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鲜羊膜移植重建眼表病12例临床分析

许志庆;武爱云;赵丽珍

关键词:新鲜羊膜, 移植重建, 眼表病, 复发性翼状胬肉, 皮样囊肿, 临床资料, 疗效满意, 角膜手术, 角膜溃疡, 睑球粘连, 病例资料, 热烧伤, 化学伤, 后混浊, 年龄
摘要:自1998年以来,我们采用新鲜羊膜移植重建眼表病12例,疗效满意。1 临床资料1.1 病例资料 12例,12只眼,男7例,女5例,年龄18~65岁。其中复发性翼状胬肉6例,睑球粘连4例,结膜皮样囊肿1例,角膜溃疡1例,角膜手术后混浊1例,化学伤和热烧伤1例。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小儿桡骨头半脱位的诊治

    本人在1998年7月~2001年1月共诊治45例桡骨头半脱位,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45例,男27例,女18例,年龄8月~4.5岁,左侧30例,右侧15例。一般为伤后2 h内就诊,10例误诊,于伤后1 d就诊。45例中大部分一次复位成功,6例经二次复位成功。患儿表现为伤后疼痛哭闹,患肢处于肘关节伸直,前臂旋前自然下垂位,不愿抬举患肢,前臂不能旋后。肘关节无明显肿胀,桡骨头处有压痛。因患儿有时诉说肩或腕部疼痛,且不愿抬举患肢,故家长易误认为损伤位于肩或腕部。X线检查一般无异常,但受伤原因不清,诊断不明时,应摄X线以排除肘部骨折或其它异常。

    作者:张弩;徐晶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胸椎增生并脊髓血管畸形牵引致截瘫1例

    患者男,67岁,因“右腿麻木无力5个月,加重伴双下肢瘫痪2个月”收住院。患者于2000年元月背部撞击后右背部两肩胛间下缘钝痛,咳嗽时加重;右小腿下端无力,行走时更为明显;肌肉纤颤,间歇跛行。除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外,左下肢麻木,行中药及针灸治疗半个月后肌力稍改善。为了进一步诊治,行X线胸椎正侧位片和3次行胸椎CT,均报告T7~9椎体骨质增生。在门诊牵引治疗,牵引2 d后背部肩胛骨之间钝痛,胸部重压感减轻,第3次牵引后病情突然加重,表现为双下肢活动受限,背部剧痛,腹部有束带感,且大小便失禁,不能坐起。2000年1月经兰州某医院行胸椎MRI检查及血管造影,确诊为脊髓血管畸形,并给予扩血管及营养神经治疗。病情平稳后带药再次来我院住院治疗。入院查T7~9棘突压痛,无放射,四肢关节无红肿,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肌力减弱,左侧为Ⅰ级、右侧为Ⅱ级,双侧腹壁反射消失,双侧肱二、三头肌腱反射(++),双侧膝腱、跟腱反射(+),双膝关节以下痛觉、图形觉减退,双足趾位置觉障碍。入院后给予扩血管、营养神经针灸等综合治疗后,双下肢肌力恢复至Ⅲ+级。

    作者:惠升明;姚旭光;李恩;马建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急性颅脑损伤合并休克32例临床分析

    我院1994年1月~2000年6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休克32例,现将其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24例,女8例,年龄9~76岁,平均35岁。交通事故伤18例,坠落伤6例,打击伤3例,砸伤2例,挤压伤1例,其它2例。脑损伤分类:颅内血肿20例(合并颅内骨折15例,硬膜外血肿8例,脑血肿6例,硬膜下血肿2例,多发血肿4例),脑挫裂伤8例,开放性颅脑伤4例。

