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液透析治疗难治性心衰

吴晓秋

关键词:心力衰竭, 充血性, 血液透析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对难治性心衰患者心功能改善作用。方法:采用血液透析治疗难治性心衰病人48例(血透组),观察其血透前后心功能的改变和心电图变化。并与同期采用单纯药物治疗的难治性心衰患者40例(非血透组)作比较。结果:血透组48例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改善Ⅱ级以上40例,Ⅰ级以上8例,总有效率达100%。心电图变化:T波高尖阴转率为100%,心动过速消失占65.6%,Q-T延长阴转占58%,ST-T改善占55.6%。非血透组治疗后心功能改善Ⅱ级以上6例,Ⅰ级以上25例,总有效率为77.5%,心电图T波高尖阴转率66.6%,心动过速消失占48.3%,Q-T延长阴转占43.7%,ST-T改善占33.3%。结论:血液透析能显著改善难治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且疗效肯定。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226例分析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对226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的患者106例,阳性率46.9%;215支病变血管中,狭窄程度≥75%的占78.6%,多支病变64.2%,复杂病变67.9%。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方法,是治疗方案制定的依据。缩短手术时间和熟练操作导管是减少造影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张敏州;李健;陈伯钧;陈海燕;李松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儿童肢体辗挫撕脱伤52例皮肤坏死的修复

    目的:探讨早期切痂,并应用大张厚中厚皮片移植对儿童肢体辗挫撕脱伤皮肤坏死的治疗作用。方法:对52例儿童车祸伤肢体皮肤坏死病例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研究,作者采用早期切痂,大张厚中厚皮片移植消灭创面。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平均1.5年,创面移植皮肤色泽、质地较好,具有一定弹性,功能满意。结论:儿童车祸伤致皮肤坏死,在溶痂前早期切痂,厚中厚皮片移植,对早期消灭创面感染,保全肢体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张显文;陈武鹏;柳晖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糖尿病胃运动功能障碍的B超观察

    糖尿病患者常出现消化系统症状,以胃排空延迟多见,主要表现为早饱、餐后饱胀、厌食、嗳气、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有人称之为“糖尿病性胃麻痹”[1]。我们运用B超对42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胃液体排空功能观察,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糖尿病组:住院糖尿病患者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26~61岁,平均48岁,均符合WHO诊断标准,病史均在4年以上。Ⅰ型糖尿病9例,Ⅱ型糖尿病33例。合并消化不良症状者19例,高血压病16例,冠心病13例,肺结核6例,周围神经病变5例,肾病5例,视网膜病变3例。经纤维胃镜或上消化道钡餐透视等检查均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对照组:正常健康人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21~62岁,平均46岁,近2年内无上消化道疾病史。两组B超检查均无肝、胆、胰病变。

    作者:许宁;车桂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医源性膀胱损伤21例临床分析

    膀胱损伤多见于外伤性损伤,医源性损伤临床少见,本文对我院1990~1998年收治医源性膀胱损伤21例,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21例,男4例,女17例,年龄17~61岁,平均31.3岁。导致膀胱损伤的手术:输卵管结扎术8例,剖宫术6例(3例致膀胱破裂,3例致缝线贯穿膀胱),子宫切除术2例,阑尾切除术3例,腹股沟疝手术2例。1.2 治疗方法 18例行膀胱修补术,其中14例为术中当时发现,请我科会诊后即行膀胱修补术,4例为术后2~5 d发现后行膀胱修补术。修补术后均常规留置导尿管。另3例因术后排尿不适行B超检查发现膀胱结石,膀胱镜取石时发现膀胱壁有缝线贯穿,单纯取石治疗。

    作者:金峰;苏文本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未来十年哮喘防治展望

    在广州举办的“国际推广哮喘全球防治战略”经验会议表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增加的趋势,特别是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据此次全国哮喘会议上海、北京、沈阳、广东等地流行病学的资料,我国成人哮喘发病率为0.7%~1.5%,儿童为0.11%~2.03%。亦即全国有1 000~2 000万患者,以青壮年和儿童居多。广东省采纳分层整群不等比随机抽样方法,结果显示:广东省总人口患病率为9.41‰。由于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甚清楚,虽然采用现有的方法,已能有效地控制大多数病人的症状,但对部分病人疗效欠佳,更说不上根治,因而哮喘防治任务是艰巨的,亦是十分迫切的。

