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林;王祝峰;刘鑫;胡炜;王东杰;焦扬
目的:探讨芎冰喷雾剂合参麦注射液对椎一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用芎冰喷雾剂合参麦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用西其汀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症候改善(痊愈率)优于对照组(P<0.01)且起效快,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芎冰喷雾剂合参麦注射液治疗椎一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有标本同治的良好效果.
作者:洪创雄;明康文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了解利培酮合并地西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激越状态的治疗作用.方法:将36例精神分裂症激越状态患者分成两组,利培酮组和氯丙嗪组,以简明精神病量表中的激越因子分及是否能自理生活作为衡量激越状态的标准,每日评定1次,记录缓解所需时间,将两组激越状态缓解所需的时间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缓解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利培酮合并地西泮治疗精神分裂症激越状态安全有效.
作者:徐洋;黄雄;张敏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内皮细胞及其扩增过程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联合应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继而诱导其向内皮细胞方向分化并传代培养.用TRAPezeELISA法和TRAP银染法分别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前后端粒酶活性.结果: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时具有快速增殖能力,在特定环境中诱导分化细胞具有内皮细胞特征;增殖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端粒酶活性低水平表达,一旦经过诱导分化其端粒酶活性表达上调,在5代内其端粒酶活性不因细胞传代而下降或消失.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有限扩增和诱导分化时保持端粒酶活性,维持组织干细胞特性,为内皮祖细胞的临床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作者:何朝荣;刘先军;严世荣;张群林;刘雪琴;王晓勋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分析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URD-BMT)过程中患者的肝、肾、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寻求能敏感反映、监测GVHD的指标.方法:在URD-BMT术程80 d中,患者每天抽静脉血送检,在日立7170A自动生化仪上连续检测肝功能7项指标、肾功能5项指标、免疫功能6项指标共402项次,以5 d取一均值作曲线分析.结果:肝功能项目中GGT敏感,与GVHD的消长程度平行,AST、ALT、T-Bi、D-Bi指标较敏感;TP、ALB低于正常;肾功能5项指标基本处于正常范围,CRP在术程中明显升高.结论:在上述所检测项目中AST、ALT、T-Bi、D-Bi、CRP指标较敏感,GGT敏感,与GVHD的消长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观察、监测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良好指标.
作者:吴映娥;曾斯明;蔡应木;焦晓阳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提高贲门癌的早期诊断,外科治疗水平,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93年1月至2003年4月69例贲门癌患者的外科治疗情况.明确诊断后手术探查除发现有广泛转移者,分别给予近端胃部分切除、食管部分切除、全胃切除和合理的消化道重建.结果:肿瘤切除率为71%,3年存活率为13%,5年存活率仅为8.6%.结论:贲门癌由于部位的特殊性,病理学上多为恶性程度高的低分化弥漫型腺癌,诊断较晚.为改善恶劣预后,应注意早期诊断和适当的肿瘤切除方法,可以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率.
作者:岑多养;梁元;李克勤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观察纳米烧烫伤贴对烧伤植皮的疗效.方法:临床观察20例住院烧伤患者,全部为深度烧伤,创面早期去痂做各种植皮,将植皮区分为纳米敷料区与用氯霉素凡士林油纱包扎区,记录创面感染率、皮片愈合时间及愈合率.结果:用纳米敷料区创面感染率明显低于氯霉素区(P<0.01).大张植皮和小邮票+异体皮植皮区愈合时间较对照区短(P<0.05和P<0.01).植皮区皮片愈合率较对照区高(P<0.01,P<0.05).结论:纳米烧烫伤贴用于烧伤植皮区包扎效果良好.
作者:何炳根;林联择;张普国;黄明光;曾秋涛 刊期: 2003年第08期
心脏因某种原因不能提供足够的血流以供机体生理需要,当动员机体代偿机制也不能弥补心排血量之不足,导致循环充血,并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称之为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
作者:王慧深 刊期: 2003年第08期
儿童血液病的诊断、治疗近年来已有显著进展,获得较为理想的疗效,现简述如下.
作者:林愈灯;沈亦逵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消肝脂汤与非诺贝特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确诊脂肪肝的7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6例,给予自拟消肝脂汤合非诺贝特治疗;对照组予单用非诺贝特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58.33%,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分别为32.35%,64.7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消肝脂汤合非诺贝特治疗脂肪肝效果优于单用非诺贝特.
作者:冯少玲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患者女,22岁,因反复脐周疼痛2年,加重1 d入院.患者腹痛为持续性伴阵发性加剧,时有腹胀,无呕吐、腹泻,无畏寒发热,大小便正常,体重未见明显改变.查体:生命体征平稳,-般情况好,心肺(-),腹部稍隆,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脐周及右下腹压痛,可疑反跳痛及肌紧张,未扪及包块,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活跃.
