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锥颅加中药治疗巨大慢性硬膜下血肿

陈为;朱文锐

关键词:锥颅钻孔引流, 中药治疗, 慢性硬膜下血肿, 额颞部, 资料与方法, 现报道如下, 致伤原因, 肢体偏瘫, 意识障碍, 临床表现, 昏迷, 骨折损伤, 格拉斯哥, 部位分布, 血肿量, 记分法, 撞伤, 头晕, 头痛, 受伤
摘要:1998年6月~2000年6月,我科收治了16例巨大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经采用锥颅钻孔引流加中药的方法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6例,男14例,女2例;年龄53~79岁,平均64.3岁.致伤原因:车祸10例,跌倒伤4例,碰撞伤2例.受伤至来诊时间为35~60 d,平均46.5 d.血肿量大小为90~180 ml,平均122.5 ml.GCS(格拉斯哥昏迷记分法)5~8分12例,9~12分4例.血肿部位分布:双额颞部3例,左额颞部10例,左额颞顶部2例,合并其他部位骨折损伤1例.1.2 临床表现轻者仅出现头痛、头晕,倦怠乏力,懒言.重者伴一侧肢体偏瘫或者单个肢体乏力,恶心、呕吐,甚至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全部病例均经CT或MR检查确诊.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特殊类型视网膜脱离围手术期的护理

    视网膜脱离是一种致盲率较高的眼病,包括原发性和各种原因引起的继发性视网膜脱离.特殊类型视网膜脱离常见的有黄斑裂孔性网脱、巨大裂孔性网脱、锯齿缘断离、无晶状体眼网脱、复发性网脱,由于病情复杂、手术难度大、时间长、并发症多及术后恢复慢、视力增进不理想等原因给病人身心造成极大的痛苦.我院眼科于2000年1~12月收治特殊类型视网膜脱离病人65例,着眼于眼科临床护理需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取得了一定临床效果.1 临床资料65例特殊类型视网膜脱离病人中,男30例,女35例,平均住院天数15 d,黄斑裂孔性网脱30例,巨大裂孔性网脱6例,锯齿缘断离10例,无晶状体眼网脱10例,复发性网脱9例.手术方法行玻璃体切割全气液交换加眼内注气术.

    作者:张兆珍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原发肥大性骨关节病1例报告并9例综合分析

    原发肥大性骨关节病(primary hypertrophic osteoarthropathy,PHOA),又名厚皮性骨膜增生征(pachydermoperiostosis),Touraine-solente-gole综合征,是以四肢远端皮肤和骨关节过度增生为特征,不伴发心血管、肺、肝或内分泌疾病,具有遗传倾向的综合征,国内报道少,我院近期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并结合国内9例文献报告,作一综合分析.1 临床资料1.1 病例报告患者男,31岁.因肢端肥大8年,乏力,面色苍白1年而于1997年3月9日入院.1990年起逐渐出现双踝、双膝和双腕关节及其周围组织肿胀、粗大、疼痛,外院诊断为增生性关节病,曾经3次出现双膝关节肿胀明显,关节腔穿刺抽液后好转.约1年后渐出现面部皮肤多油,皱纹加深,皮嵴隆起,手足掌跖多汗;近3年用芬必得(1片,每日两次)控制关节症状,近1年皮肤苍白,全身乏力进行性加重.1985,1986年两次因钩虫病,缺铁性贫血住院,当时胸部、颅骨、胫腓骨X线摄片均正常;已婚,育有1男孩3岁,父母和兄妹5人中无类似疾病患者.查体:重度贫血外观,颜面呈奇丑样貌,脂溢明显,油性皮肤,皮肤明显增厚,前额、鼻唇沟处皱折多.双膝、踝和双腕关节及其周围组织肿胀,增粗,杵状指趾(+).血常规:RBC 3.28×1012/L,Hb 57 g/L,WBC 4.8×109/L,N 0.583,L 0.417,Plt 118×109/L,大便潜血(+),血沉52 mm/h,类风湿因子阴性,抗ENA抗体阴性,肝肾功能和血脂均正常;心电图正常,B超肝胆脾正常,X线心肺正常,双下肢胫骨、胫腓骨关节端明显粗大,骨膜生成明显增多,致双侧胫腓骨关节骨皮质缘模糊,双踝关节间隙变窄,骨盆、颅骨骨密度也明显增高.入院后经输注浓缩红细胞,铁剂及康力龙治疗,贫血纠正出院.出院诊断:原发肥大性骨关节病,缺铁性贫血.

