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萍;方洪兴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清除眼窝积水的新方法.方法:采用延长管连接吸引器在外眦角眼窝深处吸水.结果:在268眼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需采用负压吸水法清除眼窝积水的45眼,所有病例在开动吸引器的瞬间,角膜表面积水消退,手术视野清晰,有效率达100%.结论:该方法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无副作用.
作者:卢月丽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回顾性总结我科1999-2002年共进行腔静脉穿刺置管512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对象本组512例中,男326例,女186例,年龄2~82岁,平均49.1岁.
作者:桑明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先天性眼球震颤Parks法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3例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利用Parks法同时在4条水平肌上手术治疗,合并内斜视和外斜视手术量同时计算在内,术后光学矫正屈光不正和弱视治疗,同视机训练Ⅲ级视功能15~30 d.结果:13例患者随访6个月至4年,视力提高,增进2~6行;眼球震颤消除9例(69.23%),减轻4例(30.77%);代偿头位消失10例(76.92%),减轻3例(23.08%).同视机检查有双眼单视功能11例,较术前增加6例(46.15%).结论:Parks法手术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能较好地消除或减轻眼震,有利于矫正代偿头位,提高视力,改善视功能.
作者:江萍;方洪兴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水针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程、母儿的影响.方法:选择有可比性的水针镇痛组(观察组)及对照组产妇各120例,观察其产程疼痛程度、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及剖宫产率、阴道助产率.结果:观察组产痛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产程缩短(P<0.05),产后出血量较少(P<0.05),剖宫产率较低(P<0.05),阴道助产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水针分娩镇痛疗效满意,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操作简易,值得基层产科推广使用.
作者:吴朝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发生胎盘早剥的病因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2-2003年50例胎盘早剥的病因并对母婴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尤其重度妊高征是导致胎盘早剥的主要原因.本组无孕产妇死亡.重型胎盘早剥比轻型胎盘早剥对母婴危害更大,前者孕产妇产后大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子宫卒中、子宫切除、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围产儿的病死率明显高于后者,但二者剖宫产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胎盘早剥对母婴危害极大,应尽早诊断、尽快处理及治疗,以降低孕产妇的并发症及减少围产儿病死率.
作者:刘侠君;杨凤英;董薇;韩玉环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总结多发性骨与关节损伤的诊断和治疗要点.方法:分析研究206例多发性骨与关节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疗效.结果:死亡6例,漏诊8例,截肢4例,骨折延迟愈合8例,骨折不愈合二次手术3例,膝关节功能不同程度丢失6例,肘关节强直1例.结论:多发性骨与关节损伤具有受伤机制复杂、创伤大、休克发生率高、易漏诊、病死率高等特点,积极纠正休克、救治合并伤及并发症、减少漏诊、早期对骨折行适当的内固定及术后恰当的功能锻炼是多发性骨与关节损伤的治疗关键.
作者:曹昱;于振山;张亚奎;吕振刚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为了防止由免疫性抗体引起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在输血工作中,我们采用聚凝胺法交叉配血,发现IgG型抗E抗体引起配血不合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晓黎;陈新玲;徐明华;郭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视网膜脱离巩膜外垫压术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观察了1998年1月至2003年6月原发性视网膜脱离巩膜外垫压术后患者22例(23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记录手术前后的佳矫正视力,术中、术后的并发症.结果:23眼术后佳矫正视力≥0.1者18眼(75%),其中9眼(39.1%)≥0.3,随访期间(6~40个月)内未发现视网膜再脱离,平均随访时间16.5个月.1眼出现后发性白内障,行激光晶状体后囊膜切开术.结论:原发性视网膜脱离巩膜外垫压术后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是一种较理想和安全的手术方法.
