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厂杰;廖威明;庄炜华
随着我国卫生改革不断深化,国务院下发<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导意见>中强调建立和完善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技术应用、大型设备等医疗服务要素的准入制度.本文结合我省医疗技术开展现状,讨论医疗技术准入管理.
作者:吴少林;黄毓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评价Ⅲ期中央型肺癌心包内处理血管全肺切除术的效果.方法:对32例Ⅲ期中央型肺癌行心包内处理血管全肺切除根治手术.结果:28例手术切除,4例为探查.本组无手术死亡,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7.5%.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3.3%、33.3%、23.3%.其中2例生存超过7年,有22例死于肺癌转移.结论:对Ⅲ期中央型肺癌行心包内处理血管全肺切除根治术安全可靠,疗效满意.
作者:黄健;王茂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对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冠心病心功能衰竭治疗中的作用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及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应用IABP的疗效.对比IABP治疗前后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脏指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应用IABP 30 min后舒张期反搏压达到65~130 mmHg,心脏指数从(1.60±0.20)L/min-1@m-2上升到(2.27±0.21)L/min-1@m-2(P<0.001),平均动脉压从(47.1±16.0)mmHg上升到(85.3±25.5)mmHg(P<0.001),临床表现呈相应改善.总死亡5例,依赖IABP终死亡3例,应用IABP相关合并症死亡1例,其他原因死亡1例.应用IABP发生合并症3例.结论:IABP可显著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减轻心脏后负荷,改善心肌氧供一需平衡、增加心输出量,是治疗冠心病心功能衰竭的有效手段.
作者:陈伟新;计乐群;董卫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提高对蝶窦炎症性疾病及占位病变的认识.方法:对8例蝶窦病变(蝶窦炎4例,蝶窦黏液囊肿3例,低分化癌1例)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其中7例在鼻窦内窥镜下手术,1例鼻外切开肿物摘除.结果:8例术后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例确诊后到外院放疗,1例术后1个月引流口堵塞,再次住院手术.结论:CT与MRI检查对蝶窦病变诊断和治疗有很大价值;经鼻窦内窥镜手术对治疗本病有显著的优越性.
作者:刘绮明;张建国;翁盛贤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患者50岁,因不规则阴道流血2年余,分段诊刮,病理报告提示子宫内膜癌,于2001年9月19日入院.入院诊断为子宫内膜癌Ⅰ b期.于2001年9月30日行广泛子宫切除术、双附件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手术经过顺利.
作者:于晓莉;沙爱国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侧脑室肿瘤的临床发病率较低,在CT、MRI临床应用以前,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我院自1998年9月~2002年8月共收治侧脑室肿瘤18例,现将诊治经验报告如下.
作者:张代龙;刘灵慧;陈善成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YY多肽(PYY)和维生素E琥珀酸酯(VES)对人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培养SMMC7721肝癌细胞,并随机分成4组,每组细胞中分别加入10 pg/mL的VES、500pmols的PYY和两者的混合液以及等量的生理盐水溶液(对照组).然后分别在24、48、72 h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力.结果:在加入VES和PYY的各组中,肝癌细胞的增殖活力减低.在72 h,加入PYY和VES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对肝癌细胞的增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两者共同作用的实验组结果则显示更强的抑制作用.结论:VES和PYY对肝癌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而两者合用则抑制作用更强.
作者:陈洁生;彭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是儿童致聋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自2001年起用微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75例80耳,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玲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糖尿病大鼠肾脏中MMP-9及Ⅳ-C的表达,探讨MMP-9及Ⅳ-C和糖尿病肾脏病变的关系.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C组)和糖尿病模型组(DM组),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于第4周、第8周分批处死大鼠,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分别检测肾组织中MMP-9及Ⅳ-C的表达,同时检测蛋白尿及肾功能等.结果:DM组与NC组比较,MMP-9的表达显著减少(第4周P<0.05,第8周P<0.01),Ⅳ-C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同时MMP-9及Ⅳ-C表达的改变分别与尿微白蛋白排泄率(AER)的升高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肾组织中MMP-9及Ⅳ-C的表达改变与糖尿病肾脏病变有关.
作者:尹仕红;李竞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氟乙酰胺已成为我国引起中毒的首要因素[1].为了解氟乙酰胺中毒患儿血清钙离子变化,我们对28例氟乙酰胺中毒患儿进行血钙检测,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益林;杨云凤;李斌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延迟性脾破裂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7例延迟性脾破裂患者的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延迟性脾破裂患者中,手术治疗33例,保守治疗4例,所有患者延迟性脾破裂均经相应的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和围手术期处理而得以控制.结论:准确的诊断、积极有效的围手术期处理与正确的术中处理或有效的保守治疗措施是延迟性脾破裂治疗的重要保障.
