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喜平;陈胜兰;章艳玲
氟乙酰胺中毒是临床常见的急性中毒,起病急、发病迅速、症状严重,病死率高.我院从1992~2000年3月收治了21例重度氟乙酰胺中毒的患者,15例采用活性炭血液灌流治疗,11例抢救成功,现报告护理体会.
作者:李欣;许元文;谢丹妮;陈小帆 刊期: 2000年第11期
近几年来,我院经急诊救治的患周期性麻痹的患者中,绝大多数后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高代谢症状并不明显,现将收治的26例报道如下.
作者:赵金诚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提高对乳腺良性病变不典型增生X线征象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06例经病理证实的不典型增生的X线表现.结果:106例中,导管乳头状瘤病50例(47.2%),乳腺上皮增生症43例(40.6%);X线表现,82例有局限性结构紊乱,77例有密度增高,55例有导管扩张,26例有血管异常相,18例有钙化,39例导管造影可见导管中断、充盈缺损.结论:乳腺高频X线检查对诊断乳腺良性病变的不典型增生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司徒红林;姚文青;周劬志;卓睿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晚期妊娠并植入性胎盘的预防措施及佳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方法,将我院1989年12月~1999年12月收治的晚期妊娠并植入性胎盘25例,与随机抽取的50例同月分娩的正常孕妇作对照,对两组患者妊娠结局进行比较;并将植入性胎盘25例分成粘连性,植入性,穿透性胎盘3组,比较其临床特点及妊娠结局.结果:晚期妊娠并植入性胎盘组产后出血率60%,宫腔手术史发生率72%,剖宫产率68%,低体重儿发生率32%,均较正常对照组相应的4%,34%,34%,4%高,差异有显著意义;粘连性、植入性、穿透性胎盘3组比较,产后出血量、输血量、新生儿平均体重、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随胎盘绒毛侵蚀程度加重而愈加严重.本组25例子宫保留率达92%,无产妇死亡.结论:晚期妊娠并植入性胎盘的产生,宫腔内手术为其主要诱因,亦与子宫发育不良有关,应加强避孕观念.对粘连性及植入性胎盘可采取保留子宫的保守性手术或MTX化疗,对穿透性胎盘植入宜果断行子宫切除术.
作者:李映桃;黄翠玉;佘若青;黄艳仪;麦燕明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后硬膜外腔首剂量加持续微量输注的镇痛效果.方法:将200例剖宫产产妇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组采用硬膜外腔首剂量注入6 ml吗啡、氟哌啶、布比卡因混合液,其后微量持续输入的方法进行剖宫产术后镇痛,对照组肌注度冷丁或颅通定止痛.结果:观察组术后8,24,33 h镇痛总有效率均为100%,对照组分别为8%,12%,53%.结论:硬膜外腔首剂量加微量持续输注吗啡、氟哌啶、布比卡因混合液,可有效控制剖宫产术后疼痛.
作者:廖义清;陈少云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引起阴道自然分娩的产妇子宫切除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992~1998年发生的7例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大出血子宫切除的原因及过程.结果:7例产妇中经产妇5例,初产妇2例.6例用药物引产.其中6例总产程小于3 h.发生子宫破裂2例,羊水栓塞2例,DIC 3例.7例均因产后大出血休克不能控制而行子宫切除术,全部患者抢救成功.结论:不恰当的药物引产可引致宫缩过强,子宫破裂、羊水栓塞及DIC等,危及母婴生命安全.足月妊娠如果胎儿宫内情况良好者应在严密监测下等待其自然分娩,不需要过早人为干预.足月妊娠引产用药应特别慎重.
