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蔡振杰;张广福
目的:总结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黄疸的临床特点、分析黄疸的病因、探讨黄疸的治疗方法.方法:对65例出现黄疸的VLBWI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5例VLBWI血清胆红素浓度>255μmol/L(15 mg/dL),诊断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9例,占44.62%(29/65),患儿胎龄平均为31周,出生体重平均为1 362G;黄疸出现时间平均为55.46h,黄疸达高峰时间平均为6.8 d,血清胆红素浓度高平均为327.5μmol/L(19.15 mg/dL),黄疸消退时间平均为22 d.血清胆红素浓度<255μmol/L(15 mg/dL)者36例,占55.38%(36/65),患儿胎龄平均为30周,出生体重平均为1 198 g;黄疸出现时间平均为36.7 h,黄疸达高峰时间平均为4 d,黄疸消退时间平均为10 d.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易出现黄疸与红细胞寿命较短、肝功能发育不成熟、肠-肝循环增加有关,根据患儿日龄、出生体重、疾病情况行蓝光治疗,进行早期干预,可有效降低换血和核黄疸发生率.
作者:佘文;宋燕燕;吴育群;李坚;黄翠玲;高伟玲;叶青青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AAI及DDD型起搏器和胺碘酮联合治疗心动过缓并阵发心房纤颤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15例患者均行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安装AAI或DDD型起搏器后,按标准方案给予胺碘酮治疗:负荷量0.2g,每天3次,7 d;继以0.2 g,每天2次,7 d;维持量为0.1~0.2 g,每天1次,长期维持.结果:1例囊袋积血,钝性分离伤口1.0 cm清除积血后痊愈,其余病例未出现并发症.随访6~102个月,均获显效,随访期间未发现起搏器的并发症和胺碘酮的副作用;电极导管植入即时、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起搏阈值(固定脉宽0.5 ms)心房电极分别为(0.55±0.04)V,(0.62±0.04)V,(0.56±0.04)V;心室电极分别为(0.49±0.09)V,(0.61±0.06)V,(0.69±0.07)V.结论:AAI及DDD型起搏器和胺碘酮联合治疗心动过缓并阵发心房纤颤疗效好、安全.
作者:靳晨亭;周万兴;陆蕙;刘群峰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为了提高法洛四联症在婴儿期行一期根治术的疗效.方法:总结3年所行一期根治术的婴儿期法洛四联症9例,全部患儿均在中度低温下正中切口入胸行一期根治术.结果:本组9例术后4例低心排,全部存活,紫绀消失,随访6个月至2年,停用洋地黄后生长发育良好.结论:婴儿期法洛四联症可以采用一期根治术,且手术治疗远远低于非手术治疗的自然死亡率.
作者:夏园生;李维光;刘威;杨盛春;梁建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患者男,44岁,混合痔,1%利多卡因注射液骶管阻滞麻醉后,混合痔外修内扎术,麻醉手术顺利,计45 min.术毕血压17/11 kPa,脉搏80次/min,呼吸18次/min,送回病房.
作者:任国仓 刊期: 2003年第11期
腹部外科疾病并巨大腹股沟斜疝的老年男性临床较常见.因年龄大、合并症多及疾病本身因素,剖腹手术有极大的风险.而当腹部疾病又合并腹股沟疝时,尤其是巨大疝时,若不处理,术后影响胃肠功能的恢复.
作者:杜明国;王建国;王玲 刊期: 2003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11期
颈段及胸上段(胸廓入口至气管隆突段)食管癌,由于生长部位的解剖特殊,手术治疗有一定困难,因而通常采用放疗或化疗,但效果欠佳.我院自1984年1月至2001年5月,采用非开胸治疗上段食管癌36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焦方磊;孙俊峰;张永学;梁跃飞;王洪亮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拟对线粒体基因D环区的一个特异和高度多态性的D310多聚C区域的变异情况进行评估.方法:对149例肿瘤组织和匹配的正常组织的线粒体基因D环区进行PCR扩增,并同时进行时相温度梯度凝胶电泳扫描和D310区域的序列测定.结果:43个(28.86%)肿瘤具有D310单核苷酸重复区的体细胞性插入或缺失突变,其中绝大部分为1-2 bp插入或缺失,与以前报道的该区域多态性变化一致.约34.9%肿瘤组织中的突变为同质状态,65.1%处于异质状态.结论:线粒体基因D310单核苷酸重复区变异在人类肿瘤组织中是一个常见的现象.
