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钢
目的:评价卡介苗治疗剂(BCG)在预防膀胱移行上皮癌高危复发中的疗效。方法:应用BCG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并与丝裂霉素C(MMC)进行对照观察。其中,BCG组90例,获得随访78例;MMC组30例,获得随访25例。随访时间12~60个月。结果:BCG组复发26例,未复发52例;1年无癌生存率87.4%,复发率12.6%;5年无癌生存率66.7%,复发率33.3%。MMC组复发12例,未复发13例;1年无癌生存率84%,复发率16%;5年无癌生存率51%,复发率49%。BCG组5年无癌生存率明显高于MMC组,复发率显著低于MMC组(P<0.05),且复发的膀胱癌的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进展发生率低。结论:采用BCG诱导加维持灌注能有效地减少高危患者复发及复发时病程进展,是目前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较理想的药物之一。
作者:吴爱明;唐志忠;潘克;周兴;刘春晓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评价角膜塑型术矫治近视的效果。方法:采用角膜塑型术矫治1 845例3 685只近视眼,分析矫治前后裸眼远视力和屈光度的变化。结果:矫治后裸眼远视力明显提高,6周时≥0.8者达58.95%;剩余屈光度明显减少,6周时≤-1.00 D者占72.77%。结论:角膜塑型术矫治近视安全,近期效果明显。
作者:刘庆明;王柏华;郭广范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多虑平(Doxepin)治疗癔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探索Doxepin的作用机制。方法:对符合CCMD-Ⅱ-R有关癔症诊断标准的113例癔症病人用Doxepin治疗,剂量儿童25~150 mg/d,平均96.43 mg/d;成人50~225 mg/d,平均114.22 mg/d,疗程2周以上,治疗满2周时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评定疗效和副作用。结果:显效率83.19%,有效率15.95%,总有效率99.11%,随访半年,复发率5.94%,副作用发生率13.27%,包括口干、便秘、偶见ALT升高、白细胞减少。结论:Doxepin治疗癔症安全有效,远期疗效好、复发率低,推测Doxepin是通过调低β-肾上腺素能受体功能而起治疗作用。
作者:詹春云;张良诚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院自1989年1月~1998年12月共收治小儿急性肠套叠107例,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患儿107例,男56例,女51例;年龄3个月~2岁,<6个月55例,6~12个月40例;>1岁12例。发病至治疗时间短6 h,长6 d;其中以小儿腹泻收治儿科14例,经气钡灌肠套叠头部肿块呈杯口状充盈缺损确诊转外科治疗。
作者:陈建光;李益中;邝仲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自1998年以来,我们采用新鲜羊膜移植重建眼表病12例,疗效满意。1 临床资料1.1 病例资料 12例,12只眼,男7例,女5例,年龄18~65岁。其中复发性翼状胬肉6例,睑球粘连4例,结膜皮样囊肿1例,角膜溃疡1例,角膜手术后混浊1例,化学伤和热烧伤1例。
作者:许志庆;武爱云;赵丽珍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检测性病病原体的临床价值。方法:用荧光定量PCR(FQ-PCR)方法,对淋球菌(NGH)、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三种性病病原体进行定量测定,并与定性PCR比较。结果:两种PCR法对三种病原体检测的总符合率分别为:94%,93.8%,92.8%,阳性率差异分别为:4.4%,3.6%,3.6%,两种方法阳性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阳性样本定量平均拷贝数分别为:NGH 4.9×106,CT 3.9×106,UU 4.7×106。结论:FQ-PCR操作更简便、快速,并能准确定量。