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晓光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坚固内固定技术于颌骨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对251名实施了坚固内固定技术的上颌骨或下颌骨骨折患者临床观察分析.结果:251例患者中除4例软组织损伤较严重、局部血供较差而发生创面感染,终取出钛板外,其余247例创口均一期愈合,平均14 d后拆除颌间牙弓夹板,咬颌关系均正常,颜面部无明显瘢痕、畸形.3个月后复查:骨折端对位良好,咬颌关系正常,张口度基本恢复;半年后复查:面部无畸形,钛板周围骨质无吸收,钛板无移位,骨痂形成.结论:坚固内固定技术中所使用的小夹板与人体骨组织和软组织均有良好的相容性,较低的致敏性,而且无毒,无致癌性,除非感染,一般情况下可长期永久保留在体内.
作者:王一敏;刘惟嵩;陈邦干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研究TGF-β1修饰的供者脾细胞特异性输注对同种大鼠移植心脏耐受的诱导及效果.方法:建立同种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用脂质体转染TGF-β1基因修饰供者脾细胞;观察TGF-β1修饰的脾细胞输注组,单纯脾细胞输注组和假处理组移植心脏存活天数和病理改变.结果:建立了稳定转染TGF-β1基因的睥细胞;TGF-β1修饰的脾细胞特异性输注可明显延长移植心脏存活时间(17.0±3.3)d,与单纯脾细胞输注组(7.0±1.1)d和假处理组(6.3±1.0)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且可明显减轻同种移植心脏的病理损伤.结论:输注TGF-β1基因修饰的供体脾细胞可诱导同种大鼠移植心脏的耐受产生.
作者:成俊;夏穗生;史晓峰;谢森;唐礼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腘动脉闭合性损伤,在临床上表现较为隐蔽,漏诊误诊率高,截肢率高,遗留后遗症多.作者收集了1991-2002年本科7例闭合性腘动脉损伤病人,进行总结.
作者:童宝龙;王信;孟昭辉;刘仕英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常规行胸导管结扎预防术后乳糜胸的经验和方法.方法:全组318例患者,术中均常规行胸导管结扎.同期823例作为对照未行胸导管结扎.结果:结扎组无一例乳糜胸发生.结论:常规术中结扎胸导管能 有效预防术后乳糜胸的发生.
作者:徐启良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结合雌激素膏剂治疗绝经后妇女泌尿生殖道萎缩症状的效果.方法:选择绝经后有泌尿生殖道萎缩症状的妇女68例,使用结合雌激素膏剂0.625 mg置于阴道,隔天1次连用21 d后,利用阴道健康评分标准判断结合雌激素膏剂治疗泌尿生殖道萎缩症状和体征的效果.结果:用药后患者的泌尿生殖道萎缩症状、体征明显改善,阴道健康评分明显提高.结论:结合雌激素膏剂治疗绝经后妇女泌尿、生殖道萎缩症状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洪秀芹;周凤洁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同时施行其它腹腔镜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同时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结果:共有35例患者接受了除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外的同时阑尾切除术(LA)、胆总管探查术(LCBDE)、经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及肝囊肿揭盖术(LFLC),其病例数分别是10、12、11、2.35例中大于65岁者18例(18/35,51.4%),21例(21/35,60.0%)合并其它系统疾病.LC+LA、LC+TAPP、LC+LCBDE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11.5±40.1)min、(9.7±4.3)min、(119.6±29.0)min,(7.4±2.5)d、(185.5±47.6)d、(24.8±10.6)d.5例(LC+LCBDE组)中转开腹.全部病例治愈出院.除1例切口感染外无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同时施行其它腹腔镜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谢学羿;林唯栋;林贾颖;温顺前;张小永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复合恩丹西酮预防妇科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ting,PONV)的效果.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在全身麻醉下择期行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124例,按术前予以止吐药物的不同随机分为4组,Ⅰ组静注恩丹西酮8 mg,Ⅱ组地塞米松10 mg,Ⅲ组恩丹西酮4 mg加地塞米松5 mg,Ⅳ组生理盐水5 mL.观察术后恶心、呕吐情况.结果:Ⅰ、Ⅱ、Ⅲ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Ⅳ组(P<0.05),Ⅲ组也明显低于Ⅰ、Ⅱ组(P<0.05),而Ⅰ、Ⅱ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恩丹西酮加小剂量地塞米松联合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恶心呕吐有协同作用,既安全又明显提高止吐效果.
