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症安眠药中毒

曾石养;关永东;李小利

关键词:血液灌流治疗, 重症安眠药中毒, 急性安眠药中毒, 对照组, 资料与方法, 重度中毒, 诊断标准, 年龄, 临床意义, 就诊时间, 呼吸抑制, 服药时间, 苯巴比妥, 治疗组, 纳洛酮, 氯丙嗪, 利眠宁, 地西泮, 自杀, 应用
摘要:本文对1999年1月~2000年9月应用血液灌流(HP)治疗急性重症安眠药中毒13例,与1996年1月~1997年12月用纳洛酮治疗急性重症安眠药中毒11例作为对照组,以探讨HP在抢救急性安眠药中毒的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4例患者均符合重度中毒诊断标准[1],为自杀,服用药物为地西泮、苯巴比妥、氯丙嗪、利眠宁等,均1次顿服,就诊时间离服药时间5~9 h,昏迷达3 h以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抑制。治疗组13例中,男1例,女12例,年龄16~37岁,平均24岁;对照组11例中,男2例,女9例,年龄17~33岁,平均22岁。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虚汗停颗粒治疗自汗、盗汗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中药新药虚汗停颗粒治疗自汗、盗汗的疗效。方法:自汗、盗汗儿童患者270例和成人患者2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50例、120例和160例、100例,治疗组用虚汗停颗粒治疗,对照组用玉屏风颗粒,治疗时间为2~4周。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的总显效率和总有效率不论在儿童组还是在成人组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新药虚汗停颗粒对自汗、盗汗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成药玉屏风散。

    作者:余善强;王波;颜美婷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医源性膀胱损伤21例临床分析

    膀胱损伤多见于外伤性损伤,医源性损伤临床少见,本文对我院1990~1998年收治医源性膀胱损伤21例,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21例,男4例,女17例,年龄17~61岁,平均31.3岁。导致膀胱损伤的手术:输卵管结扎术8例,剖宫术6例(3例致膀胱破裂,3例致缝线贯穿膀胱),子宫切除术2例,阑尾切除术3例,腹股沟疝手术2例。1.2 治疗方法 18例行膀胱修补术,其中14例为术中当时发现,请我科会诊后即行膀胱修补术,4例为术后2~5 d发现后行膀胱修补术。修补术后均常规留置导尿管。另3例因术后排尿不适行B超检查发现膀胱结石,膀胱镜取石时发现膀胱壁有缝线贯穿,单纯取石治疗。

    作者:金峰;苏文本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自体颅骨瓣体外保存二期回植

    脑损伤并脑疝形成之患者于开颅血肿清除术中常需去骨瓣减压,结合脱水,亚低温等治疗,帮助病人渡过脑水肿高峰期。但遗有颅骨缺损而需再行颅骨缺损修补术。颅骨修补材料目前有:自体颅骨、钛钢板、硅胶及人造颅骨、骨水泥等。经临床应用以自体颅骨瓣为佳,其不需要其他来源、无生物排异性、术中不需塑形、不需裁剪、手术简单、方便安全等优点。但二期颅骨缺损修补一般距第1次手术3~6个月,对无超低温储存设备的广大基层医院来说,能长期体外保存骨瓣与否成了手术成功的关键,我院3年前开始采用颅骨瓣体外保存环氧乙烷灭菌+低温长期保存二期回植治疗26例脑外伤患者,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张乃崇;赖廷海;钟景灿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未来十年哮喘防治展望

    在广州举办的“国际推广哮喘全球防治战略”经验会议表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增加的趋势,特别是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据此次全国哮喘会议上海、北京、沈阳、广东等地流行病学的资料,我国成人哮喘发病率为0.7%~1.5%,儿童为0.11%~2.03%。亦即全国有1 000~2 000万患者,以青壮年和儿童居多。广东省采纳分层整群不等比随机抽样方法,结果显示:广东省总人口患病率为9.41‰。由于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甚清楚,虽然采用现有的方法,已能有效地控制大多数病人的症状,但对部分病人疗效欠佳,更说不上根治,因而哮喘防治任务是艰巨的,亦是十分迫切的。