    作者:蔡小青;麦柳冰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立体定向术治疗难治性癫痫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疾病,其发病率仅次于中风.迄今在治疗上还存在困难,意见尚不统一,成为当代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其重要性和特殊意义在于:世界各地报告每年癫痫发病率为20~50/10万,即癫痫患者占地球居民的0.4%~0.6%,累计达数千万人之多.虽然抗癫痫药物众多,新药不断问世,大多数患者得到控制或发作次数减少,程度减轻,但仍有20%~30%的患者虽经各种足量药物治疗仍不能奏效,终导致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和人格改变,称之为难治性癫痫或顽固性癫痫,即癫痫发作频繁,应用适当的第一线抗癫痫药物正规治疗,且药物血浓度在有效范围内2年以上,仍不能控制发作且影响日常生活及无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占位性病变.鉴于此,采取包括脑立体定向手术在内的癫痫外科治疗已成为该病的重要治疗手段.近年来,脑立体定向术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方面均取得显著进展.

    作者:常义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前庭大腺脓肿造瘘引流术

    我院于1996年7月~2000年5月应用环状橡皮片行前庭大腺脓肿造瘘引流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前庭大腺脓肿32例,年龄21~42岁,平均28岁,均为已婚妇女,病程3 d~5年;12例有反复发作史,其中2例反复发作5次,曾分别在其他医院及我院多次行脓肿切开引流或引流加造口术.脓肿直径3~6.5 cm,10例手术前自行穿破.1.2 方法 32例中21例收住院,11例门诊治疗.患者取截石位,常规消毒外阴阴道,1%奴夫卡因5 ml局麻,于脓肿低部位,小阴唇与处女膜之间作一纵形切口,约2~3 cm,放出脓液,生理盐水冲洗脓腔,再于处女膜内侧阴道壁平行作1 cm长切口,两切口之间形成一瘘管,将消毒橡胶套环形剪成宽约0.5 cm引流条,以止血钳夹持环形引流条自外侧切口经脓腔至处女膜内切口穿出,1号丝线穿过环形橡皮条两端结扎固定,使橡皮引流条形成一双层耳环状异物固定于瘘孔.术前脓腔已自行穿破者,将破口扩大至3 cm,作为外侧切口,其后操作同前.术后给予灭滴灵0.4 g口服,每日2次,24 h后以1∶5000高锰酸钾液坐浴,每日2次,每次15 min,共7 d,病人即刻可回家,2~3周后到门诊复查,拆除橡皮环.

    作者:王柳燕;陈智慧;黄欣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环孢霉素治疗难治性自身免疫性血液病14例

    目的:研究环孢霉素A(cyclosporin A,CSA)对难治性自身免疫性血液病的疗效.方法:CSA 2~6 mg·kg-1·d-1,每日分2次口服,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5例,特发性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7例,Evans综合征(ITP+AIHA)2例.结果: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2.9%,大多数患者对CSA耐受性较好,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经药物减量或暂停治疗即能缓解.结论:CSA治疗难治性自身免疫性血液病疗效是肯定的,副作用是可以耐受的.