    作者:钟南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急性后颅窝血肿的外科手术治疗

    急性后颅窝血肿都较严重,病死率较高,手术治疗风险大,我科自1995~2000年共收治5例,取得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3例,女2例,年龄8~43岁,平均25.5岁,致伤原因,车祸伤3例,坠落伤1例,高血压小脑出血1例。1.2 临床表现 GCS评分<8分2例,GCS评分9~12分2例,GCS评分13~15分1例,发病后原发昏迷3例,持续昏迷2例,无意识障碍2例,发病后头痛头晕3例,呕吐4例,眼震颤3例,小脑征(+)2例,枕部头皮损伤3例,枕骨骨折2例。

    作者:黄锦良;陈升文;严程芬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急性颅脑损伤合并休克32例临床分析

    我院1994年1月~2000年6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休克32例,现将其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24例,女8例,年龄9~76岁,平均35岁。交通事故伤18例,坠落伤6例,打击伤3例,砸伤2例,挤压伤1例,其它2例。脑损伤分类:颅内血肿20例(合并颅内骨折15例,硬膜外血肿8例,脑血肿6例,硬膜下血肿2例,多发血肿4例),脑挫裂伤8例,开放性颅脑伤4例。

    作者:揭祥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迟发型成骨不全3例

    1994年5月~2001年2月我院内分泌科收治了3例成骨不全患者,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例均为男性,年龄11~23岁,平均16.3岁,2例为同胞兄弟。1.2 症状均有骨痛、多次骨折史及骨骼畸形;1例双尺、桡骨及双胫骨对称性弯曲畸形2年,不能行走1年,合并双耳听力下降;2例为脊柱后凸、驼背及左尺、桡骨陈旧性骨折。3例中2例有家族史,患者外祖父、母亲及兄弟均有多次骨折史。

    作者:赵敏;秦婉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磷霉素与哌啦西林时间差疗法治疗老年难治性下呼吸道感染

    目的:观察磷霉素与哌啦西林时间差疗法(A组)治疗37例老年难治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并与37例连续疗法(B组)对照。方法:A组病例用4~6 g磷霉素静滴约30 min,间隔60 min(时间差),哌啦西林3 g,静滴约30 min,每日2次,疗程7~10 d。B组病例用磷霉素与哌啦西林先后连续静滴,其它同A组。结果:A,B两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1%和76%(P<0.05),两组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3%和75%(P>0.05)。结论:磷霉素与哌啦西林时间差疗法治疗下呼吸道感染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

    作者:曹淑芳;李锐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胸椎增生并脊髓血管畸形牵引致截瘫1例

    患者男,67岁,因“右腿麻木无力5个月,加重伴双下肢瘫痪2个月”收住院。患者于2000年元月背部撞击后右背部两肩胛间下缘钝痛,咳嗽时加重;右小腿下端无力,行走时更为明显;肌肉纤颤,间歇跛行。除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外,左下肢麻木,行中药及针灸治疗半个月后肌力稍改善。为了进一步诊治,行X线胸椎正侧位片和3次行胸椎CT,均报告T7~9椎体骨质增生。在门诊牵引治疗,牵引2 d后背部肩胛骨之间钝痛,胸部重压感减轻,第3次牵引后病情突然加重,表现为双下肢活动受限,背部剧痛,腹部有束带感,且大小便失禁,不能坐起。2000年1月经兰州某医院行胸椎MRI检查及血管造影,确诊为脊髓血管畸形,并给予扩血管及营养神经治疗。病情平稳后带药再次来我院住院治疗。入院查T7~9棘突压痛,无放射,四肢关节无红肿,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肌力减弱,左侧为Ⅰ级、右侧为Ⅱ级,双侧腹壁反射消失,双侧肱二、三头肌腱反射(++),双侧膝腱、跟腱反射(+),双膝关节以下痛觉、图形觉减退,双足趾位置觉障碍。入院后给予扩血管、营养神经针灸等综合治疗后,双下肢肌力恢复至Ⅲ+级。

    作者:惠升明;姚旭光;李恩;马建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前置胎盘围产儿106例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前置胎盘围产儿预后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分析本院1993年1月~2000年1月7年间经B超及分娩证实的前置胎盘病例。结果:前置胎盘的围产儿预后与孕周有关(P<0.05)。其低Apgar评分,低体重儿及围产儿死亡的发生率早产组高于孕周≥37周组。前置胎盘的围产儿预后与产前出血量有关,产前出血量<500 ml组与≥500 ml组间的低Apgar评分、围产儿死亡、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前置胎盘的围产儿预后与产后出血无关(P>0.05)。结论:减少前置胎盘产前出血量及早产的发生,是提高前置胎盘围产儿预后的关键。