作者:韩伟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临床有泌尿系症状70例患者行CT平扫、肾脏增强扫描及双期扫描,排泄期尿路造影,将原始图象数据传输至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得多种泌尿系重建图像.结果:肾脏、输尿管、膀胱全部显示为50例,仅肾脏显示为5例,双侧肾脏和一侧输尿管及膀胱显示为15例.泌尿系结石病变为32例,泌尿系肿瘤性病变为28例,泌尿系先天性病变为5例,肾结核3例,肾梗死2例.结论:多层螺旋CT对泌尿系统疾病具有很高临床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帮助.
作者:王翔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为临床减少急腹症误诊的发生提供借鉴.方法:通过回顾我院近5年来以急性阑尾炎收入院的病例,找出出院诊断为其他急腹症的病例17例,分析总结其误诊原因.结果:误诊病例中,结肠肿瘤2例,妇科疾病10例,泌尿系统结石3例,肠系膜静脉栓塞1例,带状疱疹1例.结论:完整的病史询问是避免误诊的前提条件,急诊科医生应向全科医生方向培养,应将尿HCG检查和腹部B超检查作为急腹症女性病人的常规检查,CT检查是确诊急性阑尾炎的有效手段.
作者:许典双;陈克家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研究0.125%罗哌卡因合用芬太尼用于中孕引产的临床镇痛效果.方法:选择妊娠孕16~27周要求中止妊娠产妇40例,ASA Ⅰ-Ⅱ级.自愿要求镇痛者为镇痛组,同时随机选择同期未采取镇痛措施者40例为对照组.镇痛组腰L3-4间隙硬膜外置管给予0.125%罗哌卡因(6~8 mL)+芬太尼1.5μg/mL,记录视觉模拟镇痛评分(VAS)、运动神经阻滞程度(采用改良Bromage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催产素使用情况.结果:镇痛前VAS评分(9.3±0.76)分,用药后VAS(1.1±0.5)分,与镇痛前比较P<0.05,运动阻滞仅1例1级,其余均为0级.两组引产时间、出血量及催产素使用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罗哌卡因合用芬太尼镇痛效果确切,对孕妇无不良影响,适用于中孕引产镇痛.
作者:李真;周国斌;崔建修;赵国栋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患儿,女,8岁,以发现肝大4个月余,进行性消瘦3个月余之主诉于2002年12月6日入院.患儿于4个月前出现发热,体温37.5℃左右,肝肋下2.5 cm,剑突下1.5 cm,质偏硬,脾肋下未及,查支原体抗体IgM 1:32,ALT 60 U/L,AST 76U/L,诊断为支原体感染.给予大环内酯类抗菌素治疗无效,用地塞米松后体温降至正常.
作者:周晓英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研究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其诊疗措施.方法:对22例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点、治疗效果及其病理学特征.结果:肿瘤位居幕上者18例(81.82%),幕下者4例(18.18%),肿瘤多发者12例(54.55%).影像学表现中CT大部分表现为低密度改变,肿瘤周围呈中度水肿,呈均匀强化.头颅MRI则主要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也呈均匀强化.组织学表现大B细胞淋巴瘤弥漫型者16例(72.73%),局限型者3例(13.64%),小B细胞淋巴瘤者1例(4.55%),无裂细胞型者2例(9.09%),LCA阳性率为100%.肿瘤全切除后化疗加放疗平均生存16个月,肿瘤部分切除后化疗加放疗平均生存12个月,部分切除加化疗平均生存11个月.结论: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常好发生于幕上大脑半球,临床表现并无明显的特点,影像学表现特点明显,但术前误诊率仍高,预后很差,综合治疗有望提高患者生存期.