    作者:揭祥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先天性左冠状动脉窦瘤突入左心室2例临床观察

    主动脉窦瘤本属少见心血管畸形,而左冠状动脉窦瘤突入或破入左室则更为罕见。我们在临床上遇到2例,1例单纯修补手术成功,1例行窦瘤内口直接缝合及主动脉瓣替换术后并发瓣周漏和心内膜炎而死亡,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例1 男,18岁。因心悸、气促、咳嗽、痰中带血丝2个月入院。过去无心脏病史,能参加重体力活动。体查:HR 105次/min,BP 16/6 kPa,不能平卧,轻度呼吸困难,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明显舒张期杂音,心尖部Ⅱ级收缩期吹风性杂音,有周围血管征,心功能Ⅲ级。EKG:左心室肥大劳损。B超:全心扩大,尤以左房、左室增大显著,左室流出道见6 cm×3 cm×3 cm囊状膜状物,收缩期缩小,舒张期增大。心导管升主动脉造影示:主动脉瓣重度反流,左心室扩大,造影剂反流首先呈囊袋状积聚,然后弥散入左心室内。术中见左冠瓣叶颈部与左冠状动脉开口之间有一椭圆形窦瘤内口,约1.2 cm×1 cm大小,其边缘有厚约0.5 cm纤维组织环,瘤囊逐渐增大,约6 cm×3 cm×3 cm大小,其边缘有参差不齐的破口约1~4 cm长,瘤壁约0.5~1 mm不等,部分与二尖瓣前瓣有粘连,二尖瓣内交界有轻度反流。手术切除部分囊壁,保留其与二尖瓣粘连部分。首先试图直接缝合窦瘤内口而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改用自体心包片修补,带垫褥式缝合二尖瓣内交界瓣环成形。手术顺利,术后无须正性肌力药物支持,杂音消失。B超检查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追踪2年情况良好。

    作者:封加涛;潘启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前置胎盘围产儿106例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前置胎盘围产儿预后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分析本院1993年1月~2000年1月7年间经B超及分娩证实的前置胎盘病例。结果:前置胎盘的围产儿预后与孕周有关(P<0.05)。其低Apgar评分,低体重儿及围产儿死亡的发生率早产组高于孕周≥37周组。前置胎盘的围产儿预后与产前出血量有关,产前出血量<500 ml组与≥500 ml组间的低Apgar评分、围产儿死亡、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前置胎盘的围产儿预后与产后出血无关(P>0.05)。结论:减少前置胎盘产前出血量及早产的发生,是提高前置胎盘围产儿预后的关键。

    作者:陆琼;林克萍;焦存仙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评价核心期刊的几个引文指标

    被引总频次:是指被评价期刊自创刊以来历年刊出的论文在当年被其它期刊引用的总次数。这个指标受杂志创刊时间的长短影响较大。对于一些新创刊的后起之秀,这种指标就不是非常客观。 影响因子:影响因子也简称IF值,指该期刊近两年的平均被引率。比如要计算《实用医学杂志》2001年的IF值,就是计算《实用医学杂志》于1999年和2000年发表的论文被所有统计源期刊在2001年引用的次数除以《实用医学杂志》在1999年和2000年发表的论文总数,所得的商值就是IF值。在评价期刊的所有引文指标中,IF值相对较能准确反映杂志被同行的重视程度,能较为直观地反映科技期刊的质量,它是所有引文指标中重要的一个。 即年指标:指期刊当年发表的论文被源期刊在当年引用的次数除以该刊当年发表论文总数。这个指标可以反映期刊是否能经常刊出热门话题。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幼年性息肉癌变3例

    幼年性息肉被公认为良性非肿瘤性息肉,罕见幼年性息肉癌变的报道,我们于近年在内镜切除的息肉中发现3例幼年性息肉癌变,现报道如下。1 病例介绍 例1 男,26岁。因大便带血10余年于1990年6月就诊,曾在外院诊断为息肉病并行内镜下息肉摘除术。入院时肠镜检查见全大肠分布百余颗0.3~2.0 cm不等的亚蒂或短蒂息肉,直肠、乙状结肠较密集。首次于降结肠以上切除10余颗息肉,收集3颗较大息肉送病理检查,病理报告为幼年性息肉病。1周后第2次内镜下电切治疗直肠段息肉,共切下10余颗较大息肉,2颗送检,其中一颗病理报告为幼年性息肉癌变(乳头状腺癌),建议手术治疗,后病人失访。

    作者:陈村龙;方国存;张月彩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肉毒碱在肝硬化大鼠全胃肠外营养的应用