    作者:陈洁;杨镜明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外敷中药膏佐治新生儿硬肿症11例

    目的:探讨外敷中药硬肿膏佐治新生儿硬肿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新生儿硬肿症患儿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观察组11例采用综合治疗配合外敷中药硬肿膏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综合治疗.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首次硬肿缩小(或减轻)提前24 h,硬肿全部消失提前50.4 h,整个疗程缩短3~4 d(P<0.01).结论:外敷中药硬肿膏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疗效显著,有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张丹霞;高晓爱;周婉霞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性神经病变28例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合并症之一,病变可累及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并可单独或合并存在,严重者可导致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恶病质.近年来,随着糖尿病的发病率增高,其并发症也随之增多.所以,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尤其对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和预防值得同道探讨.我们对28例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患者,在控制饮食,使用降糖药物等治疗原则不变的前提下,再加上中药及弥可保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8例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患者,均为近两年来收治的住院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4例.治疗组男7例,女7例,年龄40~82岁,平均年龄(61.5±8.8)岁;糖尿病史2~18年,平均为(12.4±5.7)年;其中有6例应用胰岛素治疗,8例一直在服用降糖药物.对照组男8例,女6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57.6±7.9)岁;糖尿病史2~15年,平均(10.5±6.0)年;用胰岛素治疗者5例,服用降糖药物者9例.

    作者:文晓明;刘风英;刘琼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误诊1例

    患儿男,12岁,4周前头部外伤后昏迷10 min,CT检查未见颅骨骨折及颅内损伤,一般处理后无明显不适,3 d后患儿饮食、运动正常.伤后4周出现头痛、频繁呕吐,复视并右眼视物不清,右眼球突出并运动障碍,球结膜充血,巩膜小静脉曲张,右眼睑水肿.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右眼底视乳头水肿,脑电图及颅脑CT未见异常.临床诊断为外伤性头痛,给予降颅压及对症治疗1周症状加重,突眼及视力下降明显,双眼CT检查见右眼球突出,眼睑肿胀,右眼静脉扩张(直径1.1 cm),眼肌丰满.确诊为右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转外院行海绵窦填塞术后,眼部症状及突眼消失,视力恢复,眼CT见扩张的眼静脉缩小.

    作者:舒莉;明永成;田耀国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心房纤颤与脑卒中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AF)对脑卒中临床表现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68例有心房纤颤合并脑卒中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与同期住院无AF的脑卒中病人进行临床比较分析.结果:发现AF合并脑卒中患者有如下特点:(1)发生脑栓塞率高;(2)发生大面积脑梗塞者多;(3)易并发心功能衰竭;(4)致残率高;(5)死亡率高.结论:AF是引起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也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黄才东;孙炽津;邵燕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致心肌酶增高11例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原发甲减)合并心肌酶增高的可能原因.方法:对我院1993年7月~2001年6月收治合并有心肌酶增高的原发甲减1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患者心肌酶,以CPK增高显著,经用甲状腺片替代治疗后,症状体征明显好转,心肌酶水平与TT4,FT4之间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58,-0.715,P<0.01),与TSH之间呈正相关(r=0.73,P<0.01).结论:原发甲减可致心肌酶增高,机制不明,可能与粘多糖粘蛋白在心肌等肌肉组织沉积有关,易与心肌梗死鉴别.

    作者:黄镇河;徐坤城;陈立波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比特力与雷尼替丁联合应用治疗慢性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为一种临床常见多发性、慢性复发性皮肤病,在该病的治疗尤其是复发问题上,不管是病人还是医生都感到十分棘手.虽然第一代抗组胺药在过去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作用,但往往因其强而多的副作用迫使病人中途停止治疗,从而限制了该药在临床上的应用.为此,我们采用在药效学、药动学和生化学特性等方面均具特色的新一代抗组胺药-比特力(正式品名为盐酸西替利嗪片)与H2受体阻滞剂-雷尼替丁联合应用治疗60例慢性荨麻疹,取得了很好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12~68岁,平均34.6岁;病程2个月~16年,平均14.6个月.所有患者均具特发性慢性荨麻疹典型临床表现及特征.70.0%(42/60)的患者既往有接受过多种抗组胺药,钙剂、维生素C、皮质激素等治疗史.