作者:陈战;涂永久;林大富;孙悦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异丙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静脉麻醉用于人工流产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人工流产患者24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20例.A组在术前1 min静注异丙酚2.5~3.0 mg/kg;B组先静注芬太尼1.0μg/kg,再静注异丙酚2.5~3.0 mg/kg,术中视病人反应及手术时间可追加异丙酚0.6~1.0mg/kg.术中监测生命体征,并记录患者麻醉前后的BP、HR、SpO2及RR.结果: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下降程度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异丙酚的用量A组明显高于B组(P<0.01);肢动情况A组明显多于B组(P<0.01).结论:异丙酚配伍芬太尼静脉麻醉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配方,在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的情况下,适合于临床人工流产使用.
作者:冯卫彤;古衍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红霉素、阿奇霉素联合短程和红霉素、阿奇霉素常规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是否具有相同的疗效,并比较两种方案的安全性.方法:将18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80例,静脉滴注红霉素30 mg@kg-1@d-1后同时口服阿奇霉素10 mg@kg-1@d-1,连续3 d.对照组100例静脉滴注红霉素30 mg@kg-1@d-1,连续7 d后改为口服阿奇霉素10 mg@kg-1@d-1,连续3 d.详细记录症状、体征、X线等及复查肝功能.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3 d后,两组均能较好地控制发热,咳嗽等症状,治疗2周后X线检查病灶均基本吸收,疗效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红霉素、阿奇霉素联合短程与红霉素、阿奇霉素常规治疗疗效无差异,安全性相同.但前者既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用药频率,同时可减轻患儿家庭经济负担.
作者:袁惠华;张雪宇;黎小秀 刊期: 2003年第08期
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是集科研、教学、医疗为一体全面发展的一所省属医学研究机构,具有学科专业较专、学术水平较高的优势.
作者:吴君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新生儿脐带处理极其重要.脐部是易感染部位,剪脐后如护理不当可能会发生出血、脐窝潮湿,局部细菌繁殖引起感染、败血症等危险.
作者:肖超群;周凤琴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对比分析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氯沙坦或阿替洛尔治疗3个月前后的临床、超声心动图及放射性核素心室显像检查资料.结果:(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氯沙坦或阿替洛尔治疗后3个月后,收缩压与舒张压明显下降(P均<0.01).(2)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氯沙坦治疗3个月后左室高峰充盈率明显增加(P<0.05),而在阿替洛尔治疗3个月后左室高峰充盈率无明显变化.(3)比较二维结合多普勒超声技术与核素心血池检查所测得左室射血分数有中度相关(r=0.71),两者均值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所测得高峰充盈率有良好相关(r=0.73),两者均值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氯沙坦治疗3个月后可引起左心室舒张功能的显著改善;二维结合多普勒超声技术与核素心血池检查所测得的左室射血分数和高峰充盈率有良好相关性.
作者:陈焕展;杨鹏生;张少文;林钟文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急性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是目前我国小儿死亡的常见原因.由于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十分严重,如据北京、上海儿童医院的统计,门诊就诊患儿已使用抗生素者80%~85%,普通感冒92%~98%,肺炎则达100%[1].
作者:邓力;张崇凡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我科自1990~2003年间应用中药三七方剂外用治疗婴儿急性湿疹92例,并以醋酸去炎松霜治疗婴儿急性湿疹40例作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林挺;徐洁明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患者男性,41岁,因体检发现腹部肿物1周而住院.自觉无何不适,饮食及大小便等均正常.体检除上腹部剑突下轻度压痛外,未发现其它阳性体征.实验室各项生化参数均未见异常.
作者:王小岩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呼吸机)应用抗生素与院内感染的关系.方法:对入选的CPR前无感染的86例患者,按入院时随机列入治疗组(抗生素预治疗)和对照组(未用抗生素治疗),观察两个治疗组的院内感染率包括细菌和真菌感染率及感染后死亡率.结果:两组院内细菌感染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但治疗组的真菌感染显著增高.结论:CPR中机械通气应用抗生素预防性治疗无明显效果,应严格临床无菌操作.
作者:牛广团;陈欲杰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提高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0~2001年间36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术前纤维十二指肠镜的确诊率为83.3%(30/36),磁共振胆管造影确诊率为77.8%(28/36),B超确诊率为39%,CT确诊率为56.3%.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4例,十二指肠节段性切除3例,胃肠、胆肠吻合短路手术9例.手术切除率为75%,切除术后三年、五年生存率分别为33.3%和22.2%.结论:联合应用纤维十二指肠镜和磁共振胆管造影能较理想地诊断十二指肠肿瘤,手术切除肿瘤能获得较好的远期生存效果.
作者:郑江华;简志祥;区应亮 刊期: 2003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