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重症肝炎并发腹膜炎临床观察

高建蓉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 慢性重症肝炎, 腹膜炎, 临床资料, 临床意义, 慢重肝, 并发症, 防治
摘要:本文分析我院1987年8月~1998年8月有关慢性重症肝炎(慢重肝)并发腹膜炎及其并发症的防治和预后的临床资料,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重要作用和临床意义.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完全性纵裂牙齿再植初步报告

    目的:使本来要拔除的完全性纵裂牙齿得到保存并能有效恢复咀嚼功能和形态.方法:通过牙体拔出、根管充填处理、粘结,不锈钢丝环扎、牙齿再植、套冠修复等保留完全性纵裂牙齿.结果:82例完全性纵裂牙齿采用即时再植术,经3年随访咀嚼功能好84%,临床无松动86%,牙龈附着正常93%.结论:上述方法可直接保留天然牙齿,有效恢复咀嚼功能,维持牙列完整.

    作者:庾尧炜;佘松钦;陈光晔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小脑性缄默2例报告

    小脑性缄默(cerebellar mutism)是以不语为主要特点的语言器质性或功能性缺陷、口咽运动障碍和精神改变为主的一组短暂性临床症状,其后多有一过性构音不良.我们于1998~1999年发现两例,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作者:梁树立;漆松涛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硬膜外自控镇痛时3组药物的临床观察

    目的: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技术,对3组不同配伍药液进行研究.方法:对150例(ASA Ⅰ~Ⅱ级)手术患者随机分成3组.MF组(n=60):用0.005%吗啡+0.004%芬太尼+0.15%布比卡因;MD组(n=60):用0.005%吗啡+0.01%氟哌啶+0.15%布比卡因;BB组(n=30):用0.0012%丁丙喏啡+0.15%布比卡因.采用双盲法对比观察.结果:给负荷剂量后,患者初次按压PCA泵的时间比较,MD组与MF组>BB组(P<0.05),术后24 h 3组患者VAS评级BB组高(P<0.05),PCEA总按压数/实进数(D/D)比值在0~2范围内的病例MF组与MD组>BB组(P<0.05).提示MD组和MF组镇痛效果较好,副作用方面,恶心、呕吐发生率MD与MF组分别为15%和10%,BB组为40%.3组患者PCEA期间呼吸、循环无明显变化,无嗜睡现象.结论:选择吗啡加芬太尼或氟哌啶复合布比卡因镇痛效果较佳.

    作者:刁勉灵;邱文标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坐骨神经干盆腔出口处神经纤维瘤1例

    患者女,41岁,职员.因右下肢疼痛伴右小腿外侧足外侧麻痹两年入院,两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酸胀感,伴右下肢酸软疼痛,渐加重,疼痛以右臀部及大腿后侧沿坐骨神经干放射.近一年除疼痛外且伴有小腿外侧及足外侧足底前半部麻痹,行走时加重,休息后缓解,随病情进展,右下肢出现跛行,右臀肌及右下肢肌肉进行性萎缩.

    作者:陈志洪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支气管动脉介入后手术治疗中晚期中央型肺癌

    我院自1995~1997年,对中央型肺癌患者行术前支气管动脉栓塞或化疗药灌注,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术前ASA Ⅰ~Ⅱ级确诊为中央型肺癌的患者41例,其中男35例,女6例,年龄40~66岁,体重45~82 kg,病理为鳞状细胞癌39例,腺癌2例,随机分成介入组(A组=21例)和单纯剖胸组(B组=20例),两组患者术前TMN分期差异无显著意义.

    作者:吴祖培;黄继承;陈友权;史歌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纤维胃镜及胃粘膜活检在小儿腹痛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小儿腹痛与小儿慢性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方法:对593例具有复发性腹痛症状的2岁9月~14岁小儿进行胃镜检查,其中264例同时取胃粘膜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胃镜检查为胃十二指肠疾病的阳性率为85.2%(505/593).其慢性胃炎、慢性胃炎并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溃疡的阳性率分别为29.0%(172/593),23.1%(137/593),22.1%(131/593),9.5(56/593),1.5%(9/593).病理检查幽门螺杆菌(HP)阳性率为29.1%(77/264).组织学检查为固有层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多形白细胞浸润较少,与成人HP感染胃粘膜组织学明显不同.结论:慢性胃十二指肠疾病是引起小儿腹痛常见的主要原因之一.HP感染病理改变全部表现为慢性幽门螺杆菌性胃炎.

    作者:潘瑞芳;区文玑;陈宝心;陈光华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经口腔-咽后壁入路切除斜坡骨纤维结构不良1例

    患者男,37岁.头晕,右侧肢体乏力13年,并舌发麻6个月.查体:右侧肢肋力Ⅳ级,MRI示斜坡结构增大,局部可见一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左侧舌肌萎缩,信号不均,病灶向前后方生长,5.3 cm×3.6 cm×2.5 cm,斜坡与脑干间隙变小.

