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昱;于振山;张亚奎;吕振刚
目的:观察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在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短期疗效.方法:分析14例OSAHS患者在接受UPPP术前及术后3~6个月多导睡眠仪(PSG)监测的结果变化评定疗效.结果:14例患者术后打鼾均有不同程度减轻,呼吸暂停次数减少.经PSG复查,显效8例(57.2%),有效3例(21.4%),无效3例(21.4%),总有效率为78.6%.结论:UPPP是治疗OSAHS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马永忠;黄桂球;张楠;谭慧仪;陈美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小针刀治疗重症狭窄性腱鞘炎的效果.方法:本组共137例,全部病例至少经过下列一项治疗无效或1~3个月复发.(1)每天1次,连续2~3周以上理疗;(2)3次以上强的松龙或康宁克通(曲安奈德)局部阻滞;(3)传统手术切开松解,改用小针刀松解治疗.结果:随诊1~3年,治愈125例,好转8例,无效4例,治愈率91.24%.;一次治愈116例,二次治愈9例,一次治愈率85.40%.结论:小针刀松解是治疗本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具操作安全、近似无创、见效快、不易复发的优点.
作者:胡伟民;周红梅;姜玉英;张坤全;胡亚明;区国集;陈友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溃疡,修补损伤小,冲洗彻底,恢复快,但由于内镜下缝合打结技术要求高,难以推广.我们通过腹腔镜下电钩引导、行修补术、不仅痛苦小、损伤轻、冲洗彻底,而且简化了缝合技术,易于掌握,适宜推广.
作者:王若腾;胡元达;张光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Ramsay Hunt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99年以来收治的1 8例Ramsay Hunt综合征患者作回顾性分析,患者均先后出现耳痛、耳部疱疹、同侧周围性面瘫,部分患者出现其它颅神经症状;以抗生素、抗病毒药、扩血管药及激素冲击治疗,并辅以维生素、能量合剂和对症治疗.结果:9例治愈,6例好转,总有效率83.3%.讨论:Ramsay Hunt综合征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耳痛、耳部疱疹、同侧周围性面瘫三联征.对不明原因的耳部剧烈疼痛要警惕该综合征的发生,及时应用抗生素和激素可促进面瘫恢复,防止继发感染,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马俭;王长宽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近年,年轻宫颈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在20~24岁,25~29岁年龄组上升明显,可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的增加予以解释,甚至可以说,宫颈癌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感染性疾病.从宫颈癌前病变发展成宫颈癌,是一个较为长时间的过程,大约是10年,因此,宫颈癌是可以预防,可以治愈的疾病[1~5].认真了解其发病原因,认真普查和随访,积极地处理癌前病变,做到早期诊断,阻断病程,有助于预防宫颈癌,特别是浸润癌的发生,以提高妇女的存活率,所以宫颈癌的筛查和预防有重要意义.
作者:武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减少与阑尾炎并存的盲肠其它病变的误诊率.方法:对5例与阑尾炎并存的盲肠癌、结核、克隆氏病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误诊原因及可能的发病机制.结果:吸取误诊教训后,1例慢性阑尾炎并存的盲肠癌术前得以确诊.结论:首先是要想到右下腹痛的患者除了阑尾炎之外,还有其它病变的可能,详细的病史收集和分析,仔细体检,辅以必要的特殊检查如钡剂造影,纤维结肠镜,是避免误诊的可靠方法.
作者:程仁新;陈鸣科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及评价其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将本院收治的28例胃癌全胃切除术病人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观察两组病人术前及术后的体重、营养状态、肠功能恢复情况、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结果: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在体重、氮平衡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肠内营养组肠功能恢复时间早于肠外营养组,住院时间和营养费用少于肠外营养组.结论: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简便、经济,优于肠外营养.
作者:赵松坡;邹力君;朱小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分娩镇痛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择570例足月初产妇,单胎头位,随机分为分娩镇痛观察组,自然分娩对照组各285例,对两组产妇疼痛程度、产程时间、催产素应用、产后出血、新生儿评分、会阴缝合时间等进行对比.结果:镇痛分娩对产妇的生命体征无明显影响,两组产程、新生儿评分、产后出血无明显差异,观察组的催产素应用增加.而会阴缝合时间缩短.结论:分娩镇痛使产妇在产程中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对母婴无明显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韩懿;谭彩零;劳美琼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神经刺激器是利用电刺激器产生脉冲电流传送至穿刺针,当穿刺针接近混合神经时,会引起混合神经去极化[1],而其中运动神经较易去极化出现所支配的肌肉颤搐,从而通过肌颤搐来定位,不必通过寻找异感或针随动脉搏动而判断定位.我院自2003年运用神经刺激仪定位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报告如下.
作者:曹剑;崔剑;鲁开智 刊期: 2005年第06期
2002年8月至2004年6月在显微镜下清除脑内血肿36例,取得显著疗效.分析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尚传强;王涛;翟卫东;袁俊;钟建卫;孙永锋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分叉交锁髓内钉(BLIN)在治疗肱骨干骨折中的应用,并观察治疗效果.方法:本组肱骨干骨折32例,采用顺行及逆行插入技术,进针点在肱骨大结节顶端内侧约0.5 cm及在鹰嘴窝上缘近2.0 cm处.经扩髓后插入自锁髓内钉,11例在C臂X线机下闭合复位,21例采用切开复住穿钉.术后不用外固定并早期锻炼,术后5~9周拍片示骨折端均有少量骨痂形成.结果:经术后随访6~1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6周,肩关节、肘关节功能无明显障碍,无桡神经损伤发生.结论:本方法操作简单、创伤小,不破坏或小限度破坏骨折端骨膜及血运,防止骨折缩短、旋转畸形,有利于骨折愈合,功能恢复好,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可行性内固定方法.
