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秀华;高璞;陈勇挺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0S)患者的疗效.方法:在内分泌门诊选择40例确诊PC0S患者,给予二甲双胍1 500mg/d,共3个月,测定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LH、FSH、T及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并计算相应的曲线下面积.结果:服二甲双胍3个月后,PCOS患者的LH、T水平均显著下降,空腹胰岛素水平及曲线下面积显著降低(P<0.01),有5例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受孕,25例患者月经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及好转.结论:使用二甲双胍可以明显降低PCOS患者的LH、T水平,纠正胰岛素代谢异常,使部分PCOS患者的月经规则,使之排卵及受孕.而且口服二甲双胍时副反应轻,价格不贵,可以作为PCOS患者治疗的一线用药.
作者:顾正田;黄燕冰;林乔儿;廖军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检测临产前孕妇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水平,以探讨Fbg增高易诱发产妇发生血栓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全自动血液凝固仪,检测了63例临产妇,40例中期孕妇及50例正常未孕妇女的血浆Fbg水平.结果:临产组血浆Fbg水平明显高于中期妊娠组和正常未孕组(P<0.01),中期妊娠组也高于正常未孕组(P<0.01).结论:高Fbg是妇女分娩前、中、后并发血栓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及时观察并给予干预性预防和治疗,对提高产妇的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有较实用的意义.
作者:王融;唐希才;关秀珍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应用鼻内窥镜结合切割吸引器技术行小儿腺样体切除术中麻醉方法及管理对手术及小儿循环及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53例患儿均采用全麻气管插管.麻醉后手术开始前即开始实施血液稀释,先用乳酸钠林格氏液10 mL·kg-1·h-1,继之输注贺斯10 mL·kg-1·h-1,速度均为5 mL/min,然后用乳酸钠林格氏液维持.手术开始时实行控制性降压,用尼卡地平及艾司洛尔,先分别给予负荷量,前者为10ug/kg,后者为0.5 mg/kg,继之分别用微量泵输注维持量.尼卡地平以1~2μg·kg-1·min-1速度调整MAP60~70 mmHg之间,艾司洛尔50~100μg·kg-1·min-1速度使HR在70~80次/min.术中麻醉维持用安氟醚或异氟醚,静脉点滴阿曲库胺.手术结束前30min停用吸入麻醉药,加用异丙酚分次静注1~2 mg·kg-1·次-1.结果:全组53例患儿术中麻醉及血流动力学均保持平稳.术中出血量少,无需输血.术后均清醒拔除气管导管,无误吸及肺不张,无心衰及肺水肿.结论:通过血液稀释、控制性降压以减少出血,加强术中监测、强调围术期管理及术后彻底清醒是手术麻醉的关键.
作者:刘晓霞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PCR扩增人IL-10基因片段的佳反应条件并构建人IL-10原核表达载体.方法:运用降落PCR扩增5'端GC含量高的人IL-10基因片段,主要对退火温度和热启动等因素进行优化选择;载体和PCR产物经拓扑TA克隆技术连接,常规方法转化、筛选阳性重组质粒.结果:PCR反应的佳退火温度为68.5℃,此时扩增出的DNA片段大小符合预期设想,并通过菌落PCR和DNA测序得到证实.结论:在上述条件下获得的PCR产物纯度高、非特异性产物少,成功地构建了人IL-10原核表达载体.并提示降落PCR是一种潜在的一步找到佳扩增条件的方法.