    作者:钟南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鼻骨骨折的普通X线与CT对比分析

    笔者对近年鼻外伤患者普通X线鼻骨侧位像与CT进行了回顾分析对比,以提高对鼻骨骨折诊断的准确性。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所选病例皆为CT检查阳性者,共102例,其中男81例,女21例,年龄12~68岁,平均34岁。致伤原因:打伤73例,撞跌伤29例。临床表现皆有不同程度的鼻部肿胀、疼痛及A触痛、鼻出血、头痛、恶心、呕吐、脑震荡、眼挫伤、鼻部塌陷变形等。

    作者:高钧亮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中耳癌15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中耳癌采用乳突根治术配合放疗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5例中耳癌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2例行单纯放疗,颞骨次全切除加放疗和颞骨全切除加放疗各2例,其余9例均采用乳突根治术配合放疗,随诊时间8个月~5年。结果:乳突根治术配合放疗疗效更满意,可避免前两种方法所存在的某些不足和缺点。结论:对于早期中耳癌治疗方案的选择,可优先考虑乳突根治术配合放疗。早期诊断、早期手术加放疗是提高中耳癌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

    作者:陈伟东;王炳良;陈展胜;陈少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核心期刊概念

    核心期刊是指某学科所涉及的期刊中,刊载论文较多的信息量较大的,论文学术水平较高的,并能反映本学科新研究成果及本学科前沿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的,较受该学科读者重视的期刊。核心期刊是一个理想的概念,由于统计工具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筛选方法总是有这种或那种缺陷,因此,实际筛选的核心期刊只能从总体上大致反映学科期刊的状况。排序不可能完全准确,还会有某些重要的期刊被遗漏,更重要的是核心与非核心之间无客观存在的界线。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腹膜囊肿10例误诊分析

    我院自1985~1999年收治腹膜囊肿18例,现就其中10例患者的误诊情况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0例患者,女性,年龄28~46岁,平均35岁,因妇科疾病行妇检及B超发现腹腔包块,病史无痛经、月经异常及胃肠道症状。有腹部手术史者5例,分别为阑尾切除术3例,全宫切除术2例,2例于术后1个月和1年内发现。1.2 临床检查包块性质为囊性,张力低,形状不规则,如不认真检查很难发现,包块无触痛。辅助检查:B超示子宫正常大小,可探及囊性包块壁薄,形态不规则,内为液性暗区,或包块内见分隔状光带、光斑、细小的小光点,边界清、或与周围组织有粘连,多位于子宫的后方或阴道残端上方,连续B超观察包块增长速度慢。血常规:中白细胞数及白细胞分类正常。

    作者:白丽珍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支气管哮喘与心理障碍

    当今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医学界认识到作为医学研究的对象—人,不仅是一个有高级生理活动的生物体,还是一个有意识、有感情、有各种心理社会属性的生命体;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生活方式也同其他生理活动一样,会反映到健康和疾病上,因此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越益受到关注。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心身疾病,1888年Mackenzie报道的对花草过敏的哮喘患者看到纸花引起哮喘发作1例充分表明了作为哮喘的病因之一—心理因素同样不能忽视。

    作者:张辛;崔冬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后眼压的动态观察

    目的:了解应用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后眼压的动态变化。方法:在50例(60眼)标准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巩膜瓣可拆除缝合技术,观察术后不同时期的眼压及前房深度。结果:术后拆线前的平均眼压为>13.97 mmHg,随访6个月,平均眼压为15.64 mmHg,浅前房的发生率为10%。结论:巩膜瓣可拆除缝合技术的应用,可以明显减少小梁切除术后低眼压、浅前房的发生率。

    作者:李虹霓;黄梓材;林静君;周忠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药治疗

    支气管哮喘在祖国医学称之为“哮证”,是一种突然发作以呼吸急促、喉间哮鸣有声并反复发作的气道炎症性疾病。古往今来,我国广大人民及医务工作者为防治本病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现浅述如下。

    作者:梁标;刘春丽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卡介苗腔内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90例

