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切口复位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粉碎性骨折

李利昕;魏振;王卫东

关键词:小切口复位, 有限内固定, 外固定支架治疗, 胫腓骨粉碎性骨折, 效果满意, 报告
摘要:自 1994- 2003年,我院采用小切口复位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粉碎性骨折 56例,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酸蚀过程中玻璃离子护髓与否对光固化楔缺治疗后牙髓刺激症状产生的影响

    目的:探讨酸蚀过程中玻璃离子护髓与否对光固化楔缺治疗后牙髓刺激症状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 300颗牙本质中、浅层楔缺牙齿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酸蚀过程中进行玻璃离子牙髓保护.光固化治疗 1周、 1个月后我们分别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冷热刺激症状及补物触痛的统计,并用配对 t 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周后未用玻璃离子护髓的牙齿光固化治疗后冷热刺激症状及补物触痛的比例分别高出玻璃离子护髓组 10%、 4.7%.选择 1个月后复诊,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中浅度楔缺牙酸蚀过程对牙髓有刺激作用,可引起光固化治疗后牙髓刺激症状及补物触痛(这种情况是可逆的,大部分牙髓可在 2~ 3周内恢复正常).玻璃离子护髓可减少 10%上述症状产生的可能,减少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

    作者:谷无畏;王小芳;姜卓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痰细菌培养时标本留取方法的改进(附58例分析)

    临床上对于咳痰无力或不能配合咳痰的病人,痰标本的留取是一个难题.我们用输液器改造的吸痰管留取标本,细菌培养成功率明显提高,方法简便实用,现介绍如下.

    作者:晁耀烁;许志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三房心37例的病理解剖和外科治疗

    目的 : 探讨三房心的病理解剖特点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 回顾性分析 1979年 1月至 2003年 5月间我院外科治疗的 37例三房心的临床资料.其中男 21例,女 16例,年龄 0.6~ 35岁,平均年龄(9.8± 8.6)岁.16例病人术前经超声心动图或心导管检查确诊,21例术中探查确诊.其中 32例合并其他心内畸形.手术经右房切口进入左房,完整切除左心房内隔膜,同期处理合并畸形.结果 :全组患者早期死亡 3例 ,死亡率 8.11% ,长期随访 32例(94%),随访 3个月至 15年,疗效满意 ,心功能恢复Ⅰ级 23例,Ⅱ级 8例,Ⅲ级 1例.结论 : 三房心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多合并各种心内畸形,超声心动图检查在三房心的诊断中有较高价值.手术切除左心房内隔膜并同期矫治合并心内畸形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韩宏光;张南滨;汪曾炜;朱洪玉;王辉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银杏叶注射液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使用银杏叶注射液联合常规药物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 45例经检查确诊为 BRVO的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例均给以胰激肽释放酶片、肠溶阿斯匹林片口服,ATP、辅酶 A、维生素 C静滴,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银杏叶注射液 ,治疗 1个月后分别对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例进行疗效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 28只眼,总有效率 71.43%;对照组 27只眼,无显效病例,总有效率 40.7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银杏叶注射液治疗 BRVO疗效较明显.

    作者:余静;杨金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胆囊切除术后早期再手术31例的原因及预防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早期再手术的原因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开腹胆囊切除术(OC)和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早期再手术的 31例病例.结果: 31例中胆总管损伤 13例,副肝管损伤 3例,胆总管残余结石 4例,肝内残余结石 3例,胆囊管残余结石 1例,胆囊管残端漏 2例 ,腹腔出血 2例,术后遗留小胆囊 1例,胆囊癌和肝癌漏诊各 1例.结论:恰当的术前检查及病史、适当的 LC中转指征、规范的术中操作、术中 B超和造影的应用等措施可减少和避免胆囊切除术并发症和早期再手术.

