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丹参酮ⅡA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及分泌细胞外基质的影响

杨伟峰;陈厚昌;夏笔军

关键词:肝硬化, 星形细胞, 细胞外基质, 增殖, 丹参酮
摘要: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及分泌细胞外基质分泌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丹参酮ⅡA处理大鼠肝星状细胞,以MTT比色法测定细胞的增殖;放射免疫法测定透明质酸和层粘连蛋白;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Ⅰ型胶原的水平.结果:丹参酮ⅡA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HSC增殖,不同程度抑制Ⅰ型胶原、透明质酸和层粘连蛋白分泌.结论:丹参酮ⅡA可显著抑制HSC的增殖及分泌细胞外基质.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感应电、电兴奋、超短波综合治疗输尿管结石

    输尿管结石是常见多发病,其治疗方法很多,我科采用物理综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范秀华;高璞;陈勇挺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机械通气在胸腺瘤术后肌无力危象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了解胸腺瘤患者术后肌无力危象发生的情况及预后,探讨机械通气治疗在肌无力危象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38例手术治疗的胸腺瘤患者,术后发生肌无力危象的12例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治疗过程中查血气分析,出院后随访.结果:发生肌无力危象患者机械通气治疗后血气分析明显改善,提高了治愈率,大大降低了病死率,仅有1例出现呼吸、循环衰竭死亡.出院后随访表明,大部分患者不再需要药物治疗.结论:胸腺瘤术后肌无力危象发生率高,及早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治疗过程中加强监测,适时脱机,同时行血浆置换、化疗、胸腺放疗、吡啶新斯的明、强的松等综合治疗措施,防治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作者:秦成名;刘伯毅;刘安永;郑翔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非开胸食管内翻拔脱术治疗上段食管癌36例

    颈段及胸上段(胸廓入口至气管隆突段)食管癌,由于生长部位的解剖特殊,手术治疗有一定困难,因而通常采用放疗或化疗,但效果欠佳.我院自1984年1月至2001年5月,采用非开胸治疗上段食管癌36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焦方磊;孙俊峰;张永学;梁跃飞;王洪亮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凯时注射液治疗紫癜性肾炎49例

    过敏性紫癜是毛细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年龄以学龄儿童常见,易累及肾脏,并且过敏性紫癜肾炎治疗中无特殊药物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我院应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凯时注射液治疗紫癜肾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舒远琴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合并重型尿道下裂的两性畸形的诊治

    目的:探讨合并重型尿道下裂的两性畸形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1991年1月至2001年3月我院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假两性畸形20例,真两性畸形9例,46XX男性综合征4例,染色体性别畸形(未能分类)3例和混合性腺发育不良2例.33例行性腺探查.结果:终性别32例定为男性,6例定为女性.结论:对临床上重型尿道下裂特别是合并性腺未降的病人应常规行性染色体检查,有阴道的性别定为男性的病人应行阴道切除.

    作者:黄文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83例临床特点

    目的:了解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3年2月9日至5月26日收治的83例SARS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83例患者男37例、女46例,年龄17~74岁、平均年龄(40.0±14.5)岁.42例(50.6%)有密切接触史,100%有发热症状,20例(24.1%)38.0~39.0℃,59例(71.1%)39.0℃以上,平均热程(11.7±7.6)d,同时伴有咳嗽、畏寒等;78例(94.0%)血WBC正常或降低,46例(55.4%)淋巴细胞低于正常范围以下;胸片多数表现絮状、磨砂玻璃样渗出性阴影,病灶多在下肺野,55例(66.3%)呈多叶病灶,62例(74.7%)重症患者,平均(16.6±6.1)d病灶吸收好转,3例死亡,病死率3.6%,结论:SARS具有传染性,发热为主要症状,血WBC正常或降低,胸片多数表现渗出性阴影,多侵犯下肺野以及多叶病变,主要以综合治疗为主.

