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先兆子痫病人剖腹产术后诱发子痫1例

康凯

关键词:先兆子痫, 病人, 剖腹产手术, 足月妊娠, 子宫下段, 胎膜早破, 急诊入院, 宫颈水肿, 硬膜外, 麻醉下, 体重, 患者
摘要:患者女,25岁,体重62 kg,ASAⅡ级,足月妊娠,先兆子痫,宫颈水肿,胎膜早破,急诊入院,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腹产手术.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晚期肺癌的临床护理

    目的:探讨对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晚期肺癌患者加强护理的经验,以提高其生存质量.方法:回顾总结19例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晚期肺癌加强护理的措施和经验;同时随机抽取46例常规放射治疗晚期肺癌患者作为对照.结果:本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晚期肺癌患者经加强护理后,肿瘤局部控制16例(84.2%),感染发热1例(5.3%);放射损伤包括:放射性肺炎1例(5.3%),放射食道炎3例(15.8%),放射性纵隔炎8例(42.1%),放射性皮炎1例(5.3%).相比对照组,肿瘤局部控制率明显提高,放疗并发症减少,患者有较满意的生活质量.结论:晚期肺癌患者经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同时加强护理措施,可在相应期间内使病情稳定,并发症减少,生活质量提高.

    作者:陈画华;李惜辉;陈华铃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子痫前期患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子痫前期是一种常见的妊娠期疾病,是导致孕产妇和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妊高征存在家族遗传倾向,主要表现为母系遗传[1].

    作者:宋成文;王泽华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宫颈钳钳夹宫颈术配合米索前列醇片治疗产后出血38例

    目的:寻找快捷简便的早期防治产后出血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月至2005年11月间采用宫颈钳钳夹宫颈术配合米索前列醇片治疗产后出血的38例临床资料.结果:37例获得成功,有效率97.4%.结论:应用宫颈钳钳夹宫颈术配合米索前列醇片冶疗产后出血,具有成功率高、起效快、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志清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糖尿病继发Fournier坏疽6例诊治分析

    目的:总结糖尿病继发Fournier坏疽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糖尿病继发Fournier坏疽患者主要症状及诊治情况,结合文献对该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讨论.结果:6例患者均行外科清创、引流、抗感染等综合治疗,5例患者经二期缝合痊愈出院;1例高龄患者早期出现感染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早期诊断,及时彻底局部综合治疗,早期联合应用广谱抗生素及控制血糖等全身治疗,是治愈本病的关键.

    作者:王尉;戴观容;胡卫列;邱晓拂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青藤碱对肾移植大鼠静脉血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目的:通过检测青藤碱(alkaloid sinomenine,SIN)对肾移植受体鼠静脉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SIN对大鼠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及效应以及与环孢菌素A(cyclosprin A,CsA)是否存在协同效应.方法:建立近交系大鼠F344→Wistar模式的肾移植受体实验动物模型48只,术后按施加的处理因素不同将48只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动物模型分为4组[生理盐水(NS)组,SIN组,CsA组和SIN+CsA组],应用ELISA法检测静脉血TNF-alphaa的表达水平;完整留取移植肾行病理切片,观察病理改变.结果:TNF-alpha的表达水平在SIN组低于NS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SIN组与CsA组差异无显著性(P=0.530>0.05);SIN+CsA组低于SIN组及CsA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病理切片按移植肾排斥反应组织学分级标准,分级结果为,NS组3~4级;SIN组1~2级;GsA组1~2级;SIN+CsA组0~1级.结论:SIN对同种异体大鼠肾移植的急性排斥反应起到较为确切的免疫抑制作用,能明显下调TNF-alpha的表达水平,并与CsA存在协同作用.

    作者:陈正;罗志刚;王毅;潘光辉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1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95-2005年10年间收治的17例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出现胃瘫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行毕Ⅰ式吻合术者3例,行毕Ⅱ式吻合术者14例.胃瘫综合征发病时间平均为术后7 d,首发症状为上腹痛和恶心呕吐.10例病人行上消化道造影,7例行胃镜检查,均可明确胃瘫的诊断.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再次胃肠道减压,全肠道外营养,应用促进胃肠动力药物,适当应用糖皮质激素及抗感染等手段.全部患者胃瘫均获恢复,平均恢复时间18 d,短14 d,长31 d.结论: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为功能性改变,发病因素多种,消化道重建术式有一定的影响.上消化道造影和胃镜检查有确诊价值.保守治疗一般效果良好,无须再次手术.

