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洁
目的:探讨新型多焦点人工晶体度数的合理选择方法.方法:选择合适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分成两组.Ⅰ组:30眼植入Allergan Array SA-40NBTM多焦点人工晶体.Ⅱ组:30眼植入Allergan Surgical Model 53单焦点硬性人工晶体,所有病例均由同高年资眼科医师行手术准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远、近视力、矫正视力、并发症及眼部症状,随访3个月.结果:两组患者之间的远视力和佳矫正的近视力差异有显著意义,但Ⅰ组患者的裸眼远视力和矫正的近视力明显优于Ⅱ组,两组之间无并发症的差别.Ⅰ组病例仅有1例(3.3%)患者术后3 d出现眩光,2个月后症状消失.结论:Array SA-40NBTM多焦点人工晶体度数选择可按正视眼的度数选择才能更好的发挥远、近视力,功能优于单焦点人工晶体.
作者:刘英芝;丛日昌;许秀珍;柳玉杰;崔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急诊皮瓣移植手术是一项精细和复杂的工作,是创伤外科知识和技术的综合利用.
作者:林立;林昂如;罗令;陈国奋;顾立强;武钢;裴国献;龙树斌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再次肝移植围麻醉管理.方法:完善术前准备,小剂量多巴胺支持循环系统,无肝期应用体外静脉转流技术,凝血弹性图(TEG)监测下进行凝血功能的管理,保温.结果:循环系统持续平稳,呼吸指标、水电解质正常,凝血功能良好.结论:小剂量多巴胺支持循环、保护肝脏;体外静脉转流技术有利于稳定循环;TEG监测可及时地、合理地指导成分输血,促进凝血功能正常;保温可减少低温对心血管、凝血功能的抑制.
作者:闫哲;杨承祥;仲吉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延迟性脾破裂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7例延迟性脾破裂患者的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延迟性脾破裂患者中,手术治疗33例,保守治疗4例,所有患者延迟性脾破裂均经相应的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和围手术期处理而得以控制.结论:准确的诊断、积极有效的围手术期处理与正确的术中处理或有效的保守治疗措施是延迟性脾破裂治疗的重要保障.
作者:杨雁灵;张建法;岳树强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重复肾是小儿泌尿系的先天性畸形,常因合并尿路疾患或出现并发症而就诊.我科1994年1月~2001年12月,共收治双侧重复肾22例,报告如下.
作者:张丽瑜;李裕民;温英泉;李忠民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沿周缘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及神经痛为主要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疼痛较严重,我院采用硬膜外置管接镇痛泵,并配合临床其他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张冬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有文献对氦氧混合气大呼气流量-容积曲线在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价值提出了质疑[1],其依据是吸入氦氧混合气(He-O2)大肺活量(FVC)发生了显著差异的改变.
作者:黄毓东;李志平;谢灿茂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YY多肽(PYY)和维生素E琥珀酸酯(VES)对人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培养SMMC7721肝癌细胞,并随机分成4组,每组细胞中分别加入10 pg/mL的VES、500pmols的PYY和两者的混合液以及等量的生理盐水溶液(对照组).然后分别在24、48、72 h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力.结果:在加入VES和PYY的各组中,肝癌细胞的增殖活力减低.在72 h,加入PYY和VES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对肝癌细胞的增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两者共同作用的实验组结果则显示更强的抑制作用.结论:VES和PYY对肝癌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而两者合用则抑制作用更强.
作者:陈洁生;彭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创伤性膈疝虽不罕见,但因其早期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而易被延误诊断和治疗.我院自1980年1月~2001年6月诊治1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柴养海;刘拥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患者女,71岁,因腹痛、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7 d,在当地卫生院保守治疗无效入院.查体:T 37.2℃,P 100次/min,R 20次/min,BP 105/75 mmHg;神志清,精神萎靡,心肺未见异常,腹膨隆,腹肌紧,全腹压痛,以下腹明显,未扪及明显包块,肠鸣音消失,腹穿有血性渗出液.
作者:王晓峰;盖磊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旨在优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重组质粒转染成骨细胞的条件以获得较高效率,为进一步研究bFGF基因转移在骨组织工程的应用提供基础.方法:将带有EGFP的bFGF重组质粒转染成骨细胞,改变DNA、脂质体的量以及转染时间,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并计算转染效率.结果:在24孔培养板中,2μL脂质体介导1μg重组质粒转染10 h既可获得较满意的转染效率.结论:通过优化转染条件可提高转染效率,可为下一步基因工程细胞移植提供基础.
作者:张丽君;丁焕文;王捷;郭勇;张宏斌;郑文岭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随着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口腔医院或诊所都基本上已撤消了设在本院的口腔技工室,纷纷将口腔修复体工作委托给专业性的口腔技工所加工制作.
