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乳腺青年性纤维腺瘤1例

偰利宇;金银慧

关键词:乳腺, 青年, 圆形肿块, 乳头, 脂肪, 月经来潮, 影像分析, 低密度, 临床病史, 结构紊乱, 夹杂分布, 边界, 包块, 淋巴结, 腋窝, 腺体, 显示, 疼痛, 乳晕, 片状
摘要:患者女, 13岁,右乳包块于月经来潮之前常感疼痛.查体:右侧乳头后方可触及大小约 4 cm的包块,质地偏硬,有活动;其它临床病史方面无异常特殊情况.影像分析:双乳团块型,双乳内条片状、点结状的腺体与低密度透亮的脂肪夹杂分布;右侧乳头后方椭圆形肿块,大小约 5 cm× 6 cm,密度均匀,边界清楚但凹凸不平有切迹,部分边界在周围脂肪的衬托之下显示光滑锐利,并可见较细的透明晕,肿块周围未见结构紊乱;左乳内未见肿块;双侧乳头、乳晕、皮肤和腋窝前区淋巴结正常.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鼻部手术与操作中患者晕厥的预防和护理

    晕厥在鼻部手术的操作中常出现,我院 1998年 1月至 2004年 1月在鼻部手术和操作中出现晕厥 52例,现就其发生原因、特点及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吴小琴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异丙酚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中血压调控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异丙酚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中病人血压调控的临床效果.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急诊行开颅血肿清除术病人 35例.采用异丙酚、芬太尼静脉复合全麻,以异丙酚 4~ 10 mg/(kg· h)的静脉输注速率维持麻醉.术中收缩压(SBP)维持在 150~ 170 mmHg之间为满意.当 SBP >170 mmHg时,增快异丙酚输注速率至 0.5 mg/(kg· min),SBP降至上述范围时,调整异丙酚输注速率.当 SBP< 150 mmHg时,停用异丙酚,6 min内 SBP升至满意时,调整异丙酚输注速率.6 min后 SBP仍未升至满意时,加快输液速度,静输多巴胺 10~ 20 μ g/(kg· min)升压到满意.结果: 35例术中 SBP >170 mmHg的次数共为 8次,增加异丙酚静输速率后,SBP均在 1~ 2 min后降至满意水平(100%).麻醉中 SBP< 150 mmHg的次数共为 82次,其中 49次停用异丙酚 5~ 6 min后 SBP升至满意水平(60%),其余 33次在静输多巴胺 1~ 3 min后 SBP升至满意水平(40%).结论:异丙酚在满足全身麻醉深度的情况下,调控血压的效果确切、迅速、可控性强.合适的异丙酚静输速率是维持血压稳定的关键.停用异丙酚 6 min后血压未恢复满意时多为血容量不足,应及时纠正.

    作者:叶晓斌;杨晓峰;王铁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髋臼骨折脱位合并坐骨神经损伤临床分析

    髋臼骨折是髋关节受高能暴力打击所致,伤情常极为复杂.目前髋臼骨折脱位的发病率也有增加的趋势.我院自 1990年 7月至 2003年 7月共收治髋臼骨折脱位合并坐骨神经损伤患者 38例,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刘晓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议电子病历的法律效力

    病历是对患者进行的医疗活动全过程的真实记录,是经医务人员、医疗信息管理人员收集、整理、加工后形成的具有科学性、逻辑性、真实性的医疗文书.因此,病历是医疗质量、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综合评价的依据,是医学科学的教学和科研的第一手资料;一旦产生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病历又是解决医疗纠纷、进行医疗事故鉴定、判断医务人员过错和医疗活动与损害后果之间因果关系的重要证据.电子病历是依托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病历,是医院应用信息技术的产物,由于具有优化医院工作流程、提高医院工作效率、降低医护人员劳动强度、有效控制不合理药费开支等优点 [1],在全国各大医院及部队医院得到了快速推广和应用.电子病历的广泛应用无疑会促成病历管理的一场深刻革命,但它需要在法制化的框架内健康、有序地发展,而且有关其法律效应的问题亟待解决.

