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火把花根片治疗慢性移植肾肾病的临床研究

刘斌;明长生;曾凡军;林正斌

关键词:肾移植, 肾病, 火把花根, 蛋白尿
摘要:目的:观察火把花根片对慢性移植肾肾病(CAN)蛋白尿的临床疗效.方法:56例移植肾功能减退合并蛋白尿患者,经移植肾穿刺活检诊断CAN,分成2组,火把花根治疗组34例,对照组22例,疗程8周,随诊3个月观察蛋白尿与肾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12周时,治疗组27/34例(79.5%)蛋白尿完全消失,对照组5/22例(22.7%)蛋白尿消失,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治疗前后血肌酐和内生肌酐清除率并无明显变化.结论:火把花根片可有效治疗CAN蛋白尿,长期效果需待观察.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儿童感染性疾病细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分析

    目的:调查我院儿童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对近2年来儿科感染性疾病病原菌组成及其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儿童感染性疾病以社区感染为主,主要感染部位是呼吸道、消化道(63.1%),但耐药性较高的革兰阴性杆菌引起感染的比例上升(达52.0%),医院感染明显增多;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链球菌和葡萄球菌为主(65.8%),肠道以志贺菌属引起的肠炎多见(71.4%),志贺菌属对三代头孢较为敏感;感染病原菌对药物抗性明显趋强,特别是肺炎克雷伯菌和葡萄球菌.结论:我院须重视和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控,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应严格参考微生物检测结果,科学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江鹏;植志全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新生儿慢性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目前,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s,BPD)仍然是早产儿经长时间机械通气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随着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抢救成功率的提高,BPD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作者:王颖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巨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

    2002年6月我院收治左肾巨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15岁.因发现左上腹包块1周来我院门诊就诊.自述于2002年5月30日洗澡时发现左上腹隆起明显,并能触及一巨大包块,无自觉疼痛不适,亦无畏寒、发热、恶心、呕吐、腹胀、腰痛、尿频、尿急、尿痛、肉眼血尿及血便等,即于当日在开平市人民医院行CT检查提示左肾巨大肿瘤.2个月来患者有轻度乏力,体重减轻约1 kg.查体:体温37℃,脉搏82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0/70 mmHg.

    作者:赵永斌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达体朗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达体朗与帕罗西汀的抗抑郁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随机将60例符合CCMD-3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分为达体朗组(30例)和帕罗西汀组(30例).疗程6周,在0、1、2、4、6周评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并评定疗效、记录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达体朗从疗后第2周HAMD评分才开始显著下降,而帕罗西汀从疗后第1周HAMD评分就开始显著下降了;但治疗6周后,达体朗的有效率(90.0%)和显效率(73.3%)与帕罗西汀接近(分别为90.0%和80.0%).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相似,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达体朗和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疗效相当,不良反应少.

    作者:李琼芝;潘爱娟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炎40例临床护理

    目的:总结护理流行性腮腺炎脑炎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40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诊治护理经过.结果:全部病例治愈出院,住院3~14 d.结论:做好隔离,遵循医嘱治疗和全面护理,就能使病人早日康复.

    作者:王惠君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招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子宫肌瘤介入治疗体会

    子宫肌瘤是常见的妇科良性肿瘤,30~50岁妇女患病率高达20%,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具有创伤小、病人痛苦小、恢复快等特点.我院2000年8月至2003年2月采用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21例,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富永;孙玉敏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男性胃癌患者血清性激素含量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男性胃癌患者血清性激素含量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测定40例男性胃癌患者、40例正常男性和40例男性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人的睾酮(T)和雌二醇(E2)水平.结果:胃癌患者及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人的血清T和E2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男性胃癌患者中年龄≥60岁的与年龄<60岁的血清T和E2水平测定比较下降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男性的T、E2水平在胃癌发病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作者:马丽娜;邵美娟;温怀凯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丹参酮ⅡA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的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的作用,并研究其对心肌原癌基因c-fos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18只8周龄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于8周处死,另两组分别经腹腔注射丹参酮ⅡA 1 mL/(kg·d)(丹参组)(和蒸馏水1 mL/(kg·d)(高血压组),共10周.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SBP)及左心室重量指数(LVMl).应用HE染色、VG染色、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心肌细胞的直径和面积、心肌组织胶原体积比例(CVF)、血管周围胶原面积和管腔面积比例(PVCA).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心肌细胞原癌基因c-fos mR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相比,高血压组大鼠的SBP、LVMI、心肌细胞的直径、面积、CVF、PVCA显著增加,c-fos表达明显,丹参酮ⅡA治疗可抑制左室肥厚(LVH)的发展和心肌细胞c-fos mRNA的表达,但收缩压无明显改变.结论:长期应用丹参酮ⅡA治疗可预防自发性高血压大鼠LVH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丹参酮ⅡA抑制了心肌细胞c-fos mRNA的表达有关.

