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万香;黄秉钦;刘德忠;李水彬;杨燮昌
目的:探讨老年肺结核并重症肺炎的临床表现、病原学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136例老年肺结核并重症肺炎病例的临床表现和痰菌分离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对死亡组和存活组病例的年龄、生命体征、白细胞计数、氧合指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老年肺结核并重症肺炎的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死亡组与存活组在呼吸频率(P<0.05)和氧合指数(P<0.01)方面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老年肺结核并重症肺炎的临床症状、体征常不典型,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的趋势明显上升,氧合指数可作为评价预后的一个参考指标。
作者:刘良安;陈国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提高椎管哑铃形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对19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手术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椎管哑铃形肿瘤患者临床表现与一般椎管内肿瘤表现相似,CT和MRI检查有助于确诊。采用后正中切口入路一期手术全切除肿瘤16例,联合椎旁或椎前入路二期手术全切除肿瘤3例。16例痊愈出院,3例好转,无一例死亡或发生周围组织器官损伤。结论:椎管哑铃形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MRI是确诊好的方法。根据具体的肿瘤位置、大小和性质来选择手术方式有利于提高疗效,大多数椎管哑铃形肿瘤可经后正中切口入路一期手术全切除。
作者:邓跃飞;钟志光;刘安民;林吉惠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的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1~1999年相继入院的60例老年性ACST的手术指征,手术时机与病死率之间的关系。结果:24 h以内手术的病死率为17.14%,48 h以上手术的病死率为58.33%,非手术治疗的病死率为61.54%。结论:24 h以内手术与48 h以上手术术后病死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凡诊断明确的老年ACST,除有严重的心肺衰竭或出现MOF,均应尽早手术。
作者:刘宏杰;谭卫民;曾山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科1997年1月~2000年6月用纽邦(NEWPORT)E-100i呼吸机救治62例危重患者,收到了满意效果,现将对该型呼吸机的使用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62例,其中男40例,女22例,年龄5~69岁。经用呼吸机治疗后,存活45例,死亡17例。1.2 通气时机 各种危重症致呼吸骤停需立即使用,根据成人呼吸生理指标达到王保国[1]提出的机械通气的任何一项标准时,即应开始机械通气治疗。1.3 呼吸机的参数调节 根据患者情况及血气分析调节呼吸机各参数。1.4 连接呼吸机 呼吸机的绿色高压氧气管及减压表与氧气源相连接后,依次打开压缩机、主机、湿化器的电源开关,连接呼吸机管道和模拟肺,调节呼吸机的参数,观察呼吸机运转情况约3 min,然后将呼吸机与患者相连接。连接前吸尽患者呼吸道内痰液,如患者清醒则须向其解释清楚以取得患者的合作。本组经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19例,气管切开连接呼吸机43例。2 护理2.1 专人护理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作好记录,要取得呼吸机的预期治疗效果,应对患者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各种参数作合理调整,要求护士应有高度的责任心。(1)观察应答能力,对疼痛刺激的反应、瞳孔大小、对光反应、各种深浅反射;注意观察面部皮肤是否潮红、多汗,四肢末梢循环,口唇、甲床颜色和颈静脉怒张情况等,以了解是否存在CO2潴留,低血压、休克,缺氧和中心静脉压增高。(2)动态监测心电图、体温、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3)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观察每小时尿量、尿色、性状、尿比重,血生化等。2.2 呼吸监护 观察有无自主呼吸,自主呼吸是否与呼吸机同步;检查胸廓活动幅度、双肺呼吸音。