率已显得非常重要,除积极的治疗,控制转移,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外,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我们重视.
作者:黄文金 刊期: 2003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