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宝;沈炳华;吕世桥;刘建青;梁军
胎瘤是小儿常见的实体瘤之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小儿尤以新生儿和婴幼儿期多见,以骶尾部多见,家长往往因发现患儿腹部膨隆或骶尾部肿块而来院就诊,B超报道较多.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遇到1例腹膜后畸胎瘤误诊,现报道如下.
作者:管敏昌;叶建敏;姚泽忠 刊期: 2006年第16期
慢性肥厚性鼻炎为耳鼻咽喉科常见病,临床上造成患者严重的鼻塞.目前治疗手段较多,我科于2002年开始采用鼻内窥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邹坚定 刊期: 200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门脉高压断流术后消化道再出血的原因、降低术后再出血的手术要点及注意事项.方法:对219例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的门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3年,随访率96%(210/219),有8例患者术后消化道再次出血,再出血率3.8%(8/210),其中急性胃黏膜病变出血5例,残留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再次破裂大出血2例,脾切除术后间断少量黑便伴门静脉、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1例.结论:断流术是治疗门脉高压症引起的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良好术式,胃镜、彩超、核磁共振门静脉成像检查是确定断流术后再出血部位的有效手段.
作者:纪旭;李志伟;张培瑞;张效东;任辉;齐瑞兆;杜国盛 刊期: 2006年第16期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常发生的部位是卵巢.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在妇科急腹症中所占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现将我院近10年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病例2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王竹辉;何福仙 刊期: 2006年第16期
患者女,47岁,主因右乳腺疼痛不适2年入院治疗,体格检查发现距乳头1 cm可触及一直径约2 cm的肿块,质硬,肿块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不活动,肿物上方皮肤未见明显异常.术中见距乳头约1.5cm处见一灰白色肿物,肿物与周围组织粘连,边界不清.
作者:全娟;黄勇;胡秀莲 刊期: 200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卵巢转移的临床分析及综合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来收治的21例结直肠癌卵巢转移患者的资料.结果:结直肠癌卵巢转移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常见临床表现为盆腔肿块、下腹胀痛、血便,原发灶大多为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中低分化腺癌.结论:结直肠癌卵巢转移预后较差,应采取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
作者:廖坚松;吴敏华;张伟斌;伍小军;万德森 刊期: 2006年第16期
目的:观察不同深低温停循环方法对脑氧代谢及结构的影响.方法:18只实验犬随机分为3组:深低温停循环(DHCA)组,DHCA结合逆行脑灌注(RCP)组,DHCA结合顺行间断脑灌注(IACP)组.术中鼻咽温降至18℃后停循环90 min;在停循环前后及再循环后留取血液标本作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测定,并计算动脉血氧含量、颈内静脉血氧含量及脑氧摄取率(CERO2).手术结束时取海马组织作透射电镜检查.结果:停循环后,DHCA和DHCA+RCP组CERO2值显著升高,SjvO2值显著降低;DHCA+IACP组SjvO2和CERO2值无显著变化.结论:DHCA时间较长时,脑组织会发生氧供需失衡;RCP方法由于受到灌注流量的限制,提供给脑组织的氧合血有限,并且易发生脑组织及神经细胞水肿;IACP方法的脑氧供效果较为理想.
作者:赵荣;李彤;蔡振杰;段大为;赵生涛;庄小飞;郑帅;张仁腾 刊期: 2006年第16期
目的:观察加味生化汤在药物流产中的效果及对其药流后阴道流血情况的影响.方法:将600例妊娠≤49 d行药物流产的健康妇女随机分为两组,其中300例为观察组,在服米索前列醇2 h后加服加味生化汤一剂分2次服,连续服4 d.另300例为对照组行药物流产.比较两组完全流产率、胚囊排出时间及流产后阴道流血时间.结果:观察组完全流产率为92.0%;对照组完全流产率为80.7%,胚囊排出时间观察组为(5.06±1.56)h;对照组为(6.45±1.36)h.阴道流血持续时间观察组为(10.82±4.23)d;对照组为(13.90±5.42)d.观察组完全流产率较高,胚囊排出时间和阴道流血持续时间较短,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加味生化汤在药物流产中可提高完全流产率,缩短胚囊排出时间和缩短阴道流血时间,值得推广.
作者:黄谏珍 刊期: 2006年第16期
目的:评价4种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筛选方法检测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可靠性.方法:以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和氨曲南为指示底物,用双纸片协同试验、三维试验、双纸片增效试验和E-test法4种方法检测32株ESBLs阳性和45株ESBLs阴性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生情况.结果:4种方法的敏感性分别为93.75%、96.87%、87.50%和96.87%,特异性分别为97.78%、95.56%、100%和100%.头孢他啶和头孢哌酮为本院检测ESBLs适指示底物.结论:三维试验和E-test法是4种检测方法中检测产ESBLs可靠的方法,三维试验检测产ESBLs菌株适合小型医院,双纸片协同试验和双纸片增效试验在所有医院都适合应用.
作者:麦炳汉;徐建华 刊期: 200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中央性前置胎盘的高危因素、诊断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2月至2004年11月收治的61例中央性前置胎盘病例临床资料.结果:所有孕妇均以剖宫产术终止妊娠,产后出血49例,胎盘植入5例,宫腔填纱35例,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9例,子宫次全切除4例,子宫全切2例.新生儿窒息4例,无新生儿死亡.所有产妇均治愈出院.结论:前置胎盘的主要病因是宫腔操作.B超是诊断中央性前置胎盘的主要手段.剖宫产术是中央性前置胎盘终止妊娠的唯一方法.术中出血多时可行宫腔填纱,必要时行子宫切除术.