2.3 气管护理 (1)插气管导管要固定牢靠,避免随呼吸运动使导管上、下滑动而损伤气管粘膜;记录口唇至气管插管末端的长度,随时检查气管导管有无脱出,防止导管滑入一侧支气管;头颈部垫薄软枕,头稍后仰,以减少导管对咽喉的压迫;每2 h翻身拍背及转换头部位置,避免体表压伤及导管对咽喉的压迫;每隔3~4 h将气囊气体放出5 min,放气前吸尽口腔中痰液。(2)床旁置气管切开护理盘,内备气管切开护理的常用物品,作常规气管切开护理。呼吸机管道经一软管与气管导管相连,并用支撑臂支撑,以免管道压迫气管引起坏死。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后气道自身湿化作用明显降低甚至消失,造成管腔内分泌物粘结,阻塞管腔,影响正常的呼吸功能,同时还易导致细菌侵入。实验证明,肺部感染率随着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3]。因此,充分气道湿化是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感染的关键措施。我们采用恒温加湿加热器湿化、超生雾化器湿化两种方法。
作者:舒航;李昭杰;林志俊;许作奎;林晓风;李贵福;詹升全;唐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外伤性双侧硬膜下积液,临床并不少见。当积液量大,压迫脑组织产生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时,必需行硬膜下腔、腹腔分流术,但是经常发现双侧硬膜下腔不相通的现象。为了使一次手术能解决问题,我们设计了左、右硬脑膜下腔串联腹腔分流的术式,疗效确切。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1例,均为男性。年龄22~71岁,系脑挫裂伤恢复期患者。伤后多次CT扫描见双侧硬膜下积液不断增加。逐渐出现神志淡漠,语言不畅,大小便障碍,意识不清,精神症状,步态不稳等额叶、胼胝体受压的神经系统症状。经药物,多次腰穿放液等治疗无效,且症状日趋严重,为此,采用此术式治疗。1.2 手术方法 根据CT提示,于发际后(为了美观)中线旁3 cm左右,硬膜下积液的范围内,左右两侧各钻孔1个,切开硬膜,可见积液流出。于帽状筋膜下,两个骨孔间置入内径1.5 mm左右的硅胶管1条,两侧各伸入硬膜下前2~3 cm。管的两端1.5 cm内各剪2~4个侧孔并加以固定。完成左,右硬膜下腔的串联。再于右侧的骨孔内置入相同口径的硅胶管1条,远端经耳后皮下通道直至腹部,硅胶管末端置入腹腔20 cm左右,妥善固定,完成手术。1.3 结果 术后,全部病例额叶受压的神经系统症状明显好转,无并发症发生,无手术死亡。术后2个月复查CT,硬膜下积液完全消失,受压脑组织复位。2 讨论 随着CT的应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病例被发现日益增多。积液量有多有少,少量积液者,经药物等非手术疗法,可以自行消散。积液量多且不断增加,用常规方法无法控制其发展,特别是双侧积液的患者,往往因为出现额叶及胼胝体受压的神经系统症状,而必须采用手术引流积液。手术引流有两种方法:(1)外引流:因为需行引流术的患者,往往由于病程较长,受压的脑组织难以在短时间内复位。而外引流超过1周以上,极易发生感染,所以不宜使用。(2)硬膜下腔——腹腔分流法:双侧硬膜下积液经常被发现有互不相通的现象,而术前又无法判断是否相通。经多次教训后,笔者设计了此术式。实践证明,此法简便易行,疗效可靠,避免了外引流的缺点,既可达到较长期的引流,使受压的脑组织有足够的时间复位,又避免了引起感染的可能。
作者:杨波;黄金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心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实施,社会进入了一个相对变动剧烈的阶段,使人们所经受的各种来自社会和心理的压力正在变得越来越激烈,相应与此有关的疾病不可避免地要增加。有统计显示,在综合医院的初诊患者中,单纯躯体疾病所占的比例只有1/3多一点,另外的将近2/3的患者属于心理疾病或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有关的躯体疾病(心身疾病)。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加强已经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任务。 我院是一家综合医院,过去的健康教育重点放在躯体疾病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只局限在心理科。1997年“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改革开始后,医院转变观念,突出强调为“病人”服务而不是为“病”服务。病人是一个整体,涉及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任何疾病都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系。