    作者:黄小兵;杨彤翰;粱平;李靖;刘锡能;王细文;左国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黏弹剂schlemm管切开术治疗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是目前治疗青光眼的一种经典手术,但该手术有许多并发症,如术后低眼压、浅前房、前房出血、脉络膜脱离、眼内炎、低眼压性黄斑变性等 [1].为避免或减少这些并发症,我院自 2000年 3月以来开展了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联合黏弹剂 schlemm管切开术治疗青光眼 15例( 21眼),报告如下.

    作者:杨咏;金姬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预防措施.方法:总结分析 30例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并提出预防措施.结果: 30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均经胃肠减压,应用生长抑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完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而痊愈,平均治愈时间 17.1 d.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时间概念好定于 1个月以内.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特点有:(1)发生在手术后早期,常于术后 3~ 7 d开始出现梗阻症状;(2)症状以腹胀为主,腹痛相对较轻;(3)肠梗阻症状、体征十分典型,但较少发生绞窄;(4)大多数都是腹腔内炎症所致广泛粘连引起;(5)保守治疗多半有效,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好先试行保守治疗.

    作者:陆振一;黄胜;孙炜;何敏霞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微创胸部切口对主动脉瓣显露效果的观察

    目的:观察不同微创胸部切口对主动脉瓣的显露效果.方法:在 12具成人尸体上模拟不同部位的上半部分胸骨劈开切口、下半部分胸骨劈开切口、右侧胸骨旁切口、左侧胸骨旁切口、右前外侧小切口、左前外侧小切口以及正中小切口.对在各种切口中主动脉瓣的显露效果进行观察.结果:上半部分胸骨劈开切口中,下缘至第 2肋间才可显露主动脉瓣.下半部分胸骨劈开切口中,上缘到第 3肋间水平才可显露主动脉瓣.右侧胸骨旁切口或者第 3肋间的右前外侧小切口对主动脉瓣显露较满意.正中小切口中,第 2、 3肋间水平的切口显露效果较理想.左侧胸骨旁切口和左前外侧小切口可显露主动脉瓣,但不适于手术.结论:右侧胸部微创切口可用于主动脉瓣的手术,但需要较好的牵引.左侧胸壁切口不适于主动脉瓣手术.正中部位微创切口是比较理想的主动脉瓣手术切口.

    作者:郑奇志;王文林;蔡开灿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双腔气囊导尿管在124例鼻出血中的应用

    鼻出血可出现于各种年龄,时间和季节,轻者涕中带血,重者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反复出血则可导致贫血.出血部位大多数发生于鼻中隔前下方的易出血区,止血相对较容易,但也有少数严重的出血发生在鼻腔后部,止血不易.我科于 1994- 2004年间用双腔气囊导尿管行后鼻孔填塞止血 124例,特作如下总结分析.

    作者:周维;谢成彬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异丙酚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中血压调控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异丙酚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中病人血压调控的临床效果.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急诊行开颅血肿清除术病人 35例.采用异丙酚、芬太尼静脉复合全麻,以异丙酚 4~ 10 mg/(kg· h)的静脉输注速率维持麻醉.术中收缩压(SBP)维持在 150~ 170 mmHg之间为满意.当 SBP >170 mmHg时,增快异丙酚输注速率至 0.5 mg/(kg· min),SBP降至上述范围时,调整异丙酚输注速率.当 SBP< 150 mmHg时,停用异丙酚,6 min内 SBP升至满意时,调整异丙酚输注速率.6 min后 SBP仍未升至满意时,加快输液速度,静输多巴胺 10~ 20 μ g/(kg· min)升压到满意.结果: 35例术中 SBP >170 mmHg的次数共为 8次,增加异丙酚静输速率后,SBP均在 1~ 2 min后降至满意水平(100%).麻醉中 SBP< 150 mmHg的次数共为 82次,其中 49次停用异丙酚 5~ 6 min后 SBP升至满意水平(60%),其余 33次在静输多巴胺 1~ 3 min后 SBP升至满意水平(40%).结论:异丙酚在满足全身麻醉深度的情况下,调控血压的效果确切、迅速、可控性强.合适的异丙酚静输速率是维持血压稳定的关键.停用异丙酚 6 min后血压未恢复满意时多为血容量不足,应及时纠正.

