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身骨髓移植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佟莉贞;赖冬波;李兰娜;何丽雅

关键词:骨髓移植, 造血干细胞, 移植, 自体, 白血病, 淋巴细胞, 急性
摘要:目的:探讨自身骨髓移植(ABMT)或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值(ABSCT)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的疗效.方法:ABMT 2例,ABSCT 1例,移植前诱导缓解方案为VDCP(长春新碱、柔红霉素、环磷酰胺、强的松) 方案,移植时间分别为确诊到完全缓解期(CR)的109天、1 167天、295天.结果:ABSCT骨髓造血功能恢复较快,合并症少,年龄小,缓解期短,疗效好.结论:ABSCT、ABMT适用于小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尽早进行移植,可以提高疗效和生存期.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以Ⅰ型胶原为基底的表皮细胞培养法

    目的:介绍以Ⅰ型胶原为基底的表皮细胞培养法的优点.方法:从鼠尾中提取Ⅰ型胶原蛋白,制备胶原膜作培养皿基底,进行表皮细胞培养,并比较4种不同基底的培养方法.结果:以胶原膜作基底培养的表皮细胞无论是单细胞或组织块都生长好,在第14天均能开始汇合成片,且无毒副作用.结论:该培养法改进了过去培养表皮细胞膜片过薄、韧性欠佳、刮取皮片时造成皮片回缩等缺点,方便了创面移植,且胶原膜本身也能促进创面愈合,可大量地应用于烧伤创面覆盖.

    作者:梁佩红;李芳;马福广;沈雁;钟灿灿;刘锡麟 刊期: 1999年第10期

  • 电视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对20例自发性气胸患者在静脉复合全麻下,经电视胸腔镜处理.结果:术后第1天20例病人均能起床活动及正常进食,伤口疼痛轻;术后第3天胸片均示肺复张良好,术后住院时间3~10天,平均7天.近期随访无复发.结论:电视胸腔镜下治疗自发性气胸方法快捷,疗效确切,创伤小,值得推广.

    作者:邹跃生;苏文杰;徐悌豪;傅晓源 刊期: 1999年第10期

  • 前列腺结石的超声检查及其意义

    前列腺结石是一种原因尚不明了的腺泡及腺管腔内结石,前列腺分泌物含有核蛋白、少量的脂肪和晶体嘌呤与脱落上皮细胞一起构成淀粉样钙化而成.前列腺结石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一般检查难以发现.本文用简便而准确的经腹二维超声检出前列腺结石63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胡艳妍 刊期: 1999年第10期

  • 肝癌患者肝动脉介入术后的护理

    我科自1995~1998年对89例中、晚期肝癌患者进行肝动脉介入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肝动脉介入术后的护理报道如下.

    作者:刘朝阳;叶苑琼;邱圣红 刊期: 1999年第10期

  • 靶控输注异丙酚利多卡因全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靶控输注全静脉麻醉临床应用的情况.方法:对108例择期手术患者行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靶控输注全静脉麻醉,观察术中血流动力学改变和麻醉后恢复情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异丙酚和利多卡因血药浓度.结果:麻醉诱导后心率、平均动脉压(MAP)降低,气管插管、切皮后轻度升高,其后恢复正常.麻醉诱导后脑电双频指数(BIS)从90~95降至45~60,气管插管、切皮前后无明显改变.平均利多卡因给药时间177min,第1小时平均用药量260 mg,第2小时与第3小时平均各用185 mg.异丙酚平均给药时间为192.3 min,第1小时平均用550 mg,以后每小时用量约350 mg,术毕睁眼时异丙酚、利多卡因血浆药物浓度分别为1.86±0.39 mg/L和1.33±0.52 mg/L.麻醉苏醒过程中呛咳、躁动与呕吐发生率极低.结论: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靶控输注全静脉麻醉过程平稳,苏醒迅速平顺.

    作者:张兴安;王若松;吴群林;聂煌 刊期: 1999年第10期

  • 骨髓移植配型中组织相容性抗原Ⅱ类基因PCR-SSP分型技术的应用

    组织相容性抗原(HLA)Ⅱ类基因是位于人类第6对染色体短臂远端的一组高度多态的基因,主要包括HLA-DR、DQ、DP三个亚区[1].骨髓移植现已被接受作为治疗血液系统恶性疾病,骨髓衰竭,某些遗传病及免疫缺陷的手段.对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患者,继大剂量化疗后采用骨髓移植可使50%~70%病例治愈[2].HLAⅡ类基因配型对提高异基因骨髓移植存活率,减少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具有重要意义[3].

    作者:聂向民;王潍;徐群;张世训 刊期: 1999年第10期

  • 微波治疗慢性增生性咽炎及咽异感症271例疗效观察

    我科1998年3月~1999年3月应用微波热凝固治疗慢性增生性咽炎及咽异感症271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寻满湘 刊期: 1999年第10期

  • 微波辐射治疗慢性肥厚性咽炎

    慢性肥厚性咽炎是一种常见多发病,治疗方法较多,文献报道的疗效各异.自1997年至今我科采用耳鼻咽喉微波综合治疗仪(EBH-Ⅳ)治疗慢性肥厚性咽炎244例,在改善咽部异物感症状方面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杨小敏;黎艳芬 刊期: 1999年第10期

  •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00例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100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行颅内外动脉血流速度的测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许振升;马丽;杨永星;迟兆富 刊期: 1999年第10期

  • 部分性房室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我科自1986~1998年,共手术治疗部分性房室隔缺损22例,效果满意,均痊愈出院.报道如下.