    作者:陆琼;林克萍;焦存仙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脂质沉积性肌病1例

    患者男,45岁,农民。5年前始出现四肢无力、易疲劳、活动后肌肉酸痛,休息后缓解,当时未引起注意,病情进行性加重,上楼费力,下蹲起立困难,双手不能举重物。3年前出现咀嚼抬头费力,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有时伴心慌、胸闷,曾多次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多发性肌炎”,给予强的松治疗病情缓解,但易反复发作,有时自行缓解,无晨轻暮重现象。3个月前病情复发,并心慌、胸闷、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当地医院给予强心、利尿、抗感染治疗1周,疗效不显著,于2000年8月5日转入我院。查体:T 37℃,口唇紫绀,端坐呼吸,双肺布满湿罗音,心界不大,心率110次/min,节律齐,无杂音,肝大,肝区叩击痛,双下肢浮肿。神清,声音微弱,双眼球各方向活动自如,双侧咀嚼肌力弱,双软腭上抬对称,咽反射存在,转颈耸肩无力,四肢近端肌力Ⅱ级,远端肌力Ⅲ级,肌张力减弱,腱反射消失,无肌肉纤颤及肌肉肥大,无病理反射。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均正常,血气分析为代谢性酸中毒,血清LDH,CPK,AST分别为4 985,9 000,500 IU/L,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超声心动图无明显异常,腹部B超示肝肾弥漫性肿大,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肌活检病理报告肌纤维大小不等,萎缩的多为Ⅰ型纤维,其内有大量空泡,苏丹黑B染色证实为脂肪颗粒,电镜下可见纤维内脂肪颗粒明显增多,分布于肌原纤维和肌膜下,线粒体稍多,但无结构异常,无糖原增多。入院后给予地塞米松、ATP、辅酶Q10等治疗,病情迅速缓解,心衰纠正,心肌酶正常,肝肾B超正常,2个月后治愈出院。

    作者:杨丽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PPH手术治疗环状混合痔25例

    目的:探讨环形切除直肠下部粘膜混合痔术(PPH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应用。方法:总结25例环状混合痔的PPH手术经验,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24例(96%)术后症状明显改善,15例术后无疼痛,9例轻度疼痛,1例中度疼痛。结论:PPH手术具有不破坏肛管正常解剖结构,可明显改善痔核脱出,术后疼痛轻微,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作者:王东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卡介苗腔内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90例

    目的:评价卡介苗治疗剂(BCG)在预防膀胱移行上皮癌高危复发中的疗效。方法:应用BCG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并与丝裂霉素C(MMC)进行对照观察。其中,BCG组90例,获得随访78例;MMC组30例,获得随访25例。随访时间12~60个月。结果:BCG组复发26例,未复发52例;1年无癌生存率87.4%,复发率12.6%;5年无癌生存率66.7%,复发率33.3%。MMC组复发12例,未复发13例;1年无癌生存率84%,复发率16%;5年无癌生存率51%,复发率49%。BCG组5年无癌生存率明显高于MMC组,复发率显著低于MMC组(P<0.05),且复发的膀胱癌的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进展发生率低。结论:采用BCG诱导加维持灌注能有效地减少高危患者复发及复发时病程进展,是目前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较理想的药物之一。

    作者:吴爱明;唐志忠;潘克;周兴;刘春晓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鼻骨骨折的普通X线与CT对比分析

    笔者对近年鼻外伤患者普通X线鼻骨侧位像与CT进行了回顾分析对比,以提高对鼻骨骨折诊断的准确性。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所选病例皆为CT检查阳性者,共102例,其中男81例,女21例,年龄12~68岁,平均34岁。致伤原因:打伤73例,撞跌伤29例。临床表现皆有不同程度的鼻部肿胀、疼痛及A触痛、鼻出血、头痛、恶心、呕吐、脑震荡、眼挫伤、鼻部塌陷变形等。

    作者:高钧亮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微波治疗产后会阴伤口380例

    从1999年4月~2000年4月,我们采用微波治疗产后会阴伤口380例,取得良好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抽取1999年4月~2000年4月施行会阴手术或有会阴裂伤的产妇748例,分为两组,微波组380例单纯给予微波治疗;微波+抗生素组368同时给予微波及抗生素治疗;另以1998年10月~1999年3月有会阴伤口的产妇353例为抗生素组,单纯给予抗生素治疗。患者年龄大38岁,小22岁,无急性慢性心肺肝肾疾患,无全身感染性疾病,Hb 80 g/L以上。