    目的:观察肉毒碱在肝硬化大鼠全胃肠外营养(TPN)时的作用。方法:19只肝硬化大鼠随机分成3组,肝硬化对照组(A组)6只,肝硬化TPN组(B组)7只和肝硬化TPN+肉毒碱组6只。观察大鼠生存情况,大鼠肝功能、血脂水平和肝脂含量的变化。结果:除TPN组有1只大鼠因输液过快、肺水肿死亡外,其余大鼠均成活。血清TBIL,AST和ALT B,C组与A组变化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ALB明显降低(P<0.01)。血TG水平明显升高(P<0.01),肝TG,CHO含量明显升高(P<0.01)。C组与B组比较,血清ALB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G,CHO水平明显降低(P<0.01和P<0.05),肝TG,CHO含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肉毒碱可以改善硬化肝TPN时进一步肝损害和脂代谢紊乱。

    作者:罗时敏;周凯;张天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糖尿病合并皮肤溃疡一期修复的围手术期处理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皮肤溃疡修复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对34例糖尿病合并皮肤溃疡创面特点、术前血糖的控制和修复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本组糖尿病病史2~40年,平均10.5年;60岁以上老年组较45~59岁老年前期组的周围血管、神经病变严重。(2)溃疡创面以足部多,自发性溃疡、抓伤、烫伤、磨擦伤为常见诱因,创面细菌感染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3)术前、术后血糖控制为(9.1±3.3)mmol/L和(8.7±2.6)mmol/L,P>0.05。(4)植皮14例,成功11例,随意皮瓣7例均成活,截肢(趾)8例,6例Ⅰ期愈合,1例血管移植成功,溃疡自愈。结论:老年人糖尿病易合并糖尿病足和皮肤溃疡,术前、术后控制血糖,合理处理创面和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修复方式,可获满意疗效。

    作者:唐冰;祁少海;利天增;沈锐;胡晓根;徐盈斌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颅脑损伤并发视神经损伤的治疗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合并视神经损伤的治疗原则。方法:回顾17例急性脑外伤合并视神经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手术治疗,10例保守治疗。结果:7例手术病人术后视力都有不同程度恢复,保守治疗者中有7例视力不同程度恢复,3例视力无改善。结论:对于颅脑外伤合并视神经损伤者,除伤后视力明显好转者可采用保守治疗外,应尽早积极采用手术治疗。

    作者:李智斌;黄鸿镳;冯正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结核性胸膜炎误诊为心律失常1例

    患者女,44岁。因心悸、胸闷、乏力7 d,3次在当地乡医院就医,诊断为窦性心动过速。给予静推西地兰处理后,自觉症状缓解,但病情易反复,近2 d出现发热、胸痛、咳嗽、少痰。查体:体温37.2℃,血压100/60 mmHg,端坐呼吸,口唇、甲床发绀,大汗。咽、扁桃体正常。双肺呼吸音清晰,无干、湿性罗音。心电监护示:窦性心律,心率170~180次/min,律齐,Ⅱ、Ⅲ、avF导联ST段及T波有缺血性改变。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浮肿。化验:外周血白细胞8.9×109/L,N 0.40,L 0.57,M 0.03,血清钾4.0 mmol/L,钠140 mmol/L,氯100 mmol/L,血清钙2.3 mmol/L。血尿素氮5.0 mmol/L,肌酐90 μ mol/L,肝功能正常。急诊胸片检查示:双侧肋膈角变钝。胸腔B超示:双侧胸腔少量积液。给予吸氧及反复强心、利尿处理后,心率无下降。后经B超定位行诊断性胸腔穿刺,双侧胸腔各抽出淡红色液体50 ml。化验:细胞数4×109/L,淋巴为主,Rivalta反应阳性,胸水蛋白50 g/L,葡萄糖2.0 mmol/L,符合渗出液。同时查血结核抗体阳性,OT试验阴性。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给予异烟肼0.3 g,每天1次,利福平0.45 g,每天1次,吡嗪酰胺0.5 g,每天3次。1周后体温、心率降至正常,食道电生理检查无异常,3周后出院。随访2年,再没有出现心悸、胸闷。