    作者:赵育新;王琳;杜进兵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小切口复位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粉碎性骨折

    自 1994- 2003年,我院采用小切口复位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粉碎性骨折 56例,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李利昕;魏振;王卫东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异位甲状腺肿瘤2例

    异位甲状腺癌发生少见,我院发现 2例异位甲状腺癌,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例 1,女, 21岁,因颈前肿块 1月余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好,双侧甲状腺无肿大,颈前正中舌骨下方可及一囊性肿块, 4 cm× 3 cm 大小,随伸缩舌上下活动,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无压痛.入院诊断:甲状舌骨囊肿.经术前准备,于 2004年 7月 1日行肿块切除术,术中所见:颈前正中舌骨下方可及一 4 cm× 3 cm 大小囊性肿块.术后病理诊断:甲状腺滤泡性乳头状癌.

    作者:马建青;李明信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尿道会师术后腔内放射治疗18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尿道会师术后腔内放射治疗对于防止尿道狭窄发生的效果.方法:对于 18例外伤引起后尿道断裂患者采用尿道会师术,术后 1周行铱-192腔内放疗,剂量每次 300 cGy,隔日 1次,共 1 200~ 1 800 cGy.术后 4~ 6周拔除尿管.结果: 18例随访 12~ 18个月,平均 15个月,2例于拔除尿管后有排尿不畅,行 3次尿道扩张后好转.16例排尿通畅,大尿流率 12.3~ 32.5 mL/s.其中 2例于术后 3个月出现不同程度尿道狭窄,行尿道内切开后定期尿道扩张未见复发.结论:尿道会师术后腔内放疗有助于防止尿道狭窄的发生,效果良好,值得推荐.

    作者:杜春;杜双宽;赵洁光;程永毅;徐永刚;赵淑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肾蒂淋巴管结扎术治疗乳糜尿8例

    乳糜尿是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治疗方法很多.我院自 2002年 7月至 2004年 3月采用肾蒂淋巴管结扎术治疗乳糜尿 8例,报告如下.

    作者:陈红兵;马成民;马克;张超;孙建刚;李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轻微外伤所致血肿的外科临床处理对策

    目的:通过对轻微外伤所致血肿诊断和处理的分析,避免遗漏或延误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4例轻微外伤后血肿形成患儿,分别位于颈部及腹部各 2例.均因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而手术.结果:完整切除颈部血肿及周围淋巴结 2例,病理结果为恶性淋巴瘤.1例行胰体尾血肿和脾切除,病理为胰腺实体-囊性假乳头状瘤.1例为左肾母细胞瘤破裂出血.结论:轻微外伤后血肿形成且保守治疗效果不佳,须考虑肿瘤存在的可能.应手术清除血肿,术中病理明确有无肿瘤存在.肿瘤早期发现完整切除,效果良好.

    作者:王俊;施诚仁;张驰;陈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婴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急诊和亚急诊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

    目的:总结急诊和亚急诊手术治疗婴儿室间隔缺损(VSD)伴肺动脉高压(PH)的麻醉处理要点.方法: 2002年 10月至 2004年 6月,采用急诊和亚急诊手术治疗 61例 VSD+ PH的婴儿,其中男 48例,女 13例,年龄 27 d至 1岁,平均(5.44± 2.82)个月.体重 3.0~ 8 kg,平均(5.12± 1.17)kg.分析术中术后麻醉处理中,注意事项及并发症的防治.结论:术中良好的呼吸管理,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术中术后重视肺动脉高压危象的防治,可使 VSD+ PH婴儿安全渡过手术期.

    作者:胡华琨;谢维炎;黄芳;万智颖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胆囊切除术后早期再手术31例的原因及预防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早期再手术的原因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开腹胆囊切除术(OC)和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早期再手术的 31例病例.结果: 31例中胆总管损伤 13例,副肝管损伤 3例,胆总管残余结石 4例,肝内残余结石 3例,胆囊管残余结石 1例,胆囊管残端漏 2例 ,腹腔出血 2例,术后遗留小胆囊 1例,胆囊癌和肝癌漏诊各 1例.结论:恰当的术前检查及病史、适当的 LC中转指征、规范的术中操作、术中 B超和造影的应用等措施可减少和避免胆囊切除术并发症和早期再手术.