以这样的认识为指导,医院加强了心理服务方面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已不再局限于某一科室,成为了全局性的内容,遍布临床各科室。 如何能将门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好?我们的经验是从组织、内容和宣传形式上下功夫。具体做法如下。1 组织方面是进行有效工作的保证 心理健康教育范围扩大了,相应的矛盾是如何能组织好教育的材料。显然,心理科的医生护师在这方面工作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做好他们的工作,保持与他们的良好沟通,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就成了组织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组织他们编写教材和宣传材料;举办有关短期学习班请他们来讲座。同时调动各科主任予以重视,护理部也组织学习培训,要求各科护士要有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全面广泛的知识和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本领,提高护士整体素质,使心理健康教育得以落实及取得实效。2 宣传内容 我们结合综合医院的特点,突出心身疾病的内容。心身疾病是指心理和社会因素在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躯体疾病。这种疾病的表现是躯体的,但它的发生明显受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病人因其躯体不适而来就诊,先就诊的科室是内科、神经内科、皮肤科和妇产科等。由于不懂或忽视心理和社会因素致病作用,结果经常在各科轮回求诊,而使疾病久久不能得到正确的治疗,不仅病痛不能及时解除,还造成时间和费用的浪费。常见的心身疾病有:(1)内科为原发性高血压低血压,冠状动脉心脏病,阵发性心动过速,支气管哮喘,甲亢,胃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习惯性便秘等。(2)神经内科为心因性知觉异常,心因性运动异常,肌紧张性头痛、偏头痛、植物神经功能失调。(3)皮肤科为神经性皮肤炎,皮肤搔痒症,湿疹、荨麻疹,多汗症。(4)妇产科为月经失调,经前紧张征,性冷漠,更年期综合征。(5)儿科为心因性发烧,站立性调节障碍,异食癖。(6)耳鼻喉科为梅尼埃病,咽喉部异物感,口吃,耳鸣晕车。(7)眼科为原发性青光眼,中心性视网膜炎,眼肌疲劳,眼肌痉挛。(8)外科为全身性肌肉痛,类风湿性关节炎,胃大部切除后进食障碍综合征。可见,心身疾病与各科都有关联。3 宣传形式3.1 宣传橱窗 宣传橱窗是医院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医院的教育橱窗有两部分,一是各科室自己主办的;另一种是医院主办的。过去除了心理科自己的橱窗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外,很少能在医院及其他科的橱窗中见到。对此,我们进行改革,突出了两点:第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一定要出现在主要的全局性的橱窗上,而且是每期都有;第二,在一些心身疾病常见的科室的橱窗上要定期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3.2 电视 医院有自己的电视录象宣传途径,通过这些媒体进行健康教育。它的内容编排原则同宣传橱窗。同时开设了电话咨询。3.3 传媒 医院积极参与报纸、电台和电视健康教育的节目,介绍心理和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中所起作用等心理方面的知识。3.4 讲座和联谊会 为住院患者、挂钩单位举办不定期的讲座。成立了医患联谊会,不定期召集患者包括曾住过院的、正在住院的和门诊的患者回院活动。活动内容有医护人员给予患者健康教育、患者间相互交流体会、唱歌、表演自编节目、做游戏、猜谜语。患者都能踊跃参加,体现了“共同参与”型的医患关系。促进了社交障碍患者的康复。3.5 保健手册 心理科编写《心理健康教育手册》,定期出版,免费赠送患者。手册内容丰富全面,有心理、社会因素致病作用的一般性知识介绍,有心身疾病的科普知识及预防治疗措施,有培养人格的指导,有考试紧张综合征的处理和心理治疗、音乐疗法等。手册配有插图,内容通俗易懂。
