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临床应用的研究与进展

唐勇;沈慧勇;刘尚礼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 肿瘤疫苗, 治疗疗程, 临床应用, 应用研究, 注射途径, 肿瘤组织, 肿瘤转移, 质量控制, 治疗方案, 疫苗治疗, 疫苗制备, 疫苗剂量, 细胞因子, 免疫治疗, 免疫研究, 临床研究, 临床试验, 疗效监测, 抗原选择
摘要:早在1973年,Steinman就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进行了描述[1].90年代以后,人们在体外应用细胞因子大量扩增DCs成功.而临床研究中观察到肿瘤组织及其周围DCs浸润程度与肿瘤转移和病人预后有关,使DCs成为肿瘤免疫研究中的一大热点.近年来,随着DCs肿瘤疫苗应用研究的开展,DCs已成为目前肿瘤免疫治疗的焦点之一,大量的临床试验也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但在DCs肿瘤疫苗的临床应用中,疫苗的制备、抗原选择、抗原冲击方法、疫苗剂量、注射途径、治疗疗程、治疗副作用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争论.本文对DCs肿瘤疫苗在临床中应用的相关问题进行综述,讨论疫苗制备的质量控制、疫苗治疗的实施、临床疗效监测的标准,以便设计出更有效的DCs肿瘤疫苗和治疗方案.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口服两种剂量左氧氟沙星后子宫、输卵管及血浆中药物浓度的检测

    目的:探讨口服两种剂量左氧氟沙星后人子宫内膜、输卵管组织及血浆中氧氟沙星含量及检测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各10例术前口服300 mg或500 mg左氧氟沙星的妇科手术患者,3 h后血浆、子宫内膜和输卵管组织中氧氟沙星的浓度.结果:口服300 mg左氧氟沙星3 h后血药浓度为(1.82±0.61) μg/ml,子宫内膜组织的药物浓度为(4.75±1.52) μg/g,输卵管组织药物浓度为(4.56±1.14) μg/g;口服500 mg左氧氟沙星3 h后血药浓度为(3.38±1.37) μg/ml,子宫内膜组织的药物浓度为(5.90±2.21) μg/g,输卵管组织药物浓度为(6.60±2.21) μg/g.组织中药物浓度比血浆浓度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500 mg组与300 mg组服药3 h后输卵管组织中浓度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HPLC法用于人体组织药物浓度测定结果满意.结论:口服左氧氟沙星在人体内有良好的组织分布,3 h后子宫和输卵管组织有较高的药物浓度.HPLC法适用于测定人体组织中左氧氟沙星浓度的测定.

    作者:谢梅青;杨冬梓;张清学;余妙真;朱国东;魏菁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薄层CT扫描在急性颅脑外伤中的作用

    颅脑外伤是CT诊断中常遇到疾病之一,对于有明显颅脑外伤CT征像的,诊断较易;而CT征像不明确的,往往会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如对可疑层面采用CT薄层扫描,可提高诊断率,使患者能得到及时的治疗.笔者收集了本院CT室从1999~2001年对72例颅脑外伤患者采用CT薄层扫描的CT及临床资料,现分析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72例中,男50例,女22例,年龄小21岁,大56岁,平均38.6岁,均有外伤史.

    作者:王翔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头颈部重复癌9例报告

    目的:提高临床对头颈部重复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对9例头颈部重复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先症癌和重复癌发生于呼吸道和上消化道的有6例;同期癌4例,1年后生存1例,预后较差,不同期癌5例,1年后存活3例,预后相对较好.结论:同期癌,尤其是同时性癌的发病有增高的趋势,因此要重视头颈部肿瘤原发灶相邻部位的检查,减低重复癌的漏诊率,以使其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

    作者:陈伟雄;王跃建;朱肇峰;张剑利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58例报告

    我院自2000年1月~2001年10月共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58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22例,女36例,年龄18~68岁,平均46岁.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48例,急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2例,胆囊息肉8例.1.2 方法本组58例均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按olsen标准四孔法施术.电凝钩灼开Calot三角区浆膜,血管钳分离出胆囊管、血管,近端分别夹2枚钛夹,远端1枚钛夹后剪断.用电凝钩将胆囊自胆囊床上剥离.适扩剑下孔取出胆囊.术后均行术区冲洗及放置引流管.1.3 结果本组病人56例顺利施行LC术,手术时间30~150 min,平均75 min.中转开腹2例,1例胆囊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而立即中转开腔,1例胆总管损伤行开腹肝总管空肠Lou-ex-Y吻合.术后胆漏1例,引流通畅无腹腔炎表现,术后第4个月胆漏自止而痊愈出院.