作者:李明才;何韶衡;陶爱林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胰腺横断伤的手术方式选择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胰腺横断伤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8例,死亡1例.并发症:胰瘘2例,胰腺假性囊肿1例,腹腔脓肿2例,应激性溃疡1例,ARDS 1例.结论:手术探查为诊断胰腺横断伤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手术方式的选择取决于损伤的部位、程度及有无合并伤;术式的正确选择,术中严密止血、合理切除、疏通胰管、充分引流,是防止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作者:曹胜华;胡志前;陈芝翠;黄家财;郭启智;邓益文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评价伽玛刀(γ-刀)立体定向放射手术对听神经瘤的治疗效果.方法:用LekseⅡγ-刀治疗听神经瘤119例,并随访1~5年.扫描定位用1.5 Tesla磁共振仪,剂量规划系统为γ-plan4.0版.肿瘤体积0.02~20.8 cm3,周边剂量9~17Gy,平均13.1 Gy;中心剂量18~45 Gy,平均32.3 Gy;靶点数2~10个,平均4.2个.结果:肿瘤体积缩小95例(79.8%),其中显效16例(13.4%),无变化14例(11.8%),增大10例(8.4%).61例(51.3%)听力有保存,11例(9.2%)听力有改善;5例半年后出现面瘫,1例持续5周后消失,2例经再次手术后好转,另外2例有永久面瘫;3例病人出现三叉神经痛,2例为一过性,1例服药好转.结论:伽玛刀治疗对听神经瘤具有良好的控制生长作用,尤其适合体积<6.5 cm3及不宜开颅手术的病人,对颅神经的损伤风险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梁军潮;王伟民;吴鸿勋;蒋晓星;李天栋;张聿浩;贺道华;覃子衡;周丽兰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治疗重度急性左心衰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对19例重度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经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通气模式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和呼吸末正压(SIMV+PEEP),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动脉血气中pH、PaO2、SaO2、PaO2/FiO2的变化以及患者HR、PR、MBP的临床变化.结果:19例重症急性左心衰患者,经呼吸机辅助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pH、PaO2、PaCO2、SaO2、PaO2/FiO2及HR、PR、MBP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0.05<P<0.01);15例抢救成功,顺利脱机,4例死亡.结论:机械通气是急诊抢救重症急性左心衰发作的有效措施,疗效肯定,适应证应放宽,急诊应及早使用.
作者:孙师元;杜立峰;梁春利 刊期: 2003年第11期
输尿管结石是常见多发病,其治疗方法很多,我科采用物理综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范秀华;高璞;陈勇挺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总结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黄疸的临床特点、分析黄疸的病因、探讨黄疸的治疗方法.方法:对65例出现黄疸的VLBWI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5例VLBWI血清胆红素浓度>255μmol/L(15 mg/dL),诊断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9例,占44.62%(29/65),患儿胎龄平均为31周,出生体重平均为1 362G;黄疸出现时间平均为55.46h,黄疸达高峰时间平均为6.8 d,血清胆红素浓度高平均为327.5μmol/L(19.15 mg/dL),黄疸消退时间平均为22 d.血清胆红素浓度<255μmol/L(15 mg/dL)者36例,占55.38%(36/65),患儿胎龄平均为30周,出生体重平均为1 198 g;黄疸出现时间平均为36.7 h,黄疸达高峰时间平均为4 d,黄疸消退时间平均为10 d.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易出现黄疸与红细胞寿命较短、肝功能发育不成熟、肠-肝循环增加有关,根据患儿日龄、出生体重、疾病情况行蓝光治疗,进行早期干预,可有效降低换血和核黄疸发生率.
作者:佘文;宋燕燕;吴育群;李坚;黄翠玲;高伟玲;叶青青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AAI及DDD型起搏器和胺碘酮联合治疗心动过缓并阵发心房纤颤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15例患者均行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安装AAI或DDD型起搏器后,按标准方案给予胺碘酮治疗:负荷量0.2g,每天3次,7 d;继以0.2 g,每天2次,7 d;维持量为0.1~0.2 g,每天1次,长期维持.结果:1例囊袋积血,钝性分离伤口1.0 cm清除积血后痊愈,其余病例未出现并发症.随访6~102个月,均获显效,随访期间未发现起搏器的并发症和胺碘酮的副作用;电极导管植入即时、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起搏阈值(固定脉宽0.5 ms)心房电极分别为(0.55±0.04)V,(0.62±0.04)V,(0.56±0.04)V;心室电极分别为(0.49±0.09)V,(0.61±0.06)V,(0.69±0.07)V.结论:AAI及DDD型起搏器和胺碘酮联合治疗心动过缓并阵发心房纤颤疗效好、安全.
作者:靳晨亭;周万兴;陆蕙;刘群峰 刊期: 2003年第11期
自1995年开始,我院采用经尿道电气化加丝裂霉素C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45例,疗效满意,复发率低.
作者:简百录;邓小枫;张康泰;王亚晖;宦启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我院自1993年6月至2003年3月,共收治22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患者,现将有关问题进行浅析.
