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22例

李天栋;王卓才;王伟民;蒋晓星;白红民;高寒;李建亭;王国良

关键词:淋巴瘤, 脑肿瘤
摘要:目的:研究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其诊疗措施.方法:对22例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点、治疗效果及其病理学特征.结果:肿瘤位居幕上者18例(81.82%),幕下者4例(18.18%),肿瘤多发者12例(54.55%).影像学表现中CT大部分表现为低密度改变,肿瘤周围呈中度水肿,呈均匀强化.头颅MRI则主要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也呈均匀强化.组织学表现大B细胞淋巴瘤弥漫型者16例(72.73%),局限型者3例(13.64%),小B细胞淋巴瘤者1例(4.55%),无裂细胞型者2例(9.09%),LCA阳性率为100%.肿瘤全切除后化疗加放疗平均生存16个月,肿瘤部分切除后化疗加放疗平均生存12个月,部分切除加化疗平均生存11个月.结论: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常好发生于幕上大脑半球,临床表现并无明显的特点,影像学表现特点明显,但术前误诊率仍高,预后很差,综合治疗有望提高患者生存期.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经尿道电汽化联合电切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除术(transurethral electrovaporization of the prostate,TUVP)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al electro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TURP)联合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hyperplasia,BPH)的疗效.方法:2001年5月至2004年10月,运用TUVP联合TURP治疗BPH 168例.结果:平均手术时间55 min,平均失血量80 mL,术中输血3例,无经尿道电切综合征发生.随访132例,时间3~30个月.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由术前(23.3±4.6)分下降至术后(8.6±2.8)分(t=31.36,P<0.01),生活质量评分由术前(5.2±0.6)分下降至术后(1.8±0.5)分(t=50.02,P<0.01),大尿流率由术前(5.3±3.9)mL/s上升至术后(15.2±5.3)mL/s(t=17.29,P<0.01).残余尿量由术前(68.8±13.4)mL下降至术后(19.2±14.8)mL(t=28.54,P<0.01).结论:TUVP联合TURP治疗BPH,安全性高,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苏广武;王永忠;刘建平;陈晓辉;周兴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自制器械行微创术治疗老年股骨近髋部骨折128例

    目的:利用自制器械行微创手术治疗老年性近髋部骨折,总结128例老年性近髋部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近髋部骨折进行复位,经皮先打入两根导针,C臂机或透视下见骨折对位及导针位置满意后,顺导针在皮肤上切一约0.8 cm的小口,直达骨皮质,之后将套管、套心等按顺序套入导针并沿导针向前推进,抵骨皮质后,去除套心,经套管以空心钻钻开骨皮质,后在套管保护下旋入特制的螺纹钉.结果:进行该项手术病人128例,术后4个月至1年随访,除3例股骨头坏死,2例术时因股骨头旋转骨折端对位困难后改为股骨头置换术,5例出现畸形愈合,颈干角变小外,余118人全部骨折愈合,关节功能活动良好.结论:该手术创伤小、设备简单,适合于老年性近髋部骨折且体质较差病人的治疗.

    作者:郭永继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嗜酸粒细胞离子通道与其功能的关系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涉及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疾病,嗜酸粒细胞(EOS)是哮喘发病机制中重要的炎症效应细胞及免疫调控细胞[1].EOS性炎症已被广泛认为是哮喘的基本特征.目前对EOS在肺部的聚集与黏附、各种炎症介质的诱导作用、毒性蛋白的释放及其作用、细胞内调节机制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2].

    作者:周斌;蔡绍曦;赵海金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腹茧症9例诊治体会

    腹茧症是一种罕见的腹部疾病,术前诊断困难.我院从1985-2003年共收治9例,现结合文献,对本病作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

    作者:龚鹏珠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大鼠急性肺损伤中表达的变化

    目的:探讨油酸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ALI)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变化及黄芪对VEGF和ALI的影响.方法:将1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正常组、油酸组、黄芪组.ELISA方法检测肺组织及血浆VEGF的表达,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VEGF在ALI大鼠肺组织的表达较正常组和黄芪组显著降低(P<0.05)、而血浆中VEGF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肺组织与血浆VEGF的表达有显著负相关(r=-0.49,P<0.05).结论:VEGF在油酸诱导大鼠ALI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黄芪对ALI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杨颖乔;刘晓晴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胃肠道恶性间质瘤22例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4年6月至2004年6月诊断明确的22例胃肠道恶性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疾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常以消化道出血和腹部胀痛不适为首发临床表现.22例中病变部位胃部12例,小肠10例.全部行手术治疗,均为恶性.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理检查是确诊的依据,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作者:邱昌洪;陈伟;黄擎雄;冯平;吴志扬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多层螺旋CT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应用体会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临床有泌尿系症状70例患者行CT平扫、肾脏增强扫描及双期扫描,排泄期尿路造影,将原始图象数据传输至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得多种泌尿系重建图像.结果:肾脏、输尿管、膀胱全部显示为50例,仅肾脏显示为5例,双侧肾脏和一侧输尿管及膀胱显示为15例.泌尿系结石病变为32例,泌尿系肿瘤性病变为28例,泌尿系先天性病变为5例,肾结核3例,肾梗死2例.结论:多层螺旋CT对泌尿系统疾病具有很高临床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帮助.