    作者:邝浩斌;谭守勇;李德宪;王维勇;陈志宏;何刚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优化PCR条件扩增人IL-10 cDNA及其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目的:探讨PCR扩增人IL-10基因片段的佳反应条件并构建人IL-10原核表达载体.方法:运用降落PCR扩增5'端GC含量高的人IL-10基因片段,主要对退火温度和热启动等因素进行优化选择;载体和PCR产物经拓扑TA克隆技术连接,常规方法转化、筛选阳性重组质粒.结果:PCR反应的佳退火温度为68.5℃,此时扩增出的DNA片段大小符合预期设想,并通过菌落PCR和DNA测序得到证实.结论:在上述条件下获得的PCR产物纯度高、非特异性产物少,成功地构建了人IL-10原核表达载体.并提示降落PCR是一种潜在的一步找到佳扩增条件的方法.

    作者:李明才;何韶衡;陶爱林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外科性糖代谢障碍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现状

    手术创伤后的高代谢应激反应的重要特征就是高血糖反应(hyperglycemia),有人称之应激性或外科性糖尿病(stress diabetes或surgical diabetes).其实,高血糖反应也是机体受伤害刺激后所作出的一种自我保护性反应,通过增加可利用的糖以保证糖原依赖性组织如脑的足够的能量供应,抑制炎性反应、促进伤口愈合[1].

    作者:屠伟峰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儿童外阴炎、阴道炎病原菌探讨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儿童外阴炎、阴道炎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取我院2001~2002年门诊及住院外阴炎、阴道炎患儿外阴分泌物标本424份进行细菌培养.K-B法做药敏试验,对各种细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检出阳性标本252份(59.4%),共16种细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8株(7.1%),表皮葡萄球菌60株(23.8%),大肠杆菌44株(17.4%),流感嗜血杆菌38株(15.2%),奇异变形杆菌21株(8.3%),粪肠球菌19株(7.5%),肺炎克雷伯氏菌13株(5.2%),无乳链球菌5株(2.0%),B群链球菌3株(1.2%),产气肠杆菌3株(1.2%),洋葱伯克霍氏菌5株(2.0%),弗劳地枸橼酸杆菌3株(1.2%),肺炎链球菌4株(1.6%),真菌12株(4.8%).除葡萄球菌对红霉素、青霉素、氨苄青霉素耐药率较高外,其他检出菌的耐药率都不高,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占38.5%,大肠杆菌产ESBL株仅占11.4%,肺炎克雷伯氏菌有1株产ESBL,无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结论:检出的细菌大多数为儿童阴道内具有的正常菌群,为条件致病菌,其耐药性均较低,治疗并不困难,应以预防为主,注意孩子的卫生习惯,尽量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作者:邓秋连;谢永强;陈卓瑶;陈树生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肠道淋巴瘤的CT表现

    目的:探讨肠道淋巴瘤的CT表现及CT对肠道淋巴瘤分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肠道淋巴瘤的CT影像表现.结果:肠道淋巴瘤的CT影像表现的主要特点如下,(1)肿块型,肠壁局限性增厚凸向肠腔形成大于3 em肿块;(2)结节型,肠壁不均匀增厚,形成多个结节;(3)浸润型,肠壁广泛增厚,肠腔变窄;(4)所有病例除肠道病灶外,同时伴有腹腔或腹膜后两处以上淋巴结肿大,或散在分布,或融合成块,增强扫描肿块和肿大淋巴结为轻度强化.结论:CT可较好地显示肠道淋巴瘤以及肠外淋巴结受累情况,对肠道淋巴瘤的分型和分期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朱正兵;曹惠霞;于凤凯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婴儿法洛四联症一期根治术初步体会

    目的:为了提高法洛四联症在婴儿期行一期根治术的疗效.方法:总结3年所行一期根治术的婴儿期法洛四联症9例,全部患儿均在中度低温下正中切口入胸行一期根治术.结果:本组9例术后4例低心排,全部存活,紫绀消失,随访6个月至2年,停用洋地黄后生长发育良好.结论:婴儿期法洛四联症可以采用一期根治术,且手术治疗远远低于非手术治疗的自然死亡率.