    作者:张新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幼年性息肉癌变3例

    幼年性息肉被公认为良性非肿瘤性息肉,罕见幼年性息肉癌变的报道,我们于近年在内镜切除的息肉中发现3例幼年性息肉癌变,现报道如下。1 病例介绍 例1 男,26岁。因大便带血10余年于1990年6月就诊,曾在外院诊断为息肉病并行内镜下息肉摘除术。入院时肠镜检查见全大肠分布百余颗0.3~2.0 cm不等的亚蒂或短蒂息肉,直肠、乙状结肠较密集。首次于降结肠以上切除10余颗息肉,收集3颗较大息肉送病理检查,病理报告为幼年性息肉病。1周后第2次内镜下电切治疗直肠段息肉,共切下10余颗较大息肉,2颗送检,其中一颗病理报告为幼年性息肉癌变(乳头状腺癌),建议手术治疗,后病人失访。

    作者:陈村龙;方国存;张月彩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β2受体激动剂进展与应用

    1 β2受体激动剂的发展过程 β2受体激动剂一直是有效的支气管扩张剂,在治疗哮喘中得到极为广泛的应用。早在70年代,选择性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与特布他林的应用是哮喘治疗的重大突破。这些药物口服给药可获得4~6 h支气管扩张作用,但起效缓慢。相反,吸入给药则起效迅速(3 min以内)。吸入沙丁胺醇与特布他林能立即扩张支气管,在急性哮喘中当作按需治疗药物,可迅速缓解症状。因此,短效吸入型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和特布他林由于能迅速缓解症状,是目前按需使用的基础药物,尤其适用于轻度发作的哮喘病人,但其作用维持时间较短,往往不能缓解哮喘持续发作病人的症状。

    作者:林材元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外伤性癫痫的病理与临床

    外伤性癫痫是颅脑损伤后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继发于脑损害引起的癫痫性发作。癫痫可以致残或影响伤者的生存质量,如晚期发生则会长期严重影响伤者的日常生活,甚至因此而丧失生活能力并发生危险。1 发病率、发病时间及类型 据Silva等统计,平时颅脑损伤患者伤后癫痫发生率为1%~10%,战时颅脑火器伤患者癫痫发生率明显增加,高达34%。多数学者认为外伤性癫痫按伤后初次发生的时间分三种类型:早期癫痫系指伤后3 d左右发病,即发生在伤后急性期,以全身性发作为主;延期癫痫指伤后数日至3个月内发病,多因脑外伤后的并发症引起;晚期癫痫指伤后3个月以后发病,常因脑损伤后期脑膜脑瘢痕、脑退行性病变或脑脓肿等引起,以局限性发作为主。又有主张外伤性癫痫分早和晚期癫痫,以伤后2周发病与否为区分标准。临床上所指的外伤性癫痫一般是晚期癫痫,常于伤后3个月~1年内发病。

    作者:肖绪林;张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哮喘的基因治疗

    近年来研究已经表明,哮喘是一种具有复杂性状的,具多基因遗传倾向的疾病,并已发现了多个与哮喘发病相关的候选基因,如位于5q31-33区域内的所谓“细胞因子基因簇”的一些基因,在IgE调节以及在哮喘的炎症发生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建立在基因表达、基因调控异常基础上的。基因治疗就是对缺陷基因进行补充或对表达异常的基因进行纠正,因而是能从根本上治疗疾病的方法。狭义上的基因治疗仅适用于那些确定的某一基因缺陷或突变以致基因表达产物异常引起的遗传病,通常是指正常基因的添加补充或对突变基因的定点修复来达到治疗目的。然而,尽管支气管哮喘也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疾病,但由于其具有如下遗传特征:(1)外显不全,(2)遗传异质化,(3)多基因遗传,(4)协同作用,因此导致在一个群体中发现的遗传连锁或相关,而在另一个不同的群体中则不能发现。除此以外,不同的环境因素与多遗传基因的相互作用是本病发生机制的重要特点。因此,狭义上的基因治疗方法并不适用于哮喘。广义上的基因治疗还包括基因外围的治疗(epigene therapy),如对基因表达的调节,反义技术便是一个好的例子。再者,免疫调节DNA或称之为DNA疫苗亦是基因外围治疗的方法。不仅如此,运用基因重组技术在体外生产拮抗某种重要炎性细胞因子的重组生物蛋白或多肽药物,则在更广阔的领域里,通过体外基因的构建及操作表达出治疗用蛋白,再送入体内,以达到阻断体内蛋白生物活性的方法,达到了与基因治疗殊途同归的治疗目的。如重组抗人IgE鼠/人嵌和单克隆抗体,通过基因的改造,使之主要结合循环血IgE和表达在B细胞表面的IgE分子,不结合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细胞上的IgE,无需担忧由此而诱发这些炎症效应细胞脱颗粒的危险,达到了传统抗体所不能达到的治疗哮喘等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目的[2]。

    作者:徐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