    作者:王翔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腘动脉闭合性损伤7例临床分析

    腘动脉闭合性损伤,在临床上表现较为隐蔽,漏诊误诊率高,截肢率高,遗留后遗症多.作者收集了1991-2002年本科7例闭合性腘动脉损伤病人,进行总结.

    作者:童宝龙;王信;孟昭辉;刘仕英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恩丹西酮复合地塞米松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恶心呕吐的研究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复合恩丹西酮预防妇科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ting,PONV)的效果.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在全身麻醉下择期行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124例,按术前予以止吐药物的不同随机分为4组,Ⅰ组静注恩丹西酮8 mg,Ⅱ组地塞米松10 mg,Ⅲ组恩丹西酮4 mg加地塞米松5 mg,Ⅳ组生理盐水5 mL.观察术后恶心、呕吐情况.结果:Ⅰ、Ⅱ、Ⅲ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Ⅳ组(P<0.05),Ⅲ组也明显低于Ⅰ、Ⅱ组(P<0.05),而Ⅰ、Ⅱ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恩丹西酮加小剂量地塞米松联合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恶心呕吐有协同作用,既安全又明显提高止吐效果.

    作者:韩伟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肺癌肾上腺转移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肺癌肾上腺转移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3年12月至2003年12月肺癌肾上腺转移患者21例的诊治结果.21例均行手术治疗,肿瘤完整切除16例,姑息性切除4例,双侧转移者仅行左侧切除1例.结果:完整切除转移癌16例中10例生存7~61个月,平均33个月;3例已分别存活3及15个月,仍在随访中;3例失访.4例行姑息性切除者生存4~8个月,1例双侧肾上腺转移癌仅行左侧切除者生存4个月.结论:手术切除转移灶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加;李建新;梁定岸;车斯尧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肺硬化性血管瘤15例分析

    目的:分析肺硬化性血管瘤(SHL)影像特点、免疫组化、病理组织起源及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并分析15例SHL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其中肺叶切除10例,肺段切除2例,肿瘤摘除与肺楔形切除2例,肺叶切除合并肺大泡结扎术1例,切除组织均行病理确诊;术后均痊愈出院.12例随访1~3年,经X线或CT检查无复发.结论:SHL主要由立方细胞与多角形细胞构成,可能起源于多潜能的原始呼吸上皮细胞.对于SHL患者,首选治疗为早期手术,预后良好.

    作者:程晓峰;景华;李德闽;胡小南;罗立国;易俊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22例

    目的:研究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其诊疗措施.方法:对22例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点、治疗效果及其病理学特征.结果:肿瘤位居幕上者18例(81.82%),幕下者4例(18.18%),肿瘤多发者12例(54.55%).影像学表现中CT大部分表现为低密度改变,肿瘤周围呈中度水肿,呈均匀强化.头颅MRI则主要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也呈均匀强化.组织学表现大B细胞淋巴瘤弥漫型者16例(72.73%),局限型者3例(13.64%),小B细胞淋巴瘤者1例(4.55%),无裂细胞型者2例(9.09%),LCA阳性率为100%.肿瘤全切除后化疗加放疗平均生存16个月,肿瘤部分切除后化疗加放疗平均生存12个月,部分切除加化疗平均生存11个月.结论: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常好发生于幕上大脑半球,临床表现并无明显的特点,影像学表现特点明显,但术前误诊率仍高,预后很差,综合治疗有望提高患者生存期.

    作者:李天栋;王卓才;王伟民;蒋晓星;白红民;高寒;李建亭;王国良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吡格列酮和拜糖平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吡格列酮和拜糖平对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单纯饮食控制或加用磺脲类药物治疗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42例和拜糖平组38例进行治疗,12周后评价两组病人空服及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体重指数及胰岛素分泌变化情况.结果:吡格列酮组降低空腹血糖较拜糖平组明显(P<0.05),而拜糖平组降低餐后2 h血糖较吡格列酮组明显(P<0.01),两组均能降低HbA1c,两组对降低HbA1c幅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拜糖平组血总胆固醇较吡格列酮组下降,而吡格列酮组甘油三酯较拜糖平组下降,且HDL-C较拜糖平组升高(P<0.05);吡格列酮组胰岛素分泌较拜糖平组减少(P<0.05).结论:吡格列酮降低空腹血糖优于拜糖平,而拜糖平降低餐后2 h血糖优于吡格列酮,两药均能不同程度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脂代谢紊乱,而且吡格列酮能减轻胰岛β细胞负荷,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作者:农文忠;郑培衡;农为民;韦春清;雷杨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丙泊酚联合咪唑安定、芬太尼用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丙泊酚联合咪唑安定、芬太尼用于纤维支气管镜(Fb)检查的麻醉方法.方法:行Fb检查患者40例,ASA Ⅰ~Ⅲ级,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全部病人诱导剂量丙泊酚1.5~2 mg/kg静脉注射后,T组(丙泊酚靶拉输注PTCI)连接TE-311微泵以丙泊酚30~75μg/(kg穖in)维持,M组n=20(丙泊酚手控输注PMCI)必要时分次追加丙泊酚0.3~0.5 mg/kg.观察诱导后、插管中(入声门)、镜检中、镜检结束及完全清醒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给药的时间及完全清醒的时间.结果:T组比M组药物作用稳定,可控性强,T组MAP和HR等波动明显比M组缓和(P<0.05).结论:丙泊酚联合咪唑安定、芬太尼用于纤支镜检查PTCI比PMCI血流动力学稳定,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麻醉方法.

