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血糖、血脂的关系

戴美杰;李小龙;张文辉;袁谦

关键词:C反应蛋白质, 糖尿病, 心血管疾病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水平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脂之间的变化关系.方法:对388例健康体检成人的CRP、血糖(Glu)、Hb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进行测定,并按不同CRP水平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CRP基线水平较低组(CRP<1.0 mg/L)比较,CRP较高水平组的Glu、HbA1c、TG、Ch、LDL-C、apoB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脂、血糖增高者体内存在一定的炎症过程,追踪观察血清CRP与血糖、血脂等浓度变化,对判断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进展具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火把花根片治疗慢性移植肾肾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火把花根片对慢性移植肾肾病(CAN)蛋白尿的临床疗效.方法:56例移植肾功能减退合并蛋白尿患者,经移植肾穿刺活检诊断CAN,分成2组,火把花根治疗组34例,对照组22例,疗程8周,随诊3个月观察蛋白尿与肾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12周时,治疗组27/34例(79.5%)蛋白尿完全消失,对照组5/22例(22.7%)蛋白尿消失,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治疗前后血肌酐和内生肌酐清除率并无明显变化.结论:火把花根片可有效治疗CAN蛋白尿,长期效果需待观察.

    作者:刘斌;明长生;曾凡军;林正斌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复方丹参和甲基强的松龙联合治疗对大鼠急性损伤脊髓细胞凋亡及NOS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SM)和甲基强的松龙(MP)联合治疗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及脊髓前角细胞凋亡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方法:用30只2个月龄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甲基强的松龙(MP)治疗组(A)、MP+SM治疗组(B);用改良Allen's法致伤脊髓,3周后对大鼠进行斜板试验、行为学评分,HE染色和TUNEL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斜板试验和行为学评分以及脊髓前角内NOS阳性细胞率和细胞凋亡指数,A、B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论:SM联合MP治疗可以进一步促进急性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减少前角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复方丹参提高大鼠损伤脊髓前角内NOS表达有关.

    作者:胡培高;孔抗美;王新家;宋沛松;齐伟力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治疗冠心病并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冠心病并糖尿病患者植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CypherTM支架)预防再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3年6月至2004年12月29例冠心病并糖尿病患者接受PCI治疗:其中接受CypherTM支架治疗18例,普通金属裸支架11例.比较两组支架术的即刻疗效和临床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平均随访(10.3±7.6)个月,随访率96.6%,CypherTM组心绞痛复发率(11.1%vs 27.3%)、再次住院率(22.2%vs 36.4%)、支架内再狭窄率(0%vs 18.2%)均显著低于裸支架组,P均<0.05.结论:应用CypherTM支架治疗冠心病并糖尿病患者安全有效,优于普通金属裸支架.

    作者:胡允兆;周艺;卢剑华;何宗云;吴炎贤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玻璃离子黏固剂致口腔黏膜过敏性溃疡1例

    患者男,45岁,因下颌后牙冷热酸痛,于2004年10月10日上午来我科就诊.病史:下颌双侧后牙遇过冷、过热的食物均酸痛4个月余,刷牙稍甚,无自发痛.既往有青霉素、先锋霉素及磺胺类药物过敏史.口腔检查:543/345牙颈部均有一明显的沟状缺损,深达牙本质深层,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牙质无色泽改变,探痛(-),但有不适,轻度酸痛感.

    作者:丁勇;袁成弟;李慧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缺血性脑卒中并发消化不良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后并发的消化不良症状及探讨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病人随机分成常规内科治疗组和内科治疗加抗抑郁及心理治疗组,对比两组方法治疗前后消化不良症状评分的变化,症状的轻重由患者自评.结果:两组治疗方法都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但加用抗抑郁药物及心理治疗疗效更显著.结论:心理因素在缺血性脑卒中后的消化不良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抗抑郁治疗及心理治疗能有效地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作者:邓英太;黄宗青;曾莲意;李爱东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霉菌性胃溃疡4例误诊分析

    霉菌性胃溃疡(mycotic gastric ulcer)临床上少见,文献报道也甚少,其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规则性疼痛、反酸、嗳气、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胃镜下表现与恶性溃疡极其相似,易被误诊误治.现将我院1997-2004年间,误诊为胃癌的4例霉菌性胃溃疡病例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孔景新;林海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始基子宫并盆腔平滑肌瘤1例

    患者女,54岁,因发现盆腔包块2d于2003年7月9日入院.2d前普查时发现盆腔包块,无发热,无腹胀、腹痛.自幼无月经来潮,无周期性腹痛.未育.查体:T 36.5℃,P72次/min,R18次/min,BP15/11kPa妇科检查:阴道口容二指,为盲端,长10 cm.窥视顶部有两个直径0.5 cm的凹陷.