    作者:苏兴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腹膜外平坦型结肠造口术48例分析

    目的:探讨腹膜外平坦型结肠造口术在肛管直肠癌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本院自1995年以来收治的48例肛管直肠癌病人施行腹膜外平坦型结肠造口术,观察造口并发症和排便功能情况.结果:48例病人经2个月~5年的随访,除有2例出现造口周围皮肤炎外,尚未发现其他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4.17%,39例病人形成规律排便.结论:腹膜外平坦型造口具有并发症少,排便功能较好,隐蔽性好,外形美观,易于术后管理等优点.

    作者:陈晓峰;臧国骥;施仲义;赵挺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临床应用的研究与进展

    早在1973年,Steinman就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进行了描述[1].90年代以后,人们在体外应用细胞因子大量扩增DCs成功.而临床研究中观察到肿瘤组织及其周围DCs浸润程度与肿瘤转移和病人预后有关,使DCs成为肿瘤免疫研究中的一大热点.近年来,随着DCs肿瘤疫苗应用研究的开展,DCs已成为目前肿瘤免疫治疗的焦点之一,大量的临床试验也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但在DCs肿瘤疫苗的临床应用中,疫苗的制备、抗原选择、抗原冲击方法、疫苗剂量、注射途径、治疗疗程、治疗副作用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争论.本文对DCs肿瘤疫苗在临床中应用的相关问题进行综述,讨论疫苗制备的质量控制、疫苗治疗的实施、临床疗效监测的标准,以便设计出更有效的DCs肿瘤疫苗和治疗方案.

    作者:唐勇;沈慧勇;刘尚礼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38例疗效观察

    我部自1998年以来,开始使用广州军区医疗器材厂生产的正负压电脑控制增强型体外反搏仪对3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体外反搏治疗,并设对照组20例进行对比,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8例均符合WHO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男性24例,占63.2%;女性14例,占36.8%.年龄35~60岁,平均51岁.病程1~4年,平均2.6年.38例全部有心电图异常.对照组20例情况与治疗组相仿,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苗兴旺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20年间贲门疾病患者250例胃镜资料分析

    目的:了解有上消化道症状人群贲门疾病发病情况.方法:对因上消化道症状行胃镜检查及病理检查的19 274例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出贲门疾病250例,检出率1.30%.其中贲门炎154例,贲门癌84例,贲门溃疡和贲门息肉各6例.结论:清楚了解贲门疾病发病情况,对防治贲门癌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陈平湖;李剑;黄元熹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血液透析病人的血液动力学改变

    血液动力学异常是慢性肾衰,尤其血液透析过程中十分常见的病理生理改变.血液透析是一个特殊的体外循环过程,血液在体外循环中不仅进行体液超滤和溶质交换,而且还受到人工材料的透析膜刺激以及透析液中各种成分及温度的影响.同时,血液透析病人广泛存在心脏和血管病变,心脏射血功能、血管输送血液及对血管内脉压的缓冲功能均可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因此,慢性肾衰并发的血液动力学变化的机制是复杂和多元的.血液透析中可能出现各种血流动力学异常,如低血压、高血压、心律失常、组织器官供血不足等,多数表现轻微而不易被发现,但部分可出现严重而顽固的血液动力学异常,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就慢性肾衰的心血管病变,特别是血液透析过程中的血液动力学异常简述如下.

    作者:梁敏;侯凡凡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对83株不动杆菌的鉴定结果以及耐药性的分析

    目的:了解不动杆菌的感染以及耐药情况,指导临床用药.方法:按革兰氏阴性球杆菌的临床常规鉴定方法, 应用K-B扩散法对16种抗生素的药敏进行测定.结果:在分离的83株不动杆菌中以鲍曼氏不动杆菌为主(60/83),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其次为泌尿系感染和伤口感染.泰能、悉复欢、丁胺卡那霉素对不动杆菌有良好的抗药作用.结论:不动杆菌已成为院内感染中重要的病原菌,其耐药性给治疗带来困难.应加强对不动杆菌耐药性的监测,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才能令不动杆菌的感染得到有效的控制.