    作者:黄小兵;杨彤翰;粱平;李靖;刘锡能;王细文;左国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微创胸部切口对主动脉瓣显露效果的观察

    目的:观察不同微创胸部切口对主动脉瓣的显露效果.方法:在 12具成人尸体上模拟不同部位的上半部分胸骨劈开切口、下半部分胸骨劈开切口、右侧胸骨旁切口、左侧胸骨旁切口、右前外侧小切口、左前外侧小切口以及正中小切口.对在各种切口中主动脉瓣的显露效果进行观察.结果:上半部分胸骨劈开切口中,下缘至第 2肋间才可显露主动脉瓣.下半部分胸骨劈开切口中,上缘到第 3肋间水平才可显露主动脉瓣.右侧胸骨旁切口或者第 3肋间的右前外侧小切口对主动脉瓣显露较满意.正中小切口中,第 2、 3肋间水平的切口显露效果较理想.左侧胸骨旁切口和左前外侧小切口可显露主动脉瓣,但不适于手术.结论:右侧胸部微创切口可用于主动脉瓣的手术,但需要较好的牵引.左侧胸壁切口不适于主动脉瓣手术.正中部位微创切口是比较理想的主动脉瓣手术切口.

    作者:郑奇志;王文林;蔡开灿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有限椎板切除术对腰椎管狭窄及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作用

    目的:评价有限椎板切除术对腰椎管狭窄症以及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科 2000年 1月至 2003年 12月期间随访的采用有限椎板切除术治疗的 137例腰椎管狭窄症和(或)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术后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调查评价.结果:本组病例总数 137例,其中男 78例,女 59例,平均年龄 45.6岁,随访时间长 15个月,短 1个月,平均 6个月.术后腰痛改善总有效率 83%,腿痛改善总有效率 96%,仅 1例病人由于椎间盘复发行再手术椎间融合治疗.结论:有限椎板切除术能够有效地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以及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而且能够更好地保存脊椎稳定结构而大大降低并发症的发病率.

    作者:张文捷;周跃;王敏;王建忠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硒对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机制的探讨

    目的:探讨硒(Se)拮抗同型半胱氨酸(hemocysteine,HCY)刺激大兔动脉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首先将兔胸主动脉 VSMCs进行培养,然后加入 250、 500、 1 000、 2 000、 4 000 μ mol/L不同浓度的 D,L-HCY,经 MTT方法的检测,选择 VSMCs增殖率适宜的浓度;在加入适宜 1 000 μ mol/L HCY的 VSMCs中再分别加入 50、 100、 200 μ mol/L不同浓度的硒代蛋氨酸(Se-Met).经姬姆萨染色,通过流式细胞技术观察细胞周期,提取细胞基因组 DNA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及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测定.结果:不同浓度的 Se-Met使 HCY作用的 VSMCs生长明显受到抑制(P< 0.05).但姬姆萨染色没有发现凋亡小体.流式细胞术检测到 S期细胞显著减少(P< 0.05),未检测到凋亡峰.基因组 DNA经琼脂糖电泳也没有发现细胞凋亡的典型梯状图谱.结论: HCY的促细胞增殖作用可能是通过氧化应激介导的,而 Se-Met可以拮抗 HCY的促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因实验结果未见与细胞凋亡有关,Se-Met浓度与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呈正相关,故考虑 Se-Met作用机制之一是与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作者:张捷;胡晓舟;李振荣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诊断与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旁亢)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并发症处理.方法:对 10例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病人的症状、体征、 X线表现、超声、 ECT、 CT、生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合术中所见、冰冻切片检查、石蜡切片检查,得出正确诊断.10例病人均行手术治疗.结果: 9例病人血钙为 3.2~ 3.75 mmol/L;碱性磷酸酶(AKP): 9例病人明显高于正常,高达 1404 IU/L,1例正常.甲状旁腺素(PTH): 6例病人检查均高于正常值 5.3 pmol/L.9例病人诊断为甲状旁腺腺瘤,1例诊断甲状旁腺腺癌.其中 1例诊断为甲状旁腺腺瘤病人,随访 2年再手术诊断为甲状旁腺癌.术中单侧探查均能找到病灶并切除,术后并发症主要是低血钙血症.所有病人术后随访未见有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表现.结论: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对病史、辅助检查结果的综合分析以及病理检查.手术切除病变甲状旁腺是可靠的治疗方法.随访可以发现甲状旁腺恶变病人.