    作者:夏园生;李维光;刘威;杨盛春;梁建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单剂赛尼哌联合低剂量普乐可复预防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单剂赛尼哌联合低剂量普乐可复(FK506)对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AR)的预防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将同期首次肾移植受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1)观察组(单剂赛尼哌联合低剂量FK506+MMF+Pred);(2)对照组(常规剂量FK506+MMF+Pred).两组受者HLA 错配≤3,CDC及PRA试验均阴性,且两组间性别、年龄、原发病、冷热缺血时间、血透时间、HBsAg阳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应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测定所有受者口服FK506 后12 h的血药谷浓度,观察组和对照组谷浓度的控制范围分别为5~10μg/L和10~15 μg/L.观察术后60 d排斥反应的发生、药物的肾毒性和肝功能异常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谷浓度均值分别为(7.2±2.6)μg/L和(12.1±3.8)μg/L,两组全血FK506谷浓度均值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观察组1例次,对照组2例次(P>0.05);肾毒性,观察组0例次,对照组5例次(P<0.05);肝功能异常,观察组4例次,对照组6例次(P>0.05).结论:术前使用单剂赛尼哌,术后FK506谷浓度维持在5~10μg/L水平,既能有效预防AR发生,又能减少 FK506的肾毒性.

    作者:邓德成;李志坚;潘光辉;廖德怀;陈伟中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听神经瘤的立体定向放射手术

    目的:评价伽玛刀(γ-刀)立体定向放射手术对听神经瘤的治疗效果.方法:用LekseⅡγ-刀治疗听神经瘤119例,并随访1~5年.扫描定位用1.5 Tesla磁共振仪,剂量规划系统为γ-plan4.0版.肿瘤体积0.02~20.8 cm3,周边剂量9~17Gy,平均13.1 Gy;中心剂量18~45 Gy,平均32.3 Gy;靶点数2~10个,平均4.2个.结果:肿瘤体积缩小95例(79.8%),其中显效16例(13.4%),无变化14例(11.8%),增大10例(8.4%).61例(51.3%)听力有保存,11例(9.2%)听力有改善;5例半年后出现面瘫,1例持续5周后消失,2例经再次手术后好转,另外2例有永久面瘫;3例病人出现三叉神经痛,2例为一过性,1例服药好转.结论:伽玛刀治疗对听神经瘤具有良好的控制生长作用,尤其适合体积<6.5 cm3及不宜开颅手术的病人,对颅神经的损伤风险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梁军潮;王伟民;吴鸿勋;蒋晓星;李天栋;张聿浩;贺道华;覃子衡;周丽兰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二甲双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40例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0S)患者的疗效.方法:在内分泌门诊选择40例确诊PC0S患者,给予二甲双胍1 500mg/d,共3个月,测定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LH、FSH、T及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并计算相应的曲线下面积.结果:服二甲双胍3个月后,PCOS患者的LH、T水平均显著下降,空腹胰岛素水平及曲线下面积显著降低(P<0.01),有5例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受孕,25例患者月经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及好转.结论:使用二甲双胍可以明显降低PCOS患者的LH、T水平,纠正胰岛素代谢异常,使部分PCOS患者的月经规则,使之排卵及受孕.而且口服二甲双胍时副反应轻,价格不贵,可以作为PCOS患者治疗的一线用药.

    作者:顾正田;黄燕冰;林乔儿;廖军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婴幼儿急性喉炎98例救治体会

    我院1996年1月至2001年12月共收治急性喉炎患儿9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绮平;陈崇喜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临产妇女纤维蛋白原水平分析

    目的:检测临产前孕妇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水平,以探讨Fbg增高易诱发产妇发生血栓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全自动血液凝固仪,检测了63例临产妇,40例中期孕妇及50例正常未孕妇女的血浆Fbg水平.结果:临产组血浆Fbg水平明显高于中期妊娠组和正常未孕组(P<0.01),中期妊娠组也高于正常未孕组(P<0.01).结论:高Fbg是妇女分娩前、中、后并发血栓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及时观察并给予干预性预防和治疗,对提高产妇的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有较实用的意义.