作者:詹雪梅 刊期: 2000年第11期
长期以来,医学期刊普遍采用专家审稿程序来保证所发表论文的学术质量,因此,读者对医学期刊,尤其是权威的医学期刊所发表论文的质量非常信任,有些读者甚至不加评价地直接引用这些论文的结果.但是,这种作法是否确实能够保证医学期刊所发表的论文都不存在问题呢?近10年来,随着临床医学科研方法和循证医学的迅速发展,国内外许多学者,尤其是统计学家和临床流行病学家通过对一些医学期刊所发表的论文进行严格的评价,普遍认为医学期刊发表的论文中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近些年来虽然医学论文的质量已经逐渐有所提高,但仍然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笔者根据多年的编辑工作经验,并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对目前我国医学论文中常见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及这些问题造成的后果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作者:姜永茂;李强 刊期: 2000年第11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的常见病.而MED椎间盘镜手术系统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新技术,目前尚较少开展.我院2000年1月起应用MED椎间盘镜手术系统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例进行了椎间盘摘除手术,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杰林;何炳锐;郭星登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比较三种股骨干骨折髓内固定器械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用自行研制的防旋加压髓内针和梅花型髓内针、双Ender钉固定股骨标本的中下段骨折,然后进行非破坏性的内收、过伸和破坏性的扭转生物力学测试.结果:(1)防旋加压髓内针的抗扭转能力约为梅花型髓内针的8.5倍,双Ender钉的2.8倍.(2)防旋加压髓内针的抗内收、过伸能力约为梅花型髓内针的2倍、双Ender钉的10倍.结论:防旋加压髓内针用于治疗股骨干骨折时,其抗弯曲和抗扭转的能力明显优于梅花型髓内针和双Ender钉.
作者:谢伟平;肖德明;王巨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脑反射治疗仪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脑反射治疗仪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5例,观察临床效果及经颅多普勒检测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变,并设立对照组53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流速提高均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脑反射治疗仪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效、可靠和安全的方法.
作者:伍爱民;边连防;潘桂彩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肝-心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8例肝硬化合并肝-心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主要表现为在肝硬化基础上出现心悸、胸闷、心绞痛、心功能不全和各类心律失常,并随肝功能起伏而波动,在进行肝硬化综合治疗的同时给予扩张冠脉与抗心律失常药物可有效治疗.结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有助于正确诊断,针对原发肝病为主的综合治疗可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丁堃;于钟;詹俊 刊期: 2000年第11期
近年来,生殖道尖锐湿疣发病率明显增高,而对尖锐湿疣的治疗方法甚多,近期疗效一般还比较好,但复发率高.我科自1998年4月~2000年1月期间采用微波治疗男性尖锐湿疣,取得满意疗效,并与高频电刀进行了对比.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志和;翁智胜;梁瑞珍;许庆芳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围手术期处理的经验.方法:对212例手术治疗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进行分析.结果:212例患者在门诊口服抗甲状腺药物1个月或以上,入院后给予小剂量心得安及碘剂准备10~14 d,连续3 d或以上测定基础代谢率小于+20%时,行手术治疗.术后体温在38.5℃以下,血压、脉搏正常者193例,予口服碘剂3~5 d;体温38.5℃以上,和(或)伴有血压升高、脉搏增快者19例,经口服大剂量碘剂,静注地塞米松后症状缓解,无甲状腺危象发生.结论:抗甲状腺药物、小剂量心得安、碘剂联合准备法作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术前准备,具有安全可靠、准备时间较短、副作用少等优点.
作者:谢伟;林维正 刊期: 2000年第11期
我院自1999年以来应用四川郎中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肝苏颗粒治疗各型病毒性肝炎305例,经同期对照,该药确有降低血清转氨酶与胆红素的作用.
作者:彭土生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复方血栓通胶囊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即对照组、复方血栓通中剂量组、血栓通高剂量组、地奥心血康组.利用垂体后叶素(pit)制作心肌缺血模型.舌下静脉注射pit后,分别于即刻,1.5 min,2 min,3 min,4 min,8 min,10 min,用二道仪记录心电图,随后分别取血和心尖部心肌做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测定.结果:血栓通中剂量组、血栓通高剂量组和地奥组分别在注射pit后8 min,4 min和2 min心电图的ST-T振幅变化率小于对照组(P<0.5),用药组之间则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说明各用药组大鼠心肌损伤较对照组减轻.用药组大鼠血浆和心肌的SOD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浆和心肌的MD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提示复方血栓通胶囊对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这可能与其清除氧自由基和抑制脂质过氧化有关.
作者:钱孝贤;陈燕铭;罗汉川;陈建萍;吴伟康 刊期: 2000年第11期
本院1998~1999年内镜检查288例患者,其中32例发现胃粘膜内出血点,现分析如下.
