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地;梁力建
我科1998年3月~1999年3月应用微波热凝固治疗慢性增生性咽炎及咽异感症271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寻满湘 刊期: 1999年第10期
儿科临床常见的反复性腹痛,发病率颇高,常影响小儿日常生活和学习,笔者近年用小建中汤治疗36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甄穗清 刊期: 1999年第10期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心身医学的发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将逐步取代功能制护理,使护理工作由面向疾病拓展到面向健康.在各级医院实施整体护理中,护士为病人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等广泛内容的全方位服务,标志着我国临床护理已向规范化、科学化迈进一步,它对增强健康,减少疾病,促进康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防治疾病,提高医护质量的重要措施.
作者:万素生;王晓林 刊期: 1999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对20例自发性气胸患者在静脉复合全麻下,经电视胸腔镜处理.结果:术后第1天20例病人均能起床活动及正常进食,伤口疼痛轻;术后第3天胸片均示肺复张良好,术后住院时间3~10天,平均7天.近期随访无复发.结论:电视胸腔镜下治疗自发性气胸方法快捷,疗效确切,创伤小,值得推广.
作者:邹跃生;苏文杰;徐悌豪;傅晓源 刊期: 1999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前列腺液细菌培养阳性的148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到细菌148株,其中表皮葡萄球菌4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43株,大肠杆菌19株,且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高,91例患者经治疗获得治愈,治愈率为61 .5%.结论: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原菌以葡萄球菌多见,葡萄球菌感染者疗效较低,应引起重视.
作者:凌宏忠;曹光玲 刊期: 1999年第10期
前列腺结石是一种原因尚不明了的腺泡及腺管腔内结石,前列腺分泌物含有核蛋白、少量的脂肪和晶体嘌呤与脱落上皮细胞一起构成淀粉样钙化而成.前列腺结石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一般检查难以发现.本文用简便而准确的经腹二维超声检出前列腺结石63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胡艳妍 刊期: 1999年第10期
为评价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和甲亢性心脏病患者心室功能,我们对38例患者进行了平衡法心血池显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冯勇;张汝森;熊兆孚;胡颖坚;陈上云 刊期: 1999年第10期
肺癌是容易发生骨转移的恶性肿瘤之一.放射性核素显像是临床上常用的诊断骨转移的方法.本文对自1994年1月~1998年12月共82例经病理学诊断确诊为肺癌的核素骨显像图进行分析,同时与X线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林琦;姚坚坚 刊期: 1999年第10期
我们自1993年以来,用带真皮下血管网皮片移植修复由整形外科手术中形成的或外伤引起的皮肤缺损创面34例,植皮45处,大部分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梁郁;谢衷;崔志民;孟宏 刊期: 1999年第10期
目的:评价临床特征及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对女性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对90例临床拟诊冠心病(CH D)、心绞痛的女性患者分CHD和非CHD组,分析其临床特征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的结果.结果:CHD组绝经者为91.6%,危险因素≥2个者为86.1%,而非CHD组则为68.5%和27.8%, 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典型胸痛符合CHD为56.4%,不典型胸痛符合CHD为27.4%.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诊断CHD的敏感性为91.3%,特异性为63.0%.结论: 女性CHD多发生在绝经期后,与CHD的危险因素关系密切;女性CHD胸痛不典型,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对女性CHD的诊断价值有限.
作者:陈竹君;赵瑞红;靳朴;陈勇驰;潘燕来 刊期: 1999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肾小管的早期损害.方法:高血压病组40例,其中Ⅰ期10例,Ⅱ期21例,Ⅲ期9例.正常对照组27例. 取第1次晨尿分别检测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β2微球蛋白(β2-MG)、α1微球蛋白(α1-MG)、Tamm-Horsfall蛋白(THP)和肌酐(Cr).结果:除尿THP/Cr外,高血压病组尿RBP/Cr、β2-MG/Cr、α1-MG/Cr均较对照组增高(P<0.01),尿β2-MG/Cr 与RBP/Cr、α1-MG/Cr变化呈显著性正相关.与对照组比较,在高血压病Ⅰ期尿RBP/Cr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β2-MG/Cr、α1-MG/Cr均无显著差异.结论:高血压病患者,检测尿RBP/Cr、β2-MG/Cr和α1-MG/Cr是诊断肾小管功能早期受损的敏感指标,而尿RBP/Cr可能更敏感.
作者:蒋晓峰;戚秀卿;孙向华;冯士毅 刊期: 1999年第10期
目的:评价经皮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对预防和治疗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4例患者均在术前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行颈动脉及其颅内段血管造影,手术采用自膨式支架植入方法,术后行神经专科及颈动脉超声随访.结果:4例均为60岁以上曾患有脑卒中或反复一过性脑缺血的男性病人,其中3例合并严重冠心病.共成功植入支架4个,围术期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未发现神经系统发作事件,颈动脉超声检查示靶血管开通无明显狭窄.结论:经皮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是一项安全可行的解除颈动脉狭窄,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病的新方法.
