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30例

彭从健

关键词:抑郁症, 脑血管意外, 刺五加
摘要:目的:观察刺五加注射液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30例,对照组 20例 ,治疗组用刺五加注射液静滴治疗 ,对照组采用百优解口服治疗.结果:治疗组为 90% ,对照组为 6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 0.05).结论:刺五加注射液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起效快 ,无副作用 ,是一种安全、有效、理想的中药制剂.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充血性心衰合并低钠血症的临床分析

    慢性充血性心衰的发生发展是一个缓慢的病理生理过程,在其不断进展及为对抗其发生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治疗过程中,饮食失调、胃肠功能紊乱、药物作用等因素均易造成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其中以低钠血症较为常见,使临床治疗心衰颇为棘手.现就我院收治的慢性充血性心衰合并低钠血症的 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孔海鸿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磷酸肌酸治疗风心病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外源性磷酸肌酸(CP)对风心病(RHD)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 80例心功能Ⅲ~Ⅳ级,平均左室射血分数(LVEF) 30.2% RHD合并 CHF,准备在体外循环 CPB下行瓣膜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40例和实验组 40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治疗和进行术前准备,实验组加用 CP(2 g/d静滴),治疗 2周.分别在治疗前后测定心功能评级、 LVEF和 6 min步行距离.结果:两组治疗后心功能、 LVEF和 6 min步行距离均有提高,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外源性磷酸肌酸对 RHD并 CHF患者有肯定疗效,对术前改善心功能有一定作用.

    作者:关天云;巫国勇;钟佛添;廖新学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胃黏膜脱垂的内镜表现

    目的:研究胃黏膜脱垂的胃镜检查表现.方法:根据图象资料总结 2001年 1月至 2004年 1月本院胃镜诊断胃黏膜脱垂病例 79例.结果:(1)胃黏膜脱垂在 10~ 80岁各年龄段均可见到.(2)表现为 1条黏膜脱垂者 50例,占 63%; 2条黏膜脱垂者 22例,占 27%; 3条黏膜脱垂者 7例,占 8%.(3)脱垂黏膜主要位于胃小弯侧,有 70例(88.6%).(4) 6例患者在 2周至 1年时间内复查胃镜,脱垂黏膜仍存在且位置相同.(5)脱垂黏膜表面有炎症性改变共有 30例(38.0%),伴随胃黏膜炎症、溃疡病变共 45例(56.9%),表现为胃窦部条状黏膜充血 18例.伴有胃黏液池颜色发黄绿色 7人.合并食管下段炎症病变 4例(5.1%).(6) 79例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 11%.结论:胃黏膜脱垂在各年龄阶段均可见到,大多数表现为 1条,主要位于小弯侧,可持续存在,易合并胃慢性炎症改变.

    作者:朱元民;张向东;黄勇;刘玉兰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痢特灵致过敏反应2例

    病例 1, 男, 25岁,因慢性胃炎自服痢特灵 0 1 g, 3次 /d, 阿莫西林 0 5 g, 3次 /d,西咪替丁 0 2 g, 4次 /d,服药 15 d后突然出现散在的皮疹,未予重视,继续服药, 2 d后出现头晕、眼睑水肿,眼裂变小,面目变形.前来我院就诊,急查血、尿常规正常,电解质及肾功能正常,给予抗组胺药物, 地塞米松,效果不佳.追问病史,患者既往一直服用阿莫西林 0 5 g, 3次 /d,西咪替丁 0 2 g, 4次 /d,甲硝唑 0 4 g, 每天 3次,患者无任何不良反应. 17 d前将甲硝唑改为痢特灵,考虑痢特灵所致.立即停药,给予补液、利尿等对症处理. 3 d后恢复正常.

    作者:程树军;单文俊;丁玉庆;曾其虎;周道峰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30例

    目的:观察刺五加注射液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30例,对照组 20例 ,治疗组用刺五加注射液静滴治疗 ,对照组采用百优解口服治疗.结果:治疗组为 90% ,对照组为 6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 0.05).结论:刺五加注射液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起效快 ,无副作用 ,是一种安全、有效、理想的中药制剂.