作者:李淑仪;孟宪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女,78岁,1周前进食时突发出现右侧肢体乏力而跌倒,头部着地,当时无昏迷及抽搐,送当地医院行头颅CT检查,报告为脑梗塞,给予活血化瘀等处理,右侧肢体活动障碍逐渐加重,反复呕吐,大小便失禁,语言含糊不清,有时答非所问,遂转送我院,以左侧脑梗塞收住神经内科治疗。入院时情况:神清,反应迟钝,偶有运动性失语,双侧瞳孔等圆等大,直径约2.5 mm,对光反射灵敏,右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右偏,右侧肢体肌力0级,肌张力低,左侧肢肌力5级,肌张力不高,右下肢Babinski征(+),左侧Babinski征(-)。入院第2天行头颅MRI检查发现两侧额颞顶硬膜下血肿,左侧约75 ml,右侧约42 ml。转神经外科,行双侧额颞顶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术中引流出酱油样的液体,术后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消失,右侧肢体肌力恢复明显,术后复查头颅CT提示右侧硬膜下血肿明显减少,但左侧仍有血肿,量约20 ml。考虑患者年龄较大,本身存在一定的脑萎缩,术后脑膨起有一定困难,需要一些时间,目前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暂时不考虑再次手术。患者住院14 d出院,出院时已能下床活动,1个月后复查头颅CT提示血肿已吸收,脑膨起良好。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颅脑外伤常见的继发性损伤,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以小儿产伤引起常见,双侧血肿发生在老年人较少见,误诊率较高。误诊原因有:老年人由于本身存在老年性脑萎缩,颅腔容积的代偿空间极大,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的症状,到出现颅内高压时,病情往往较严重,不能提供可靠的病史;另外,慢性硬膜下血肿以等密度多见,双侧血肿时中线移位不明显,对于分辨率低的头颅CT,容易造成误诊。而正常颅内压脑积水、脑萎缩患者与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有相似的临床表现。所以,在临床上遇到慢性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障碍及精神症状的患者,应注意该病的存在,尽早检查,明确诊断。对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MRI比CT更具优势,对于可疑患者应做MRI检查。本例患者同时行两侧钻孔引流,效果良好。
作者:尹惠广;王广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 病例摘要 患者男,68岁,因右下腹痛伴畏寒,发热48 h余第1次入院,无大便性状改变。查体:体温37.8℃,腹部平坦,右下腹明显压痛,反跳痛,局部轻度肌紧张。未触及包块。血常规:白细胞13.6×109/L,中性粒细胞0.832。诊断为急性阑尾炎,阑尾穿孔可能。B超未见阑尾周围脓肿形成,急诊手术。术中见右髂窝内肠管炎症水肿,粘连严重,形成包块,分离肠管间粘连有约30 ml脓液流出,未找到阑尾。考虑阑尾穿孔已形成脓肿,行脓肿引流术。术后腹痛缓解,抗生素治疗7 d体温恢复正常,切口甲级愈合出院。14 d后再次因右下腹痛,畏寒,发热入院。右下腹原切口下可触及5 cm×5 cm大小包块,质地中等,不能推动,有触痛。再次诊断为阑尾周围脓肿,予以丁胺卡那霉素、甲硝唑治疗后腹痛缓解,体温降至正常,但右下腹包块未明显缩小。遂行结肠镜检查,提示距肛门120 cm见乙状结肠新生物,病理活检结果为中分化管状腺癌。就该患者的诊断及下一步手术方案进行讨论。2 临床讨论 主治医师:该患者乙状结肠癌的诊断可以确立,问题是右下腹包块的性质难以确定,从两次起病的过程看是典型的急性炎症表现,抗生素治疗有效,故还是考虑合并阑尾穿孔可能性大。目前的右下腹包块为炎性包块。结合第1次手术所见可以预料回盲部的粘连一定非常严重,且目前肠管肯定还有炎症水肿,所以手术时右下腹的包块较难处理,在作乙状结肠切除及区域淋巴结清扫的同时可能还须作回盲部的切除,才能彻底去除腹腔内的感染灶。以避免脓肿反复发作,影响结肠吻合口的愈合。 副主任医师:虽然该患者两次入院都有典型的急性炎症表现,但第1次手术并未找到阑尾,仅发现有脓腔存在。所以阑尾穿孔的诊断并未得到完全确认。一般来说,如果是炎性包块,随着抗生素的治疗应该明显缩小。而该患者为何炎症的其它表现明显好转而包块未见缩小?所以不排除盲肠癌的可能。可惜结肠镜检查时在发现乙状结肠肿瘤后未再进一步检查横结肠及升结肠,以致于未能明确全结肠的情况。事实上结肠的双发癌是存在的。剖腹探查后如果确认是这种情况,手术方式可能就须选择全结肠切除。
作者:戚维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变应性亚败血症系一临床综合征。临床误诊率较高。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缩短确诊时间及减少误诊率,现将笔者于1990年1月~1998年12月收治的变应性亚败血症20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15例,女5例,平均年龄36岁,15~20岁3例,~30岁8例,~40岁3例,~50岁4例,>50岁2例。入院后确诊时间12 d~80 d,平均31 d。1.2 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 发热20例(100%),过高热18例,畏寒15例,热型多为间歇热及弛张热,以午后或傍晚发热多见。晨间体温降至正常。多数患者虽然反复高热,但一般情况较好,中毒症状轻。