    作者:陈恕;李木泉;马陈声;高舜英;林有光 刊期: 1999年第10期

  •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12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对125例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的住院患儿的病史、症状体征、心脏彩超、心电图、X线胸片、心肌酶谱、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治愈73例,好转52例,无死亡.其中4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儿安装了心内膜永久起搏器.结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一般治疗效果较满意,早期明确诊断与积极的治疗对其预后有重要的影响.

    作者:谢育梅;王树水;石继军;李渝芬 刊期: 1999年第10期

  • 核素骨显像对肺癌骨转移的诊断意义

    肺癌是容易发生骨转移的恶性肿瘤之一.放射性核素显像是临床上常用的诊断骨转移的方法.本文对自1994年1月~1998年12月共82例经病理学诊断确诊为肺癌的核素骨显像图进行分析,同时与X线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林琦;姚坚坚 刊期: 1999年第10期

  • 48例IgA肾病临床与病理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IgA肾病患者临床与病理类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对48例IgA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类型、免疫病理分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IgA肾病中以血尿合并蛋白尿多见,占60.4%,临床类型与病理分级未发现有相关性,但病理分级高,提示肾损害严重,预后不良,免疫病理分级与病理类型无密切关系.重度蛋白尿组的血肌酐、血尿素氮显著高于轻、中度蛋白尿组.结论:大量蛋白尿可能促进IgA肾病的肾功能损害进展.

    作者:姚坚坚;林琦;熊永潜;叶任高 刊期: 1999年第10期

  • 多发性骨髓瘤非典型表现9例

    多发性骨髓瘤(MM)可引起一系列复杂的临床表现,容易引起漏诊和误诊.现将我院近年收治的9例不典型MM报道如下.

    作者:张才根 刊期: 1999年第10期

  • 小儿肾病综合征36例中长期随访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肾病综合征(NS)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对1974~1994年住院的36例患儿随访3~23年,采用泼尼松中长程疗法,部分患儿酌情加用甲基泼尼松龙或环磷酰胺联合治疗.结果:临床治愈23例,完全缓解8例,部分缓解1例,死亡4例.单纯性NS缓解率及临床治愈率明显高于肾炎性NS.感染是复发的主要诱因,小年龄组复发较高.结论:小儿NS疗效比成人NS好,单纯性NS疗效比肾炎性NS好,坚持系统治疗和随访,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是减少复发,获得佳疗效的重要环节.

    作者:黄远慧;冯卓玲;张素珍 刊期: 1999年第10期

  • 参麦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心电图的影响

    参麦注射液具有良好的强心和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是一种良好的循环改善剂.本组总结用参麦注射液治疗40例冠心病患者后,其心电图改善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李忠臣;王海英 刊期: 1999年第10期

  • 带真皮下血管网皮片移植修复皮肤缺损

    我们自1993年以来,用带真皮下血管网皮片移植修复由整形外科手术中形成的或外伤引起的皮肤缺损创面34例,植皮45处,大部分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梁郁;谢衷;崔志民;孟宏 刊期: 1999年第10期

  • 甲基强的松龙治疗脑水肿32例

    我科1997年1月以来,应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脑瘤术后或γ刀X刀治疗后继发脑水肿32例,收到显著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杨宏;曾白云;李波 刊期: 1999年第10期

  • 小儿外伤后脑梗塞的诊治体会

    小儿头部外伤引起脑梗塞的报道并不多,过去很少受重视,往往这些病人就诊时已被误诊或按一般脑外伤对症治疗,痊愈后仍未能考虑到此方面诊断.我院自1996~1998年收治7例比较典型患儿,报道如下.

    作者:林小聪;郑佳坤;叶绍光 刊期: 1999年第10期

  • 胰性脑病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胰性脑病的诊治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胰性脑病的临床特点.结果:胰性脑病的患病率占急性胰腺炎(AP) 的2.84%(19/668),89.47%(17/19)发生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均在AP发病1周内并发胰性脑病.临床表现有以烦躁失眠、定向力障碍为主的兴奋型(10例);以淡漠、嗜睡、昏迷为主的抑制型(7例);兴奋或抑制表现并有面瘫、癫痫样发作等神经系统定位损害的混合型( 2例)等3型.5例在胰周及腹腔引流术后神经精神症状消失,6例脑病症状持续至死亡,3例随 AP好转脑病症状消失,3例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硫酸镁治愈,2例持续狂躁不眠者,加用氟哌啶醇、安坦治疗,脑病症状迅速消失.结论:胰性脑病诊断应注意与继发性胰腺感染(SPI)、高血糖或低血糖昏迷等鉴别,并按临床分型决定治疗措施.

    作者:雷正明;黎靖;贺凯;杨文君 刊期: 1999年第1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