作者:谭端军;刘玲玲;卢才义;刘鹏;Julia Chang;Kun-Tu Yeh;Lee-Jun C Wong 刊期: 2003年第11期
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在成人骨髓中有多种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它们展示了巨大的功能可塑性,可在新的微环境中生成新的组织所必需的细胞株.这种现象对心肌的生理有巨大的影响,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造血干细胞和间质干细胞可以在啮齿类动物缺血心肌中分化成活并且分化为心肌细胞和血管[1].MSCs易于分离和体外培养扩增,易于外源基因的导入和表达,移植后不需免疫治疗,骨髓再生能力强,易于反复获取,使得其成为细胞替代治疗和基因治疗的理想选择,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作者:张勇;蔡振杰;张广福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据卫生部新闻办公室通报,截至5月19日,我国内地累计报告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病例5 236例,其中医务人员960例,占发病人数的18.3%.使人们深深感受到医务人员的职业危险性.然而,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因职业暴露受到的危害,则鲜为人知.
作者:周永红;白朝晖;白萍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评价伽玛刀(γ-刀)立体定向放射手术对听神经瘤的治疗效果.方法:用LekseⅡγ-刀治疗听神经瘤119例,并随访1~5年.扫描定位用1.5 Tesla磁共振仪,剂量规划系统为γ-plan4.0版.肿瘤体积0.02~20.8 cm3,周边剂量9~17Gy,平均13.1 Gy;中心剂量18~45 Gy,平均32.3 Gy;靶点数2~10个,平均4.2个.结果:肿瘤体积缩小95例(79.8%),其中显效16例(13.4%),无变化14例(11.8%),增大10例(8.4%).61例(51.3%)听力有保存,11例(9.2%)听力有改善;5例半年后出现面瘫,1例持续5周后消失,2例经再次手术后好转,另外2例有永久面瘫;3例病人出现三叉神经痛,2例为一过性,1例服药好转.结论:伽玛刀治疗对听神经瘤具有良好的控制生长作用,尤其适合体积<6.5 cm3及不宜开颅手术的病人,对颅神经的损伤风险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梁军潮;王伟民;吴鸿勋;蒋晓星;李天栋;张聿浩;贺道华;覃子衡;周丽兰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奥平栓联合多西环素治疗衣原体感染的宫颈糜烂疗效.方法:衣原体感染的宫颈糜烂200例随机分两组,A组口服多西环素治疗,B组联合运用奥平栓和口服多西环素治疗.观察记录临床疗效和衣原体的阴转率.结果:联合运用奥平栓和口服多西环素治疗组总有效率和衣原体阴转率明显高于单纯口服多西环素治疗组,P<0.05;在症状改善方面,前者也明显优于后者,P<0.05,无严重副反应发生.结论:奥平栓联合多西环素治疗衣原体感染的宫颈糜烂有较好的疗效,尤其适合于治疗轻中度宫颈糜烂的病例.
作者:杨新民;刘丽华;孟军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了解儿童外阴炎、阴道炎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取我院2001~2002年门诊及住院外阴炎、阴道炎患儿外阴分泌物标本424份进行细菌培养.K-B法做药敏试验,对各种细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检出阳性标本252份(59.4%),共16种细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8株(7.1%),表皮葡萄球菌60株(23.8%),大肠杆菌44株(17.4%),流感嗜血杆菌38株(15.2%),奇异变形杆菌21株(8.3%),粪肠球菌19株(7.5%),肺炎克雷伯氏菌13株(5.2%),无乳链球菌5株(2.0%),B群链球菌3株(1.2%),产气肠杆菌3株(1.2%),洋葱伯克霍氏菌5株(2.0%),弗劳地枸橼酸杆菌3株(1.2%),肺炎链球菌4株(1.6%),真菌12株(4.8%).除葡萄球菌对红霉素、青霉素、氨苄青霉素耐药率较高外,其他检出菌的耐药率都不高,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占38.5%,大肠杆菌产ESBL株仅占11.4%,肺炎克雷伯氏菌有1株产ESBL,无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结论:检出的细菌大多数为儿童阴道内具有的正常菌群,为条件致病菌,其耐药性均较低,治疗并不困难,应以预防为主,注意孩子的卫生习惯,尽量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作者:邓秋连;谢永强;陈卓瑶;陈树生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我们从2002年3月开始对181例放疗病人实施了正规的出院指导,经临床实践,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董淑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PCR扩增人IL-10基因片段的佳反应条件并构建人IL-10原核表达载体.方法:运用降落PCR扩增5'端GC含量高的人IL-10基因片段,主要对退火温度和热启动等因素进行优化选择;载体和PCR产物经拓扑TA克隆技术连接,常规方法转化、筛选阳性重组质粒.结果:PCR反应的佳退火温度为68.5℃,此时扩增出的DNA片段大小符合预期设想,并通过菌落PCR和DNA测序得到证实.结论:在上述条件下获得的PCR产物纯度高、非特异性产物少,成功地构建了人IL-10原核表达载体.并提示降落PCR是一种潜在的一步找到佳扩增条件的方法.