多种抗生素对发热无效,而对糖皮质激素、非类固醇药物治疗有效。皮疹17例,皮疹多在发热高峰时出现,多随热退后消失。皮疹以斑丘疹多见,呈多形性改变,以颈、胸部四肢多见。关节肌肉疼18例,呈游走性或固定性,以膝关节多见。肌肉疼痛多为全身性,以腓肠肌、颈、腰部肌肉明显,疼痛程度与发热密切相关。咽痛12例,常在发病初或发热时出现。肝脏肿大2例,脾脏肿大3例,腹痛2例。1.3 实验室检查 低色素性贫血15例,轻中度贫血12例,重度贫血2例,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20例,白细胞>15×109/L 17例,20例血沉均增快,>100 mm/h 8例,血沉高低与发热密切相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粘蛋白增高11例,免疫复合物增高12例,类风湿因子阳性5例,SGPT增高4例,IgG增高10例,IgA增高7例,IgM增高3例。20例多次血和骨髓细菌培养均阴性。20例骨髓涂片18例为感染象,2例正常,淋巴结活检8例均为非特异性炎症或反应性增生。1.4 误诊情况 20例中误诊为败血症10例,结核病4例,药疹1例,SLE 1例,胆道感染1例,疟疾2例,淋巴瘤1例。本组从发病至确诊时,误诊时间为1个月~1年者占30%。
作者:乔玉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膀胱全切术后膀胱重建与尿流改道术是目前泌尿外科研究重点之一,原位排尿术较异位排尿术进一步受到重视,组织工程学材料或人工膀胱等作为膀胱替代也取得了进展,有着广阔的前景。1 胃肠道新膀胱术 采用去管化的小肠或结肠肠段、胃瓣经过适当的成形术制成新膀胱,输尿管与贮尿囊作粘膜下抗反流吻合,贮尿囊与尿道残端吻合,由腹压及尿道括约肌协调控制排尿。此类新膀胱具有低压、容积大、保护肾功能、顺应性好、原位排尿等特点,临床上运用已越来越多,比较符合生理,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但也存在尿道吻合口狭窄、夜间遗尿、排尿感觉差等常见并发症,对术前合并有尿失禁、尿道狭窄、尿道肿瘤者不宜采用。令人关注的是尿道残端肿瘤复发问题,Tobisu等[1]报道膀胱全切术后尿道肿瘤复发率为3.5%~17%,如无前列腺侵犯,则尿道复发率为4%~10.6%,回肠新膀胱术后尿道复发率为0.7%~12%[2]。因此,术前常规作后尿道镜检再决定具体术式是明智的。2 组织工程学材料在膀胱重建中的应用 组织工程学就是人工制造具有活性及功能的组织取代人体中的病变组织,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组织和器官病损或缺损所致的功能障碍或因此丧失的治疗问题[3]。1995年Atala等[4]用PLLA作为动物体外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的生长支架,并将体外培养的细胞-PLLA活性复合物移植于动物的膀胱缺损区获得成功。James将体外培养的细胞-PLLA活性复合物移植于动物的膀胱缺损区获得成功。James等[5]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性实验,证实了异体膀胱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作为膀胱替代材料的可行性。1997年北京积水潭医院泌尿外科应用异体兔膀胱替代材料进行实验获得成功并应用于临床[6]。 聚羟乙酸(PGA)及聚乳酸(PLA)是目前组织工程学常用的多聚体(Polymer),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及可塑性,与天然材料相比,人工合成的聚合物可以精确地控制其分子量,降解时间及其它性能[7]。Oberpenning等[5]以PLA及PGA共聚物塑形的膀胱作为支架,以狗的自体膀胱上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后种植于支架上并进行膀胱重建。结果表明,重建后的膀胱容量为术前的85%~110%,膀胱顺应性无变化。组织学检查证明,组织工程化的膀胱形成如正常膀胱组织的结构,无感染、结石及梗阻等并发症。然而在目前的实验中,无论是天然还是人工合成,均存在体内吸收过快、生物相容性不够理想等缺陷,并存在免疫排斥反应的问题。
作者:赖海标;邓春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本文收集我院1991年6月~2000年6月确诊的130例急性胰腺炎中出现肾脏损害的40例临床资料,以此引起临床医生应有的重视。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 本组40例均符合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1],其中6例经手术或病理确诊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全部病例具备以下条件:(1)既往无肾脏病史;(2)以急性胰腺炎为诱因而出现肾脏损害,控制原发病后肾脏损害表现消失或好转。1.2 一般资料 40例中,男17例,女23例,年龄12~84岁,平均48岁。