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皮气管穿刺造口术的临床护理

李惠仪;黎方红

关键词:气管造口术, 护理
摘要:目的:讨论经皮气管穿刺造口术与传统外科气管切开术的护理.方法:总结我院 2002年 10月至 2003年 9月开展的 66例经皮气管穿刺造口术的病例,通过对 66例经皮气管穿刺造口术前后的气管护理、心理护理、拔管护理,并观察其与外科气管切开术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的长度、术中出血及拔管后切口愈合的时间比较.结果:经皮气管穿刺造口术较传统外科气管切开术具有简单易行、手术时间短、安全、创伤小、伤口愈合快的优点.结论:及时、快速配合进行经皮气管穿刺造口术,术后精心的气道护理,合理运用各种沟通技巧,能提高危重病人的救治成功率,提高气管置管病人的生活舒适度.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前列腺素 E1防治游离皮瓣术后血管危象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前列腺素 E1(PGE1)在显微外科游离皮瓣移植术后防治血管危象的作用.方法:以我科连续收治的 72例游离皮瓣移例植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 34例为治疗组, 38例为对照组,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手术当天即给予前列腺素 E1静脉点滴,疗程为 5 d,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从血管危象发生的有无、再植皮瓣血运情况、伤口愈合情况等几方面来综合判断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游离皮瓣移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率为 0,对照组血管栓塞所致的发生率为 5.4%.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05);治疗组的疗效总优良率达 94.1%,对照组为 8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两组的凝血状态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05).结论:前列腺素 E1用于游离皮瓣移植术后预防血管危象具有较好疗效,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龙跃欣;夏永田;蔡若赋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以单纯性血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特发性高钙尿症 24例

    目的:探讨儿童单纯性血尿与特发性高钙尿症的关系.方法:对 87例单纯性血尿患儿进行 24 h尿钙定量,并测定午餐后 2 h尿钙 /尿肌酐比 (Ca/cr);确诊特发性高钙尿症患儿临床分型.结果: 87例单纯性血尿中,发现 24例患儿 24 h尿钙定量大于 0.1 mmoL/kg,尿 Ca/Cr比值大于 0.21;临床分型, 16例为肠吸收型, 8例为肾漏型.结论:特发性高钙尿症临床分型为肠吸收型和肾漏型,以肠吸收型为主.

    作者:林秀冰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气管切开患者 120例气管套管使用临床报告

    我科自 2000年以来对 120例危重患者行气管切开术,积累了部分对预防气管套管相关并发症的经验,报告如下.

    作者:袁俊;王涛;尚传强;翟卫东;钟建卫;孙永锋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CD80与 CD86在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角膜移植术后 CD80、 CD86的表达,了解协同刺激分子在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为进一步研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随机将 F344大鼠 5只及 Lou大鼠 25只分为同种异体移植组和同基因移植对照组,同种异体组采用 F344大鼠 5只为供体 , Lou大鼠 10只为受体,对照组采用 Lou大鼠 5只作为供体和 Lou大鼠 10只作为受体.连续观察 12 d,进行临床及病理学观察.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角膜细胞在移植术后 CD80、 CD86的表达.结果:同种异型移植组术后角膜细胞 CD80、 CD86的表达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 (P< 0.01),并且与临床及病理学观察结果相一致.结论:协同刺激分子 CD80、 CD86参与了角膜移植排斥反应,角膜移植术后植片协同刺激分子表达增加从而活化局部 T细胞的功能,使免疫排斥反应发生.

    作者:余洪华;陆晓和;姚建兵;彭小娟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微创清除术治疗颅内血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 YL- 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穿刺引流治疗各型颅内血肿 420例患者,观察疗效.结果: 420例恢复良好 281例,占 67%;死亡 76例,占 18%.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具有手术简单、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及适用范围广等特点,是治疗颅内血肿的一种实用、有效的方法.

    作者:郑广顺;高亮;闫德波;康健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原发性胆囊癌 4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囊癌的发病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原发性胆囊癌 46例.结果:术后因肝功能衰竭死亡 1例,有轻度胆瘘 2例, 余均顺利出院. 随访 28例,Ⅰ期 5例存活至今;Ⅱ期 16例中 10例存活, 5例发生远处转移; 1例因其它疾病死亡; Ⅲ期 6例中 2例至今存活, 4例死亡; Ⅳ期 1例已死亡. 结论:胆囊结石是胆囊癌的高危因素, B超、 CT及 MRI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 根治性手术是胆囊癌的主要治疗方法.