    作者:冯俊;郑智;熊玮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末端回肠病变445例结肠镜检查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结肠镜诊断末端回肠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45例末端回肠病变的结肠镜检查资料及病检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病男女之比为2.22:1,平均年龄38.9岁,15岁以下9例(2.02%),16~30岁126例(28.3%),31~45岁180例(40.4%),46~60岁93例(20.9%),60岁以上37例(8.31%).病变类型为末端回肠炎319例(72.13%),淋巴滤泡增生症87例(19.55%),溃疡20例(4.49%),息肉10例(2.24%);结核、克隆病各2例(0.45%);憩室、局限性毛细血管扩张及肿瘤各1例(0.23%).结论:结肠镜不仅可以直视末端回肠病变,还能进行病理活检,明显提高疾病的确诊率;同时对某些疾病也可行内镜下治疗,因此在对末端回肠病变的诊断中,结肠镜检查应视为首选方法.

    作者:张金梅;朱尤庆;黄梅芳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新生儿巨大头颅血肿致胆红素脑病、DIC1例

    患儿女,5 d,以皮肤黄染1 d,拒奶半天为主诉,于2003年3月25日入院.G2P2,胎龄40周,3月20日头先露胎吸助产出生,未测体重.于第2天头颅先后出现3个大小不等的肿物,且进行性增大.于入院前1 d出现全身皮肤黄染,巩膜亦黄染,均进行性加深.当日晚开始拒奶,呕吐1次,今晨始有特殊哭叫声,但未有发热、抽搐.体检:T36℃,P110次/min,R40次/min,BP80/40nmHg,体重2 400 g,反应差,哭声低微,时有尖叫哭声,消瘦明显,口唇苍白,无紫绀.

    作者:王会来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驻穗某部海训期间高发皮肤病的调查与防治

    目的:调查和防治驻穗某部海训高发皮肤病.方法:对驻穗某海训部队共385名官兵进行皮肤病流行病学调查,采取多种措施对高发皮肤病进行防治.结果:日晒伤患病率高155例,占40.26%,昆虫性皮炎112例,占29.09%,浅部真菌病68例,占17.66%,皮肤划伤28例占7.27%.结论:日晒伤、昆虫性皮炎、浅部真菌病、皮肤划伤是驻穗海训部队的高发皮肤病,并提出海训部队皮肤病防治建议.

    作者:林挺;杨慧兰;尤景敏;杨健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OSAHS的病因学及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是一种发病率高、危害严重的疾病,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OSAHS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据临床统计显示,全球每天约有3 000人的死亡与OSAHS有关.