    作者:姜明霞;姜旭光;徐杰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临床进展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病情重,病死率高,并可产生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如智力低下、癫痫、脑性瘫痪、痉挛和共济失调等.窒息引起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发生率,各地报道相差甚大,高可达57%;其病死率及后遗症发生率高至30%.

    作者:杨杰;陈运彬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肾性贫血中未成熟网织红细胞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指数(IRF)在肾性贫血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Beckman-Coulter Gen.S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135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不同病期(包括肾功能不全代偿期41例、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45例、肾功能衰竭期49例)和50例正常对照组的IRF、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红细胞(RBC)计数和血红蛋白(Hb)含量,同时检测其血清肌酐(Cr)和尿素氮(BUN)含量,并与5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IRF在肾功能不全代偿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组和肾功能衰竭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P<0.05和P<0.01).Ret%在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组和肾功能衰竭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P<0.05和P<0.01).RBC、Hb水平均随着Cr和BUN水平的升高而显著减低,互相间有较好的相关性(分别为r=-0.604和-0.627;r=-0.600和-0.628,P<0.01),而IRF、Ret%与Cr、BUN的变化无明显相关性.结论:IRF及其相关参数的检测,有助于了解肾病患者的骨髓增生程度和红系的生长情况.IRF在肾病早期时降低,肾病末期由于EPO等治疗后IRF升高,提示EPO等治疗有效.

    作者:金艳慧;王明山;郑加永;袁谦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巨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

    2002年6月我院收治左肾巨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15岁.因发现左上腹包块1周来我院门诊就诊.自述于2002年5月30日洗澡时发现左上腹隆起明显,并能触及一巨大包块,无自觉疼痛不适,亦无畏寒、发热、恶心、呕吐、腹胀、腰痛、尿频、尿急、尿痛、肉眼血尿及血便等,即于当日在开平市人民医院行CT检查提示左肾巨大肿瘤.2个月来患者有轻度乏力,体重减轻约1 kg.查体:体温37℃,脉搏82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0/70 mmHg.

    作者:赵永斌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中医辨证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32例

    目的:观察中医辩证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分型和方药医用效果.方法:对32例患者以中医分型进行治疗.结果:临床痊愈23例,有效7例,无效2例.结论:中医辩证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疗效满意.

    作者:梁宏康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影响心肺复苏后存活率的相关因素探讨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CPR)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存活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并统计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急诊科或院外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经急诊科CPR成功ROSC并在急诊科观察,维持6 h以上后收入我院ICU病房进一步治疗年龄大于15岁患者的资料.结果:总43例,存活出院11例,存活率25.58%;ROSC间期、瞳孔情况、自主呼吸恢复情况、复苏后MODS与ROSC后的预后有着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心跳呼吸骤停发生地点、复苏后高血糖、低血压与ROSC后的预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与ROSC后的预后关系不大(P>0.05).结论:CPR后ROSC患者的病死率仍高,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心跳呼吸骤停发生地点、ROSC间期、瞳孔情况、自主呼吸恢复情况、复苏后多脏器功能不全、高血糖、低血压.

    作者:冯欣蘅;崔华中;韩溟;李炯;林小荣;洪春燕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灭滴灵治疗急性脑血管病合并肺部感染36例观察

    笔者观察对比灭滴灵和先锋霉素V治疗56例急性脑血管病合并肺部感染,结果灭滴灵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先锋霉素V.并初步探讨了其药理作用及理论根据.

    作者:索乃红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治疗进展

    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婴儿)是指出生体重低于1 000g的新生儿,通常是胎龄较小(<28周)的早产儿.美国1997年ELBW婴儿占低出生体重儿(LBW婴儿)的10%.随着围产医学、新生儿医学的发展,ELBW婴儿存活增加,救治的婴儿胎龄已达23周甚至以下.