    作者:孙本海;卢庆芳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13例

    目的: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方法:采用AHSCT治疗急性白血病13例,中位年龄19(7~40)岁.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7例.CR1后移植9例,CR2后移植4例.预处理选用以MAC(Melphalan 140~180 mg/m2×1 d;Ara-C 1.0~2.0 mg/m2×2 d;CTX 60 mg/kg×2 d)为主的方案,其中6例在经典MAC的基础上改用马法兰口服为静注,并有3例同时加用CCNU(5 mg/kg×1 d)及VP16(600 mg/m2×1 d).另3例次采用TACC为主的预处理.结果:所有患者移植后均重建造血,平均存活时间为29个月(2~132个月).9例CR 1期移植者3年无病生存为4例,5年DFS为3例.结论:为降低白血病复发率和提高患者无病生存率,无骨髓供者的CR 1期急性白血病患者适合接受ABMT.

    作者:蔡云;汪明春;李明;蔡力生;汪鹏程;陈俊雄;卓家才;杜新;叶选海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白细胞清除术辅助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15例

    目的:观察白细胞清除术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连续流动性血细胞分离机循环分离血液,去除白细胞辅助治疗白血病共15例,其中髓系白血病组9例,淋系白血病组6例,并观察治疗前后外周血Hb,WBC,Plt值及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显著下降,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结论:白细胞清除术在高白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中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作者:钱超;邢精红;陈军;杨岳琴;唐永明;陈继龙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畸形子宫早孕人工流产失败5例分析

    畸形子宫妊娠在临床上发生率较低,容易忽视,从而致使人工流产失败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很高,给诊治带来一定的困难.近年来本院收治5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院自1995~1998年共收治畸形子宫早孕行人工流产失败5例,其中3例由基层医院转入.年龄19~36岁,平均28岁.孕2产1者2例,孕3产0者1例,孕1产0者2例.孕周7~9周4例,11周1例.子宫一侧有包块者4例,一侧宫角突出者1例.5例均在人工流产失败后做B超检查,3例1次确诊,1例2次确诊.1.2 诊断及手术情况双子宫双阴道1例,第2次人工流产在右侧宫腔内成功;双角子宫1例,在B超指示下人工流产一次成功.人工流产失败由外院转入我院3例,分别为残角子宫妊娠1例,2次人工流产失败后剖腹切除妊娠残角子宫.单阴道双宫体1例,第2次人工流产成功.鞍状子宫1例,人工流产不全,行清宫术.

    作者:程文静;杨丽;郑锦萍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乙肝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评价

    目的:探索中药乙肝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门诊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乙肝病人238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乙肝健A,B片,每次各3片,每天3次,对照组服用复方健肝灵片,每次5片,每天3次,连续服用3个月,并定期记录相关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乙肝健组120例,显效44例,有效67例,总有效率92.5%;对照组118例,显效26例,有效49例,总有效率63.5%.两组均无明显毒副反应.结论:乙肝健是治疗乙型肝炎的安全而有效的药物.

    作者:黄春森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妇科电视腹腔镜手术317例分析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年多来的317例腹腔镜手术病例情况.结果:镜下手术成功率97.8%,中转开腹率2.2%.并发症发生率2.2%,包括输尿管、膀胱损伤各1例,腹壁血管损伤1例,脐部伤口感染1例,皮下气肿1例,肠管损伤1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例.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成功率与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的适应证、手术难度、术者腹腔镜手术操作的基本功,手术器械的合理使用有关.

    作者:王春平;廖莳;杜敏;罗光楠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抗癫痫药物增加癫痫发作及对策

    癫痫作为临床常见的慢性发作性疾病,其发作特点为无规律性、不可预测性.迄今为止,癫痫的主要治疗手段仍然是药物治疗为主.在抗癫痫药(AEDs)使用后不久,即发现有些病人在用药后癫痫发作频率反而增加,但一直未引起应有的重视,而通常认为是治疗无效.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对此现象已有一些报道,如苯妥英钠(PHT)中毒而导致发作频繁,以后逐渐发现卡马西平(CBZ)、氨己烯酸(VGB)等也有类似现象.近年来由于药物定量技术的发展,证实AEDs确实可以使癫痫发作增加,甚至出现新的发作类型.AEDs引起的癫痫发作频率的增加多在用药后不久,尤其在加量期突然出现,停药后不久即消失,如再次使用又会出现.目前尚无确切的发生率及详细的数据,但有超过150篇英文文献报道.此现象在儿童患者中较普遍.在我们的临床工作也间中有发现,其因果关系均未引起重视.