    目的:评价卡介苗治疗剂(BCG)在预防膀胱移行上皮癌高危复发中的疗效。方法:应用BCG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并与丝裂霉素C(MMC)进行对照观察。其中,BCG组90例,获得随访78例;MMC组30例,获得随访25例。随访时间12~60个月。结果:BCG组复发26例,未复发52例;1年无癌生存率87.4%,复发率12.6%;5年无癌生存率66.7%,复发率33.3%。MMC组复发12例,未复发13例;1年无癌生存率84%,复发率16%;5年无癌生存率51%,复发率49%。BCG组5年无癌生存率明显高于MMC组,复发率显著低于MMC组(P<0.05),且复发的膀胱癌的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进展发生率低。结论:采用BCG诱导加维持灌注能有效地减少高危患者复发及复发时病程进展,是目前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较理想的药物之一。

    作者:吴爱明;唐志忠;潘克;周兴;刘春晓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脂质沉积性肌病1例

    患者男,45岁,农民。5年前始出现四肢无力、易疲劳、活动后肌肉酸痛,休息后缓解,当时未引起注意,病情进行性加重,上楼费力,下蹲起立困难,双手不能举重物。3年前出现咀嚼抬头费力,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有时伴心慌、胸闷,曾多次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多发性肌炎”,给予强的松治疗病情缓解,但易反复发作,有时自行缓解,无晨轻暮重现象。3个月前病情复发,并心慌、胸闷、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当地医院给予强心、利尿、抗感染治疗1周,疗效不显著,于2000年8月5日转入我院。查体:T 37℃,口唇紫绀,端坐呼吸,双肺布满湿罗音,心界不大,心率110次/min,节律齐,无杂音,肝大,肝区叩击痛,双下肢浮肿。神清,声音微弱,双眼球各方向活动自如,双侧咀嚼肌力弱,双软腭上抬对称,咽反射存在,转颈耸肩无力,四肢近端肌力Ⅱ级,远端肌力Ⅲ级,肌张力减弱,腱反射消失,无肌肉纤颤及肌肉肥大,无病理反射。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均正常,血气分析为代谢性酸中毒,血清LDH,CPK,AST分别为4 985,9 000,500 IU/L,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超声心动图无明显异常,腹部B超示肝肾弥漫性肿大,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肌活检病理报告肌纤维大小不等,萎缩的多为Ⅰ型纤维,其内有大量空泡,苏丹黑B染色证实为脂肪颗粒,电镜下可见纤维内脂肪颗粒明显增多,分布于肌原纤维和肌膜下,线粒体稍多,但无结构异常,无糖原增多。入院后给予地塞米松、ATP、辅酶Q10等治疗,病情迅速缓解,心衰纠正,心肌酶正常,肝肾B超正常,2个月后治愈出院。

    作者:杨丽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颅脑损伤并发视神经损伤的治疗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合并视神经损伤的治疗原则。方法:回顾17例急性脑外伤合并视神经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手术治疗,10例保守治疗。结果:7例手术病人术后视力都有不同程度恢复,保守治疗者中有7例视力不同程度恢复,3例视力无改善。结论:对于颅脑外伤合并视神经损伤者,除伤后视力明显好转者可采用保守治疗外,应尽早积极采用手术治疗。

    作者:李智斌;黄鸿镳;冯正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银屑病合并白癜风、类天疱疮1例

    患者男,75岁。因头部鳞屑性红斑20年,躯干散在白斑3年,肩部及躯干水疱1个月,于2000年10月来诊。患者20年前无明显诱因头顶部起甲板大小鳞屑性红斑,伴瘙痒,曾于我院皮肤科诊断:寻常型银屑病。予口服制银灵、维脑路通,外用5%水杨酸软膏治疗,病情好转,近十年头部皮疹反复发作。3年前无诱因颈部、前胸及双上肢起掌面大小,边界清楚的白斑,不痒,于我院诊断:白癜风。予氮芥酒精外用、口服中药治疗,皮损未见扩大。1个月前肩部、躯干起水肿性红斑,其上出现紧张性黄豆大小水疱,散在分布,略感瘙痒,行病理检查,确诊:类天疱疮。给予强的松60 mg/d口服,水疱大部消退。既往史:否认其它慢性及传染病史,无药物过敏史,否认家族遗传性疾病史。查体:系统检查无特殊。专科检查:头顶部可见灰白色鳞屑性斑片,鳞屑易刮除,薄膜现象(+),Auspitz征(+)。颈前、前胸及双上肢可见掌面大界清白斑,周边色素沉着,摩擦后白斑发红。肩部可见3个散在黄豆大紧张性水疱,尼氏征(-),口腔未见糜烂、溃疡。皮肤组织病理示:表皮下水疱,真皮乳头层可见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诊断:银屑病、白癜风、类天疱疮。