    作者:朱健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0.15%罗哌卡因用于上腹部手术后自控硬膜外镇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上腹部手术后自控硬膜外镇痛单用 0.15%罗哌卡因的可行性.方法: 60例 ASAⅠ~Ⅱ级择期在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下行上腹部手术的病人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为 0.15%罗哌卡因( R)组, 0.15%罗哌卡因+ 1 μ g/mL芬太尼( RF)组.术毕前半小时接入镇痛泵行术后自控硬膜外镇痛,观察术后 3、 6、 12、 24 h VAS评分,辅助镇痛用药量及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副作用.结果:两组间各时段 VAS评分、辅助镇痛用药量及副作用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单用 0.15%罗哌卡因在上腹部术后硬膜外镇痛是可行的.

    作者:李功胜;陈桂珍;楼静芝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医源性肢体骨折骨不连 83例原因分析及治疗

    目的:探讨 83例医源性四肢骨折骨不连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方法,预防骨不连的发生.方法:复习 83例骨不连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骨折的类型、 X线片、及手术方式、固定方式等综合分析,判断导致骨不连的原因.对不同原因的骨不连选择不同的手术治疗.结果:固定物选择错误致固定后骨折端不稳定导致的骨不连占 64%;固定后对患者康复的不正确指导占 25%;其他综合原因占 11%.手术治疗后 79例患者于术后 3~ 8个月骨折愈合.结论:骨折早期处理中遵循骨折固定的基本原则和手术后正确的康复训练是预防医源性骨不连的关键.及时诊断骨不连和正确的手术治疗可以使其达到理想的疗效.

    作者:卫爱林;陶海鹰;刘世清;彭昊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锁骨钩钢板在战士锁骨远端骨折脱位治疗中的应用

    近年,我们应用锁骨钩钢板治疗了一组肩锁关节骨折脱位病例,获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王建华;尹庆水;黄山东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颅咽管瘤的显微外科手术

    目的:通过对近年来利用显微手术治疗的颅咽管瘤的成功经验和失败原因的总结,以期进一步提高该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56例患者中经翼点入路手术 39例,经额下入路 11例,经纵裂胼胝体入路 6例.手术中充分利用 4个间隙来完成肿瘤的切除.结果:全切除 41例(占 79.2%),大部切除 10例(占 17.9%),部分切除 5例(占 8.9%).并发症的发生中,尿崩症 41例(占 73.2%),电解质紊乱以低钠血症多发占 64.3%,但电解质紊乱经过治疗基本在 2周内控制.结论:颅咽管瘤在显微技术下全部切除且并发症较轻微甚至无并发症已成为可能.熟练的显微操作技术,丰富的颅底解剖知识及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肿瘤钙化明显,肿瘤包膜没切净及肿瘤有残余是术后肿瘤复发的主要原因.

    作者:周文科;周国胜;王剑新;李强;张新中;史跃亭;梁宗浩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开胸术后肋间神经冷冻镇痛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的比较

    目的:比较肋间神经冷冻镇痛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 PCIA)在开胸术后的止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开胸手术 30例患者分为肋间神经冷冻镇痛组 (简称 L组 )和 PCIA组 (简称 P组 )各 15例, L组于关胸之际分别将手术切口、切口上、下各一肋间及放置胸管部位的肋间神经于根部游离出来 ,置于冷冻探头上,在- 40~- 89℃下进行冷冻约 90 s; P组用芬太尼 1 mg+氟哌利多 5 mg+生理盐水 78 mL混合液 , 通过珠海福尼亚 PCA泵 ,按 LCP模式给药.分别观察镇痛评分 (VAS)和并发症.结果:两组术后镇痛效果确切 ,差异无显著性 ,而在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等方面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开胸术后肋间神经冷冻法是一种非常简便有效的术后镇痛方式,与 PCIA法比较更安全、更简便,且无任何并发症,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尧永华;宁雪;张平;谭平;郑映菲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原发鼻腔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分析

    目的:提高原发鼻腔恶性淋巴瘤的诊治率.方法:对近 5年收治的 17例原发鼻腔恶性淋巴瘤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大多数来源于 T细胞,误诊率高.结论:仔细鼻腔检查、认真分析 CT片、活检部位恰当、对可疑病理切片行免疫组化检查可大大提高其诊治率.

    作者:喻斌;张剑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新式剖宫产术对再次开腹手术远期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探讨新式剖宫产术对需再次开腹手术者的影响,是否所有需剖宫产的产妇均需行新式剖宫产术.方法:对 2002年 5月至 2004年 5月间在我院因妇产科疾病需再次开腹手术,既往有新式剖宫产史及子宫下段剖宫产史 138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开腹时间、开腹出血量及腹壁盆腔粘连程度.结果:两组结果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05).结论:新式剖宫产术对需再次开腹手术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吴福丽;罗冰;宁桂莹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利多卡因滴鼻治疗美尼埃病 24例分析

    美尼埃病是急诊常见疾病之一,病人以男性患者居多 ,且中年发病.治疗方案较为多样, 2001- 2003年期间 ,在我院门诊与急诊用利多卡因滴鼻治疗美尼埃病 24例 ,效果比较理想.