    作者:冯琪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Ⅱ型糖尿病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调查与分析

    目的:调查本区域内Ⅱ型糖尿病与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状况并分析其可能的相关机制.方法:以ELISA法对临床确诊的72例Ⅱ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血清HAV-IgM、乙肝两对半、HCV-IgG、HDV-IgG及HEV-IgM检测.以血糖浓度正常的50例检样为对照.结果:糖尿病检样中HAV-IgM(+)为1/72(1.4%),HBsAg(+)为2/72(2.8%),HBeAg(+)为0/72(0.0%),抗-HBe-IgG(+)为2/72(2.8%),抗-HBc-IgG(+)为2/72(2.8%),HCV-IgG(+)为15/72(20.8%),HDV-IgG(+)为1/72(1.4%),HEV-IgM(+)为2/72(2.8%).其中,HCV-IgG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检测指标(P<0.01),糖尿病组检样HCV-IgG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HCV感染可能是Ⅱ型糖尿病的致病因子之一,抗HCV-IgG阳性检出率显著增高是Ⅱ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应对此引起足够重视.

    作者:张悦;朱玉琨;陈忠明;王惠萱;杨光辉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婴儿肺炎的CT诊断

    目的:探讨婴儿肺炎CT征象及产生的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510例婴儿肺炎CT扫描的影像资料.结果:将婴儿肺炎分为实质型、间质型、混合型和气肿型;以斑片状病灶为主的实质型382例,占74.8%;条网状病灶为主的间质型22例,占4.3%;条、片状病灶兼有之混合型27例,占5.2%;以肺膨胀征为主的气肿型79例,占15.5%.各型肺炎不同程度地产生肺气肿、肺不张、肺门增大、支气管充气征、支气管铸形征及肺纹理改变等.结论:婴儿肺炎由于肺组织生理解剖特点不同而产生不同于成人肺炎的一些CT征象,认清这些征象对于婴儿肺炎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绍斌;梁雪;何旭研;黄凌化;覃智颖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抗组胺药物治疗特发性甲剥离的研究

    目的:了解抗组胺药物治疗特发性甲剥离的意义.方法:120例特发性甲剥离随机分为西替利嗪组40例,氯雷他定组40例,对照组40例.西替利嗪组:予西替利嗪片10 mg每天口服1次,治疗30 d;氯雷他定组:予氯雷他定片10 mg,每天口服1次,治疗30 d;对照组:予复合维生素B 2片,每天口服3次,治疗30 d.结果:西替利嗪组及氯雷他定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西替利嗪组及氯雷他定组的疗效好于对照组.西替利嗪片与氯雷他定片对特发性甲剥离的疗效等价.结论:根据患者情况适当选择抗组胺药物治疗特发性甲剥离是值得推荐的.

    作者:侯文海;尹丽云;雷兴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肝脏恶性肿瘤的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

    肝脏恶性肿瘤靠单一治疗手段往往难以达到根治效果,必须采用多学科的综合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医学生命科学及医学生物工程学的发展,新的放射性粒子研制成功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同时新的技术也不断涌现出来,使得放射性粒子组织间种植近距离治疗肝恶性肿瘤的技术日臻完善.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外学者已将放射性粒子应用于前列腺癌的治疗,此后国内外学者广泛应用放射性粒子,不断扩大其治疗范围、拓宽治疗适应证,目前已被应用于原发性肝癌及肝转移癌治疗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作者:李凯;封国生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应用肝素抢救重度新生儿硬肿症8例

    新生儿硬肿症是指在新生儿时期所发生的周身或局部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兼有水肿的一种严重疾病.本病常发生在寒冷季节,以生后不久或1周内早期新生儿多见,多有环境温度过低,保暖不够的病史,由于早产、感染等因素引起者也可见于夏季.由于农村生活条件有限,防病意识差,重度新生儿硬肿症时有发生,近1年来应用肝素抢救本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魏兰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老年同系统多原发癌25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25例同一系统多原发癌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同系统多原发癌,男22例,女3例,多原发癌发生于呼吸系统11例,消化系统9例,泌尿系统3例,生殖系统2例.结果:我院同系统多原发癌发病率占同期恶性肿瘤的3.9%,其中同时癌12例,占48%;异时癌13例,占52%,第一原发癌与第二原发癌间隔时间平均5.4年,5年生存率50.1%.结论:同系统多原发癌发病率不高,其临床具有一定特点,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仍可获得较长生存时间.

    作者:李琳;王晖 刊期: 2005年第1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