    作者:苗兴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脂质沉积性肌病1例

    患者男,45岁,农民。5年前始出现四肢无力、易疲劳、活动后肌肉酸痛,休息后缓解,当时未引起注意,病情进行性加重,上楼费力,下蹲起立困难,双手不能举重物。3年前出现咀嚼抬头费力,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有时伴心慌、胸闷,曾多次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多发性肌炎”,给予强的松治疗病情缓解,但易反复发作,有时自行缓解,无晨轻暮重现象。3个月前病情复发,并心慌、胸闷、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当地医院给予强心、利尿、抗感染治疗1周,疗效不显著,于2000年8月5日转入我院。查体:T 37℃,口唇紫绀,端坐呼吸,双肺布满湿罗音,心界不大,心率110次/min,节律齐,无杂音,肝大,肝区叩击痛,双下肢浮肿。神清,声音微弱,双眼球各方向活动自如,双侧咀嚼肌力弱,双软腭上抬对称,咽反射存在,转颈耸肩无力,四肢近端肌力Ⅱ级,远端肌力Ⅲ级,肌张力减弱,腱反射消失,无肌肉纤颤及肌肉肥大,无病理反射。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均正常,血气分析为代谢性酸中毒,血清LDH,CPK,AST分别为4 985,9 000,500 IU/L,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超声心动图无明显异常,腹部B超示肝肾弥漫性肿大,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肌活检病理报告肌纤维大小不等,萎缩的多为Ⅰ型纤维,其内有大量空泡,苏丹黑B染色证实为脂肪颗粒,电镜下可见纤维内脂肪颗粒明显增多,分布于肌原纤维和肌膜下,线粒体稍多,但无结构异常,无糖原增多。入院后给予地塞米松、ATP、辅酶Q10等治疗,病情迅速缓解,心衰纠正,心肌酶正常,肝肾B超正常,2个月后治愈出院。

    作者:杨丽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三角肌结核1例

    患者男,22岁。4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右上臂外侧有一肿物,约“山楂”大小。肿物逐渐增大,伴有疼痛,全身易感疲劳。体重减轻5.5 kg。2周来肿物疼痛加重。夜间经常在睡眠中痛醒,遂来院就诊。既往有糖尿病史并长期在家注射胰岛素治疗,无外伤和结核病史,家族史无特殊。检查发现右上臂三角肌内有一约12 cm×5 cm大小肿块,较固定,有压痛,局部不红不热,听诊无杂音。右侧肩关节活动未见异常,腋窝淋巴结不肿大。实验室检查:白细胞8.5×109/L、中性粒细胞0.42,淋巴细胞0.58。血生化、胸部X线检查均无异常。X线摄片右上臂见有软组织肿块,未见有钙化阴影。初步诊断:软组织肿瘤。行手术探查,术中发现肿块为脓肿。引流后伤口开放换药。病理检查发现朗罕细胞、类上皮细胞、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脓液普通培养无菌生长、再次培养发现有结核菌。诊断:三角肌结核。立即抗结核治疗,并用链霉素和异烟肼药液冲洗伤口换药。术后一月脓腔缩小渐趋愈合,3个月随诊时患者伤口愈合良好,局部疼痛完全消失,患肢肌力正常无任何不适。

    作者:董玉泉;赵学庆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动力髋螺钉与AO角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与AO角钢板在治疗各类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作用和疗效。方法:5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动力髋螺钉固定,10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AO角钢板固定,观察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结果: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的有45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4年,功能评定标准优36例,良7例,差2例(均为逆转子骨折),优良率为95.6%;行AO角钢板内固定的86例患者获得半年以上的随访,优良率达95.0%,其中术中并发症为3.8%。结论:两种内固定均获得满意的疗效,但动力髋螺钉无有效的抗旋转作用,适用于Ⅰ,Ⅱ,Ⅳ型骨折,AO角钢板适用于Ⅲ型骨折。

    作者:郭汉明;陆炳刚;谢惠缄;张建民;黄玉良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血液透析治疗难治性心衰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对难治性心衰患者心功能改善作用。方法:采用血液透析治疗难治性心衰病人48例(血透组),观察其血透前后心功能的改变和心电图变化。并与同期采用单纯药物治疗的难治性心衰患者40例(非血透组)作比较。结果:血透组48例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改善Ⅱ级以上40例,Ⅰ级以上8例,总有效率达100%。心电图变化:T波高尖阴转率为100%,心动过速消失占65.6%,Q-T延长阴转占58%,ST-T改善占55.6%。非血透组治疗后心功能改善Ⅱ级以上6例,Ⅰ级以上25例,总有效率为77.5%,心电图T波高尖阴转率66.6%,心动过速消失占48.3%,Q-T延长阴转占43.7%,ST-T改善占33.3%。结论:血液透析能显著改善难治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且疗效肯定。