作者:折瑞莲;孙秀荣;蔡如玉 刊期: 2006年第16期
高压团注增强检查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CT、MRI检查新技术.由于采用了高压注射器,注射速度快、压力高、对比剂用量大;传统的注射法时有发生对比剂渗漏和注射针头脱出等情况,导致检查失败.我院自2005年4月起为高压团注增强检查的患者应用了浅静脉留置针,获到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金赞辉;翁卿吉 刊期: 2006年第16期
胃癌的发病率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呈持续下降趋势,但目前胃癌依然排在我国肿瘤死亡的第1位.病灶局限且没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5年生存率大约为75%,这部分患者主要行单纯手术切除[1].随着淋巴结转移程度的增加,患者的预后越来越差,同时局部和远处复发的几率也不断地增加.众多的临床研究探讨了新辅助化疗、辅助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在胃癌中的价值,近的研究结果表明,术后辅助放化疗可以明显提高胃癌患者3年、5年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但新辅助治疗和辅助治疗的价值仍有争论.
作者:蔡嵘;金冶宁 刊期: 2006年第16期
目的:比较醋酸甲孕酮(DMPA)和内美通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7例内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4例于月经来潮第1~5天肌注DMPA 150 mg,之后每30 d重复1次,连续注射6次;B组23例于月经第1天开始服用内美通,每周2次,每次2.5 mg,连用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卵巢异位囊肿大小、血清肿瘤抗原(CA125)及性激素水平变化以及副反应情况.结果:用药后两组患者总主观症状评分明显下降,卵巢异位囊肿明显缩小,两组有效率均为100%,两组间疗效差异无显著性,血清CA125及性激素水平明显下降,两组均无严重副反应发生.结论:两种药物治疗内异症均安全有效,DMPA更适合于内异症的长期治疗,尤其适用于不能负担昂贵医疗费的患者.
作者:黄宓;叶枝发;刘彩霞 刊期: 2006年第16期
体外循环技术的出现,使心脏外科得到迅速发展,然而,体外循环自身有许多不利因素.为了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非体外循环技术被大力提倡,而目前临床上使用的非体外循环技术主要局限于心外操作(如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无法在直视下完成心内操作[1].为了在无体外循环的情况下完成心内直视手术,我们设计了一个特殊的手术装置,即非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装置.现将该装置进行简要介绍.
作者:王文林;蔡开灿;王武军;张希 刊期: 2006年第16期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不同剂量阿托品对气管内全麻患者心率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需行气管内全麻病人随机分成4组(Ⅰ、Ⅱ、Ⅲ、Ⅳ组),每组30例,在全麻诱导稳定后,4组患者分别静脉注射生理盐水、阿托品3、6、10μg/kg,记录用药前后各时间点病人的心率.结果:与Ⅰ组对比,Ⅱ组各时间点心率无明显变化,Ⅲ组用药1min以后各时间点心率有明显增快,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Ⅳ组用药30 s以后各时间点心率有明显增快,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Ⅱ组用药后各时间点心率与用药前心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Ⅲ组用药30 s后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Ⅳ组用药30 s以后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全麻情况下,各个不同剂量阿托品静脉注射在各个不同时间点均不减慢心率,小剂量(3μg/kg)阿托品对患者心率的影响不明显,6、10μg/kg的阿托品静脉注射都可以明显增快心率,6μg/kg作用较为缓和.
作者:郑俊奕;罗艳霞;王可佳;马武华;王心田;黎玉辉 刊期: 2006年第16期
目的:观察大剂量沐舒坦在微创胸外科手术后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胸外科行单侧胸腔镜辅助切口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分别给予空白对照与大剂量沐舒坦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大剂量治疗组在稀释痰液、抗生素使用时间方面优于空白对照组,但是,也发现一定的副反应.结论:大剂量沐舒坦对促进微创胸外科患者手术后的康复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其适应证应进一步探讨.
作者:刘君;崔飞;何建行;陈秋年 刊期: 2006年第16期
腹茧症是一种少见的腹腔疾患,1978年FOO等[1]首次发现,病因未明.近年临床病例报道逐渐增多,但因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故极易误诊漏诊.
作者:刘文明;陈爱军 刊期: 200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孕产期致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临床特点及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孕产期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期发病7例(43.75%),产后发病9例(56.25%).16例患者中,除1例足部坏疽行截肢术,1例行超声消融和球囊扩张术外,其余病例经溶栓、抗凝、祛聚、改善微循环等处理后症状好转.所有孕产妇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大出血现象.结论:孕产妇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对孕产妇生命造成极大危害,对临床可疑者,应尽早诊治.我国孕产妇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在不断升高,应提高警惕,加强预防.
作者:李再仪;游泽山;黄珈;梁润彩;杨建波 刊期: 200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应用盐酸纳洛酮治疗醉酒后重型脑外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醉酒后重型脑外伤73例患者分成常规治疗对照组和纳洛酮治疗组,观察患者早期颅内压、脑水肿、头颅CT及意识变化、预后转归情况.结果:治疗1周后,纳洛酮组与对照组颅内压(≥251 mmH2O)、重度脑水肿改善分别为8/14例、7/16例,P<0.01;纳洛酮组治疗10 d后意识转清率(53.8%)及伤后3个月恢复良好率(43.6%)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死率及致残率(35.9%)明显减少.结论:盐酸纳洛酮能很好降低醉酒后重型脑外伤病人颅内压及脑水肿,能很快使意识转清,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促进病人的脑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病人预后.
作者:罗文杰;李军;方佳林 刊期: 2006年第16期
性阑尾炎并穿孔是弥漫性腹膜炎的常见原因之一.笔者通过回顾分析2003-2005年100例急性阑尾炎并穿孔临床资料,探讨术后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的必要性.
作者:柳茂林 刊期: 2006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