对于性病的诊断、病情的发展和愈后监测、疗效评价、指导用药均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苏学飞;左中越;程钢;石庆荣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院自1985~1999年收治腹膜囊肿18例,现就其中10例患者的误诊情况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0例患者,女性,年龄28~46岁,平均35岁,因妇科疾病行妇检及B超发现腹腔包块,病史无痛经、月经异常及胃肠道症状。有腹部手术史者5例,分别为阑尾切除术3例,全宫切除术2例,2例于术后1个月和1年内发现。1.2 临床检查包块性质为囊性,张力低,形状不规则,如不认真检查很难发现,包块无触痛。辅助检查:B超示子宫正常大小,可探及囊性包块壁薄,形态不规则,内为液性暗区,或包块内见分隔状光带、光斑、细小的小光点,边界清、或与周围组织有粘连,多位于子宫的后方或阴道残端上方,连续B超观察包块增长速度慢。血常规:中白细胞数及白细胞分类正常。
作者:白丽珍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患者男,22岁。4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右上臂外侧有一肿物,约“山楂”大小。肿物逐渐增大,伴有疼痛,全身易感疲劳。体重减轻5.5 kg。2周来肿物疼痛加重。夜间经常在睡眠中痛醒,遂来院就诊。既往有糖尿病史并长期在家注射胰岛素治疗,无外伤和结核病史,家族史无特殊。检查发现右上臂三角肌内有一约12 cm×5 cm大小肿块,较固定,有压痛,局部不红不热,听诊无杂音。右侧肩关节活动未见异常,腋窝淋巴结不肿大。实验室检查:白细胞8.5×109/L、中性粒细胞0.42,淋巴细胞0.58。血生化、胸部X线检查均无异常。X线摄片右上臂见有软组织肿块,未见有钙化阴影。初步诊断:软组织肿瘤。行手术探查,术中发现肿块为脓肿。引流后伤口开放换药。病理检查发现朗罕细胞、类上皮细胞、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脓液普通培养无菌生长、再次培养发现有结核菌。诊断:三角肌结核。立即抗结核治疗,并用链霉素和异烟肼药液冲洗伤口换药。术后一月脓腔缩小渐趋愈合,3个月随诊时患者伤口愈合良好,局部疼痛完全消失,患肢肌力正常无任何不适。
作者:董玉泉;赵学庆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总结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病例58例,探讨继发性癫痫与血镁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观察组:共28例,其中男21例,女7例,年龄小11岁,大69岁,平均41.2岁。闭合性颅脑损伤26例,开放性颅脑损伤2例。合并颅内血肿16例,包括硬膜外血肿2例,硬膜下血肿6例,硬膜外并硬膜下血肿1例,硬膜下合并脑内血肿4例,脑内血肿3例。18例进行开颅手术。全部病例格拉斯哥计分(GCS)3~8分,排除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内分泌功能失调以及代谢紊乱。全部病例均出现局部性肌肉阵挛性抽搐。脑电图检查发现癫痫放电。对照组:随机抽取同科室同期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30例,均无癫痫病史,男20例,女10例,年龄小12岁,大78岁,平均45.7岁。闭合性颅脑损伤28例,开放性颅脑损伤2例。合并颅内血肿20例,包括硬膜外血肿4例,硬膜下血肿7例,硬膜下合并脑内血肿3例,脑内血肿6例。23例进行开颅手术。全部病例GCS 3~8分。
作者:杨瑞红;邱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本文对1999年1月~2000年9月应用血液灌流(HP)治疗急性重症安眠药中毒13例,与1996年1月~1997年12月用纳洛酮治疗急性重症安眠药中毒11例作为对照组,以探讨HP在抢救急性安眠药中毒的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4例患者均符合重度中毒诊断标准[1],为自杀,服用药物为地西泮、苯巴比妥、氯丙嗪、利眠宁等,均1次顿服,就诊时间离服药时间5~9 h,昏迷达3 h以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抑制。治疗组13例中,男1例,女12例,年龄16~37岁,平均24岁;对照组11例中,男2例,女9例,年龄17~33岁,平均22岁。