    作者:潘运龙;李文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腔内手术治疗尿道狭窄与闭锁118例

    目的:探讨经尿道腔内手术治疗尿道狭窄或闭锁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尿道狭窄或闭锁者共 118例,其中前尿道狭窄或闭锁 47例,后尿道狭窄或闭锁 81例;病因为外伤性的 70例、医源性 36例、感染性 12例.结果: 47例前尿道狭窄或闭锁者经尿道腔内手术治疗均成功; 81例后尿道狭窄或闭锁者经尿道腔内手术治疗成功 71例,10例需改为开放手术治疗; 118例中 112例获随访 6个月~ 3.5年,其中 104例排尿通畅,8例排尿困难或不能排尿,尿道造影显示尿道狭窄.结论:经尿道腔内手术治疗尿道狭窄或闭锁安全有效,可以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黎伟龙;胡建波;陈业辉;杨柳平;周一南;魏鸿蔼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黏弹剂schlemm管切开术治疗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是目前治疗青光眼的一种经典手术,但该手术有许多并发症,如术后低眼压、浅前房、前房出血、脉络膜脱离、眼内炎、低眼压性黄斑变性等 [1].为避免或减少这些并发症,我院自 2000年 3月以来开展了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联合黏弹剂 schlemm管切开术治疗青光眼 15例( 21眼),报告如下.

    作者:杨咏;金姬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99mTc-DTPA肾动态显像与静脉尿路造影在上尿路梗阻的临床价值比较

    目的:评价 99mTc-DTPA肾动态显像与静脉尿路造影(IVU)在上尿路梗阻的临床价值比较.方法:回顾分析 34例上尿路梗阻的住院患者 99mTc-DTPA肾动态显像与 IVU在梗阻的部位、病因及输尿管、肾盂和肾盏的扩张程度以及对肾功能的评价.结果: IVU对梗阻的部位、梗阻的病因诊断方面有较大优势,并能清晰地显示出肾盏、肾盂及输尿管的扩张程度.而肾动态显像对肾功能的反映有明显优势.结论:对上尿路梗阻的患者,将以形态、结构显像为主的 IVU和以功能显像为主的 SPECT肾动态显像结合起来分析,不仅可对梗阻部位、程度、病因做出准确判断,还可准确了解到患肾的功能,对治疗的决策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峰;李娟;刘保军;何丽荣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顽固性癫痫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术中在皮质和深部脑电图监测下顽固性癫痫的致痫灶定位及术式选择.方法: 38例患者根据术前致痫灶的定位和术中皮质及深部电极的监测,分别采用不同的术式:(1)单纯致痫灶切除 2例;(2)多软膜下横切术(multiple subpial transection ,MST) 8例;(3)致痫灶切除+ MST 18例;(4)前颞叶、杏仁核-海马切除 5例,神经导航下选择性杏仁核-海马切除 1例;(5)胼胝体切开+ MST+皮质热灼 4例.结果: 38例患者经 3~ 30个月的随访,满意 12例(31.6%),显著改善 10例(26.3%),良好 6例(15.8%),效差 4例(10.5%),无改善 6例(15.8%).总有效率 73.7%,治愈率达 31.6%.无一例致残或死亡.结论:术中在皮质和深部脑电图监测下,对致痫灶准确的定位和采用不同的术式切除是治疗顽固性癫痫的有效途径.

    作者:潘进钱;张晓微;周盛轩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预防措施.方法:总结分析 30例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并提出预防措施.结果: 30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均经胃肠减压,应用生长抑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完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而痊愈,平均治愈时间 17.1 d.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时间概念好定于 1个月以内.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特点有:(1)发生在手术后早期,常于术后 3~ 7 d开始出现梗阻症状;(2)症状以腹胀为主,腹痛相对较轻;(3)肠梗阻症状、体征十分典型,但较少发生绞窄;(4)大多数都是腹腔内炎症所致广泛粘连引起;(5)保守治疗多半有效,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好先试行保守治疗.

    作者:陆振一;黄胜;孙炜;何敏霞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