作者:罗建方;陈纪言;周颖玲;詹国华;李瑜辉;谭宁 刊期: 1999年第10期
患者男,65岁,因咳嗽、咳痰、胸闷、气短1周入院.入院前1周常于夜间睡眠时突然憋醒,感胸闷,心悸,坐起后症状方可缓解.发病以来无低热,盗汗.患者既往有慢支,肺气肿,肺心病病史6年,风湿性心脏病病史10年.入院体查:T36.6℃,R24次/分,BP16/11kPa,脉搏108次/分.神志清,精神差,呼吸稍促,高枕卧位,口唇紫绀,气管居中,无颈静脉充盈.
作者:刘溶 刊期: 1999年第10期
1996年3月~1999年1月我们试用短程鲁米那疗法预防小儿复发性高热惊厥,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想英 刊期: 1999年第10期
目的:提高初诊时原发灶不明的颈淋巴结转移性鳞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方法:对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癌92例进行分析.结果:有78例来自鼻咽,5例原发于肺,原发于食管、腮腺各3例,1例原发于喉,2例隐性癌.结论:初诊原发病灶不明的颈淋巴结转移性鳞癌,应根据转移淋巴结的部位寻找原发灶,如上颈区的淋巴结转移性鳞癌应首先检查鼻咽部,可提高初诊时原发灶不明的颈淋巴结转移性鳞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
作者:陈国健 刊期: 1999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放射治疗对盆腔局部晚期或术后复发直肠癌的姑息治疗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29例局部晚期或复发直肠癌病人采用60Co盆腔前后野对穿照射或两前一后野照射,DT 40~60 Gy.结果:放疗后全部症状缓解率达100%.疼痛完全缓解率为44.8%,镇痛有效率100%,中位控制时间5 个月.全部病人放疗结束后1个月卡氏评分平均分数68.9,放疗前平均分数为47.9.中位生存时间11个月,8例病人至死亡时盆腔局部症状仍控制良好.结论:放射治疗在盆腔局部晚期或术后复发的直肠癌病人的姑息治疗中起到了减轻症状,控制疼痛,改善生活质量的作用.
作者:郑坚;郭良君;李平;李丽莎;李力;王奕鸣 刊期: 1999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梗阻性结肠癌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30例老年梗阻性结肠癌手术治疗中,Ⅰ期手术切除吻合28例,Hartmann手术1例,姑息性手术1例.结果:Ⅰ期手术28例中27例治愈出院,1例术后死于肺部感染,Hartmann手术1例治愈出院.姑息性手术1例,解除梗阻出院.结论:老年病人虽然病情重,合并症多,耐受力差,但只要手术及时,术式正确,围手术期措施得当,多数患者采取Ⅰ期手术效果良好,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在不得已时才采用Ⅱ期手术或姑息手术.
作者:陈德明;李兆雄;杨忠民;麦月檬;李建华 刊期: 1999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治疗稽留流产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80例经B超证实为稽留流产的患者予米非司酮及米索前列醇口服,观察其有效率和副反应.结果:完全流产54例,不全流产24例,失败2例,与中孕药物流产疗效相比较,二者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中无一例发生大出血、子宫破裂、胎盘早剥、羊水栓塞等并发症.结论: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治疗稽留流产可取得与中孕药流相同的疗效,且安全.
作者:谢莉萍;侯红瑛;林国翘;李小毛;彭其才 刊期: 1999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硬膜外、蛛网膜下腔注射吗啡后诱发恶心、呕吐的特点,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149例择期妇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蛛网膜下腔注射吗啡组(ITM)66例,硬膜外注射吗啡组(EM)42例,不用吗啡镇痛组(NM)41 例,分别观察其恶心、呕吐发生时间,及伴随症状.结果:(1)ITM、EM组恶心、呕吐发生时间、发生例数分别为8.3(2~18)h、31例,7.5(3~20)h、18例,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0.05).NM组上述指标分别为7.9(3~18)h、10例,与ITM、EM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2)ITM、EM前庭症状发生、持续时间、发生例数分别为6.2(0.5~1 0)h、20.7(17~47)h、25例,8.1(1~12)h、17.6(13~36)h、15例,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NM组上述指标分别为6.5(1.5~13)h、13(8~20)h、5例,与TIM ,EM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3)枢复宁4 mg静脉注射,对各组恶心、呕吐症状有明显疗效,对前庭症状无影响.结论:前庭症状是硬膜外、蛛网膜下腔注射吗啡后诱发恶心、呕吐的重要特点,其机制可能是激活极后区的鸦片μ受体使其对诸如运动等触发性的呕吐阈值降低.
作者:吴立丰;王春晓 刊期: 1999年第10期
1997年1~12月,对抗痨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病70例患者,其中50例用疗尔健治疗,20例用肝氨注射液、维生素C治疗,现将治疗结果总结如下.
作者:潘育文 刊期: 199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