作者:杨哲;张广福;姜冠华;郑晓舟;张鲁英;张维青 刊期: 2003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杓型与非杓型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异性及临床意义.方法:11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杓型组52例,非杓型组60例,42例正常人作对照组.对3组的血压均值和血压变异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高血压组的24 h-SBP、24 h-DBP、d-SBP、d-DBP、n-SBP、n-DBP差异均高于对照组,杓型组与非杓型组的24 h-SBP、24 h-DBP、d-SBP、d-DBP差异无显著意义,而夜间收缩压与舒张压差异明显.杓型组与非杓型组的24h-SSD、24 h-DSD、d-DSD差异有显著意义,非杓型组低于杓型组.结论:血压变异性与血压均值水平应同时评价.
作者:陈效畅;邝健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单侧输尿管梗阻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机理及肾通胶囊的影响.方法: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即假手术组)、手术组、肾通治疗组,采用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术后8 d观察梗阻肾组织病理改变,纤维化程度通过测定肾间质纤维化的面积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并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和肾组织内皮素-1(ET-1)的含量.结果:手术组肾组织TGF-β1、α-SMA的表达增加,血浆和肾组织ET-1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肾通治疗组与手术组相比,TGF-β1、α-SMA的表达下调,血浆和肾组织ET-1下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肾通胶囊通过抑制TGF-β1、α-SMA的表达及降低血浆和肾组织ET-1的含量而抑制肾间质纤维化.
作者:万青松;夏明珠;胡家才;任开明;宋恩峰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新方法以求提高疗效.方法:对33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手术方法游离出三叉神经周围支,将神经干切断后对近中枢段行阿霉素注射,对远中枢段采用神经撕脱术.结果:33例患者中32例于术后7 d内三叉神经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1例于术后2周疼痛消失,近期疗效满意.结论:对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神经干近中枢段阿霉素注射及远中枢段撕脱术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石光;牛书铭;汪维健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及分泌细胞外基质分泌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丹参酮ⅡA处理大鼠肝星状细胞,以MTT比色法测定细胞的增殖;放射免疫法测定透明质酸和层粘连蛋白;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Ⅰ型胶原的水平.结果:丹参酮ⅡA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HSC增殖,不同程度抑制Ⅰ型胶原、透明质酸和层粘连蛋白分泌.结论:丹参酮ⅡA可显著抑制HSC的增殖及分泌细胞外基质.
作者:杨伟峰;陈厚昌;夏笔军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构建含FADD及TNFR1基因功能结构域的融合基因TFL,稳定转染入人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系(Tca-8113)中,检测建系细胞T-TFL的生物学性状,并初步观察T-TFL细胞对辐射的敏感性.方法:反转录PCR获得人FADD及TNFR1基因cDNA,重组PCR法构建含二者功能结构域的融合基因TFL;阳离子脂质体法稳定转染TFL基因入Tca-8113细胞中,Westem blot检测融合蛋白TNFR1/DED表达,通过生长曲线检测T-TFL细胞的生物学性状;MTT法检测γ射线对T-TFL细胞的作用效应.结果:获得了人FADD及TNFR1基因并构建成功融合基因TFL,转染入Tca-8113细胞后,能表达融合蛋白TNFR1/DED活性,且T-TFL细胞与亲本Tca-8113细胞的生物学性状无明显差异,T-TFL细胞明显增强了对辐射的敏感性.结论:T-TFL细胞能增强对辐射的敏感性,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
作者:刘大庆;司徒镇强;周树夏;王成济;杨安钢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了解单侧迷走神经支配下的胃动力.方法:选用12只健康成年家兔,全麻下将测压导管置于胃窦内,分别以电刺激兴奋双侧迷走神经、左迷走神经和右迷走神经,测量三种不同状态下胃蠕动频率及蠕动波压力,并进行相互间比较.结果:单独刺激左迷走神经、右迷走神经兴奋时胃动力指数分别占双侧迷走神经兴奋时胃动力指数的69%(0.69±0.22)和22%(0.22±0.20),左迷走神经兴奋时的胃动力优于右迷走神经兴奋时的胃动力,并高于基本胃动力标准.结论:左迷走神经是影响胃动力的优势神经,食管癌切除术中只要保留左迷走神经,仍可望获得满意的胃动力.
作者:吴发福;周刚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化疗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重要方法,但在治疗过程中,常并发糖尿病.轻者治疗中断,延误原发病治疗,重则引起代谢紊乱,糖尿病性昏迷、甚至死亡.因此在恶性血液病治疗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及时发现糖尿病并发症,是保证完成治疗的基础,也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前提.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黄稳静;陈明 刊期: 200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