作者:朱宇东;臧晶;鲍炯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总结危重心脏瓣膜病行瓣膜置换术的疗效,探讨术中心肌保护和围术期的处理.方法:1992年1月至2004年4月共为64例危重心脏瓣膜病患者进行了瓣膜置换术,主要高危因素有左室功能重度不全、巨大左室、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心源性恶液质和小左心室等;行二尖瓣置换28例,主动脉瓣置换20例,二尖瓣与主动脉瓣置换16例.结果:术后早期出现严重并发症30例次,主要为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室颤和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等,早期死亡10例;随访46例,随访6个月至11年,晚期死亡6例,主要原因为心功能衰竭.晚期存活患者心功能Ⅰ级8例,Ⅱ级23例,Ⅲ级7例,Ⅳ级2例.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术中加强心肌保护和术后早发现和早处理并发症,可提高危重瓣膜病患者的手术疗效.
作者:董书强;吕国祯;尹清;徐克劲;董逸飞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分娩镇痛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择570例足月初产妇,单胎头位,随机分为分娩镇痛观察组,自然分娩对照组各285例,对两组产妇疼痛程度、产程时间、催产素应用、产后出血、新生儿评分、会阴缝合时间等进行对比.结果:镇痛分娩对产妇的生命体征无明显影响,两组产程、新生儿评分、产后出血无明显差异,观察组的催产素应用增加.而会阴缝合时间缩短.结论:分娩镇痛使产妇在产程中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对母婴无明显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韩懿;谭彩零;劳美琼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小针刀治疗重症狭窄性腱鞘炎的效果.方法:本组共137例,全部病例至少经过下列一项治疗无效或1~3个月复发.(1)每天1次,连续2~3周以上理疗;(2)3次以上强的松龙或康宁克通(曲安奈德)局部阻滞;(3)传统手术切开松解,改用小针刀松解治疗.结果:随诊1~3年,治愈125例,好转8例,无效4例,治愈率91.24%.;一次治愈116例,二次治愈9例,一次治愈率85.40%.结论:小针刀松解是治疗本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具操作安全、近似无创、见效快、不易复发的优点.
作者:胡伟民;周红梅;姜玉英;张坤全;胡亚明;区国集;陈友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经过外科医师数百年努力,外科手术设计、手工技能已很完善,几乎到了颠峰状态;但是人体感官功能、肢体功能的发挥是有限的.因此在人体本身功能达到极限后,只有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延伸人体功能,才能推动现代外科手术技术发展,将人体伤病诊治提高到更精确的地步.
作者:丁焕文;王迎军;尹庆水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分叉交锁髓内钉(BLIN)在治疗肱骨干骨折中的应用,并观察治疗效果.方法:本组肱骨干骨折32例,采用顺行及逆行插入技术,进针点在肱骨大结节顶端内侧约0.5 cm及在鹰嘴窝上缘近2.0 cm处.经扩髓后插入自锁髓内钉,11例在C臂X线机下闭合复位,21例采用切开复住穿钉.术后不用外固定并早期锻炼,术后5~9周拍片示骨折端均有少量骨痂形成.结果:经术后随访6~1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6周,肩关节、肘关节功能无明显障碍,无桡神经损伤发生.结论:本方法操作简单、创伤小,不破坏或小限度破坏骨折端骨膜及血运,防止骨折缩短、旋转畸形,有利于骨折愈合,功能恢复好,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可行性内固定方法.
作者:林国发;吴志斌;罗宏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眼球摘除后上睑沟凹陷矫正术的术式改良及填充材料的选择.方法:采用重睑皮肤切口,眼轮匝肌下自体、异体生物材料或硅胶海绵条充填矫正上眼睑凹陷.结果:66例患者术后眼部矫正满意,观察3~5年,未见并发症.结论:采用重睑皮肤切口和硅胶海绵条眼轮匝肌下填充,矫正眼球摘除后上睑沟凹陷,手术野宽,材料固定好,操作简单,术后形成重睑皱折,外形矫正好.