作者:杨雁灵;张建法;岳树强 刊期: 2003年第01期
19世纪上半叶小儿原发肾病综合征(INS)有很高的病死率.其死亡主要由于免疫功能低下状态及营养不良导致的感染.Arneil报告该时期起病5年内已有半数死亡,其中绝大多数2年内死于感染[1].随着有效抗菌药物的发展及肾上腺皮质激素(下简称激素)的应用,病死率显著下降至3%~5%.
作者:杨霁云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患者男,29岁,未婚,长期酗酒,每日4两至1斤不等.平素体健.曾有海洛因吸食史1年余,已于2年前戒掉.
作者:王妍春;朱起之;何燕娴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体外膜肺(ECMO)是1975年由Bartl-let首次报道的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一种成功的治疗方法,经过20余年的研究与临床应用,目前已成为新生儿顽固性呼吸衰竭的标准治疗方法;同时也选择性地应用于小儿心肺功能衰竭.
作者:王霞;封志纯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高渗盐水是指浓度高于0.9%的氯化钠溶液,根据用途不同,所用的浓度亦各异,目前较常用的浓度有3%、5%、7.5%、10%,甚至23.4%.它可用于治疗低钠血症及由此引起的脑病、气道高反应性测定、降低颅内压、抗休克等方面,价格低廉,在急救中尤为适用.现简介如下.
作者:叶珩;李辉;吴粤;张红璇;曾红科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分析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近期效果.方法:1999年4月~2002年2月采用3DCRT治疗原发性肝癌102例,肿瘤体积(GTV)为30~1 562.22 cm3,计划靶体积(PTV)为62~1 702.64 cm3,根据肿瘤体积设计1~3个靶点,每个靶点分4~6个角度立体照射,用加速器8 MV-X线治疗,每次DT4~6 Gv,隔天1次,每周3次,总剂量平均50.22 Gy(32.2~57.6 Gy).结果:放疗后2个月内复查,81例肿瘤体积缩小,92例肿瘤密度减低,21例肿瘤体积无明显变化.放疗后AFP水平(620±90)μg/L,较放疗前(1 400±125)μg/L显著下降(P<0.01).放疗引起的副作用可以耐受,而肝功能明显好转(P<0.01),Kamofsky氏评分明显提高(P<0.01).结论:对不能手术的原发性肝癌,行3DCRT的近期疗效确切,可以改善全身情况,治疗副反应可耐受,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梁振强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鼻咽复发癌挽救性手术的新进路.方法:对2例鼻咽癌放疗后复发患者采用鼻侧翻揭进路切除鼻咽复发癌.结果:该进路能够充分暴露鼻咽腔及双侧鼻腔、患侧上颌窦,进行根治性手术切除,术后伤口Ⅰ期愈合,面容无明显畸形,口腔功能不受影响.术后分别随访12和15个月未见复发.结论:鼻侧翻揭进路暴露术野清晰,能将鼻咽及扩展至鼻腔、筛窦的癌瘤根治性切除;该进路也可用于其它鼻咽或鼻腔肿瘤的手术治疗.
作者:陈伟雄;王跃建;李凤萍;朱肇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游离足背皮瓣在修复手背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意义和方法.方法:自1996年3月~2002年2月,利用游离足背皮瓣修复18例手背皮肤软组织缺损,其中合并指伸肌腱缺损10例.结果:皮瓣均成活,随访5~20个月,皮瓣外观质地满意,感觉恢复良好.手功能恢复良好,供皮区功能无遗留障碍.结论:游离足背皮瓣是修复手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好方法.
作者:朱小弟;王利;明浩;欧迪军;邵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引起的肾间质纤维化模型的不同时期,阿托伐他汀引起肾间质巨噬细胞积聚减少的机制.方法:4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UUO、UUO+阿托伐他汀治疗3组,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小管间质骨桥蛋白(OPN)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以确定两种细胞因子的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确定血清中OPN和M-CSF的量.另外,用HE染色评价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并查各组血脂.结果:单侧输尿管梗阻第3天间质OPN表达明显增加.术后第10天,肾间质M-CSF表达明显增加,当应用阿托伐他汀后,二者均明显减少.各组血清的OPN和M-CSF的量及各组血脂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使间质纤维化早期肾间质OPN袁达减少,病变后期,可使局部M-CSF表达下调.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该途径降低相应各期巨噬细胞的积聚程度并减轻间质纤维化.
作者:田少江;贾汝汉;丁国华;彭隽;陈玲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沿周缘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及神经痛为主要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疼痛较严重,我院采用硬膜外置管接镇痛泵,并配合临床其他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张冬梅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