作者:曾石养;关永东;李小利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糖尿病患者常出现消化系统症状,以胃排空延迟多见,主要表现为早饱、餐后饱胀、厌食、嗳气、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有人称之为“糖尿病性胃麻痹”[1]。我们运用B超对42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胃液体排空功能观察,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糖尿病组:住院糖尿病患者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26~61岁,平均48岁,均符合WHO诊断标准,病史均在4年以上。Ⅰ型糖尿病9例,Ⅱ型糖尿病33例。合并消化不良症状者19例,高血压病16例,冠心病13例,肺结核6例,周围神经病变5例,肾病5例,视网膜病变3例。经纤维胃镜或上消化道钡餐透视等检查均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对照组:正常健康人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21~62岁,平均46岁,近2年内无上消化道疾病史。两组B超检查均无肝、胆、胰病变。
作者:许宁;车桂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患者男,67岁,因“右腿麻木无力5个月,加重伴双下肢瘫痪2个月”收住院。患者于2000年元月背部撞击后右背部两肩胛间下缘钝痛,咳嗽时加重;右小腿下端无力,行走时更为明显;肌肉纤颤,间歇跛行。除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外,左下肢麻木,行中药及针灸治疗半个月后肌力稍改善。为了进一步诊治,行X线胸椎正侧位片和3次行胸椎CT,均报告T7~9椎体骨质增生。在门诊牵引治疗,牵引2 d后背部肩胛骨之间钝痛,胸部重压感减轻,第3次牵引后病情突然加重,表现为双下肢活动受限,背部剧痛,腹部有束带感,且大小便失禁,不能坐起。2000年1月经兰州某医院行胸椎MRI检查及血管造影,确诊为脊髓血管畸形,并给予扩血管及营养神经治疗。病情平稳后带药再次来我院住院治疗。入院查T7~9棘突压痛,无放射,四肢关节无红肿,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肌力减弱,左侧为Ⅰ级、右侧为Ⅱ级,双侧腹壁反射消失,双侧肱二、三头肌腱反射(++),双侧膝腱、跟腱反射(+),双膝关节以下痛觉、图形觉减退,双足趾位置觉障碍。入院后给予扩血管、营养神经针灸等综合治疗后,双下肢肌力恢复至Ⅲ+级。
作者:惠升明;姚旭光;李恩;马建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主动脉窦瘤本属少见心血管畸形,而左冠状动脉窦瘤突入或破入左室则更为罕见。我们在临床上遇到2例,1例单纯修补手术成功,1例行窦瘤内口直接缝合及主动脉瓣替换术后并发瓣周漏和心内膜炎而死亡,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例1 男,18岁。因心悸、气促、咳嗽、痰中带血丝2个月入院。过去无心脏病史,能参加重体力活动。体查:HR 105次/min,BP 16/6 kPa,不能平卧,轻度呼吸困难,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明显舒张期杂音,心尖部Ⅱ级收缩期吹风性杂音,有周围血管征,心功能Ⅲ级。EKG:左心室肥大劳损。B超:全心扩大,尤以左房、左室增大显著,左室流出道见6 cm×3 cm×3 cm囊状膜状物,收缩期缩小,舒张期增大。心导管升主动脉造影示:主动脉瓣重度反流,左心室扩大,造影剂反流首先呈囊袋状积聚,然后弥散入左心室内。术中见左冠瓣叶颈部与左冠状动脉开口之间有一椭圆形窦瘤内口,约1.2 cm×1 cm大小,其边缘有厚约0.5 cm纤维组织环,瘤囊逐渐增大,约6 cm×3 cm×3 cm大小,其边缘有参差不齐的破口约1~4 cm长,瘤壁约0.5~1 mm不等,部分与二尖瓣前瓣有粘连,二尖瓣内交界有轻度反流。手术切除部分囊壁,保留其与二尖瓣粘连部分。首先试图直接缝合窦瘤内口而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改用自体心包片修补,带垫褥式缝合二尖瓣内交界瓣环成形。手术顺利,术后无须正性肌力药物支持,杂音消失。B超检查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追踪2年情况良好。