    作者:古荣华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男性后尿道结石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观察

    后尿道结石在临床上相对少见,但临床症状严重,处理不及时极易引起尿道损伤、感染、肾积水、膀胱极度膨胀、恶性变等并发症,后果较为严重.2000年1月至2006年1月我院收治男性后尿道结石40例,分别应用液状石蜡加压灌注和经尿道膀胱碎石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梁敬原;林堤业;罗伟民;朱丁贤;唐春丽;骆容娣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羟基磷灰石义眼座植入术在眼窝重建中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羟基磷灰石义眼座植入术在眼窝重建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常规眼内容物剜除术后,环状剪除视盘,剪断视神经,剪开巩膜腔,将羟基磷灰石义眼座植入肌锥内,间断缝合巩膜.结果:随访3~48个月,采用此方法矫治眼窝畸形,38例(38眼)均未发生义眼座暴露、脱出等并发症,安装义眼后有良好的活动度,取得满意的效果.结论:羟基磷灰石是眼窝良好的填充物,此手术方法符合眼球运转功能,达到眼窝整形与美容的效果.

    作者:陈嘉宁;黄巧玲;姜文浩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与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分析我院1996年1月至2005年12月经过手术与病理证实的甲状腺微小癌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随访.结果:所有病例均接受手术治疗并经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甲状腺微小癌,32例合并有甲状腺其它良性病变,其中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20例,合并甲亢5例,合并甲瘤7例.2例有颈部淋巴结转移.随访时间6个月~8年,随访率94%,其中1例术后复发.结论:甲状腺微小癌在临床上容易漏诊,绝大多数因为良性病变在术中、术后或者淋巴结转移而发现,甲状腺腺叶全切或次全切除治疗微小癌效果好,甲状腺微小癌的预后较好.

    作者:黄尚书;吴远冰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美扶治疗复发性霉菌性阴道炎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复发性霉菌性阴道炎的治疗方法.方法:112例霉菌性阴道炎复发患者,观察组口服美扶,对照组克霉唑栓阴道用药.结果:美扶治疗复发性霉菌性阴道炎总有效率97%.结论:口服美扶治疗复发性念珠菌阴道炎疗效高,抗菌力强,顺应性好,是一种可供借鉴的方法.

    作者:袁雪蓉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小剂量曲马多预防老年病人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小剂量曲马多对老年人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作用.方法:40例腹部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曲马多组(n=20)和对照组(n=20).以咪唑安定、芬太尼、维库溴铵和丙泊酚顺序麻醉诱导,插管后吸入异氟醚,静脉泵入丙泊酚,间断追加维库溴铵维持麻醉.曲马多组关腹膜时静注曲马多0.7 mg/kg.静注曲马多时、关闭异氟醚时、拔管时及拔管后1~15 min内每5 min记录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心率.在拔管后15 min分别做动脉血气分析.记录苏醒时间(从关闭异氟醚到拔管的时间)及观察有无嗜睡和呼吸抑制.结果:对照组拔管时及拔管后10 min内血压、心率均明显高于拔管前(P<0.01).曲马多组拔管时及拔管后血压、心率增高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病人苏醒时间、血气结果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都没有观察到嗜睡及呼吸抑制.结论:在拔管前使用小剂量曲马多能较好地抑制拔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

    作者:王兆林;许天华;杨志松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肺炎54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肺炎的有效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发生CMV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肾移植术后CMV肺炎的治疗经验.结果:给予患者积极的抗病毒治疗、适当减少免疫抑制药、预防和治疗二重感染、全身支持疗法、及时采用呼吸机辅助通气等综合治疗措施,54例病人中治愈36例(66.67%),好转6例,死亡8例,4例因脑水肿导致长期昏迷而放弃进一步治疗.结论:CMV肺炎是肾移植术后CMV全身感染的重症之一,确诊后应采取以抗病毒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

