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生儿围术期液体疗法

谢家伦

关键词:新生儿, 围术期, 电解质平衡, 外科病人, 离子, 动态平衡, 需要量, 酸碱度, 渗透压, 体液, 容量, 环境, 分布, 代谢, 成人, 补给
摘要:新生儿水与电解质的代谢较成人快数倍,保持它们的动态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内环境的水与电解质平衡主要涉及容量 (体液的分布 ),渗透压 (离子总数 ), 酸碱度 (离子的比例 )等三大方面.外科病人水与电解质的补给主要是正常需要量,累积丧失量和额外丧失量.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胃肠喂养方法

    要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 VLBWI)的存活率和促使其正常生长发育,改善胃肠功能和提供良好的营养条件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为此, VLBWI早期胃肠道喂养问题已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

    作者:崔其亮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过期妊娠对母婴影响的116例分析

    目的:研究过期妊娠对母婴的影响.方法:选自 2002年 1月至 2004年 7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 116例过期妊娠的孕妇为观察组,选同期住院分娩的足月妊娠的孕妇 2 726例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新生儿体重、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羊水量及对母体的影响.结果:对围产儿影响:在观察组巨大儿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 P< 0.01,差异有显著性;而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死产的发生率,观察组均比对照组高, P< 0.01,差异有显著性.对母体的影响:产后出血和手术产发生率,观察组均比对照组增加, P< 0.01,差异有显著性.讨论:过期妊娠对母婴危害极大,临床上必须对过期妊娠严密监测,进行适当的正确医疗干预.

    作者:袁静茹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性病门诊非尖锐湿疣病人尿道乳头瘤病毒检测分析

    尖锐湿疣 (CA)是人类乳头瘤病毒 (HPV)所至的一种复发性性传播疾病,近年来有不断增长的趋势.由于大量的亚临床感染的存在,给 CA的复发和治疗带来困难.从 2004年 3月到 9月,我们采用多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对我科性病门诊的非 CA病人尿道 (宫颈 )拭子进行乳头瘤病毒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分析如下.

    作者:杨军;杨慧兰;李秋生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微创锥颅术治疗大量脑出血呼吸骤停1例报告

    患者男, 42岁.发现高血压 2年.因突发神志不清、呕吐半小时为主诉于 2004年 10月 29日 17时收治入院.入院前半小时无明显原因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无力,瘫倒在地,伴有头痛、呕吐胃内容物,呕吐呈喷射样,随即出现不省人事,呼之不应,呼吸加深,小便失禁.

    作者:董军立;李康增;郑建明;郑志雄;彭友敬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急诊内镜技术在重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早期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急诊内镜技术在重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ABP)早期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分析和总结 1996年 1月至 2005年 1月期间行了急诊经内镜逆行胆道造影( ERCP)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 (EST)的 102例重型 ABP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102例重型 ABP病人中 97例经 ERCP和 EST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 5例因胰腺脓肿接受开腹手术,无死亡病例.结论:内镜治疗重型 ABP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等优点,是重型 ABP早期治疗的一种好方法.

    作者:刘宇斌;周子浩;王卫东;陈盛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

    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是多发生于育龄妇女的一种生长缓慢的良性疾病,大多侵犯双肺,临床发病率不高,但其发病及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国外有一些相关文献报告,但国内文献报道较少,仅为少数个案报告.现将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发病特点、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综述如下.

    作者:李琳;王晖;程刚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以胰腺炎为首发的肺炎支原体感染3例报告

    例1男, 12岁.因高热伴腹疼、呕吐 3 d入院.体检: T 39℃,急性病容,脱水貌.咽充血,两肺(-).腹稍胀,未见肠形及蠕动波,脐与剑突间压痛,肝肋下1.5cm,剑突下2cm,无触痛,腹水征(-).腹部 B超示胰腺肿大,饱满,回声略低,不均匀,胰管回声增强,壁不规则.

    作者:王新果;刘妍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鼻腔大出血20例

    目的:评价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鼻腔大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 20例鼻出血病例,其中自发性鼻出血 17例,外伤性鼻出血 1例,高血压病致出血 2例.采用 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管造影并行栓塞治疗.选用 PVA颗粒及弹簧圈.结果: 18例选择性栓塞颌内动脉, 2例栓塞面动脉,术后随访 6个月均无复发出血.结论: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鼻腔大出血,临床效果佳,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李江山;陈光斌;邹文远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大鼠脑血栓模型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实验建立能快速评价溶栓药疗效并与临床接近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应用导管从大鼠颈外动脉逆行至颈总动脉,注入已形成血栓.于手术后 3、6、10、18h观察行为障碍并评分,分别取脑观察梗死灶及脑组织病理改变.结果:该模型行为障碍和脑梗死体积较为恒定,光镜下6h脑组织神经细胞开始肿胀,10h、18h病变严重.结论:该模型简便易行,对动物损伤小,重复性较好,可为脑缺血发病机制研究及临床脑血栓的治疗研究提供一种有效手段.