作者:李天栋;王卓才;王伟民;蒋晓星;白红民;高寒;李建亭;王国良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患者男,72岁,有高血压病史7年.因晕厥伴双下肢无力2 h入院,来院后神志转清,但反应迟钝、少言寡语、淡漠、摸索,尿失禁,能回答简单问题.查体:缄默不语、痴呆状,频繁打哈欠及呃逆,多次询问能回答姓名及年龄,之后缄默不语,记忆力、计算力检查不合作.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5 mm,光反应灵敏,眼球活动自如,无眼震.左侧鼻唇沟浅,伸舌、示齿、鼓腮不能.四肢肌张力增高,左侧上、下肢肌力0级,右侧上、下肢肌力1级.双侧腱反射活跃,双侧Babinsiki's征阳性,有摸索及强握反射.
作者:陈智明;王风蕾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用皮肤伸展术修复头皮缺损.方法:在头皮缺损皮肤两侧边缘1 cm处穿入2.0 mm克氏针,通过皮肤及克氏针的边缘安装皮肤伸展器伸展钧,5例头皮缺损术中反复行皮肤伸展及舒张,以此反复皮肤伸展直至大限度,时间约60~180 min.伤口闭合,行皮肤缝合,两侧克氏针以橡皮条绑紧使克氏针弯曲成10~20°(皮肤伸展力约3.5~4.5 kg),继续维持伸展力.另5例手术后,继续放置伸展器,以油纱覆盖创面,伤口保持清洁,每日收紧伸展器1 mm,保持克氏针弯成10~20°角度,大约2~3周,皮肤靠近接触后缝合伤口.皮肤缺损面积2~5.5 cm×5~8 cm(长×宽).合并颅骨坏死3例.所有创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情况.结果:其中皮肤快速伸展平均7.2 d.快速皮肤伸展+慢性皮肤伸展,平均14.2 d伤口愈合.快速皮肤伸展与慢性皮肤伸展的所修复伤口宽度比例为3:1.随访半年至一年,伤口无退缩,无复发.1例出现伤口周围秃发,其余毛发生长正常.结论:该方法可修复头皮3~6 cm的头皮缺损创面.方法简单合理,伤口直接缝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代替植皮及皮瓣转移术.
作者:莫伟;李纯兰;张德;邱波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比较吡格列酮和拜糖平对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单纯饮食控制或加用磺脲类药物治疗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42例和拜糖平组38例进行治疗,12周后评价两组病人空服及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体重指数及胰岛素分泌变化情况.结果:吡格列酮组降低空腹血糖较拜糖平组明显(P<0.05),而拜糖平组降低餐后2 h血糖较吡格列酮组明显(P<0.01),两组均能降低HbA1c,两组对降低HbA1c幅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拜糖平组血总胆固醇较吡格列酮组下降,而吡格列酮组甘油三酯较拜糖平组下降,且HDL-C较拜糖平组升高(P<0.05);吡格列酮组胰岛素分泌较拜糖平组减少(P<0.05).结论:吡格列酮降低空腹血糖优于拜糖平,而拜糖平降低餐后2 h血糖优于吡格列酮,两药均能不同程度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脂代谢紊乱,而且吡格列酮能减轻胰岛β细胞负荷,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作者:农文忠;郑培衡;农为民;韦春清;雷杨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患者男,43岁,2004年1月30日因发热2 d入我院消化内科.持续发热(38~39℃)伴畏寒、呕吐,无腹痛,脉搏、呼吸、血压均正常,意识清,心、肺、腹体查无异常.门诊B超检查肝右叶内占位病变(肝脓肿),同时右肾囊肿、左肾结石.诊断为发热待查,肝脓肿.入院后给予抗感染、补液、护肝等治疗.
作者:李书宝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患儿,女,2岁6个月.因反复咯血2年,气促2月于2004年12月16日第5次入院.患儿自2002年12月起无明显诱因反复咯鲜血,每次量约2~100 mL不等.2003年4月起所咯鲜血中常夹黏膜样块状物.其间予以强的松等治疗,间断半年未再咯血,2003年10月起渐出现气促,进行性加重,2004年12月死于呼吸衰竭和心脏衰竭.
作者:陈宏君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评价护理程序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及意义.方法:护理程序包括术前对患者各系统的综合评估及通过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等.结果:通过对45例实施护理程序组与29例未实施护理程序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发现实施护理程序组并发症发生率少于未实施护理程序组(P<0.05),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少于未实施护理程序组.结论:使用护理程序有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且有利于减少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作者:陆雪梅;叶小芬;欧月梅 刊期: 200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