作者:刘伟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先天性肾病综合征(congenital nephrotic syndrome)通常指生后3个月内发生的肾病综合征.根据不同的发病机制和病因,可以将先天性肾病综合征分为特发型(如芬兰型肾病综合征、弥漫性系膜硬化等)、获得型(如先天性梅毒、其它围产期感染等)及伴发其它先天异常的先天性肾病综合征,如Denys-Drash综合征、Frasier综合征等.在此主要介绍芬兰型肾病综合征以及与该病有关的基因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
作者:丁洁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妊娠急性胰腺炎(AP)发生的相关因素和住院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回顾近12年住本院的妊娠AP病例,并以同期在本院终止妊娠者为对照,分析妊娠AP的特点.结果:妊娠AP 17例,占在本院终止妊娠者的0.04%,或占住本院结束其中晚期妊娠者的0.11%.AP者死胎流产、母亲死亡、双胎、妊娠急性脂肪肝的比例均高于无AP妊娠者(P<0.05).AP者胆系疾病比例、平均ALT、AST、LDH、Ch、甘油三酯、CK、α-羟丁酸脱氢酶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01)且高于正常标准.结论:妊娠期AP的病因与胆石症、高脂血症、急性脂肪肝有关,并可能与双胎有关;妊娠期重症AP对孕妇及胎儿的生存有极大威胁.
作者:袁苏徐;吴静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随着我国卫生改革不断深化,国务院下发<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导意见>中强调建立和完善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技术应用、大型设备等医疗服务要素的准入制度.本文结合我省医疗技术开展现状,讨论医疗技术准入管理.
作者:吴少林;黄毓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胸骨上段正中小切口胸腺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01年1~12月,45例重症肌无力患者经胸骨上段正中小切口行胸腺切除术.结果:本组病例没有发生与小切口相关的并发症.皮肤切口长度6~8cm,平均6.7cm.4例患者(8.9%)症状完全缓解,28例患者(62.2%)症状明显缓解,7例患者(15.6%)症状轻度缓解,仅6例患者(13.3%)症状无改善.结论:胸骨上段正中小切口胸腺切除术是外科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微创,美观且有利于维持术后胸廓稳定性.
作者:王怀斌;王永忠;孙耀光;严伟忠;甄文俊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总结开放性心脏外伤的救治经验.方法:对近十年收治的36例开放性心脏外伤病人的救治过程及手术方法进行回顾.对28例行急诊手术,其中21例在急诊室手术,7例在手术室手术.使用左前外侧切口6例,右前外侧切口15例,正中切口7例.18例直接缝合心脏伤口,10例在体外循环下手术.结果:本组17例死亡,其余病人均康复.主要的死亡原因是入院前病情延误.手术治疗的病人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气胸(3例),胸腔感染(2例),创口感染(1例),经合理处置均消失.对6例右心室损伤病人、2例左心室损伤病人和6例瓣膜置换病人随访6个月~4年,手术效果满意,无明显后遗症.结论:明确的诊断、快速合理的急救方法是心脏开放性外伤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蒋仁超;王文林;曾伟生;曹振飞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引起的肾间质纤维化模型的不同时期,阿托伐他汀引起肾间质巨噬细胞积聚减少的机制.方法:4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UUO、UUO+阿托伐他汀治疗3组,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小管间质骨桥蛋白(OPN)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以确定两种细胞因子的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确定血清中OPN和M-CSF的量.另外,用HE染色评价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并查各组血脂.结果:单侧输尿管梗阻第3天间质OPN表达明显增加.术后第10天,肾间质M-CSF表达明显增加,当应用阿托伐他汀后,二者均明显减少.各组血清的OPN和M-CSF的量及各组血脂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使间质纤维化早期肾间质OPN袁达减少,病变后期,可使局部M-CSF表达下调.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该途径降低相应各期巨噬细胞的积聚程度并减轻间质纤维化.
作者:田少江;贾汝汉;丁国华;彭隽;陈玲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大量研究表明,雌激素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及预后有关.一些研究结果显示,雌激素的使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起保护作用.但雌激素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的研究结果尚未被人们认识.本文对雌激素这二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杨晓苏;邓益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患者男,12岁,主诉睾丸时隐时现12年,右侧阴囊可复性包块10余年.患者出生后即被家人发现右侧睾丸时有时无,每在哭闹时多出现,触摸清楚,但右侧阴囊时有空虚,2岁后自右侧腹股沟及阴囊出现可复性包块,乒乓球大小,发作时哭闹不适,睡眠后消失,每次发作无呕吐及腹胀,而后此包块逐渐增大,发作频繁,同时右侧睾丸自阴囊消失机会增多.
作者:张成忠;李良学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