作者:郑鲜娜;郦全福;余洪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胆道手术T型管引流按常规2周后窦道形成经造影胆道正常,夹管24 h后无不适,方可以拔管,但长时间T管开放引流,大量胆汁、电解质及消化酶丢失,阻断了肝肠循环,影响了疾病的治愈和健康的恢复.为了探讨T管早期夹管的可行性和优点,我院自2000年5月至2003年5月共收治104例肝胆管结石病人,并施行胆总管切开取石和T管引流术,我们将T管夹管时间提早到4~7 d,腹部拆线后带管回家,4周后回院行T管造影,拔管,无一例发生胆漏,现报告如下.
作者:童伟民;宋伟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我科于2003年8月和2004年8月分别对2例侵犯心脏大血管的局部晚期肺癌病人施行了肺切除+心脏大血管切除重建术,取得了满意的近期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刚;郑少忆;肖朴;谢亮;贲晓松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冠状动脉旁路术(coronary artery bupass grafting,CABG)是以血管移植物将主动脉直接或者间接地连接到冠状动脉病变远段,从而为远端的心肌提供血供的手术.这个血管移植物的好坏,直接影响手术的效果.初用于临床的血管移植物是大隐静脉(great saphenous vein,GSV)和胸廓内动脉(internal thoracic artery,ITA),而随着人们对手术认识的加深,其他一些自身血管也陆续被发现并被用于临床,以下对其研究状况进行综述.
作者:王文林;蔡开灿;张希;王武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确定连续臂丛阻滞用于术后镇痛时布比卡因的低有效浓度.方法:随机选择46例臂丛阻滞(肌间沟置管法)效佳的患者,用上下序贯法确定连续臂丛阻滞时的低有效浓度,即术后患者疼痛评级为≤5的半数有效浓度.结果:在本研究的条件下连续臂丛阻滞时布比卡因的低有效浓度为0.072%[95%可信区间:0.068%~0.075%].结论:布比卡因浓度为0.072%的溶液为术后连续臂丛阻滞的低有效浓度.
作者:孙平;孙磊;黄冰;陈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右肝上前间隙脓肿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右肝上前间隙脓肿60例肋间微创置管引流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对该手术方法与传统方法比较进行讨论.结果:全组60例患者肋间微创置管引流术简单方便,引流快速干净,恢复迅速,平均2.5 d引流干净,平均5 d切口愈合,疗效显著,无后遗症.治愈57例,占95.0%;显效2例,占3.3%;有效1例,占1.7%;总显效率为98.3%.随访59例未见复发.结论:肋间微创置管引流术是右肝上前间隙脓肿一项更加符合机体生理,更强调功能恢复的治疗技术,是合理术式,手术创伤小,简单快捷,安全有效.
作者:陈海湖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消化道肿瘤术后应用百普素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消化道肿瘤术后病人共42例,A组术后经空肠造口管用百普素行肠内营养支持,B组术后常规输液,肛门恢复排气后行一般流质饮食.临床观察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各种不良反应,测定肠内营养支持前后病人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糖、肝肾功能、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及累积氮平衡,记录各病人百普素的大应用剂量及大输注速度,以评价消化道肿瘤术后病人对百普素早期肠内营养应用的耐受性.结果:A组肛门排气恢复时间比B组早(P<0.05);A组1例应用百普素第3天并发休克、麻痹性肠梗阻;2例出现腹胀、腹痛,经调整速度和温度后缓解;1例为菌群失调及肠功能不全所致腹泻.所有病人无出现机械性肠梗阻、肠外瘘、腹壁软组织感染及高血糖等代谢并发症,肝肾功能正常.A组应用百普素后,前白蛋白比B组升高(P<0.05),A组术后淋巴细胞计数回升比B组高(P<0.05),血清白蛋白水平未见明显改变,累积氮平衡A组比B组高(P<0.05).研究期间病人百普素的平均大应用剂量(1 386±225)mL(浓度4.2kJ/mL),大输注速度(69±21)mL/h.结论:消化道肿瘤术后早期应用百普素行肠内营养治疗,能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改善营养状况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病人对百普素的耐受性存在个体差异,耐受剂量<1 000mL/d的患者配合静脉营养治疗更利于术后营养状况的恢复.
作者:陈艳鸿;区小卫;丘磊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