作者:钟育平 刊期: 2000年第11期
我们选用倍他司丁治疗2型糖尿病并高粘滞血症,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震宇;盛平;徐松龄 刊期: 2000年第11期
患者女,12岁,以四肢对称性皮肤紫癜15 d为主诉于1999年7月21日入院.发病以来常有关节痛,以膝关节为主.入院时查体:四肢皮肤可见对称分布的大小不等的高于皮肤表面的紫癜,有的融合成大血泡,中心有坏死.双眼视物正常.心、肺无异常,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双肾区叩痛(±).血常规:WBC 9.2×109/L,Hb 130 g/L,Plt 192×109/L.尿常规:蛋白(+),RBC(+),血BUN 3.11 mmol/L,肌酐酸73 μ mol/L.肾功系列尿ALB>50.0 μ g/ml.胸片:心、肺、膈无异常.心电图:正常.肝、胆、脾B超:未见异常.临床诊断为:过敏性紫癜(混合型).应用地塞米松10 mg/d静点,支持、对症治疗10 d后患者皮肤紫癜已基本消失,但突然出现双眼视物不清,时轻时重.急请眼科会诊认为:双眼视力,眼前指数,双眼瞳孔极度散大9 mm×9 mm,间、直接反射消失,双眼底视盘界混浊不清,轻度水肿,余未见异常.黄斑中心凹反射存在.眼压正常.荧光血管造影:视网膜动、静脉血管充盈明显延迟.视野检查:右眼呈环形缺损,左眼孤形缺损,视觉电生理视双眼诱发电位潜时值延长.鞍部拍片及MRI未见异常.急诊治疗静点扩血管药物(蝶脉灵20 ml/d)后患者视力迅速恢复,右眼0.5,左眼0.8,眼部检查无明显变化.确诊为双眼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予以激素(地塞米松5 mg/d)、扩血管药(蝶脉灵20 ml/d,低分子右旋糖苷250 ml/d)、营养视神经(维生素B1 20 mg/d,维生素B12 500 μ g/d)并口服维生素B1、B2、芦丁等.治疗18 d后右眼视力1.0,左眼视力1.0,双眼前节无明显异常.眼底视盘界清,上方轻度水肿,黄斑中心凹反射存在,眼压正常.病情好转于1999年8月18日出院.
作者:金京春;朴英实;太善姬;金春海;张民花;袁允福;江及元 刊期: 2000年第11期
患者男,25岁,军人.因发热,头痛,肌痛,呕吐3d,咳嗽,呼吸困难1d,于2000年1月1日入院.入院前曾在福建农村征兵3个月,未下农田,患病3d后出现低血压,呼吸困难,在当地部队医院抢救1d.体检:体温36.8℃,呼吸48次/min,血压115/85mmHg,神清,急性病容,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中下肺可闻及粗大湿罗音,心率64次/min,律齐,无杂音,腹软,腹直肌有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腓肠肌压痛(+),神经系统检查阴性.
作者:傅小义;张琼;李述蓬 刊期: 2000年第11期
患者男,68岁,于1999年5月17日以剑突下不适40 d为主诉入院.2年前曾撞伤胸部,入院体查局部压痛不明显,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SM 3/6级柔和杂音,术前心脏彩超提示前纵隔有一4.5 cm×2.7 cm×3.0 cm椭球形的回声肿块,压迫右室流出道.MR提示前纵隔、心包内右室流出道前方有一3.5 cm×3.5 cm×4 cm实质性占位性包块,右室流出道受压变窄.术前诊断为前纵隔肿瘤.手术在全麻下进行,经胸骨正中切口入路,术中发现心包内肺动脉根部、右室流出道的前壁有一3.5 cm×3.5 cm×4 cm半球状紫蓝色的肿瘤,质地中等,有海绵状感,表面结节状,包膜完整,穿刺有鲜红血液从针孔喷出,肿瘤根部为2 cm×2 cm,以无损伤血管钳在根部缓慢钳夹后,肿瘤即明显萎缩.术中诊断为海绵状血管瘤,给予姑息性大部分切除,残端以带垫片Prolene线两边平行缝合,再褥式缝合.在残留的血管瘤内注射平阳霉素8 mg(加4 ml生理盐水稀释).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心脏杂音消失,3个月复查MR见海绵状血管瘤明显缩小,原症状消失.随访1年,情况良好.病理诊断为心脏海绵状血管瘤.
作者:林宇;傅鉴;周汉搓;高承亚 刊期: 200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