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志登;张晓波;蔡北源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的分类比例及危险因素.方法老年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126例,观察缺血性及出血性脑卒中的比例.结果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比例为5.63∶1,缺血性脑卒中以腔梗占多数.结论不论舒张期高血压,还是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高血糖及餐后甘油三酯升高为脑卒中主要和有意义的危险因素.
作者:张黎;孙睿 刊期: 2003年第14期
目的总结使用周期性充气加压(IPC)预防下肢手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自1999年1月~2003年4月我院髋部骨折术后92例患者,其中传统预防措施10例,加用IPC预防DVT 82例.术后当天开始使用IPC,每12h 1次,每次30min,整个疗程至少14~21天.观察有症状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无特殊预防措施的10例下肢手术中有1例患者出现DVT.结论 IPC预防DVT较仅用传统方法效果好.
作者:苏鹏;石英杰 刊期: 2003年第14期
QT离散度(QTd)系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时限变异的程度.Clarkson等报道QTd与收缩压高低及左室重量指数相关.研究表明,左室肥厚是高血压患者发生心性猝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常源于室性心律失常.为探讨QTd与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的关系,验证QTd是否可作为评估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的参考指标,对我院76例高血压患者进行QTd和左室重量指数的测量,并与健康成人组对照,报告如下.
作者:李静 刊期: 2003年第14期
酗酒引起的腹部闭合性损伤,由于其特殊性,在诊断、护理上难度较大.我科从1990年至今共收治腹部闭合性损失50例,其中酗酒所致的12例,治疗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瑛;王宏辉;徐戈莲 刊期: 2003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不同条件下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方式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3月~2002年12月经过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的38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疗效.结果随访3个月~3年,26例门奇断流术中1例围手术期死亡,2例再发上消化道出血,3例布-加综合征及3例肝移植术中各1例围手术期死亡,其余各例及5例门奇断流联合门腔分流术临床治愈.结论门静脉高压症病情复杂,应根据具体情况谨慎选择术式.
作者:朱兆红;张晓健;崔经建;姚卫洲;姜连春 刊期: 2003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01年12月我院乳腺癌手术患者130例,统计分析了术式、引流管数目、手术时间等与早期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130例患者发生皮下积液和(或)皮瓣坏死48例.结论乳腺癌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时间的长短有明显关系,而与术式及放置引流管的多少无显著关系.
作者:王雪晨;姚永忠 刊期: 2003年第14期
目的分析髌骨软化症的MRI表现及选择佳的扫描序列.方法 40例轴位髌股关节MRI扫描,其中28例诊断为髌骨软化症.采用多种扫描序列.所有病例均用常规X线片作对照.结果髌骨软化症分四期,Ⅰ期(5例)为软骨内点状低信号,Ⅱ期(3例)为软骨凹凸不平,有局限性变薄,Ⅲ期(8例)为软骨明显不光整,局部有软骨的缺损,Ⅳ期(12例)软骨缺损同时有骨性关节面侵蚀,表现为信号的异常.梯度回波显示软骨较自旋回波好.结论 MRI对于早期诊断髌骨软化症很有价值.建议采用梯度回波扫描,尤其是T1WI.GE-STIR在诊断骨缺损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作者:邹月芬;冯阳;王德杭 刊期: 2003年第14期
近几年来我科在临床麻醉手术中致病人意外呼吸心跳停止4例,经抢救复苏后第3天出现突发性双眼失盲2例,经治疗后4例均转归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春华 刊期: 2003年第14期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又称艾滋病(AIDS),是由一种被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引起的,位于T淋巴细胞上的CD4分子是病毒的受体.HIV蛋白酶是HIV产生的,这类蛋白酶专门负责病毒及其酶的前体清除工作,正是在这种酶的作用下产生了成熟的、易感染的病毒.在寻找治疗艾滋病的方法中,HIV蛋白酶抑制剂以其花费低廉、研制周期短、与目前生产水平接近以及较HIV疫苗安全等特点,在抗病毒的化学治疗中,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它是近年来治疗艾滋病的方法中发展较快的方法之一.现对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张芳;邱丽筠;黄丽丽 刊期: 2003年第14期
1 病例资料患者,男,74岁,因反复头晕、胸闷、双下肢乏力加重1个月余,于2003年4月2日入院.该患者在近1个月内头晕反复发作,每2~3天发作1次,伴心悸胸闷,轻度耳鸣,视物旋转,双下肢乏力,有时头向右转动时眩晕加重,坐倒休息后缓解.无心前区疼痛、黑、晕厥史.患者10余年来有类似发作.
作者:毛剑辉;赵丽娟;钟沛霖;韩鸿杰 刊期: 2003年第14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不正常地在深静脉凝结,好发于下肢[1].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怒张.目前治疗方法主要为抗凝、溶栓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适用于急性期患者,发病不超过72h,但由于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大部分患者来院治疗时已超过3天,因此抗凝溶栓成为主要治疗方法.我院根据下肢深静脉造影的原理[2],利用深静脉交通支的生理功能,即浅静脉血流可通过交通支进入深静脉,而深静脉血流则不能返流至浅静脉,从足背静脉穿刺,使溶栓药通过交通支直接进入深静脉,快速作用于血栓部位,促使血管再通.