    作者:胡德;李煊;董国良;金晓燕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B超监视下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纵隔的探讨

    目的:探讨B超监视下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纵隔的价值.方法:在B超监视下,对26例子宫纵隔患者行宫腔镜子宫纵隔切开术.结果:26例手术均顺利,手术时间平均为30(15~40)min,出血量平均为15(10~20)mL,住院时间平均为3(1~5)d,无并发症出现.术后随访,宫腔形态正常,无粘连积血,自然流产率由术前的90.2%下降至术后的6.7%,足月分娩率由术前的3.9%上升至术后的73.3%,无分娩并发症发生.结论:B超监视下行宫腔镜子宫纵隔切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治疗方法,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案.

    作者:赵丹曦;谭晓嫦;孙平;郭艳霞;邓群娣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皮肤伸展术在修复头皮缺损中的应用

    目的:用皮肤伸展术修复头皮缺损.方法:在头皮缺损皮肤两侧边缘1 cm处穿入2.0 mm克氏针,通过皮肤及克氏针的边缘安装皮肤伸展器伸展钧,5例头皮缺损术中反复行皮肤伸展及舒张,以此反复皮肤伸展直至大限度,时间约60~180 min.伤口闭合,行皮肤缝合,两侧克氏针以橡皮条绑紧使克氏针弯曲成10~20°(皮肤伸展力约3.5~4.5 kg),继续维持伸展力.另5例手术后,继续放置伸展器,以油纱覆盖创面,伤口保持清洁,每日收紧伸展器1 mm,保持克氏针弯成10~20°角度,大约2~3周,皮肤靠近接触后缝合伤口.皮肤缺损面积2~5.5 cm×5~8 cm(长×宽).合并颅骨坏死3例.所有创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情况.结果:其中皮肤快速伸展平均7.2 d.快速皮肤伸展+慢性皮肤伸展,平均14.2 d伤口愈合.快速皮肤伸展与慢性皮肤伸展的所修复伤口宽度比例为3:1.随访半年至一年,伤口无退缩,无复发.1例出现伤口周围秃发,其余毛发生长正常.结论:该方法可修复头皮3~6 cm的头皮缺损创面.方法简单合理,伤口直接缝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代替植皮及皮瓣转移术.

    作者:莫伟;李纯兰;张德;邱波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双侧大脑前动脉梗塞伴缄默症、左手失用症1例

    患者男,72岁,有高血压病史7年.因晕厥伴双下肢无力2 h入院,来院后神志转清,但反应迟钝、少言寡语、淡漠、摸索,尿失禁,能回答简单问题.查体:缄默不语、痴呆状,频繁打哈欠及呃逆,多次询问能回答姓名及年龄,之后缄默不语,记忆力、计算力检查不合作.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5 mm,光反应灵敏,眼球活动自如,无眼震.左侧鼻唇沟浅,伸舌、示齿、鼓腮不能.四肢肌张力增高,左侧上、下肢肌力0级,右侧上、下肢肌力1级.双侧腱反射活跃,双侧Babinsiki's征阳性,有摸索及强握反射.

    作者:陈智明;王风蕾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护理程序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护理程序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及意义.方法:护理程序包括术前对患者各系统的综合评估及通过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等.结果:通过对45例实施护理程序组与29例未实施护理程序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发现实施护理程序组并发症发生率少于未实施护理程序组(P<0.05),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少于未实施护理程序组.结论:使用护理程序有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且有利于减少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作者:陆雪梅;叶小芬;欧月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6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超早期(发病7 h以内)快速小骨窗开颅微创手术.结果:术后痊愈15例,生活自理9例,半自理11例,因偏 瘫而卧床4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5例.结论:超早期快速小骨窗开颅显微清除血肿是救治重症脑出血的较好方法,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可明显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

    作者:龙舟;叶敏;李劲松;张文波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羊膜移植治疗严重眼烧伤疾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羊膜移植在治疗眼烧伤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新鲜羊膜治疗眼烧伤病人18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半年.结果:术后无1例眼发生感染,除一例急性硷烧伤患者术后5 d羊膜溶解、脱落外,其余患者术后羊膜植片平复,结膜充血均得到明显改善,16眼视力较术前(10眼光感,6眼手动)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用羊膜修复眼结膜和角膜创面,可以达到重建眼表的目的,而且羊膜取材方便,在治疗上有明显优势.

    作者:何志恒;罗崇彬;刘宁里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