    作者:吴晓秋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继发性癫痫28例血镁分析

    总结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病例58例,探讨继发性癫痫与血镁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观察组:共28例,其中男21例,女7例,年龄小11岁,大69岁,平均41.2岁。闭合性颅脑损伤26例,开放性颅脑损伤2例。合并颅内血肿16例,包括硬膜外血肿2例,硬膜下血肿6例,硬膜外并硬膜下血肿1例,硬膜下合并脑内血肿4例,脑内血肿3例。18例进行开颅手术。全部病例格拉斯哥计分(GCS)3~8分,排除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内分泌功能失调以及代谢紊乱。全部病例均出现局部性肌肉阵挛性抽搐。脑电图检查发现癫痫放电。对照组:随机抽取同科室同期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30例,均无癫痫病史,男20例,女10例,年龄小12岁,大78岁,平均45.7岁。闭合性颅脑损伤28例,开放性颅脑损伤2例。合并颅内血肿20例,包括硬膜外血肿4例,硬膜下血肿7例,硬膜下合并脑内血肿3例,脑内血肿6例。23例进行开颅手术。全部病例GCS 3~8分。

    作者:杨瑞红;邱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重度癌痛

    目的:观察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晚期癌症患者重度疼痛的临床镇痛疗效、不良反应。方法:对46例晚期癌症重度疼痛患者进行为期18~182 d的止痛治疗,初始剂量25μ g/h,然后根据患者疼痛的缓解情况进行剂量滴定,使患者达到无痛或基本不痛,同时记录治疗前后疼痛强度及用药过程的不良反应,用药期间未行抗肿瘤治疗。结果:91.3%的重度疼痛患者疼痛获得中度缓解或消失,86.9%患者个体剂量为25~50μ g/h,未见严重副反应。结论:芬太尼透皮贴剂对重度癌痛具有肯定的镇痛疗效,用药安全方便。

    作者:陈素钻;王少彬;黄少卿;蔡泽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自体颅骨瓣体外保存二期回植

    脑损伤并脑疝形成之患者于开颅血肿清除术中常需去骨瓣减压,结合脱水,亚低温等治疗,帮助病人渡过脑水肿高峰期。但遗有颅骨缺损而需再行颅骨缺损修补术。颅骨修补材料目前有:自体颅骨、钛钢板、硅胶及人造颅骨、骨水泥等。经临床应用以自体颅骨瓣为佳,其不需要其他来源、无生物排异性、术中不需塑形、不需裁剪、手术简单、方便安全等优点。但二期颅骨缺损修补一般距第1次手术3~6个月,对无超低温储存设备的广大基层医院来说,能长期体外保存骨瓣与否成了手术成功的关键,我院3年前开始采用颅骨瓣体外保存环氧乙烷灭菌+低温长期保存二期回植治疗26例脑外伤患者,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张乃崇;赖廷海;钟景灿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机械通气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

    严重哮喘发作是指哮喘发作引起严重的呼吸困难,缺氧和(或)CO2潴留,甚至死亡。严重哮喘发作持续24 h以上,经过一般治疗不能缓解时,称为哮喘持续状态(status asthmaticus)。但也有部分病例由于哮喘发作后病情演变迅速,在短时间内(几小时甚至十多分钟)发展为呼吸衰竭。尽管多数的重症哮喘患者能够通过积极有效的药物治疗而缓解,但个别病例由于严重的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机械通气是治疗这类病人的重要手段。

    作者:陈荣昌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儿童肢体辗挫撕脱伤52例皮肤坏死的修复

    目的:探讨早期切痂,并应用大张厚中厚皮片移植对儿童肢体辗挫撕脱伤皮肤坏死的治疗作用。方法:对52例儿童车祸伤肢体皮肤坏死病例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研究,作者采用早期切痂,大张厚中厚皮片移植消灭创面。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平均1.5年,创面移植皮肤色泽、质地较好,具有一定弹性,功能满意。结论:儿童车祸伤致皮肤坏死,在溶痂前早期切痂,厚中厚皮片移植,对早期消灭创面感染,保全肢体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张显文;陈武鹏;柳晖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