作者:李明才;何韶衡;陶爱林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纳洛酮对实验性颅脑损伤大鼠血浆内啡肽(β-EP)、内皮素(ET)及脑水肿变化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Wistar大鼠63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空白组,自由落体法制作重型颅脑损伤模型.伤后半小时实验组大鼠腹腔注射纳洛酮(苏诺)10 mg/kg,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分别于伤后1、3、8、24 d处死,以干湿重法检测脑水肿的变化,放免法监测血浆β-EP、ET改变.结果:实验组脑水肿程度较对照组轻,血浆β-EP、ET轻度升高,与对照组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纳洛酮可以降低实验型重型颅脑损伤大鼠血浆β-EP、ET的浓度,减轻脑水肿.
作者:巴特尔;李兴勇;王维平;张建生;丁永忠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单剂赛尼哌联合低剂量普乐可复(FK506)对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AR)的预防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将同期首次肾移植受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1)观察组(单剂赛尼哌联合低剂量FK506+MMF+Pred);(2)对照组(常规剂量FK506+MMF+Pred).两组受者HLA 错配≤3,CDC及PRA试验均阴性,且两组间性别、年龄、原发病、冷热缺血时间、血透时间、HBsAg阳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应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测定所有受者口服FK506 后12 h的血药谷浓度,观察组和对照组谷浓度的控制范围分别为5~10μg/L和10~15 μg/L.观察术后60 d排斥反应的发生、药物的肾毒性和肝功能异常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谷浓度均值分别为(7.2±2.6)μg/L和(12.1±3.8)μg/L,两组全血FK506谷浓度均值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观察组1例次,对照组2例次(P>0.05);肾毒性,观察组0例次,对照组5例次(P<0.05);肝功能异常,观察组4例次,对照组6例次(P>0.05).结论:术前使用单剂赛尼哌,术后FK506谷浓度维持在5~10μg/L水平,既能有效预防AR发生,又能减少 FK506的肾毒性.
作者:邓德成;李志坚;潘光辉;廖德怀;陈伟中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自身免疫性抗体的检出与疾病的相关机制.方法:以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54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抗核抗体(ANA),免疫斑点法检测血清多肽抗体谱(ENA谱),以散射免疫比法检测血清中类风湿因子(RF).以20例慢性乙型肝炎为病人对照,20例体检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结果:慢性丙型肝炎伴ANA、ENA谱、RF(IgM)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也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P<0.01),其中RF的检出阳性率高(26/54),ENA谱中以抗SS-B或抗SS-A阳性为主要反应(15/17).结论:慢性HCV感染者普遍存在自身免疫现象,应引起临床在对疾病监测及治疗和对相关机制探讨时的重视.
作者:张悦;朱玉琨;王惠萱;李雪梅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的发病机率,病灶分布以及临床症状、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等与骨转移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对160例乳腺癌术后核素全身骨显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0例乳腺癌术后核素全身骨显像有75例发生骨转移,骨转移发生率为46.9%.伴有骨痛者,其骨转移发生率为56.8%,明显高于不伴有骨痛者.单纯癌和浸润性导管癌是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的常见病理类型,同期两者的骨转移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Ⅰ~Ⅳ期的骨转移发生率分别为28.8%、35.6%、69.6%和78.8%,呈明显增高趋势.结论:乳腺癌极易通过血运转移至骨骼,术后伴或不伴临床症状,定期随访骨显像都是必要的,一旦发生骨转移,对治疗方案的制订和预后判断、疗效评估等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峰;李娟;刘保军;何丽荣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高原脊柱结核外科治疗椎间植骨一期内固定恢复脊柱稳定性的重要性.方法:总结14例脊柱结核患者采用一期内固定、病灶清除、椎间植骨的治疗效果.结果:14例结核患者都治愈.骨性愈合时间平均6个月,脊柱畸形得到明显矫正.结论:一期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中效果良好、安全.
作者:熊国忠;陶丽;雷明全;黄永红;宋俊;叶峰 刊期: 200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