    作者:叶晓斌;杨晓峰;王铁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乳腺癌手术治疗84例报告

    目的:探讨对乳腺癌的诊断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 1991年 1月至 2004年 1月共治疗 84例乳腺癌临床资料.结果:临床全部治愈,半年、 1年、 3年、 5年、 10年存活率分别为 100%、 91%、 85%、 83%和 81%.结论:对临床Ⅱ、Ⅲ期行乳腺癌根治术和Ⅰ期或Ⅱ期肿块 < 3 cm者行改良根治术加综合治疗是乳腺癌患者长期生存的佳治疗方法.

    作者:郭盖章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硒对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机制的探讨

    目的:探讨硒(Se)拮抗同型半胱氨酸(hemocysteine,HCY)刺激大兔动脉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首先将兔胸主动脉 VSMCs进行培养,然后加入 250、 500、 1 000、 2 000、 4 000 μ mol/L不同浓度的 D,L-HCY,经 MTT方法的检测,选择 VSMCs增殖率适宜的浓度;在加入适宜 1 000 μ mol/L HCY的 VSMCs中再分别加入 50、 100、 200 μ mol/L不同浓度的硒代蛋氨酸(Se-Met).经姬姆萨染色,通过流式细胞技术观察细胞周期,提取细胞基因组 DNA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及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测定.结果:不同浓度的 Se-Met使 HCY作用的 VSMCs生长明显受到抑制(P< 0.05).但姬姆萨染色没有发现凋亡小体.流式细胞术检测到 S期细胞显著减少(P< 0.05),未检测到凋亡峰.基因组 DNA经琼脂糖电泳也没有发现细胞凋亡的典型梯状图谱.结论: HCY的促细胞增殖作用可能是通过氧化应激介导的,而 Se-Met可以拮抗 HCY的促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因实验结果未见与细胞凋亡有关,Se-Met浓度与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呈正相关,故考虑 Se-Met作用机制之一是与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作者:张捷;胡晓舟;李振荣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中国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概况

    人工耳蜗是一种可以帮助聋人恢复听力和言语交流能力的生物医学工程装置,近十几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技术水平日臻完善,临床应用效果明显.我国曾于 80年代研制单通道人工耳蜗装置,但由于信息技术与封装工艺上的缺陷而一度停顿, 1995年引进国际先进的多导人工耳蜗技术以来,我国人工耳蜗植入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2],越来越多的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得以重新参与社会生活.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已经开展了此项手术,受益患者已达千余人 [3]. 2003年 9月在长沙召开了全国人工耳蜗专题学术会议,会上通过了我国第一个人工耳蜗工作指南,标志着我国的人工耳蜗工作进入了更加规范化的新阶段.本文将对我国多导人工耳蜗植入的临床应用及术后康复情况做一概述.

    作者:郗昕;韩东一;冀飞;洪梦迪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螺旋CT三维重建及多平面重建对颌面骨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螺旋 CT三维重建及多平面重建成像对颌面骨骨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 2001年 3月至今对我院 36例不同类型的颌面骨骨折病例行常规 X线检查、螺旋 CT扫描及三维重建、多平面成像技术处理,将所得结果与平片及手术结果对照研究分析.结果: 36例颌面骨骨折经螺旋 CT三维重建及多平面重建处理后均能全部显示,特别是 16例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病例,螺旋 CT三维重建及多平面重建显示准确率明显高于 X光片,并能直观、立体显示骨折情况及颞颌关节对应关系.结论:螺旋 CT三维重建对颌面骨各种类型骨折显示准确率高、立体感强,并可显示关节对应关系及周围软组织损伤情况,对临床手术入路、复位及内固定的选择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时洪;胡小新;符秋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腹主动脉瘤10例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指征及手术时机,研究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分析 10例经手术治疗的腹主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术后均顺利度过围手术期,康复出院,随诊均良好,临床疗效满意.结论:及早诊断和正确掌握手术指征和手术时机是提高腹主动脉瘤手术成功率的关键,对腹主动脉瘤患者应在充分准备下积极择期手术,围手术期的正确处理是手术成功和顺利康复的根本保证.

