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5-氟尿嘧啶致心绞痛1例

宋海平;林静

关键词:氟尿嘧啶, 左颈部, 颈部肿块, 患者, 疾病史, 血尿, 胸闷, 心肺, 呕血, 尿频, 咯血, 咳嗽, 黑便, 腹泻, 腹痛, 发热
摘要:患者,男,36岁.因发现左颈部肿块3个月,于200 1年8月入院.患者于3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左颈部有一肿块,不痛,并无发热、咳嗽、咯血及胸闷憋气,无腹痛及腹泻,无呕血及黑便,无尿频及血尿.以往无心肺疾病史.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旋转针蒂法对硬膜外阻滞效果影响的临床观察

    2000年以来,我们采用旋转针蒂法进行硬膜外阻滞,为探索旋转针蒂法对硬膜外阻滞效果及置入硬膜外导管难易程度的影响,我们选择了阑尾炎手术患者80例进行了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朱国强;张知园;王光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Brugada综合征

    近年来,心脏结构改变微小或毫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的致心律失常性死亡正成为日益引人注目的焦点.据估计,这些患者代表了3%~9%的与心肌梗死无关的医院外心室颤动病例.除预激综合征和长QT综合征外 ,在健康个体中一种新的猝死心电图(ECG)特征已被确定.在世界各地,这种被称为Brugada综合征(brugada syndrome, BRS)的临床病例报道正日益增多.作为一个单基因遗传疾病,和长QT综合征一样,BRS是研究心肌电异质性的一个独特模型,BRS在分子生物学、基础电生理学、心血管药理学和临床心脏病学间为我们架起了另一座直接的桥梁.

    作者:杨新春;周鹏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AF内固定结合术中椎管造影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

    目的:探讨AF内固定与脊髓造影相结合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意义.方法:本组13例胸腰段骨折脱位伴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均行开放复位AF内固定 ,手术时先行AF内固定复位,然后经切口行椎管造影,了解骨折复位椎管通畅情况.如果骨折脱位不能完全复位,椎管不通畅则行椎管探查,整复骨折脱位,解除压迫.结果: 13例患者中有11例椎管通畅,骨折脱位得以整复,生理弯曲恢复而未行椎管直接减压;2例显示不通畅而行椎管探查减压.所有病例均有6个月以上的随访,全部解剖复位,神经功能均有所恢复.结论:AF内固定具有复位功能,因而有一定的减压作用,术中造影容易实施,简单、直观、经济,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作者:杨日新;廖平;蔡昀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威草胶囊对尿酸性肾病大鼠TGF-β1和TIMP-1G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威草胶囊对尿酸性肾病大鼠的作用机制. 方法:用腺嘌呤加沙丁鱼造模,并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空白组、小剂量威草胶囊治疗组、大剂量威草胶囊治疗组、别嘌呤醇治疗组.在造模的同时,分别给予以上述药物灌胃 ,在实验第4周,活杀所有大鼠,取肾组织,做肾脏病理组织检查,用点计数法计算肾小管的萎缩率,炎症细胞浸润面积,间质纤维化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大鼠肾组织TGF -β1和TIMP-1(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空白组和各治疗组TGF-β1、TIMP-1阳性表达增高(P<0.01);与模型空白组相比, 治疗组肾小管的萎缩率、炎症细胞浸润面积、间质纤维化率明显减轻(P<0.01);TGF -β1、TIMP-1阳性表达下降(P<0.01).结论:威草胶囊可能通过抑制TGF-β1表达,抑制细胞外基质和细胞因子的表达分泌;通过抑制TIMP-1的表达,促进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从而减少尿酸性肾病肾间质纤维化.

    作者:黄天伦;夏明珠;任开明;吴凡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变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总结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变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本院近十年收治的5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总结. 结果:5例均为颈部的无痛性肿块,包膜完整,切面呈灰白结节,镜下见癌细胞间有大量淋巴细胞增生,癌细胞PAS染色阴性,角蛋白阳性.结论:恶性淋巴上皮病变病理特征明显,临床上要与鼻咽转移癌、良性淋巴上皮病变和恶性淋巴瘤相鉴别.

    作者:范小明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伴假性低血糖4例

    当出现血糖测定值低于正常,而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无低血糖相应的临床表现时,应注意有无假性低血糖的可能.现将1998年1月~2002年4月本院收治的4例伴有低血糖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报道如下.

    作者:虞容豪;刘雁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肝动脉化疗栓塞在治疗复发性肝癌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在治疗复发性肝癌中的价值 .方法:应用超液化碘油及常规化疗药物,经股动脉穿刺插管(23例)及经皮下带囊导管(17 例)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40例复发性肝癌.平均治疗2.3次.结果:1,2,3年生存率(直接法)分别为78.4%,45.7%,24.2%.与同期行肿瘤切除及其它治疗病例相比,生存率低于肿瘤切除病例,高于其它治疗病例(经Gehan比分检验,u=3.77及4.19,P<0.01).结论:肝动脉栓塞化疗是不能切除的复发性肝癌的有效治疗方法,能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 .

    作者:詹世林;陈建雄;霍枫;裴世强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预激综合征并发快速心房颤动

    预激综合征并发心房颤动是该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虽然房室旁路并不直接参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和维持,但心房颤动可经房室旁路下传引起快速心室反应,从而使血流动力学恶化及心电图表现复杂化,及时诊断和合理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朱刚艳;江洪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Switch术27例麻醉处理

    目的: 探讨大动脉调转术(Switch)的麻醉处理.方法:27例患儿年龄9 h~6岁,体重2.4~15 kg,行Switch术采用静吸复合麻醉.结果:主动脉阻断时间84~200 min,体外循环时间170 ~6 00 min,心脏全部自动复跳,术中死亡4例,术后渗血8例,肺部感染6例,无麻醉并发症.结论 : 平稳的复合麻醉,术中早期纠正凝血功能,早期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有利于Switch术成功.