作者:朱新慧 刊期: 2003年第14期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中梅毒的检出状况,以评估本市志愿献血者的征召情况,为献血者的筛选工作提供借鉴.方法对深圳市血液中心2000~2003年各年度无偿献血者的梅毒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000年接受的41772名无偿献血者中,有118名被确认为梅毒阳性,占总数的0.28%.与2000年相比,本中心2001~2003年各年度梅毒阳性血的采集率有显著增高(2001年为0.60%,2002年为0.55%,2003年为0.62%)(P<0.001).结论为保证血液质量,应加强血液安全的宣传教育工作.
作者:肖忠;张明明;许晓绚 刊期: 2003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自控硬膜外镇痛对开胸肺切除术后心肺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76例开胸肺切除术,根据术后镇痛方法分为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和肌注镇痛二组,其中PCEA组136例,肌注镇痛组140例.分别探讨不同年龄段(≥60岁与<60岁)、术前不同的大通气量占预计值%(MVV%)中(>60%与≤60%)、术前EKG正常与异常组中二种镇痛方法与术后心肺部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PCEA组病人术后心肺并发症总的发生率与肌注镇痛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MVV≤60%组中采用PCEA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的减少较肌注镇痛组有显著意义(P<0.05);在≥60岁与<60岁的对比中,采用肌注镇痛术后肺并发症发生率的升高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而采用PCEA后升高无显著意义(P>0.05);在术前EKG异常者与术前EKG正常者的对比中,采用肌注镇痛术后心脏并发症发生率的升高非常显著(P<0.01),而采用PCEA后升高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提示在高龄、低肺功能、术前心电图异常患者中,使用PCEA有助于术后恢复,对术后可能发生心肺并发症的高风险患者,建议术中、术后加用硬膜外阻滞镇痛.
作者:马海涛;倪斌;秦涌 刊期: 2003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抑郁心理护理.方法分析老年人抑郁的原因.结果老年人抑郁症状受到来自身体、心理、经济、家庭和社会等诸方面的综合影响.结论老年人抑郁症的护理主要是尊重老年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及个性,注意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使老年人精神、心理、身体三者合一,强调回归自然,贴近自然.
作者:许璧瑜;成守珍 刊期: 2003年第14期
目的总结经膀胱镜向肾盂留置双J管在上尿路梗阻性疾病的治疗效果和应用经验.方法对32例经膀胱镜向肾盂留置双J管治疗上尿路梗阻性疾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插管均成功,对治疗上尿路梗阻性疾病有明显效果,未出现并发症.结论经膀胱镜逆行肾盂留置双J管,对预防肾输尿管结石ESWL术后石街形成和梗阻有明显效果,对那些不适合手术治疗的上尿路梗阻病例,有助于保存肾功能,延长患者生命.
作者:胡玉辉;姚德良 刊期: 2003年第14期
目的通过对住院病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患者目前的健康教育需求,根据患者的需求,帮助医护人员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制定健康教育护理措施,使病人受益,并促进健康教育的发展.方法对2003年3月在我院各科住院的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病人对康复计划的健康教育需求率高,为97%.对心理社会的健康教育需求率低为66.6%,但超过50%.结论护理人员对住院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根据病人的需要而制定并且不断发展.
作者:成守珍;张振路;王晓丹;梁玲;谢凤兰 刊期: 2003年第14期
血液透析治疗各种病因引起的急性肾衰,近年来已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法,而且疗效颇为满意[1,2].由于低钾麻痹引起的急性肾衰经检索国内外文献尚未见报告.我院于2000年收治1例低钾麻痹合并急性肾衰的患者,经过血液透析治疗,获得了预期的效果.经随访半年,患者低钾麻痹并急性肾衰已痊愈,健康状况颇佳.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国芳;郑宏;张青;付笑娟;武明 刊期: 2003年第14期
妇女更年期的年龄一般为45~50岁之间.更年期时全身都会发生变化,特别是卵巢内分泌发生变化,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卵巢功能的减退会导致月经周期的紊乱.主要症状表现为:阵发性面色潮红、心悸、盗汗、失眠、烦躁、食欲减退、记忆力减退.
作者:苏濮英;赵光翠;赵学征 刊期: 2003年第14期
射频消融术是我国近年来新开展的一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其原理是应用射频电流的热效应使组织脱水干涸,甚至凝固、坏死、碳化,从而消除病变组织而达到治疗目的[1].我科于2002年1~12月应用这项技术治疗198例快速心律失常的患者,获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冯艮娇 刊期: 2003年第14期
我科于近期(2003年6月)收治了一起误食毒磨菇中毒少年6例,年龄在11~15岁,病情轻重不一,其中5例病人,经积极救治,在3天内治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但有1例极其严重,病情发展极快,并出现心、脑、电解质紊乱合并症.经积极救治及精心护理,患儿脱离危险,现将该例的抢救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茹海燕 刊期: 2003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