    作者:盛晓丽;张思毅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新生儿重症溶血病换血治疗11例

    目的:探讨重症溶血新生儿外周同步换血治疗的疗效.方法:对11例新生儿重症溶血在外周同步换血过程中的血常规、凝血常规、生化及血气等指标进行测定并分析.结果:换血后,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以间接胆红素换出为主;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的换出率分别为:49.50%、50.37%和45.18%;换血后患儿血白细胞和血小板都有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常规中,Fbg明显减少(P<0.05),PT、APTT无明显变化(P>0.05);电解质无明显变化(P>0.05);血糖明显增高(P<0.01);换血后血清总蛋白、白蛋白下降(P<0.01),球蛋白也下降(P<0.05);换血过程中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1例,发生率9.09%.结论:外周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溶血症可迅速降低血胆红素水平,换血前后血常规、电解质无明显变化,血糖升高,应避免高糖液体输入,血清蛋白下降,注意补充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

    作者:张慧;崔其亮;刘海燕;林苑清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小儿感染性喉炎的诊治体会

    目的:进一步提高小儿急性感染性喉炎的诊治水平.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我院收治的患儿79例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79例中有78例经采取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激素等综合治疗措施取得满意疗效.结论:及时诊断并采取合理综合治疗措施可减少感染性喉炎患儿气管切开例次,避免小儿窒息发生.

    作者:施旖旎;金小岩;李莉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黄芪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黄芪对糖尿病(DM)肾损害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建立2型DM模型,黄芪组给予5 mL/(只·d)灌胃.12周测体重、血糖、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尿肌酐(Cr),处死大鼠,用PAS及Masson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变化.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Smad 7的蛋白质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M组大鼠血糖、UAE及肾重/体重比值、Ccr比值均显著上升(P<0.05/0.01),肾小球系膜及基底膜相对面积、肾间质纤维组织相对面积均显著增大(P<0.01),肾组织TGF-β1和Smad 7的蛋白质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0.01)).黄芪注射液治疗组,上述上调指标除血糖外都被显著抑制(P<0.05/0.01).结论:黄芪注射液对2型DM大鼠肾组织有保护作用,其疗效可能与下调肾组织TGF-β1表达相关,使TGF-β1诱导的内源性Smad 7产生减少,从而发挥抗纤维化作用.

    作者:杨红霞;朱敏怡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霉菌性胃溃疡4例误诊分析

    霉菌性胃溃疡(mycotic gastric ulcer)临床上少见,文献报道也甚少,其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规则性疼痛、反酸、嗳气、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胃镜下表现与恶性溃疡极其相似,易被误诊误治.现将我院1997-2004年间,误诊为胃癌的4例霉菌性胃溃疡病例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孔景新;林海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急诊ICU患者发生DIC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对策

    目的:探讨急诊ICU患者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对策.方法:对本院急诊ICU 2002年1月至2005年1月3年间收治的DIC患者原发病及并发症、临床表现、DIC确诊时间、治疗、病死率等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诊ICU患者发生DIC,原发病多样、危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并发率高;临床表现复杂多样;DIC确诊常为中晚期;病死率高.结论:ICU医生要对DIC保持高度警惕性,争取对高危病人行pre-DIC指标及早期DIC诊断指标常规检测,以便早发现、早治疗,有效终止病因是终止DIC病理过程关键措施.同时危重病患者综合治疗至关重要.

    作者:徐英;张铮;马明洲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肌氨肽苷治疗冠心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肌氨肽苷(MAAN)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并与复方丹参注射液进行对比.方法:将58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肌氨肽苷组)30例,用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250 mL加肌氨肽苷注射液10 mL静脉滴注;对照组(丹参组)28例,用复方丹参注射液16 mL溶于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5 d为1疗程,观察起效时间、血压、心率、率压乘积、心电图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与对照组及同组用药前、后进行比较.结果:用药前、后比较,肌氨肽苷能明显降低血压(P<0.01)、减慢心率(P<0.05)、降低率压乘积(P<0.01),与对照组比较,肌氨肽苷降低血压、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明显强于对照组(P均<0.01),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而减慢心率的作用弱于对照组(P<0.01).结论:肌氨肽苷能明显降低血压、缩短治疗时间,改善冠心痛临床症状,治疗冠心病疗效显著,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朱黎明;朱定菊;朱英杰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临床进展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病情重,病死率高,并可产生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如智力低下、癫痫、脑性瘫痪、痉挛和共济失调等.窒息引起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发生率,各地报道相差甚大,高可达57%;其病死率及后遗症发生率高至30%.

    作者:杨杰;陈运彬 刊期: 2005年第1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