    作者:戴启麟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前置胎盘剖宫产下段8字缝合及纱条填塞术的应用

    前置胎盘是妊娠晚期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妊娠期的严重并发症,处理不当可危及母儿生命,剖宫产时胎盘剥离面出血有时无法控制,本文对11例病人出血部位进行8字缝合止血后子宫下段填塞纱条方法止血,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9年1月~2000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前置胎盘病人共55例,剖宫产43例,子宫出血>500 ml者29例.对难以控制的出血病例,2例缝扎子宫动脉,2例出血部位缝扎,3例局部应用凝血药,效果欠佳,2例子宫切除.其中11例采用宫腔8字缝合后子宫下段填塞纱条,11例中初产妇5例,经产妇6例;中央型6例,部分性4例,边缘性1例.出血主要原因为胎盘剥离面出血,11例平均出血量1 550 ml(1 000~3 500 ml),平均输血600 ml(200~800 ml),术中均行静脉、宫体,子宫下段直接注射大剂量的催产素、麦角新碱,平均使用催产素60 U,麦角新碱0.4 mg.

    作者:张前;叶世敏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继发性癫痫的常见病因

    癫痫的分类方法现多采用国际抗癫痫联盟1981年按痫性发作分类方案和病因分类两种.病因分类为:(1)特发性癫痫,此类病人的脑部并无可以导致症状的结构变化或代谢异常,而和遗传因素有较密切相关.例如,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BFNC)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夜间发作性额叶癫痫等等.(2)症状性癫痫(继发性癫痫),详见后述.(3)隐原性癫痫(原因不明),在现在条件下暂时未能找到病因.继发性癫痫多由以下因素引起.1 先天性疾病如染色体畸变、先天性脑积水、小头畸形、胼胝体发育不全、脑皮质发育不全及遗传性疾病等.遗传性疾病常见有两大类疾病,一类是神经皮肤综合征,如结节性硬化症和脑面血管瘤病,此类疾病的共同特点是病变同时影响到神经系统和皮肤.神经系统异常的症状常为癫痫发作和智能低下.CT检查可发现脑内异常钙化.皮肤可见一些特异性体征,如结节性硬化的面部皮脂腺瘤病和脑面血管瘤病的面部沿三叉神经分布区的血管瘤.此类疾病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另一类是遗传代谢性疾病,常见有氨基酸代谢异常,类脂质和糖代谢异常.发病机制是因为遗传基因造成某种代谢酶缺陷,致使体内某种物质代谢障碍,影响神经系统正常发育.这类疾病的共同特点是,出生后不久即有癫痫发作、智能低下、发育障碍.

    作者:李泽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老年肺结核的若干临床特点及相关问题探讨

    目的:总结老年肺结核的临床特点,探讨重视老年肺结核的临床意义.方法:对97例老年肺结核的诊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老年肺结核男女性别比为7.1∶1;平均病程为17.3年;痰血发生率41.2%;痰菌阳性率39.2%;病变范围≥2个肺叶的占69%;空洞发生率42.3%;并发症和(或)合并症发生率69.1%;肝肾功能异常占54.6%;心电图异常占53.6%;复治率56.7%;治疗好转率89%.结论:老年肺结核发病率高,病程迁延,传染性大,病情严重且复杂,治疗难度大,应重视老年肺结核的防治,在注重抗痨治疗的同时积极综合治疗.

    作者:张妍蓓;桂淑玉 刊期: 2001年第1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