    作者:彭慧敏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中晚期肿瘤治疗观念的转变与治疗近况

    综合评价与治疗方法的选择原则肿瘤(Tu)是正常组织经过基因促变-突变-间变-癌变(四变)而形成一类多因素、多环节、多阶段、多机制(四多),高度侵袭性、高度恶性遗传性、高度异质性(三高)疾病.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而致死的第二大原因,是现代医学疑难重症,直到目前仍是一大痼疾,其谜底远未阐明.但近百年来,人类为解除癌症对生命健康的日益威胁,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随着现代化科技迅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主要工作如下.

    作者:徐忠立;周慕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脑血管病与血液流变学

    脑组织只有在血流的正常灌注下,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除了血管组织、形态及生理功能外,血液流变学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而血液成份、血流状态和血管壁的改变是血栓形成的三要素.血液流变学在脑血管疾病领域对监测病情、辅助诊断、评价疗效、估计预后等具有重要意义.1 血液流变学变化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1.1 全血粘度增高与脑血管病全血粘度是血液流变学的重要指标.脑血管在病理情况下,血粘度的增高易导致脑组织灌注不足、缺氧及代谢障碍,促进血栓形成,引起脑梗死.引起全血粘度增高的有多种因素,如红细胞压积增高、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血小板的粘附、聚集、释放功能增强、红细胞变形性下降和血浆粘度增高等.血粘度增高易导致脑组织血管壁的物理损伤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致使血小板功能亢进,血小板聚集,促进脑血栓形成.血液粘滞性增高是发生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1].

    作者:王丽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成人型肝母细胞瘤1例

    患者女,62岁.右侧腰背痛1周,查体皮肤黏膜无黄染,腹平坦,腹壁未见静脉显露;右上腹部触及10 cm×8 cm质软包块;莫菲氏征(-),移动性浊音(-);既往体质好,无服用避孕药及其它性激素史.B超检查肝右叶下缘见10.8 cm×7.8 cm的不均质低回声,提示肝实质占位,考虑外生性肝癌.CT扫描肝右叶外段可见10.5 cm×8.5 cm的卵圆形低密度影,边缘较清,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边缘呈结节状强化,延迟5 min扫描可见病灶呈均匀等密度强化,提示肝右叶巨大血管瘤.术前血生化、肝功能正常,AFP<20 μg,CEA<15 μg/L,HCG<3.1 μg/L.

    作者:王卓才;莫国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非甾体抗炎药致胃平滑肌瘤并溃疡穿孔1例

    患者女,59岁.主因上腹疼痛恶心呕血1 h,伴晕厥1次,于2001年9月4日收住我院消化内科.患者入院前1周因关节炎开始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1 h前出现上腹部隐痛、恶心、呕血3次,为咖啡样物及血凝块,量约1 000 ml.出汗,头昏,继之晕厥1次,约15 min后清醒.既往健康.体检:体温36℃,脉搏110次/min,血压测不出,呼吸24次/min.神志清楚,颜面四肢苍白,肢端冷,皮肤潮湿,巩膜无黄染.心率110次/min,节律齐.

    作者:范洪波;赵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一氧化碳中毒致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

    患者男,56岁,因煤气中毒意识丧失2 h急来院,临床诊断:煤气中毒.入院体检,脉搏150次/min,呼吸26次/min,血压90/60 mmHg.浅昏迷状,口唇呈樱桃红色,略有紫绀,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心率约170次/min,律整,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罗音.腹平软,肝脾不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减退.心室率170次/min,律整,各导联P波不清楚,异位P波可能与T波重叠,QRS波形为室上性,时间为0.08 s,Ⅱ,Ⅲ,avF,T波倒置,Ⅰ导联负正双向.心电图诊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肌缺血.入院后给予吸氧,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甘露醇、消心痛静脉滴注营养心肌等药物治疗,神志逐渐清醒.2 h后复查心电图:窦性心律,心率75次/min,律整,Ⅱ,Ⅲ,avF,T波直立,Ⅰ,avF,T波略低,V4~V6 T波直立,S-T段略下移,诊断:大致正常心电图.