    作者:宋兴荣;梁杰贤;陈秉学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老年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8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的临床特点 . 方法:将125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的患者分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老年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临床表现不典型,85例中误诊25例(2 9.4%);心脏异常以心房纤颤常见,为60例(76.5%);单用心血管药物效果差,需联合应用抗甲状腺药物.结论:老年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误诊率高,心脏异常以房颤为常见,早期联合治疗可提高治愈率.

    作者:刘捷安;林爱玲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亚临床肝性脑病的诊断手段及评价

    肝性脑病是一复杂的综合征.1970年Zeegen等人[1]发现临床上某些按常规神经和精神检查正常、认为无肝性脑病表现的肝硬化患者,在进行Reitan Trail making Test时表现脑功能异常.这一发现为其后各国学者的研究所证实.Schomerus[2]和Rikkers 等人[3]把这种临床上缺乏症状,常规精神和神经功能检查正常,但智力或神经心理测验异常的慢性肝病患者,称为潜隐性或亚临床型肝性脑病(latent or subclinical hep atic encepalopathy).这一术语及其概念为世界各国所沿用.

    作者:朱权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后路植骨融合椎板钩内固定治疗寰枢椎失稳3例

    目的:评价椎板钩加压内固定治疗寰枢失稳的效果. 方法:对3例寰枢椎失稳者(包括齿状突骨折2例,寰枢椎脱位1例)行后路自体髂骨植骨、椎板钩(Apofix)内固定术.结果:随访6~18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结论:对寰枢失稳可采用寰枢椎后路融合椎板钩内固定术治疗.椎板钩内固定术无需椎板下穿越钢丝,避免了钢丝断裂及松脱,是一种易操作且效果可靠的内固定方法.

    作者:张和平;张普国;黄明光;李佛保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右心房粘液瘤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右心房粘液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5年10月~2001年10月收治的19例右心房粘液瘤病例.术前均经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确诊,均在体外循环下行粘液瘤摘除术,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15例,三尖瓣机械瓣置换术1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2例.结果:无围术期及手术死亡,随访15例,时间1 个月~6年,心功能:Ⅰ级9例,Ⅱ级3例,Ⅲ级1例,1例死于非心脏方面的疾病,1例复发再次手术,复发率6.67%.结论:右心房粘液瘤一经确诊应尽快手术,手术效果满意,复发率低,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对诊断及随访有重要作用,应注意术后随访.

    作者:章斌;张宝仁;郝家骅;梅举;徐志云;邹良建;孙道华;于伟勇;王志农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1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旁减)的病因、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对10例术后甲旁减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甲旁减中占9例为甲状腺手术误切或损伤甲状旁腺引起,临床特点表现为抽搐、手足感觉异常、癔症样表现或痫性发作.目前治疗主要以补充钙剂及活性维生素D纠正低钙血症.结论:继发性甲旁减并不少见,尤其是颈部手术,临床表现不特异,易误诊,应常规作血钙、磷、镁等检查.

    作者:黄颖斌;陈亮;杨华章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前臂缺血坏死的运动疗法

    前臂缺血性坏死患者,由于肌肉纤维化及收缩,腕和手呈屈曲畸形,影响手功能,治疗困难.本组5例采用运动疗法并合理应用支具,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熊淑芳;王凤英;谢薇;吴强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加压滑动鹅头钉加松质骨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21例

    目的:探讨应用加压滑动鹅头钉加松质骨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加压滑动鹅头钉加松质骨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所有病人经6~36个月术后随访,优17例,良4例,无一例并发症死亡, 无髋内翻、患肢短缩畸形,无内固定物断裂、螺钉脱出股骨头,无迟发性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应用加压滑动鹅头钉加松质骨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加强了静压力和动压力的加压作用,加强抗扭转力,使病人可早期进行功能练习及负重,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王岩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右肺空气性囊肿1例

    患者男,39岁,胸部闷胀不适几十年,现感冒咳嗽、咳痰,胸片检查后入院.查体:右肺中上野无呼吸音,叩诊呈鼓音,左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干罗音,气管左偏,X线胸片:右肺中上野透过度强,其内无肺纹理,周围见间断弧形的头发丝样亮线.考虑右肺大疱行手术治疗.

    作者:杨旭东;朱文玉;孔庆宇;李婧;张晓梅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NF-κB控制内皮细胞ET-1转录的相关研究

    内皮素-1(ET-1)是由21-氨基酸组成的肽,是迄今所知的有效的血管收缩因子之一,亦是促细胞分裂剂.内皮细胞释放ET-1受诸多因子的刺激,如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血栓、血管紧张素Ⅱ、氧基因.内皮细胞中ET-1信使RNA(mRNA)被表达,ET-1首先被转录成前体分子的形式,即前内皮素原和内皮素原,之后通过内皮-隐蔽酶加工成生物学上有活性的ET-1.循环中ET-1的有效增加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近年的研究已显示,不仅仅是动脉局部ET-1浓度的增加,并且ET-1 mRN A的增加亦控制着动脉粥样硬化的损伤.

    作者:李东霞;潘志红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爱维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分析

    我们于1999年11月~2002年2月对78例冠心病伴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爱维治治疗,并与常规治疗组进行比较分析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周培毅;黄翠瑶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内外固定联合治疗下颌骨骨折51例临床分析

    下颌骨骨折坚强内固定术后短时间必须的颌间牵引、固定是下颌骨骨折的正确复位、固定的佳方法,采用内、外固定联合治疗方法,能较好地恢复到受伤前的正常咬颌关系.报告如下.

    作者:池宇峰 刊期: 2002年第09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