    作者:刘瑜;胡文立;宋爱利;刘国贞;许兰萍;卢玲巧;杨慧;董小黎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全膀胱切除--回肠新膀胱术34例术后并发症分析

    目的:观察随访回肠新膀胱术后并发症的情况 ,探索其预防及处理方法.方法:对 34例 1994年 4月至 2004年 9月我院施行全膀胱切除加回肠新膀胱术患者进行随访,时间为 1个月到 9年 6个月 ,详细记录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本组手术病例 34例 ,无手术死亡病例.全部患者术后不定期复查肾功能、血电解质、酸碱平衡均基本正常. B超检查无明显输尿管、肾盂扩张积水.膀胱镜检查未见残余尿道内有肿瘤复发.其中 30例术后能自控排尿 ,1例女性患者存在压力性尿失禁 ,1例女性患者术后出现双侧输尿管结石, 4例患者术后出现排尿困难 ,2例患者术后出现肠梗阻 ,2例患者术后骨转移死亡.结论:全膀胱切除--回肠新膀胱术虽为一成熟术式 ,但仍需重视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作者:王志峰;梁蔚波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腹腔镜治疗急性重症胆管炎89例护理体会

    我院自 2000年 4月至 2004年 9月对 89例急性重症胆管炎( ACST)患者施行了腹腔镜手术,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刘艳兰;张健;杨红燕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原发性肝癌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脓肿的诊治

    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肝原发性肝癌( HCC)动脉化疗栓塞术( TACE)后脓肿特点的认识.方法:对近 5年来我院收治的 5例 HCC患者 TACE后脓肿形成的易发因素及诊治方法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5例 HCC均为巨块型,其中 2例并肝内多发性转移, 3例合并门静脉癌栓; 5例肿瘤动脉血供均丰富, 4例伴有侧支供血; TACE中应用明胶海绵 4例;术后肝脓肿 4例,肝周脓肿 2例( 1例为肝脓肿并肝周脓肿); TACE术至 B超、 CT等影象学确定诊断的间隔时间为 (26.40± 15.01)d; 5例患者均通过 B超或 CT引导下穿刺抽脓及抗生素治疗脓肿均治愈; 4例患者预后差, 1例预后良好.结论: HCC患者 TACE后脓肿形成的易发因素有肿瘤巨大、血供丰富、并发门静脉癌栓、明胶海绵等栓塞剂的应用等,积极穿刺抽脓或引流结合抗生素的应用是治疗 TACE后脓肿的良好方法,对易发患者术后应采用抗生素预防.

    作者:刘迎娣;杨云生;王茂强;王志强;王向东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两种会阴切开缝合术比较

    目的:在会阴切开缝合术中可吸收合成缝线及皮内连续缝合技术与铬制肠线及丝线皮肤外缝的临床效果比较.方法:在足月妊娠会阴侧切初产妇中选择采用可吸收合成缝线及皮内连续缝合者共 200例作为甲组;选择采用铬制肠线及丝线皮肤外缝者共 200例作为乙组.记录两组术后伤口疼痛情况、首次起床活动时间、伤口愈合情况及出院时间.结果:甲组与乙组相比较术后伤口疼痛轻、首次起床活动时间早、伤口愈合理想且出院时间普遍早.结论:可吸收合成缝线及会阴皮内连续缝合技术临床效果优于铬制肠线及会阴皮肤丝线外缝.

    作者:胡叶平;徐威萍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多因素死因分析

    目的:总结 947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外科治疗的死亡率及死因情况,为临床进一步改善手术治疗效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对我院 947例婴幼儿先心病的病种分布、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总死亡率为 5.8%( 55/947),其中复杂先心病死亡率为 24.2%,简单及较复杂先心病死亡率为 4.5%;体重小于 10 kg者死亡率为 20%,体重大于 10 kg者死亡率为 2.5%;新生儿死亡率为 38.5%,婴儿死亡率为 7.6%,幼儿死亡率为 3.8%.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低心排 54.6%( 30/55)、呼吸衰竭 12.7%( 7/55)、多器官功能衰竭 12.7%( 7/55).结论:患儿年龄、体重及病情复杂程度是影响手术死亡率的主要因素.低心排、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是主要的术后死亡原因.

    作者:周莲英;邹文雄;刘志红;赖伏虎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Smart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65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用 Smart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方法、疗效、安全性以及注意事项.方法:通过介入治疗对 65例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行腔内支架成形术,共放置支架 69个,应用脑保护装置 19例.结果:通过造影检查 65例患者的颈动脉狭窄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症状缓解,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论: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微创的治疗方法.