作者:林国发;吴志斌;罗宏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经过外科医师数百年努力,外科手术设计、手工技能已很完善,几乎到了颠峰状态;但是人体感官功能、肢体功能的发挥是有限的.因此在人体本身功能达到极限后,只有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延伸人体功能,才能推动现代外科手术技术发展,将人体伤病诊治提高到更精确的地步.
作者:丁焕文;王迎军;尹庆水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右肝上前间隙脓肿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右肝上前间隙脓肿60例肋间微创置管引流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对该手术方法与传统方法比较进行讨论.结果:全组60例患者肋间微创置管引流术简单方便,引流快速干净,恢复迅速,平均2.5 d引流干净,平均5 d切口愈合,疗效显著,无后遗症.治愈57例,占95.0%;显效2例,占3.3%;有效1例,占1.7%;总显效率为98.3%.随访59例未见复发.结论:肋间微创置管引流术是右肝上前间隙脓肿一项更加符合机体生理,更强调功能恢复的治疗技术,是合理术式,手术创伤小,简单快捷,安全有效.
作者:陈海湖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骨性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矫正前后的软硬组织变化的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设计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2~15岁的骨性Ⅱ类Ⅰ分类错(牙合)11例,采用直丝弓技术,进行拔牙矫治,矫正前后进行头颅侧位片测量,数据做统计分析和配对t检验.结果:矫正后上切牙明显内收,下切牙位置基本不变或轻微唇倾,上下颌骨在水平向和垂直向的改变均不显著,但下颌骨有后下旋转的倾向.上唇明显内收,下唇变化不明显.结论:骨性Ⅱ类错牙合的矫正主要通过上下切牙前后移动代偿,矫正深覆盖,深覆(牙合),掩饰颌骨间的差异,真正的颌骨畸形并未得到实质的矫正,严重的畸形仍需手术治疗,提示应早期对颌骨进行生长改良.
作者:张文忠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患者男,50岁,已婚,主因间断皮肤出血点伴鼻出血15年,全身皮肤反复性出暗红色斑丘疹5年住院.
作者:程树杰;刘为民;杨继红;沈俊萍;魏希亮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水针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程、母儿的影响.方法:选择有可比性的水针镇痛组(观察组)及对照组产妇各120例,观察其产程疼痛程度、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及剖宫产率、阴道助产率.结果:观察组产痛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产程缩短(P<0.05),产后出血量较少(P<0.05),剖宫产率较低(P<0.05),阴道助产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水针分娩镇痛疗效满意,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操作简易,值得基层产科推广使用.
作者:吴朝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天幕切迹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01-2004年手术治疗的35例天幕切迹脑膜瘤资料.结果:根据肿瘤起源部位及生长方向将35例天幕切迹脑膜瘤分为2类:外侧型29例,后内侧型6例.肿瘤获得全切31例,次全切3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无死亡,2例新出现眼球运动障碍,其余病例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结论:根据肿瘤的起源部位和生长方向,采用适当的手术入路,大部分天幕切迹脑膜瘤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孙辉;陈坚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介绍保留皮肤的乳腺癌根治术后即时乳房再造的治疗体会,以更好地提高乳腺癌的治疗水平,改善乳腺癌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方法:总结我院自2000年来保留皮肤的乳腺癌根治术后即时乳房再造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的优缺点,介绍治疗过程中的体会.结果:1例腹直肌肌皮瓣(TRAM)部分坏死,1例腹部积液,2例胸部皮瓣局部坏死,2例腹壁切口疝;无TRAM皮瓣全部坏死病例.术后对乳房外观评价:患者非常满意17例,比较满意11例,不满意4例.结论:保留皮肤的乳腺癌根治术后即时乳房再造对早期乳腺癌患者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三明;陈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总结多发性骨与关节损伤的诊断和治疗要点.方法:分析研究206例多发性骨与关节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疗效.结果:死亡6例,漏诊8例,截肢4例,骨折延迟愈合8例,骨折不愈合二次手术3例,膝关节功能不同程度丢失6例,肘关节强直1例.结论:多发性骨与关节损伤具有受伤机制复杂、创伤大、休克发生率高、易漏诊、病死率高等特点,积极纠正休克、救治合并伤及并发症、减少漏诊、早期对骨折行适当的内固定及术后恰当的功能锻炼是多发性骨与关节损伤的治疗关键.
作者:曹昱;于振山;张亚奎;吕振刚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并评价其疗效.方法:本组共41例患者,经股静脉途径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术后行降主动脉造影,测肺动脉压、主动脉压.术后48 h分别行X线及超声心动图检查,了解有无残余分流及封堵器位置.结果:全组41例封堵器均放置成功.术后主动脉弓降部造影分流完全消失24例(58.5%),存在微至少量残余分流17例(41.5%).48 h后心脏超声示分流完全消失39例(95.1%),微量残余分流2例(4.9%),其中1例随访3个月后残余分流消失,另1例封堵后8 h并发溶血,出现血尿,溶血患者经过内科治疗无效,48 h后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外科手术方法,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蒋澄;袁旭春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