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发生率及其与通气时间的关系、病原学特点、防治措施.方法:收集109例机械通气的新生儿临床资料,并对其中并发VAP的37例进行分析.结果:①新生儿VAP的发生率33.9%,病死率27%;②机械通气时间越长,VAP发生率越高;109例机械通气患儿以机械通气时间划分为两组,通气时间3日以内VAP发生率为27%,通气时间超过3日VAP发生率为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支气管分泌物致病菌培养以革兰阴性菌多见,耐药菌株较普遍.结论:VAP是新生儿机械通气常见并发症,其致病菌多为革兰阴性菌.VAP发生率与机械通气时间密切相关.
作者:袁慧珍;叶毅桦;邓汉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儿童期肝炎住院病例的病毒病原学特点,以指导小儿肝炎的预防与临床诊断.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1998年1月1日~2002年12月31日因出现肝炎症状而住院治疗的189例患儿的病毒学标志物[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Epstein-Barr(EB)病毒]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儿童期肝炎常见的病原体分别为乙型肝炎病毒(乙肝病毒)占40.2%(76/189)、巨细胞病毒16.4%(31/189)、未定型肝炎13.2%(25/189).而婴儿期肝炎则分别为巨细胞病毒53%(31/58)、乙肝病毒24%(14/58);1周岁以上患儿分别为乙肝病毒47.3%(62/131)、甲型肝炎病毒(甲肝病毒)19.1%(25/131).结论:婴儿期肝炎以巨细胞病毒感染为主,儿童期肝炎的病原学仍以肝炎病毒感染为主.
作者:林国莉;崇雨田;柯伟民;罗瑞虹;朱建芸;张晓红;姚集鲁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对6种经验用药抗菌药的耐药性.方法:比较28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氨曲南、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哌拉西林的耐药情况.结果:药敏报告显示氨曲南、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哌拉西林的耐药率依次为18.7%、24.3%、27.7%、47.6%、55.9%、70.0%,后3者分别与前3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氨曲南、头孢他啶、亚胺培南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仍有较好的疗效,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哌拉西林耐药较多,可选择联合用药.
作者:冯健华;高齐明;卫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1 引言UCG诊断心脏黏液瘤,具有无创、安全、可重复及诊断正确率高的优点[1].我院采用Toshiba SSA-340A彩超仪,探头3.75 MHz,受检者取左侧卧位、平卧位,采用左心室长轴、心尖四腔、剑突下四腔及心底短轴切面进行扫查.自1997年3月~2002年5月共发现3例左心房黏液瘤,现报告如下.
作者:游德亮;柳晨光;颜清权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总结小儿肝脏良性肿瘤的临床特点,以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对29例小儿肝脏良性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儿肝脏良性肿瘤临床表现为腹部包块(23例)、腹胀(6例)、黄疸(3例)、发热(2例)等.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超过10×109/L者3例,ALT轻度升高4例,甲胎蛋白阳性4例.术前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16例,手术23例,手术前诊断与手术后病理符合率为43%(10/23),死亡2例,失访1例.26例随访1~13年,肿瘤无增大或复发.结论:小儿肝脏良性肿瘤临床上主要应与肝脏恶性肿瘤相鉴别;如术前能明确诊断为肝血管瘤,肿瘤较小、且无症状者可密切随访,其余均应积极手术切除.
作者:马国栋;谢家伦;刘唐彬;莫家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是一种非常少见的皮肤、皮下组织肿瘤.本文收集1992年2月~2003年2月我院的6例DFSP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就其临床误诊原因及鉴别诊断加以分析.
作者:朱姝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1999年1月~2003年9月我院收治带状疱疹病患者180例,其中男性108例,女性72例,年龄15~80岁,中位年龄47.5岁;病程2~20日.病变部位好发于腰、胸、头、面、颈、背部.患者均有剧烈的疼痛,病变表面均有水疱.
作者:许玉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1 引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性周期性瘫痪(甲亢性周瘫)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病人常见的神经肌肉并发症.国内资料提示3%的甲亢病人发生此症.本症多见于男性,周期性瘫痪多为甲亢的首发症状和就诊原因.多数患者因甲亢症状不典型导致误诊、漏诊,加重了患者的痛苦和负担.本文对1995~2003年诊治的17例甲亢性周瘫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并就国内外有关文献作一讨论.
作者:谢丹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总结急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经验,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急性肠梗阻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中引起急性肠梗阻原发疾病依次是消化道肿瘤27例(34%),肠粘连20例(25%),肠扭转11例(14%),肠及胆囊结石7例(9%),妇科肿瘤转移4例,嵌顿性疝3例,其它少见的原因如回盲部憩室2例,医源性肠梗阻、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麻痹性肠梗阻、小肠血管畸形、肠套叠各1例.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症状、体征及典型腹部立卧位X线平片,B超或CT亦有较高诊断价值.80例病人均经手术治疗,无手术死亡.结论:急性肠梗阻常见的原因为消化道肿瘤和肠粘连,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临床表现,腹部立卧位X线平片或B超、CT均有较大的诊断价值,保守治疗无效时应积极手术.