    作者:彭从健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多导睡眠监测失败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睡眠监测中各种主观性因素、客观性因素及其所导致的睡眠监测失败和误差的原因.方法:在 221例进行多导睡眠监测的怀疑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中,通过 31例多导睡眠监测失败个案,并对患者接受检查的依从性进行各个单因素相关回归分析及其各自的偏相关分析.结果:睡眠监测失败原因主要为 9种;患者对检查依从性的各个因素中,个人月收入、职务(职称)、文化程度、 SaO2≤ 85%时间占睡眠总时间百分比、性别这 5个因素对患者受全夜间监测的依从性有影响,前 4种因素与耐受监测时间呈线性相关.结论:为保证多导睡眠监测一次成功,应牢记常见失败原因,分清重点导联与非重点导联,对耐受力较强的病人可完整连接所有导联,对耐受力较差者应适当减少导联数.导联数少可减少至 5个.

    作者:张浩亮;于锋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腹腔镜下放置双J管在上尿路重建手术中的应用

    腹腔镜下放置双J管技术难度较大,常成为阻碍腹腔镜上尿路重建手术开展的原因.

    作者:杨典东;高振利;张鹏;门昌平;姜仁慧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Cyclin D1和CDK4在子宫颈上皮内瘤样变和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 Cyclin D1和 CDK4在正常宫颈上皮、宫颈上皮肉瘤样变 (CIN)和宫颈鳞癌中表达状况.方法:收集子宫颈活检及手术标本 118例,其中正常鳞状上皮 14例, CIN 25例 ,宫颈鳞癌 79例.采用 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Cyclin D1和 CDK4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Cyclin D1和 CDK4在正常宫颈上皮、 CIN和宫颈鳞癌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 0.05),在不同分化程度的宫颈鳞癌间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在宫颈鳞癌发生过程中伴有 Cyclin D1和 CDK4表达水平的增高,检测其含量改变有助于宫颈鳞癌诊断.

    作者:张国徽;姬宏宇;张辉;李建平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非糜烂性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是指具有典型的、不少于 3个月的烧心症状,但内镜检查食管黏膜正常的一种胃食管反流性疾病[1],也称作内镜阴性反流病(endoscopic- negative reflux disease,ENRD)或症状性GERD(symptomatic gastro 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作者:吴雄健;舒建昌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匹维溴铵、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和黛安神合用治疗难治性肠易激综合征

    目的:探讨匹维溴铵、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和黛安神合用治疗难治性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临床疗效.方法:对 43例 IBS患者予以匹维溴铵 50 mg,每天 3次;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 2片,每天 3次和黛安神 1片,每天 2次,共 8周,治疗完成后少随访 12周.结果: 43例中,腹痛、腹胀好转 34例(79.07%);便秘痊愈 13例(30.23%),好转 24例(55.81%),未愈 6例(13.95%),总好转率 86.05% ;全身神经官能症痊愈 16例(37.21%),好转 22例(51.16%),未愈 5例(11.63%),总好转率 88.37%.结论:匹维溴铵、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和黛安神合用治疗难治性便秘型 IBS有较好疗效.

    作者:李国锋;李芳芹;胡智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断耳再植48例临床分析

    断耳是因外伤造成耳廓部分离断、甚至完全离断.一期再植缝合,处理恰当易成活,反之则造成耳廓软骨膜炎、坏死、缺损等不良后果.我科于 1994-2004年收治此类病例 48例特作如下总结分析.

    作者:周维;黄春蓓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游离PSA对筛选前列腺癌价值的探讨

    目的:探讨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ree postate specific antigen,FPSA)对筛选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的价值.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检测 92例 Pca及 21例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和 FPSA.结果: BPH组 PSA平均值为 16.33 μ g/L, FPSA平均值为 1.90 μ g/L,结合前列腺特异抗原(associate p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ACT)平均值为 13.18 μ g/L. FPSA/TPSA(total postate specific antigen)为 0.112; Pca组 PSA平均值为 116.30 μ g/L, FPSA平均值为 30.13 μ g/L, PSA-ACT平均值为 86.17 μ g/L, FPSA/TPSA为 0.164.结论: FPSA及 FPSA/TPSA检测对筛选前列腺癌意义不大.

    作者:龚玉芳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乳核消结汤配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男性乳房发育症

    目的:探讨乳核消结汤配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男性乳房发育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 43例男性乳房发育症患者按临床辨证分为肝肾亏虚型和肝郁化火型,分别以乳核消结汤为主方加减用药,配合中药离子导入进行治疗.结果:肝肾亏虚型和肝郁化火型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 88.24%和 96.15%,未见不良反应.结论:乳核消结汤配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男性乳房发育症,尤其对于肝郁化火型男性患者,疗效好,无副作用.