急性水肿型胰腺炎34例,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6例。1.3 肾脏损害表现 蛋白尿28例,镜下血尿8例,管型尿4例,血肌酐>106μ mol/L 12例。6例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合并低血压,有8例患者曾使用庆大霉素抗感染。1.4 肾功能异常转归 治愈30例,好转6例,其中持续性蛋白尿2例和持续性镜下血尿4例,死亡4例。2 讨论 急性胰腺炎造成肾脏功能异常与多方面因素有关:(1)重症急性胰腺炎所致的低血容量或低血压状态引发肾脏损害及急性肾功能衰竭;(2)可能与胰腺释放血管活性肽有关,存在于血液循环中具有强烈肾毒性;(3)应激反应对肾脏影响;(4)胰腺和肾脏解剖位置密切,周围炎症波及肾脏等;(5)可能与应用肾毒性较强的抗生素类药物有关。 急性胰腺炎合并肾损害多表现为蛋白尿,本组病例占70%,大多数病例的病情是可逆的,随着急性胰腺炎病情好转和治愈,肾脏功能恢复正常。本组病例占75%,少数可转变为慢性肾功能损害。因此积极治疗原发病是防治肾脏损害的关键。
作者:黄雯;邓之驹;陈思念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们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与丙种球蛋白进行对比治疗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48例ITP患者为我院1996年1月~1999年11月的住院病人,诊断符合1998年6月在山东省荣城市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修订的ITP诊疗建议。其中男32例,女16例,男女之比为2∶1;年龄3个月~12岁,中位年龄4岁6个月。皮肤出血点或淤斑48例,鼻出血20例,牙龈及口腔粘膜出血3例,消化道出血10例,血尿4例,无一例颅内出血。入院时外周血小板计数小于10×109/L 15例,~25×109/L 16例,~100×109/L 17例,中位数19×109/L。骨髓巨核细胞计数每片多达1971个,少25个,幼稚型和颗粒型的巨核细胞比例明显增加,产板型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偶见或未见。
作者:黄璟;王鉴;吴倩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总结手部软组织缺损各种皮瓣修复的特点。方法:采用V-Y皮瓣、邻位皮瓣、胸腹部带蒂皮瓣、游离足背皮瓣及第一趾蹼皮瓣等修复手部各部位组织缺损。结果:250例266个皮瓣,完全成活241个皮瓣,占90.6%;边缘部分表示皮坏死,经换药后愈合23个皮瓣,占8.6%,2例皮瓣坏死面积占皮瓣总面积约30%,占0.7%。结论:指端缺损采用V-Y皮瓣或锁骨下皮瓣修复效果好;虎口区采用游离第一趾蹼皮瓣具有皮瓣质地好、感觉恢复佳的优点;大面积多部位缺损采用S形或联合皮瓣治疗效果满意;手指脱套仍是目前治疗上的一个难题。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自1984年10月~1999年1月期间收治并经病理证实且资料保存完整的霉菌性上颌窦炎22例,现将其诊治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霉菌性上颌窦炎22例,占同期上颌窦根治术(Caldwell-Luc术式)的3%。其中男女比例为1∶2.67,年龄32~78岁,平均58.6岁。病程0.5~11年,平均为2.3年。发生一侧者20例,双侧者2例。1.2 临床特点 以回吸性鼻涕带血、脓涕、头痛以及面麻木为主,大部分病例只有其中1~2个症状,有3例上述4个症状全部存在。1.3 治疗方法及预后 采用常规的上颌窦根治术(Caldwell-Luc术式),术中发现上颌窦腔内有干酪样物质,颜色发黑,无明显的异味。术中进行下鼻道的上颌窦对孔应较常规的大,在清除上颌窦内容物后,用酮康唑液冲洗,并适当用酮康唑软膏涂抹术腔,术后减少应用激素,并结合抗生素应用抗真菌药物。本组病例均临床治愈出院,经0.5~4年的随访,有2例复发。2 讨论2.1 霉菌性上颌窦炎的发生特点 霉菌性上颌窦炎的发生率逐年上升,本组病例也体现这一特点。该情况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霉菌性上颌窦炎较化脓性上颌窦炎临床症状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使过去不太严重的症状现在也引起重视,就诊率提高;(2)目前抗生素和激素应用普遍,使得鼻窦内菌丛失调,从而诱发霉菌感染[1];(3)医务人员对霉菌性感染疾病的认识的加强和检查手段的提高,减少了误诊。特别是过去认为干酪性上颌窦炎,若经病理检查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为霉菌性感染[2,3];(4)我国南方气候潮湿,适宜霉菌生长,霉菌性上颌窦炎的发生率较北方地区高。