作者:曾超;施平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1 引言原发性小血管炎病是一组以血管壁炎症、纤维素样坏死为共同病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多认为是异质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侵犯全身多个器官.由于侵犯血管的部位、器官、组织的不同,临床表现也各异.损害部位局限者,则临床表现较轻;如为系统性损害则临床表现严重、病情进展凶险,导致肾衰竭,肺损害,大咯血、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但及时诊治,常可使病情逆转.由于过去对本病认识不足,加上本类病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常致误诊、漏诊,失去治疗良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作者:尹培达;彭晖;叶玉津 刊期: 2004年第05期
1 引言伪膜性肠炎是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的外毒素所致的结肠和小肠黏膜的急性坏死炎症,并在坏死的黏膜上形成伪膜.本病临床表现不一,重者可致死亡.1992年8月~2001年12月,我院共收治伪膜性肠炎6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代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细胞黏附分子、抑癌基因、凋亡抑制蛋白的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6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及5名正常人膀胱黏膜标本中细胞黏附分子、抑癌基因和凋亡抑制蛋白的表达.结果:56例膀胱癌的细胞黏附分子、抑癌基因、凋亡抑制蛋白的表达总阳性率为57%、73%、86%;随着癌组织病理分级升高、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增加,细胞黏附分子、抑癌基因的表达降低,而凋亡抑制蛋白的表达升高.细胞黏附分子、抑癌基因、凋亡抑制蛋白的表达率在肿瘤复发患者与无复发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细胞黏附分子、抑癌基因的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有关;凋亡抑制蛋白的高表达率可能成为膀胱移行细胞癌辅助诊断指标之一.
作者:陈炜;陈凌武;罗俊航;石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1 引言随着围生期预防保健水平和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不断提高,早产儿、难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病死率不断降低,而脑性瘫痪(脑瘫)的发病率则出现了增加的趋势.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早产儿脑瘫的发生率几乎是足月儿的50倍,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a encephalopathy,HIE)中18%出现脑损伤的表现,其中脑瘫患儿约为正常儿的40倍.
作者:燕铁斌;罗向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1 引言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系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不稳定而致破裂,继以血栓形成以及血管收缩或痉挛,引起心肌严重缺血所致.患者的心绞痛或为新近1~2个月发生,或系原有的心绞痛以发作频率、时间和程度明显增加,含服硝酸甘油或休息不能缓解为特征.
作者:王钟林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癔病诊断要慎重常规检查莫偷懒--1例低血糖的诊断教训患者,男,18岁,中专学生,因上午没去上课被同学发现在宿舍昏睡,而送到医院.来院时被人搀扶,闭目不语,表情淡漠,面色如常.同学代诉患者近日不合群,可能与同宿舍同学有矛盾.接诊医生检查心率、血压及瞳孔均正常,而考虑癔病,给予暗示治疗及说教,并给以氨水刺激,患者表现流泪,但仍闭目不语.
作者:阎渭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1 引言近年随着临床检测技术的提高,肺炎支原体肺炎确诊率有所提高.但临床医生对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所致心肌损害的认识和重视则远远不够,为此,我们对本科2000~2003年确诊的188例支原体肺炎中合并心肌损害的1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叶清源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彻底清除上颌窦病变,防止病变复发的手术方法.方法:在鼻内镜下对42例(48侧)上颌窦病变选择性地行中下鼻道联合或融合开窗术,术中彻底清除上颌窦病变.结果:随访1~2年治愈率达95%(40/42),好转率为5%(2/42),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选择性地行上颌窦联合或融合开窗术,对清除上颌窦病变,防止病变复发,效果明显.
作者:盖锡球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后使用硬膜外阻滞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对子宫收缩、泌乳、肠功能恢复等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名健康足月初产妇,在硬膜外阻滞下行剖宫产术.术毕分为:PCEA组(110例)术后保留硬膜外导管,连接病人自控镇痛泵,镇痛液为吗啡10 mg、氟哌啶5 mg、布比卡因100mg,用生理氯化钠稀释至100mL;对照组(90例)术毕拔除硬膜外导管,术后6小时肌内注射哌替啶(度冷丁)100mg.结果:两组术后镇痛效果:PCEA组6小时总有效率98%,24小时总有效率96%;对照组6小时总有效率72%,24小时总有效率4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PCEA组有助于产妇早期下床活动、提早泌乳,促进母乳喂养.对剖宫产术后子宫复旧、产后出血、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及病人的尿潴留症状两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采用PCEA镇痛效果安全确切,促进早泌乳、产后恢复较好.
作者:陈茜;冯慧 刊期: 2004年第05期