作者:封加涛;潘启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从1999年4月~2000年4月,我们采用微波治疗产后会阴伤口380例,取得良好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抽取1999年4月~2000年4月施行会阴手术或有会阴裂伤的产妇748例,分为两组,微波组380例单纯给予微波治疗;微波+抗生素组368同时给予微波及抗生素治疗;另以1998年10月~1999年3月有会阴伤口的产妇353例为抗生素组,单纯给予抗生素治疗。患者年龄大38岁,小22岁,无急性慢性心肺肝肾疾患,无全身感染性疾病,Hb 80 g/L以上。
作者:张新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幼年性息肉被公认为良性非肿瘤性息肉,罕见幼年性息肉癌变的报道,我们于近年在内镜切除的息肉中发现3例幼年性息肉癌变,现报道如下。1 病例介绍 例1 男,26岁。因大便带血10余年于1990年6月就诊,曾在外院诊断为息肉病并行内镜下息肉摘除术。入院时肠镜检查见全大肠分布百余颗0.3~2.0 cm不等的亚蒂或短蒂息肉,直肠、乙状结肠较密集。首次于降结肠以上切除10余颗息肉,收集3颗较大息肉送病理检查,病理报告为幼年性息肉病。1周后第2次内镜下电切治疗直肠段息肉,共切下10余颗较大息肉,2颗送检,其中一颗病理报告为幼年性息肉癌变(乳头状腺癌),建议手术治疗,后病人失访。
作者:陈村龙;方国存;张月彩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笔者对近年鼻外伤患者普通X线鼻骨侧位像与CT进行了回顾分析对比,以提高对鼻骨骨折诊断的准确性。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所选病例皆为CT检查阳性者,共102例,其中男81例,女21例,年龄12~68岁,平均34岁。致伤原因:打伤73例,撞跌伤29例。临床表现皆有不同程度的鼻部肿胀、疼痛及A触痛、鼻出血、头痛、恶心、呕吐、脑震荡、眼挫伤、鼻部塌陷变形等。
作者:高钧亮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本人在1998年7月~2001年1月共诊治45例桡骨头半脱位,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45例,男27例,女18例,年龄8月~4.5岁,左侧30例,右侧15例。一般为伤后2 h内就诊,10例误诊,于伤后1 d就诊。45例中大部分一次复位成功,6例经二次复位成功。患儿表现为伤后疼痛哭闹,患肢处于肘关节伸直,前臂旋前自然下垂位,不愿抬举患肢,前臂不能旋后。肘关节无明显肿胀,桡骨头处有压痛。因患儿有时诉说肩或腕部疼痛,且不愿抬举患肢,故家长易误认为损伤位于肩或腕部。X线检查一般无异常,但受伤原因不清,诊断不明时,应摄X线以排除肘部骨折或其它异常。
作者:张弩;徐晶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盐酸利多卡因在毒蛇咬伤防治中的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总结我院1993~2000年间收治的109例蛇咬伤病人,使用盐酸利多卡因代替普鲁卡因封闭伤肢。结果:107例治愈,2例死亡,伤口感染14例,未见其它并发症及后遗症。结论:蛇咬伤后使用盐酸利多卡因封闭伤肢,比使用普鲁卡因更为合理。
作者:阎玉矿;曾惠峰;段君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们于1997年6月~2000年4月,在显微镜下进行外伤性泪小管断离吻合术22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2例,22只眼。其中男18例,女4例。右眼13例,左眼9例。年龄14~56岁。伤后1~17 h。下泪管完全断离20例,上、下泪小管均完全断裂2例。术后随访时间1~6个月。
作者:徐君;汤静;丁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被引总频次:是指被评价期刊自创刊以来历年刊出的论文在当年被其它期刊引用的总次数。这个指标受杂志创刊时间的长短影响较大。对于一些新创刊的后起之秀,这种指标就不是非常客观。 影响因子:影响因子也简称IF值,指该期刊近两年的平均被引率。比如要计算《实用医学杂志》2001年的IF值,就是计算《实用医学杂志》于1999年和2000年发表的论文被所有统计源期刊在2001年引用的次数除以《实用医学杂志》在1999年和2000年发表的论文总数,所得的商值就是IF值。在评价期刊的所有引文指标中,IF值相对较能准确反映杂志被同行的重视程度,能较为直观地反映科技期刊的质量,它是所有引文指标中重要的一个。 即年指标:指期刊当年发表的论文被源期刊在当年引用的次数除以该刊当年发表论文总数。这个指标可以反映期刊是否能经常刊出热门话题。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