    作者:王融;唐希才;关秀珍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宫腔镜技术在诊治迷路宫内节育器中的应用

    迷路宫内节育器是指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IUD)离开了正常位置或虽IUD位置正常,但子宫颈管狭窄或阻塞,致使常规取器困难[1].本文采用宫腔镜对52例宫内节育器进行定位、诊断、处理,均收到满意效果.

    作者:甄小文;冯满欢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小儿紫癜性肾炎ACE基因多态性及其血清ACE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紫癜性肾炎(Henoch-scho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与ACE基因第16内含子插入/缺失多态性、血清ACE活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72例小儿紫癜性肾炎患儿和58例正常儿童ACE基因并同时用酶偶联法测血清ACE活性.结果:(1)72例小儿紫癜性肾炎患儿中ACE基因Ⅱ型,ID型和DD型频率分别为27.8%(20/72),25%(18/72)和47.2%(34/72).58例正常儿童ACE基因Ⅱ型,ID型和DD型频率分别为46.5%(27/58),29.3%(17/58)和24.2%(14/58).(2)小儿紫癜性肾炎患儿和正常儿童之间ACE基因I/D多态性频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小儿紫癜性肾炎患儿和正常儿童血清ACE活性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意义(P>0.05).ACE各基因型中血清ACE活性DD型>ID型>Ⅱ型,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小儿紫癜性肾炎患儿ACE基因多态性与正常儿童分布不同,DD型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小儿紫癜性肾炎患儿血清ACE活性与正常儿童没有差异.

    作者:万根平;高岩;顾晓琼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人体必需脂肪酸摄入平衡的临床研究进展

    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人类来讲,是一种必需脂肪酸,是指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饱和双键的长键脂肪酸,根据其结构中甲基端起第一个不饱和双键所联结的碳原子在碳链中的位置不同,将此分为n-3、n-6、n-9等系列.人们认识它已有70多年的历史,早期工作的重点在n-6系列中,它包括亚油酸(LA)和花生四烯酸(AA),它是生长、生殖和维护正常皮肤所必需的.近,通过研究可知n-3系列中α-亚油酸(AL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人体更为重要.

    作者:严文波;施诚仁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小儿鼻内窥镜下腺样体切除术的麻醉处理

    目的:探讨应用鼻内窥镜结合切割吸引器技术行小儿腺样体切除术中麻醉方法及管理对手术及小儿循环及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53例患儿均采用全麻气管插管.麻醉后手术开始前即开始实施血液稀释,先用乳酸钠林格氏液10 mL·kg-1·h-1,继之输注贺斯10 mL·kg-1·h-1,速度均为5 mL/min,然后用乳酸钠林格氏液维持.手术开始时实行控制性降压,用尼卡地平及艾司洛尔,先分别给予负荷量,前者为10ug/kg,后者为0.5 mg/kg,继之分别用微量泵输注维持量.尼卡地平以1~2μg·kg-1·min-1速度调整MAP60~70 mmHg之间,艾司洛尔50~100μg·kg-1·min-1速度使HR在70~80次/min.术中麻醉维持用安氟醚或异氟醚,静脉点滴阿曲库胺.手术结束前30min停用吸入麻醉药,加用异丙酚分次静注1~2 mg·kg-1·次-1.结果:全组53例患儿术中麻醉及血流动力学均保持平稳.术中出血量少,无需输血.术后均清醒拔除气管导管,无误吸及肺不张,无心衰及肺水肿.结论:通过血液稀释、控制性降压以减少出血,加强术中监测、强调围术期管理及术后彻底清醒是手术麻醉的关键.

    作者:刘晓霞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