    作者:侯娟;周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机械通气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

    严重哮喘发作是指哮喘发作引起严重的呼吸困难,缺氧和(或)CO2潴留,甚至死亡。严重哮喘发作持续24 h以上,经过一般治疗不能缓解时,称为哮喘持续状态(status asthmaticus)。但也有部分病例由于哮喘发作后病情演变迅速,在短时间内(几小时甚至十多分钟)发展为呼吸衰竭。尽管多数的重症哮喘患者能够通过积极有效的药物治疗而缓解,但个别病例由于严重的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机械通气是治疗这类病人的重要手段。

    作者:陈荣昌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爱宝疗治疗宫颈炎临床观察

    慢性子宫颈炎(宫颈糜烂)是妇科的常见疾病,常见于分娩、流产或手术损伤宫颈后发生,因病原体侵入而引起感染[1]。近年来研究表明[2],约有30%~40%患者体内疱疹病毒(HSV)及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呈阳性。据调查已婚妇女中半数以上均不同程度患有此病,且又是宫颈癌发病的高危因素之一[3]。自1998年2~11月以来,我院引进德国西克顿药厂生产的爱宝疗治疗浓缩液及阴道栓剂治疗慢性宫颈炎182例,取得较为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佩珊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医源性胆管损伤合并高位胆管狭窄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合并高位胆管狭窄的外科治疗。方法:对1996~1999年间治疗12例胆管损伤合并高位胆管狭窄采用肝胆管大口式、空肠Roux-Y吻合术。结果:12例病人均行随访,疗效满意。结论:采用肝胆管大口式、空肠Roux-Y吻合术是治疗胆管损伤合并高位胆管狭窄的有效方法。

    作者:谢钢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角膜塑型术矫治近视1845例

    目的:评价角膜塑型术矫治近视的效果。方法:采用角膜塑型术矫治1 845例3 685只近视眼,分析矫治前后裸眼远视力和屈光度的变化。结果:矫治后裸眼远视力明显提高,6周时≥0.8者达58.95%;剩余屈光度明显减少,6周时≤-1.00 D者占72.77%。结论:角膜塑型术矫治近视安全,近期效果明显。

    作者:刘庆明;王柏华;郭广范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结核性胸膜炎误诊为心律失常1例

    患者女,44岁。因心悸、胸闷、乏力7 d,3次在当地乡医院就医,诊断为窦性心动过速。给予静推西地兰处理后,自觉症状缓解,但病情易反复,近2 d出现发热、胸痛、咳嗽、少痰。查体:体温37.2℃,血压100/60 mmHg,端坐呼吸,口唇、甲床发绀,大汗。咽、扁桃体正常。双肺呼吸音清晰,无干、湿性罗音。心电监护示:窦性心律,心率170~180次/min,律齐,Ⅱ、Ⅲ、avF导联ST段及T波有缺血性改变。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浮肿。化验:外周血白细胞8.9×109/L,N 0.40,L 0.57,M 0.03,血清钾4.0 mmol/L,钠140 mmol/L,氯100 mmol/L,血清钙2.3 mmol/L。血尿素氮5.0 mmol/L,肌酐90 μ mol/L,肝功能正常。急诊胸片检查示:双侧肋膈角变钝。胸腔B超示:双侧胸腔少量积液。给予吸氧及反复强心、利尿处理后,心率无下降。后经B超定位行诊断性胸腔穿刺,双侧胸腔各抽出淡红色液体50 ml。化验:细胞数4×109/L,淋巴为主,Rivalta反应阳性,胸水蛋白50 g/L,葡萄糖2.0 mmol/L,符合渗出液。同时查血结核抗体阳性,OT试验阴性。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给予异烟肼0.3 g,每天1次,利福平0.45 g,每天1次,吡嗪酰胺0.5 g,每天3次。1周后体温、心率降至正常,食道电生理检查无异常,3周后出院。随访2年,再没有出现心悸、胸闷。

    作者:苗兴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