    作者:董伦;漆松涛;彭林;欧阳辉;任文德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急性氟乙酰胺中毒17例的肝心毒性损害

    目的:观察分析急性氟乙酰胺中毒的肝脏、心脏损害情况.方法:对17例急性氟乙酰胺中毒患者进行血清酶学测定和心电图检查.结果:17例均出现血清酶学异常:谷草转氨酶(169.5±166.9)U/L、磷酸肌酸激酶(821±47.2)U/L、磷酸肌酸激酶-MB(50.1±39.7)U/L,与健康人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17例中3例(17.6%)出现黄疸,12例出现心动过速,6例(35.3%)心电图提示心肌损害,5例(29.4%)出现肾功能不全,3例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急性氟乙酰胺中毒患者肝脏、心脏损害很常见,血清酶学改变,心电图变化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意义.

    作者:杨光宝;许元文;梁艳冰;刘美娜;毛海萍;朱兰英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YAG激光治疗头颈部表皮癌30例

    目的:研究YAG激光治疗头颈部表皮癌的效果.方法:利用YAG激光治疗30例头颈部表皮癌,并随访1~5年.结果:YAG激光治疗头颈部表皮癌治愈率近90%.结论:YAG激光治疗头颈部表皮癌操作简便,治愈率高,后遗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利;黄锦葵;陈芝胜;潘维忠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血清一氧化氮水平变化的意义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心肌缺血预适应中的作用.方法:制备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心肌缺血预适应的模型,检测血清NO、血浆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等氧自由基浓度和血清心肌酶水平.结果:再灌注损伤(IRI)组血清心肌酶明显升高,脂质过氧化物降解产物MDA异常升高,SOD活性则显著降低,伴随NO代谢产物NO-2升高,与缺血预适应和对照组比较,P<0.01或0.05.结论: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NO可能起着心肌细胞毒性作用.

    作者:王琴;姚震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本刊2000年增设述评及专题笔谈栏目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髌骨骨折手术治疗55例体会

    髌骨骨折手术治疗能尽快恢复膝关节正常功能.根据骨折程度,我们应用双针或多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55例,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作者:周耀辉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新生儿腹股沟嵌顿疝25例的诊治体会

    1987~1999年我院共收治新生儿腹股沟嵌顿疝25例,手法复位成功8例,手术17例.现就其诊断和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钟微;潘韶芳;余家康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全麻气管导管拔管期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本文总结了35例全麻手术后患者在恢复室内气管导管拔管过程中的临床观察及护理,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琼芳;陈旭素;黄文起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28例血脂水平检测结果分析

    1994年2月~2000年3月,我们对28例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在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进行血脂及胆固醇含量检测,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远源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使用四格表χ2检验应注意的问题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心脏起搏器的并发症及处理

    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将起搏系统这一异物埋置于体内,为有创性治疗方法,并发症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产生并发症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与植入手术有关的并发症;与炎症有关的并发症;与电极导管有关的并发症及脉冲发生器有关的并发症.

    作者:杜作义;王景峰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心脏起搏生理性心脏起搏的新进展

    1 生理性起搏概念与类型生理性心脏起搏,是相对于右室心尖部起搏而言.传统概念是指起搏时保持房室顺序收缩,和(或)随机体代谢需要而改变起搏频率的起搏方式.近年来,更完善的生理性起搏还包括双心房或双心室同步起搏.使心肌激动顺序更接近自身生理活动.生理性心脏起搏主要包括:心房按需起搏(AAI,AAT),心房同步心室起搏(VAT,VDD),全自动起搏(DDD),频率自适应型起搏(rate responsive pace).

    作者:章隆泉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膜外剖宫产的护理体会

    我院1997年4月~1998年4月施行腹膜外剖宫产术224例,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224例产妇中初产妇192例,经产妇32例.年龄<30岁164例,30~34岁44例,>35岁16例,平均年龄27.08岁.急诊手术144例,择期手术80例;临产40例,未临产184例.

    作者:李正梅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急性结核性脑膜炎高压性脑积水18例

    目的:观察脑室腹腔分流术(V-P Shunt)治疗急性期结核性脑膜炎(ATM)高压性脑积水(HPH)的疗效与并发症.方法:对18例ATM并HPH患者在抗结核治疗基础上行V-P分流术,与相同诊断未行分流术的22例患者比较.结果:手术组与对照组患者病死率分别为11.1%和36.4%,良好恢复率分别为55.6%和36.4%.手术组患者术后无一例出现结核性腹膜炎,术后分流管阻塞率无明显升高.结论:对合并HPH的ATM患者行V-P分流术能明显提高近期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

    作者:杨李轩;胡裕全;李学时;石德金;史志东;赵志新;唐春 刊期: 2000年第09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