    作者:李保芹;宋希莲;周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经皮肾活检术32例初步体会

    目的:提高肾活检取材成功率和避免严重并发症.方法:静脉肾盂造影(IVP)荧屏直视下定点,手动Tru-cut针活检取材.结果:32例成功取材31例(96.9%),失败1例(3.1%);并发症轻微,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严格肾活检适应证并排外禁忌证,充分术前准备,术中定点精确,取材操作干脆、快速及术后规范处理,在基层医院开展肾活检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陈西北;陈玉锦;赵文喜;宿志强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高原地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并发症及其处理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具有手术切口小、术后视力恢复快等优点,但仍存在一些并发症.2001年7~12月我们在海拔3700m高原共完成45例(47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现将术中并发症及其处理体会总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本组白内障患者45例(47眼),男性26例(28眼),女性19例(19眼).老年性白内障43例(43眼),先天性白内障2例(4眼).年龄3~82岁,平均52.9岁.汉族11例,藏族34例.按LOCSⅡ分类法对晶体核硬度进行分类,Ⅰ*#级核6眼,Ⅱ级核14眼,Ⅲ级核18眼,Ⅳ级核9眼.术前检查胸透、心电图基本正常,血糖在7.5 mmol/L以下,血压(收缩压)在180 mmHg以下,无手术禁忌证.

    作者:刘百臣;彭秀军;陈昌玖;易贵荣;郭灵常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闭合手法整复加舒活精治疗肱骨髁上骨折66例

    我科近几年来采用闭合手法整复加中药舒活精(中国科招集团黄石飞云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外敷、小夹板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66例,取得满意疗效.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6例中,男42例,女24例;年龄3~13岁;右肘40例,左肘26例;伸直型60例,曲屈型6例;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断端均有不同程度的移位,无严重的血管神经损伤.骨折线特点:横断型53例,短斜型13例,其中尺偏型62例,桡偏型4例.就诊时间短30 min,长3 d,肘关节肿胀程度为轻、中度.每日从夹板间隙处淋舒活精1次,约10 ml,并属患儿作伤肢握拳锻炼,每3天复诊1次,固定3~4周,解除外固定,用中药舒筋通络之剂外洗.1.3 治疗结果本组病例均获6个月~18个月随访,参考丘耀元等[1]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疗效评定指标,66例中优51例,良9例,优良率为90%,其中肘内翻6例,角度均在15°以内,肘关节伸屈功能减少在15°以内.

    作者:王仁成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组织工程骨修复髂骨巨大骨囊肿1例

    骨囊肿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常见部位是肱骨上段、股骨上段、胫骨上段和桡骨下段,囊肿呈膨胀性生长,囊腔内含浆液或浆液纤维素性液体.较小的囊肿可以用甲基强的松龙分次注射的方法治疗,有一定的疗效.而对较大的囊肿或者合并骨折时就需用手术的方法刮除囊内容物,清除囊壁,植入自体骨的方式来修复缺损.2001年1月我院收治了1例42岁男性患者,其右侧髂骨有一10 cm×7 cm×2 cm巨大囊肿,考虑到病变在左侧髂骨,取自体髂骨只能在右侧,而且囊肿刮除后骨缺损体积较大,取自体骨骨量不足,因此我们采用组织工程的方法,抽取自体骨髓,在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再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与β-TCP人工骨颗粒复合植入囊肿刮除后的骨缺损处,随访9个月后,患者的髂骨缺损被成功修复.

    作者:卫爱林;刘世清;彭昊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糖尿病与血液流变学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血糖控制不佳使糖尿病患者易于出现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成为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患者具有显著的微循环障碍和血液流变学改变,在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糖尿病患者的病理变化,对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有重要的意义.1 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特点和发生机制1.1 全血粘度在一定范围的切变率内,糖尿病患者的全血粘度较正常人明显升高,且以低切变率时全血粘度的差别更为显著.低切变率全血粘度增高主要与红细胞聚集性升高密切相关.糖尿病患者的红细胞聚集性明显高于正常人,红细胞聚集成缗钱状,其发生的机制有:红细胞膜上蛋白质的非酶糖基化后,膜表面带负电荷的唾液酸减少,使细胞间的静电斥力减少而易于聚集;血浆纤维蛋白原和α2-球蛋白升高而白蛋白降低可促进红细胞的相互粘附.

    作者:李益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