    作者:张宏;李国康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及肝源性溃疡并出血38例分析

    目的:总结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PHG)及肝源性溃疡(HU)出血的内镜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 36例患者在发生呕血和(或)黑便后 24~ 28 h内的胃镜检查结果 ,并统计非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病因及出血方式.结果:食管静脉曲张轻度 5例,中度 12例,重度 21例; PHG轻度 15例,重度 5例; HU多发 12例,单发 6例;出血方式:单纯黑便 23例 ,呕血+黑便 10例 ,单纯呕血 5例.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及肝源性溃疡在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占有重要地位 ,出血方式以黑便为主.

    作者:苏炳合;陈荣庆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高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脑血管疾病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 C反应蛋白(hight-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散射速率比浊法,检测 6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和 25例健康体检对照者血清 hs-CRP水平.结果: 18例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组 hs-CRP为(1.94± 1.40)mg/L,25例脑梗死组为(15.51± 6.91)mg/L, 17例脑出血组为(11.95± 4.88)mg/L, 20例正常对照组为(1.09± 0.66)mg/L,脑梗死组、脑出血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 hs-CRP水平升高,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 0.001); TIA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血清 hs-CRP水平与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可预测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并可作为监测病情和预后判断的指标.

    作者:姚弘;林永财;张忠英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B超在先天性肛门闭锁术前定位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先天性肛门闭锁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对 30例先天性肛门闭锁患儿术前使用超声及 X线检查,测定直肠盲端与肛门隐窝皮肤之间的距离(P-P间距)及设立耻尾线(PC线).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30例患儿均获得满意的直肠盲端及肛区皮肤声像图, 28例患儿能准确测得 P-P间距, 24例患儿能满意设立 PC线.与手术结果对照,超声定位诊断符合率达 93.3%, X线检查的符合率为 76.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 X线检查相比,超声检查应用于肛门闭锁术前定位诊断,具有准确率高、安全简便、实用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林腾;赖志鸿;郑宝群;郑邦豪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左心房内径与青年脑梗死的关系

    目的:探讨青年人的左心房内径变化及其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超声心动图观察青年脑梗死患者和正常青年的左心房内径.结果:青年脑梗死组与正常青年组比较 ,脑梗死组左心房内径增加,与正常青年组相比, P< 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推测左心房内径扩大可能为青年脑梗死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

    作者:孔慧梅;王小同;王洁;胡蓓蕾;胡雪珍;潘利伟;林巍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儿童泌尿系感染的病原学分析

    目的:了解近 3年来广州市儿童医院泌尿系统感染患儿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正确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取中段晨尿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采用 API鉴定系统鉴定细菌 ,并用 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做药敏试验,对大肠埃希氏菌和克雷伯菌进行 ESBLs的检测;分析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 279株病原菌中,革兰氏阳性球菌 68株,占 24.4%;革兰氏阴性杆菌 211株,占 75.6%,其中大肠埃希氏菌 102株,占 36.6%.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红霉素的耐药率均高于 75%,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发生率达 68%,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敏感;肠杆菌科细菌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及第 3代头孢菌素有不同程度的耐药, ESBLs产生率为 11.5%,对亚胺培南敏感;非发酵菌对头孢菌素耐药率较高(高于 30%)而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耐药率较低(低于 20%).结论:儿童泌尿系感染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大肠埃希氏菌是首位病原菌;革兰氏阳性球菌的感染有上升的倾向;病原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高且有逐渐加剧的趋势,多重耐药株大量出现.泌尿系感染宜根据不同病原菌参照体外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 ,合理用药是抗感染治疗及控制细菌耐药性产生和蔓延的有力措施.

    作者:谢永强;虢艳;邓秋连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柳氮磺胺吡啶、替硝唑联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我们自 1998年 11月份开始联合应用柳氮磺胺吡啶、替硝唑灌肠共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20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李书宝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42例临床和菌谱耐药分析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SBP)的临床特点、致病菌的分布和细菌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 2000-2003年经腹水培养和临床资料证实的 42例肝硬化并发 SBP患者.结果:(1)SBP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均呈不典型表现,并发症多,病死率达 35%.(2)致病菌以 G-菌为主,占 73.8%,优势菌为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各占 45.2%和 14.3%; G+菌占 19%,主要为屎肠球菌,占 7.1%;真菌占 7.1%.(3) G-菌对过去常用的抗菌药物如氨苄西林、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均高度耐药,而对头孢唑啉、头孢他啶、左旋氧氟沙星耐药率约为 50%; G+菌对青霉素 G、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复方新诺明等多重耐药,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为 100%;但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应用可以使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明显降低.结论: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致病菌以 G-为主,耐药菌株和真菌感染明显增加,病死率高,应注意早期诊断,合理用药.

    作者:金小亚;陈永平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