    作者:赵展;舒航;曾少建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内镜辅助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目的:探讨神经内窥镜下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先进性和临床实用性.方法:利用神经内窥镜对 28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例进行微创手术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存活 23例,治愈 21例,治愈率 75%.随访 1~ 1 5年,大部分患者恢复生活和工作能力.结论:神经内窥镜下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死亡率低等优点,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吴卫军;葛林波;杨旭光;吴勇;金镤;孙社祥;芮品和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早期直肠癌局部切除手术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低位早期直肠癌行局部切除手术( TAR)与腹会阴联合切除术( APR)进行手术疗效的长期随访.方法: 39例患者接受直肠癌根治性手术.手术切除肿瘤及肿瘤边缘正常组织 1 cm,深度达直肠肌层部分切除.结果:平均随访 (36.6± 12.8)个月, TAR组局部复发率 6.7%,远处转移率 6.7%, 3年生存率 83.4%. APR组局部复发率 4.2%( 1/24),远处转移率 8.3%( 2/24), 3年生存率 87.4%( 20/24).两组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 3年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05).结论:早期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性局部切除手术可以取得与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相同的满意的疗效.

    作者:钟鸣;唐伟军;王平治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体外培育牛黄制剂对血吸虫病家兔肝纤维化门静脉壁ERK1/2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吸虫病家免肝纤维化门静脉高压时门静脉壁 ERK1/2的表达及体外培育牛黄复方制剂( In- vitro cultivated calculus bovis compound preparation, ICCBco )对其影响.方法:血吸虫尾蚴皮肤敷贴法感染 14只家兔构建肝纤维化模型.其中 7只家兔于感染后 40 d开始给以 ICCBco喂养.分别用 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家兔门静脉壁 ERK1/2及 C- fos的表达.结果:血吸虫病家兔形成过和程中门静脉壁 ERK1/2活性较健康家兔明显增高, ICCBco可以降低 ERK1/2活性.血吸虫病组门静脉壁 pERK1/2光密度值较 ICCBco干预组和正常对照组高 2~ 3倍( P< 0.01). C- fos的平均染色指数由模型组的 10.3716± 0.9375降低到治疗组的 5.6921± 0.7924,差异有显著性( P< 0.01).结论:提示 ICCBco可降低 ERK1/2/C- fos活性,并可能通过影响 ERK1/2/C- fos信号途径来干预血吸虫性门脉高压性血管病变的形成.

    作者:梁志鹏;杨镇;蔡红娇;邹卫龙;李岽健;李涛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经腹结合式全子宫切除术式探讨

    目的:探讨经腹结合式全子宫切除术式( U- Hy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腹全子宫切除术中断扎部分主韧带(约 2/3~ 3/4长度),再行类似筋膜内切除子宫,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式、 U- Hys术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式从断主韧带至关闭阴道平均耗时分别为 (9.2± 4.6)min、 (4.3± 2.2)min、 (4.7± 2.3)min.前两种术式比较 P< 0.05,差异显著;从断主韧带至切除子宫并关闭阴道平均出血量分别为 (20.2± 5.3)mL、 (10.1± 3.6)mL、 (29.7± 6.3)mL, U- Hys术式优势明显( P< 0.05);阴道长度缩短平均值分别为 (1.5± 0.86)cm、 (1.0± 0.66)cm 、 (1.0± 0.63)cm,前两种术式比较 P< 0.05,差异显著.结论:经腹结合式全子宫切除术式与其它术式比较具有操作简便,出血少,安全性高,阴道损伤小的特点.

    作者:夏志军;张淑兰;王明乾 刊期: 2005年第18期

  • 右心室双出口的外科治疗

    目的:回顾性总结右心室双出口 (DORV)病人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1996年 5月至 2004年 6月, 87例 DORV患者接受手术治疗,主动脉瓣下型室间隔缺损 (VSD)74例,肺动脉瓣下型 VSD 5例,两大动脉瓣下型 VSD 8例.有肺动脉高压者 14例,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 8例.采用左心室-主动脉心内隧道连接、跨瓣或不跨瓣补片加宽右室流出道 73例,左心室-主动脉心内隧道连接及右心室-肺动脉心外管道连接 3例,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 8例,姑息手术 3例.结果:全组早期死亡 5例,其中因重度肺动脉高压死亡 3例,因低心排综合征死亡 2例; 82例生存者中 76例随访 5个月~ 8年,晚期死于重度右心衰 1例; 1例病人术后发现 VSD残余分流,再次手术缝闭;其余患者恢复良好.结论:根据右心室双出口的不同类型,选择佳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保证重建的左右心室流出道通畅,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无肺动脉狭窄的 DORV,一旦诊断明确,应尽早手术治疗,以避免产生不可逆的肺血管病变,增加手术死亡率.

    作者:张晓华;景华;李德闽;李忠东;胡小南;申翼;罗立国;董国华 刊期: 2005年第18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