    作者:杨胜风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输尿管镜技术微创治疗输尿管结石78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技术微创治疗输尿管结石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 1995年 5月至 2004年 11月 783例应用输尿管镜技术微创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一次性取石碎石成功率为 90.55% (709/783),并发症的发生率 2.04% (16/783),手术时间 (26± 17)min,术后住院时间 (4± 1)d.结论:输尿管镜技术治疗输尿管结石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创伤少、恢复快,尤其适合输尿管中下段结石.

    作者:余新立;庞健;陈立新;廖勇彬;吴荣海;程洲平;黄晓生;黄黎明;林绮平;黄齐旺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儿童先天性尿道憩室 15例报告

    目的:介绍儿童先天性尿道憩室的病因、病理、诊断以及治疗手段,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总结 15例儿童先天性尿道憩室的临床资料. 15例均作手术治疗. 2例合并有尿道瓣膜, 2例合并有尿道结石.结果:术后随诊 1个月至 1年, 14例治愈, 1例有尿瘘,半年后作尿道修补术,治愈.结论 :对于先天性尿道憩室,如有临床症状的应采用手术治疗.

    作者:李忠民;李裕民;温英泉;张丽瑜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B超诊断在 68例急性阑尾炎中的应用

    目的 :对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 68例急性阑尾炎患者进行超声检查 ,提高正确识别其声像图特征的能力.方法 :全部患者均作 B超检查 ,并在 24~ 48 h后行阑尾炎切除术 ,作病理检查.结果 :68例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32例 (30.3%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25例 (38.4% ),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 11例 (20.7% ).其中 44例 (20% )阑尾腔内有粪石.结论 :熟悉阑尾炎的 B超显像有助迅速做出诊断及鉴别诊断 ,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陈漫清;刘特彬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致肾细胞内钙水平与氧自由基的变化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ESWL)对肾细胞内游离钙( [Ca2+ ]i)水平和肾组织氧自由基的影响及钙通道阻滞剂的干预作用,探讨肾损伤机制.方法: 30只家兔制成单肾模型,随机等分为对照组、 ESWL组和 ESWL+维拉帕米预处理组. ESWL后 24 h获取肾脏,采用 Fura- 2/AM荧光指示剂测定肾细胞内 [Ca2+ ]i浓度变化,同时测定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终产物丙二醛( MDA).结果: ESWL后肾细胞内 [Ca2+ ]i增高,肾组织 SOD活性降低、 MDA生成增加( P< 0.01);维拉帕米预处理能抑制细胞内 [Ca2+ ]i 和 MDA增加( P< 0.01, P< 0.05),提高 SOD活性( P< 0.01).结论: ESWL所致肾细胞内 [Ca2+ ]i超载和肾组织氧自由基侵袭,可能在 ESWL肾损害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桂西青;黄建平;韩从辉;苗永青;庄声洲;郑克立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关节镜辅助下治疗髌骨复发性脱位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松解,半腱肌肌腱髌骨内下方加强治疗髌骨复发性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 2003年 4月至 2004年 7月髌骨复发性脱位 20膝,其中男 4例 4膝,女 10例 16膝,行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松解,胫骨结节内侧小切口切取半腱肌肌腱,游离远端,转移到位于髌骨内下方钻取的隧道内,穿隧道反折于髌骨表面,活动膝关节时拉紧肌腱并固定,加强髌骨内下方.术后 2周开始逐步功能锻炼.结果 :随访 20膝,时间 4~ 10个月,平均 6.3个月,无复发、效果好.结论 :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松解,半腱肌肌腱髌骨内下方加强是治疗髌骨复发性脱位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克远;曹力;李国庆;张晓岗;熊道海;辛龙;白成宝;刘新建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颈部垫枕对小儿分离麻醉中通气质量的影响

    目的:评价颈部垫枕在小儿分离麻醉中对通气质量的影响.方法:Ⅰ组在患儿脖子下面枕一个直径约 5~ 8 cm的包布卷(或特制的柱状小枕头)仰卧.Ⅱ组肩下垫一 4~ 5 cm厚的包布仰卧.所有患儿面罩吸氧,呼吸不畅时头偏向一侧或托下颌.手术开始前 2 min静注 1~ 2 mg/kg氯胺酮.术中间断静注氯胺酮维持麻醉.结果:Ⅰ组辅助措施和Ⅱ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两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 (PaCO2)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颈部垫枕在小儿分离醉中能够有效改善通气质量.

    作者:王英峰;华传宝 刊期: 2005年第08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