    作者:连福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脑桥中央及脑桥外髓鞘溶解症1例的护理

    目的:总结 1例脑桥中央及脑桥外髓鞘溶解症已出现神志不清的护理经验.方法:配合医师治疗和给予综合全面护理.结果: 38 d后病人出院时能在搀扶下比较自如地走动.结论:护理重点应做好气道、基础和心理护理,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重视营养支持,预防各种并发症.

    作者:洪春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乳腺青年性纤维腺瘤1例

    患者女, 13岁,右乳包块于月经来潮之前常感疼痛.查体:右侧乳头后方可触及大小约 4 cm的包块,质地偏硬,有活动;其它临床病史方面无异常特殊情况.影像分析:双乳团块型,双乳内条片状、点结状的腺体与低密度透亮的脂肪夹杂分布;右侧乳头后方椭圆形肿块,大小约 5 cm× 6 cm,密度均匀,边界清楚但凹凸不平有切迹,部分边界在周围脂肪的衬托之下显示光滑锐利,并可见较细的透明晕,肿块周围未见结构紊乱;左乳内未见肿块;双侧乳头、乳晕、皮肤和腋窝前区淋巴结正常.

    作者:偰利宇;金银慧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顽固性癫痫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术中在皮质和深部脑电图监测下顽固性癫痫的致痫灶定位及术式选择.方法: 38例患者根据术前致痫灶的定位和术中皮质及深部电极的监测,分别采用不同的术式:(1)单纯致痫灶切除 2例;(2)多软膜下横切术(multiple subpial transection ,MST) 8例;(3)致痫灶切除+ MST 18例;(4)前颞叶、杏仁核-海马切除 5例,神经导航下选择性杏仁核-海马切除 1例;(5)胼胝体切开+ MST+皮质热灼 4例.结果: 38例患者经 3~ 30个月的随访,满意 12例(31.6%),显著改善 10例(26.3%),良好 6例(15.8%),效差 4例(10.5%),无改善 6例(15.8%).总有效率 73.7%,治愈率达 31.6%.无一例致残或死亡.结论:术中在皮质和深部脑电图监测下,对致痫灶准确的定位和采用不同的术式切除是治疗顽固性癫痫的有效途径.

    作者:潘进钱;张晓微;周盛轩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宫腹腔镜联合诊治有排卵性不孕症

    目的:探讨宫腹腔镜联合手术在有排卵性不孕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 76例有排卵性不孕症的妇女行宫腹腔镜联合手术进行诊治,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术后随访妊娠情况.结果:宫腹腔镜联合手术对有排卵性不孕病因诊断的正确率及手术效果明显优于两镜单独检查,手术具有时间短、创伤小、病人恢复快等优点.结论:宫腹腔镜联合手术应作为诊治有排卵性不孕症的首选方法.

    作者:夏敏;杨菁;徐望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成人肠套叠52例诊断探讨

    目的:探讨成人肠套叠的诊断措施,提高早期确诊率.方法:对 1980- 2003年收治的 52例成人肠套叠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确诊 36例,确诊率为 69.2%,42例分别采用 B超和(或)钡灌肠、 CT检查,其中,B超检查 21例,确诊 12例,钡灌肠检查 25例,确诊 17例,CT检查 6例,确诊 5例.结论:钡灌肠、 B超及 CT检查准确率较高.钡灌肠、 B超可作为常规检查,必要时行 CT检查,提高确诊率.

    作者:岑延增;罗云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