    作者:邓素雄;李军;陈立中;费继光;王长希;邱江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革兰阴性杆菌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革兰阴性杆菌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情况及其耐药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VITEK-32系统鉴定细菌;K-B法测定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标准纸片扩散法检测ESBLs;三维试验法检测AmpC酶.结果:在650株革兰阴性杆菌中,检出单产AmpC酶、单产ESBLs及同时产AmpC酶和ESBLs细菌分别为101株、212株和26株,总检出率分别为15.5%、32.6%、4.0%,其中阴沟肠杆菌AmpC酶检出率高,为54.5%,肺炎克雷伯菌ESBLs检出率高,为56.7%.产酶菌株对前三代头孢菌素、磺胺类药物、单环类抗生素氨曲南及含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均高度耐药,其耐药率均高于80%,但对亚胺培南和头孢吡肟仍保持高度敏感性,其耐药率分别为0%和20%左右,另外对环丙沙星和阿米卡星亦有一定的敏感性.产酶菌株耐药率明显比非产酶菌株高.结论:革兰阴性杆菌产ESBLs和AmpC酶的状况已十分突出,其多重耐药机制严重影响各类抗菌药物的治疗,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及时、准确的检测AmpC酶与ESBLs菌株,为临床提供细菌的耐药分析,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延缓耐药的产生,控制耐药株传播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邓赞章;朱红军;杨宏生;李行勇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两点封闭配合理筋手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53例

    肱骨外上髁炎俗称网球肘,是骨科门诊的常见病,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采用两点封闭配合理筋手法治疗此类患者53例,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蒋开荣;张振浪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水冲法治疗阑尾切除术后粪瘘

    我院自1990年4月至2005年4月共收治阑尾切除术后发生粪瘘患者12例,现将诊疗经过报告如下.

    作者:李树伟;沈建生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开展产褥期母婴家庭保健模式的初步探讨

    目的:探讨开展产褥期母婴家庭保健模式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06年2月在我院产科分娩的产妇460例,其中剖宫产296例(有2例为双胎妊娠),顺产164例,随机分为保健组和对照组,每组产妇230例,新生儿231例,比较两组产妇及新生儿在产褥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保健组的产褥感染、产褥中暑、产后出血、乳腺炎及乳头皲裂的发生率(9/230,3.91%)明显低于对照组(42/230,18.26%);保健组的新生儿脐部感染、皮肤感染、肺炎、黄疸及喂养不当的发生率(10/231,4.33%)明显低于对照组(41/231,17.75%),P<0.01.结论:开展产褥期母婴家庭保健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作者:王善林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联合应用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对比分析我院1997年6月至2005年6月收治的5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中30例接受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联合治疗(治疗组)和24例接受一般常规治疗(对照组)的临床疗效.主要观察腹痛开始缓解和消失的天数,血淀粉酶开始下降和恢复正常的天数,平均住院天数,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中转手术率和死亡率.结果:治疗组无死亡,2例中转手术,对照组4例死亡,10例中转手术.两组病人腹痛开始缓解及血淀粉酶开始下降天数差异无显著性,但腹痛完全消失及血淀粉酶恢复正常的天数及两组住院天数,治疗组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联合应用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是早期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黄颖烽;唐伟镖;杨劭宇;罗宏图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33例的监护与处理对策

    目的:研究探讨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监护与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收治的33例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监护及处理.结果:先兆子痫26例,产前子痫6例,产时子痫1例.剖宫产率87.9%,新生儿窒息率41.7%,围生儿病死率8.3%.孕产妇病死率3.0%.结论:对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监护和药物治疗是基础,应合理、及时选择剖宫产终止妊娠.

    作者:郑碧华;陆俏梅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骨瓣翻转法在颅骨凹陷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骨瓣翻转法在颅骨凹陷性骨折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48例应用骨瓣翻转法治疗颅骨凹陷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8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无一例感染,切口甲级愈合,且外观塑形良好.结论:骨瓣翻转法有安全简便、骨瓣固定可靠、骨折愈合好等优点,可适用于有适应证的颅骨凹陷性骨折的治疗.

    作者:杨本生;赵鹏洲;欧英雄;谭社练;方胜;赵伯端 刊期: 2006年第14期

  • 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腰椎结核

    目的:探讨前路结核病灶清除,后路内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结核的特点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9年4月至2003年2月间用前路结核病灶清除、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结核患者11例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局部无窦道形成,临床症状消失.3例后凸畸形患者,后凸角度平均矫正17.2°,随访期间无丢失,畸形矫正满意,2例马尾神经受累病人症状消失,所有患者后外侧植骨4~6个月均融合.结论:术前、术后正规系统的抗痨治疗,术中病灶的彻底清除及有效可靠的后路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是保证脊柱结核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何思敏;卢代刚 刊期: 2006年第1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