作者:陈合新;刘晓晖;张发岐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异位妊娠发病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预防异位妊娠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以本院1996年7月~1999年7月308例异位妊娠患者为研究组,随机抽取同期足月分娩产妇308例为对照组,用多因素Logistic模型对年龄、月经史、妊娠史、人流史、盆腔炎、阑尾炎、不孕史、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妊娠史、卵巢肿瘤、子宫肌瘤、盆腔手术史、避孕方法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输卵管手术史、不孕史、宫内节育器、异位妊娠史、盆腔炎史、盆腔手术史、妊娠多次、月经规则有显著相关性(P<0.05),其中月经规则的比值比小于1,其余因素比值比大于1。结论:输卵管手术史、不孕史、宫内节育器、异位妊娠史、盆腔炎史、盆腔手术史、妊娠多次是异位妊娠发病的危险因素,月经规则是保护因素。
作者:蔡坚;黄顺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自1996年开始应用三腔高压气囊导管扩裂术治疗老年人前列腺增生症(BPH),方法简便易行,又安全可靠,病人容易接受,经随访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0例,年龄60~84岁,其中70岁以上17例,排尿困难病史长8年,短1年,夜尿一般3~5次,急性尿潴留15例,指诊前列腺Ⅱ度增生8例,Ⅲ度增生12例,均中央沟消失,B超有8例探及向膀胱内突出,测残余尿11例80~600 ml。1.2 手术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醉,按外科无菌操作,先经导尿管注入300~500 ml生理盐水充盈膀胱,行膀胱造瘘(也可不造瘘),拔出尿管,用尿道扩张器扩张尿道后插入相应型号的山西省康健医用导管研究所生产的三腔气囊导管,充盈定位气囊后向外牵拉,使其位于膀胱颈部,放气后插入2 cm,向膨胀气囊内充气至压力0.3 MPa,保留7~10 min后降至0.1 MPa,接尿袋,有出血征象者反复冲洗。 术后24 h将膨胀气囊内气体放掉,持续或间断膀胱冲洗,以避免血凝块聚积阻塞尿管,应用抗生素及止血药,7~10 d后拔管排尿。2 结果 本组20例病人均在术后7~10 d内拔管,拔管后均无排尿困难,存在不同程度的尿失禁,其中18例在1~5 d内恢复自主排尿,10例测残余尿<30 ml,无尿频,早期有轻度排尿疼痛,1周内均缓解。2例病人5 d后仍有尿失禁,出院后经加强提肛肌练习等功能锻炼,1个月后恢复正常,所有病人经随访(长4年)均无复发及其它功能障碍。
作者:焉涛;刘德欣;孙庆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评价碟脉灵注射液治疗高粘滞血症的疗效。方法:75例患高粘滞血症的患者分两组,Ⅰ组45例患者静脉滴注碟脉灵注射液,每天30 ml;Ⅱ组,30例患者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每天20 ml;两组均为14 d一疗程。结果:各组治疗前后对比,Ⅰ组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Ⅱ组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下降明显,P均<0.01,差异有显著意义。两组间治疗后效果的比较,Ⅰ组血浆粘度及纤维蛋白原下降优于Ⅱ组(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Ⅱ组全血粘度下降优于Ⅰ组(P<0.01),差异有显著意义;两组的红细胞压积及血小板聚集率下降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碟脉灵注射液改善高粘滞血症患者血流变性尤其是降低纤维蛋白原效果较显著,具有疗效显著,安全,副作用少的优点。
作者:桂雨寿;湛树濂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建立单克隆抗-D细胞株。方法:用EBV永生化能分泌抗-D的Rh阴性供者的B淋巴细胞,经抗-D筛选后用有限稀释法克隆。结果:建立了3株能分泌抗-D的人B淋巴细胞株,一株分泌的抗体为IgM,两株为IgG,抗体效价为128。结论:EBV转化技术能够用于建立人单克隆抗-D细胞株。
作者:付涌水;罗广平;肖露露;陈洪涛;赵阳;张伟东;简少文;李树浓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占80%~90%,其它多为头痛、头晕和视、动眼、滑车、三叉、外展等颅神经被压迫受损症状。一般认为,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率占人口的1%~2%,其中一半左右会破裂出血,而破裂出血的早期病死率约为30%~40%。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主要有载瘤动脉的闭塞和动脉瘤的囊内栓塞两类。对于梭形动脉瘤和巨大型、部分大型宽颈动脉瘤,如果侧支代偿良好或通过颅内外动脉搭桥建立良好的旁路代偿血流,可以闭塞载瘤动脉。一般半年后动脉瘤可逐渐皱缩吸收,其压迫症状减轻或消失。1971年Serbinenko发明了可脱性球囊,1975年Debrun又进行了改进,由此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逐步兴起。由于用球囊进行动脉瘤的囊内栓塞操作比较困难、相对危险和容易复发,目前球囊主要用于载瘤动脉的闭塞。1991年Guglielmi报道了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栓塞颅内动脉瘤。GDC的临床应用,使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产生了新的飞跃。综合国外多家大宗病例的报告,80%~90%的动脉瘤可一次栓塞治愈,10%~15%的动脉瘤需要再次栓塞,栓塞后的动脉瘤再次出血率在0.5%以下,栓塞的死亡率和永久残废率均在2%左右。栓塞结果不仅完全可与外科手术结果相媲美,而且还具有创伤微小和术后恢复很快的优势。 在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上,主要有以下技术:(1)篮筐技术(basket technique):指在动脉瘤内放置第1,2个弹簧圈时,使其沿动脉瘤边缘盘旋形成一包含整个动脉瘤腔的篮筐,后续弹簧圈紧密地填塞于筐内,达到完全栓塞。(2)重塑技术(remodelling technique):对宽颈动脉瘤,可将一球囊导管放置于载瘤动脉内,球囊面对动脉瘤瘤颈,放置弹簧圈的微导管头端置于动脉瘤内,先用对比剂将瘤颈处的球囊充盈以挡住瘤颈,然后经微导管在动脉瘤内放置弹簧圈,如此反复栓塞动脉瘤。(3)双微导管或连环技术(double micro-catheter technique or hand in hand technique):也常用于宽颈动脉瘤的栓塞。用2根微导管,经1根向动脉瘤内推送1个弹簧圈,先不解脱;经另1根推送另1个弹簧圈,2个弹簧圈相互缠绕使支撑更加稳定,此时解脱第1个弹簧圈;再放入第3个弹簧圈,然后解脱第2个弹簧圈,如此反复进行栓塞。(4)蚕食技术(piecemeal technique):对于不规则形的宽颈和长形动脉瘤,第1个弹簧圈应选其直径相当于动脉瘤的横径,当瘤顶填塞紧密后,利用弹簧圈的后几个袢突向瘤颈再形成筐网,随后再紧密填塞,如此直到瘤颈。临床实践表明,篮筐技术适用于大多数动脉瘤的栓塞,尤其在形态较规则的(如圆形或椭圆形)动脉瘤常能奏效。重塑技术和双微导管(连环)技术虽然巧妙,但两者均须载瘤动脉较粗和无严重血管痉挛。前者对于克服宽颈动脉瘤弹簧圈放置时容易脱出或不稳定,以及由于瘤颈处缺乏对弹簧圈的反作用力,使弹簧圈不易填塞紧密很有帮助;后者则无须临时阻断载瘤动脉的血流,并从容应付后续弹簧圈将前面弹簧圈顶出的可能,栓塞时弹簧圈比较稳定。蚕食技术是将动脉瘤“分块”栓塞,一个难点是选择合适直径和长度的弹簧圈,以达到既把动脉瘤先栓的部分填紧,又能留出足够的长度在后栓的部分形成新的篮筐。以上几种技术可以联合使用。
作者:王大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近十年来神经内窥镜的开发研制及应用都有迅速的发展,在德、美、日等发达国家,神经内窥镜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从诊断到治疗,手术从脑室、脑池内病变到脑实质内病灶,从治疗囊性病变发展到处理实质性病变。神经内窥镜技术随着设备的不断完善、手术方法的不断改进,必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神经内窥镜手术方式分为三个主要类型:(1)单纯神经内窥镜手术,即用神经内窥镜独立完成手术操作;(2)内窥镜辅助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即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辅助应用神经内窥镜,以观察显微镜直视下难以见到的部位;(3)内窥镜控制的显微神经外科,即借助于内窥镜的照明和显示系统,应用常规显微外科器械来完成手术操作。下面根据内窥镜的不同手术方式分别叙述。1 单纯的神经内窥镜手术1.1 脑积水 脑积水的治疗是神经外科领域内应用内窥镜进行早、方法多的疾病。主要根据脑积水的不同类型而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如导水管狭窄者采用第三脑室底脚间池造瘘术及导水管探通术;单侧孟氏孔闭塞者行透明隔造瘘术;交通性脑积水行脉络丛烧灼术;对于分隔脑积水则先将各分隔腔穿通,再行造瘘或脑室-腹腔分流术。多数作者取得半数以上的治愈率,其中效果好的是采用第三脑室底脚间池造瘘术治疗的导水管狭窄性脑积水,有效率达70%以上,部分显著者甚至达95%以上。而采用脉络丛烧灼术治疗的交通性脑积水,有效率在60%左右,主要适用于病情发展缓慢者,而对积水进展迅速者则效果不佳。其余不宜行内窥镜治疗或内窥镜手术不成功者,仍可行内窥镜引导下的脑室-腹腔分流术,以降低分流管堵塞的可能性。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内窥镜应作为脑积水尤其是儿童脑积水的首选治疗方法[1,2]。
作者:林志俊;詹升全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